教育範文說課稿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說課及反思

本文已影響 3.16W人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說課及反思1

  說內容: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說課及反思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1課《小蝌蚪找媽媽》。

  說教材:

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篇課文是本冊書看圖學文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基礎上的強化訓練,同時也是對以後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相仿,也是進行學法指導的範例。同時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本課分三課時完成,下面我重點闡述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思想,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生的學習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如下:(1)讀準9個生字的讀音,隨文理解字義。(2)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學會分角色朗讀課文。教學重點是:在理解課文嫩容的基礎上,學會分角色朗讀對話的方法。教學難點是:體會人物心情,讀準相應語氣。

  說教法學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我充分發揮了教材的示範作用,構建了“導撥讀訓式”教學模式,堅持以讀爲基礎,讀訓相結合的方法,側重培養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本課時我分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巧設導言,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限度挖掘學生前在的內動力,消除大部分城市兒童因地域差異和生活經驗貧乏的障礙,我首先播放錄象,這段有聲有色的錄象使學生的無意注意很快地被活潑可愛的小蝌蚪所吸引。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巧妙導入新課:青蛙媽媽生下小蝌蚪就離開了,所以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於是它們就到處去找媽媽,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板書),這樣精心設計導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交叉參與活動,有效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學生能夠主動、充滿激情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整體感知,明瞭大意。

三、這一環節我堅持從整體入手,圖文結合的方法。

1、投影演示。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畫面,想:每幅圖畫的是什麼?再把這四幅圖連起來觀察思考: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就使觀察更完整、更系統,在直觀上使學生對小蝌蚪的生長過程有了鮮明的感性認識。

2、從圖入文。根據低年級兒童愛看動畫片的特點,我請學生邊看動畫錄象邊聽課文範讀錄音,一方面使學生直觀上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規範的語音、語調等朗讀技巧。看完後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教師重點檢查以下幾個生字的讀音。

四、精讀品味,參悟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依據教材的結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精心滲透了學法指導,側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1、略講第一自然段,讓學生了解小蝌蚪的樣子。

2、精講第二自然段,層層深入,滲透學法。

3、首先投影演示,使學生了解小蝌蚪此時長出了兩條後腿。

然後從圖學文,重點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這一詞語的理解對於低年級兒童有一定困難。爲了化靜爲動,化難爲易,我藉助活動投影片直觀啓發,引導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口說,多種感官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就不難理解:“迎上去”就是小蝌蚪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同時在“體會人物心情”時,由於學生生活經驗所限,理性思維尚處在萌芽階段,於是我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對比理解(“游過去”和“迎上去”換位比較),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體驗,緊緊圍繞“迎上去”一詞及時追問:小蝌蚪爲什麼從鯉魚阿姨對面游過去?聯繫你的日常生活體會一下它此時的心情?這樣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無疑降低了教學難點的坡度,使低年級的朗讀指導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教師小結,回顧學法:

(1)抓住“迎上去”體會小蝌蚪的急切心情。

(2)分清小蝌蚪和鯉魚阿姨說話聲音和速度的特點。

這樣的小結使學生對朗讀對話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潛意識中領悟到了朗讀的一些技巧(只求領悟,不求硬記)

五、自學點撥,靈活運用。

有了前面學法指導的基礎,此時我適當放手,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運用學法,逐步形成能力。

1、圖文對照,讓學生了解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

2、組織學生自學討論,教師點撥,投影出示思考題。

(1)通過哪些詞能體會小蝌蚪的心情,你是怎樣體會的?

(2)與小蝌蚪相比,烏龜說話的聲音和速度有什麼特點?

學生自學時採取自己想、同座說、組內交流、全班交流多種形式,教師巡視,適時點撥。如果學生體會心情時有困難,教師可以追問小蝌蚪爲什麼要連忙追上去呢?這樣削減了教學難點的坡度,分清人物後採取多種形式朗讀。

另外,在回讀前三自然段時我還充分發揮學生表演才能,讓他們帶着頭飾進行配樂表演讀,充分增強了分角色朗讀的.效果。

六、鞏固練習,強化訓練。

語文教學要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我在進行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同時,還加強了寫的訓練,爲此設計了兩道思考題。

1、填空

()裏有()小蝌蚪,大(),()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此題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滲透了一些仿寫的方法。

2、按照上面的寫法仿寫兩種小動物的樣子。

地點數量樣子幹什麼

(1)()有(),大象()()

(2)()()()()

此題設計體現了兩個層次,意在由淺入深,拓展學生思維,強化語言文字訓練。

總之,這節課我充分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時時刻刻堅持以讀爲基礎,讀訓結合,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切切實實地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說課及反思2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部編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它以淺顯的文字生動的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路。結合本單元和本課的特點,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一)知識技能方面: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情和朗讀語氣。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朗讀課文和觀察課件,讓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價值觀:體會小蝌蚪急切找到媽媽的心情,享受家庭的溫暖。

(四)教學重難點:新課標特別強調語文課要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本課中,人物角色多,語言生動有趣,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掌握青蛙的生長過程。自然而然,體會人物的心情。讀準相應的語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學策略。

爲了使學生更好地朗讀課文,完成教學目標,我將採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景再現策略。

課堂上通過課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故事

2、合作學習策略。

學生合作表演課文中具體情節和分角色朗讀達到深層體驗。

3、遷移訓練。情感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遷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素質。

  三、結合學情說學法。

新課標要求對低年級段的學生培養閱讀興趣,感受閱讀樂趣。本課有利於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課的學習方法突出爲“看、讀、品”。看,就是圖文對照,初步感受課文。讀,是通過朗讀,體驗情感。品,是品詞析句,積累運用。

  四、說教學流程:

(一)情趣導入:

1、出示小蝌蚪圖片,描述它的樣子。直接學習第一自然段。動畫聽朗讀,體會這是一羣什麼樣的小蝌蚪?(快活的)但是他們也有一個煩惱,遇到煩惱怎麼辦呢?(解決)這不是他們貼出了一則尋人啓事。

這則尋人啓事一定能激起孩子們的同情心,將他們引入課文的學習。

(二)引出青蛙的樣子。根據尋人啓事讓孩子們說出青蛙的樣子,孩子自由描述。那我們就跟隨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1、通過看動畫,聽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並思考:小蝌蚪都去問了誰?最後找到媽媽沒有?

2、根據孩子的彙報學習2—6自然段

(四)精讀課文,學習二—六自然段

1、學習二自然段。

(1)出示圖片,看圖上畫了什麼,然後在找到相應的自然段自由讀文,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媽媽說的話。

(2)看圖片比較小蝌蚪前後有什麼變化?

(3)思考小蝌蚪怎麼想起來要找媽媽的?

(4)抓動作詞“迎上去”的理解。可以看動畫也可以用實際動作演示。

(5)練習說話,小蝌蚪看到鯉魚阿姨叫小鯉魚捕食,心裏會想些什麼?這貼近孩子們的生活,相信他們會說的很好的。

(6)重點指導朗讀。多種形式的讀,可以分角色讀,指明讀

(7)看動畫,給動畫配音。並比較。

(8)總結學習方法:觀察圖,發現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誰?畫出他們之間的對方,並有感情的讀一讀。給動畫配音。

2、學習第三自然段。

和上一段的學習方法基本相同。我採用半扶半放的方法,旨在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教育家曾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教不是爲了教會已有的知識而是爲了今後的不教而教,可見教會孩子學習方法是多麼的重要。

3、學習第四、五、六自然段。

(1)合作學習:出示學習提示:觀察圖,發現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誰?畫出他們之間的對話,並有感情的讀一讀。組內分角色讀。小青蛙後來幹什麼去了?給動畫配音。

(2)彙報交流。

(3)相機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小蝌蚪看到媽媽後會說什麼?

這是一個由伏到半伏最後放手的過程,對孩子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也是孩子由理論到實踐的一個過程。合作學習是將老師教的方法內化爲學習能力的一種途徑。

4、總結全文。

課件演示青蛙的生長全過程。

完成練習:

5、拓展知識:一隻小青蛙一年能消滅害蟲一萬五千只。保護莊稼。

6、佈置作業。選擇性作業:

(1)續編小青蛙遇到媽媽後的故事。

(2)查資料,小青蛙消滅害蟲的資料。

(3)寫一句保護青蛙的宣傳標語。

板書設計:

小蝌蚪——小青蛙

部編版二年級上冊語文《小蝌蚪找媽媽》說課及反思3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麼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後表白之後,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爲什麼要找媽媽?他們是怎麼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裏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爲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着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隻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爲應讀得慢一點,因爲他認爲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爲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爲這兒烏龜是笑着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爲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着告訴小蝌蚪關於他們媽媽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麼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爲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採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麼的着急。”“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並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爲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爲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藉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爲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語文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