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岡仁波齊》觀後感(精選24篇)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岡仁波齊》是由張楊執導導演的劇情片。該片講述了在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該村的10個普通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岡仁波齊》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岡仁波齊》觀後感(精選24篇)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

星期天閒來無事,在麥購網上購買了三張電影票,一家三口便匆匆趕去看晚上的一場影片《岡仁波齊》。

影院並不大,寬敞的皮沙發坐着還蠻舒服,但不久影院工作人員就過來說:“對不起,就正好8號廳的空調壞了,觀衆可以隨意去其他廳觀看其他影片,但看《岡仁波齊》就得頂着大汗看,看修行的片子就得修行着看。”我是真心佩服這位老兄的口才,寧是把觀衆即將面臨的情緒大爆發轉變成了滿廳鬨堂大笑。於是燈光暗下,臺上和臺下都開始了修行人生。

生活是平庸的,生命是平凡的,而當我們平凡的生命開始追問起我們是爲什麼活着,活着又有什麼意義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了一種東西——信仰

普達村的村民扎堆因父親去世,決定帶叔叔去朝拜大昭寺和岡仁波齊峯。消息傳開,村民紛紛有加入者,其中有屠夫一家三口,有孕婦夫妻倆,有蓋房子不順的小夥還有一個十八歲的少年。這段敘述冗長而平淡,再加上光線昏暗,廳內的空氣渾濁而悶熱,我周圍的幾對小情侶紛紛因忍受不了而離席去了別的廳。

一行人終於走上朝聖路了,一架拖拉機載着衆人的生活用品和帳篷慢慢跟在朝拜者後面,衆人七八步三扣一匍匐就這樣開始了丈量土地的朝聖路。上路時是剛剛過完藏曆新年,大山依舊在荒涼沉睡中,朝聖的十來個人從國道318的3075處一步步邁向心中的聖地。十八歲的少年走在隊伍前面,身體也最爲矯健,以至於看不出他有什麼殘疾,他扣板的聲音也如他的生命一樣清脆悅耳,五體投地時也帶着滑板的聲響,這聲音在我聽來是朝聖路上敲擊出的最動聽的音符,前面的扣板響起後面的此起彼伏,沒有多餘的廢話只有虔誠的膜拜。

後面的婦孺則顯得力量微弱些,常常讓人擔心小女孩能否堅持下來和那孕婦腹中的胎兒是否經得起這撲地的顛簸,同樣作爲女人的我心一直都是揪着的。而最終這個嬰兒降生在朝聖路上,她沒有電影裏的哭天喊地,但是那種撕裂的痛我是經歷過的,我敬佩着這女人的隱忍和堅強。生產後的她只做短暫休息,然後就開始了把孩子放在拖拉機上,她跟在隊伍後面繼續磕長頭,孩子哭了就上車餵奶的朝聖帶孩路。

我們可能永遠也不知道答案,但是,只要我們的靈魂在路上,它會一千次的追問又將一千次的堅持下去。

日復一日的朝聖路,從海拔3000多米走到了海拔5000米,從冬的荒原走到了春的繁茂,永不停歇的腳步,永不言棄的團隊使他們親如一家。朝聖路,是一支簡約而單調的歌,在這條路上,人的軀體如一個卑微的皮囊,經受着泥侵灰濛,經受着風吹雨淋;而靈魂卻在一日日的朝聖中不斷昇華,它似乎總想從肉體中脫離出來,它在日日的打磨中散發着人性的光輝。在一次下雨天山體滑坡落石中大家都跑去掩護落石集中的地方的人,石頭砸傷了幾個人。蓋房子的漢子說:“你們都知道我家去年蓋房子死了倆人,還欠了20萬債務,我現在又被砸傷腿,我爺爺一輩子沒做過壞事,我爸爸也沒做過壞事,我也沒做過壞事,爲什麼我們家會這樣?”一羣人默默無語,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樸實的陪伴,他們說:“沒關係,我們等兩天,等你腿好了再走。”

看到這裏,你會看到人類最樸實的信仰和最樸實的語言。大家聚在帳篷裏唸經是給彼此最大的信心和安慰,唸經聲劃破夜空,無數次地抵達閃爍的星空,在這個神祕的高原上繚繞,那些聲音飄上高空時你便有了神聖的感覺,因爲它深沉、蒼涼,和菜市場上討價還價的嘈雜截然不同,我第一次看見聲音從人的頭頂出來,以光的形式穿透夜空……

信仰不需要監督,它是開在我心頭的金蓮花。爲了找到你,我願意跋山涉水、風雨無阻。

日月輪迴,斗轉星移,他們從春又走到了夏,走過雲霧繚繞的山脊,走過綠野吐新的草地,巍峨的山峯也爲之動容,從嚴肅冷峻的荒原絕壁也轉變爲一碧千傾的人間仙境。唯一不變的是一顆虔誠的心,哪怕遇到這樣的水窪,也阻擋不了他們匍匐丈量的朝拜之路。

看到這裏,那前仆後繼爬在泥水中的場面着實震撼人心,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的力量,人一旦有了信仰,是不需要任何人的監督的,他絕不會偷懶一步或者悄悄走捷近。

生命中充滿了無常,當我們無法改變結局時,不如積極地接納它。

路上發生了汽車和拖拉機相撞事件,這些人瞭解到車上的人由於高原缺氧司機着急着往山下送纔開快車導致事故後,這羣人沒有憤怒,他們平靜地接受了現實,放走了汽車司機。由於車頭被撞壞,一羣人只好擡着車身一步步走向百里之外的大昭寺,在接近米拉山口時,上坡的路艱難而曲折,他們用那天生吐字如經的歌喉吟唱着:“我一步一步朝山上走,雪花一點一點往山下落,在我與雪花約定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擁有同一個母親啊,卻有着不同的命運啊,命好的當了喇嘛,命不好我去了遠方啊……”

歌聲一遍一遍重複着,藏文裏的尾音和蒙文有很多相似的迴旋,帶着一份淡淡的蒼涼,一份淡淡的憂傷迴盪在山谷,迴盪在飄揚的經幡裏,迴盪在我的心裏……

死亡不過是身體回饋給萬物的一個輪迴,它讓我們懂得,在所有的生命鏈條中我們也只不過是很平凡的一環,當一切塵歸塵土歸土以後,那個叫做靈魂的東西需要有個安放的地方。

他們終於到達了日思夜想的大昭寺,短暫的停留後又踏上去岡仁波齊的路程,岡仁波齊如一座豐碑矗立在眼前,而那個早晨楊培爺爺卻再也沒有醒來。

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死亡這麼美麗,就如費列羅在《生命的禮讚》中說的那樣:“你從塵土中來,必將歸於塵土。”他死在了他嚮往的天堂,他似乎到達了靈魂的歸所,即使法師已經準備好肢解他的屍體,即使禿鷲已經迫不及待地在天上盤旋,可是我和那些朝聖者一樣,沒有恐懼,只有安慰。因爲誰的靈魂不是在路上?死亡只是貢獻出了一具肉體,在神聖的岡仁波齊面前,一切都顯得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

影院的燈亮了,我才發現堅持看完的人有三分之一,而我也早已熱的衣服貼在背上,只是我自己全然不覺。這場沒有預定劇情,沒有大牌演員,只是一路磕頭的電影到底有什麼魅力吸引着我呢?

回家的路上,我不斷地問自己。在華燈初上的城市裏,在川流不息的車燈裏,在濃妝豔抹的人羣裏,我們誰可以說自己的日子過得平靜而安詳?我們不是在羨慕着別人越住越大的房子,就是焦慮着自己越來越渺茫的未來。爲了那些利益人們殫精竭慮,我們過着行屍走肉的生活,靈魂卻總在夜深人靜時考問我們的良知。我們在笑話別人的同時自己卻成爲了別人的笑資,我們需要一個安定的東西住進身體,讓我們的心不在彷徨和迷茫,讓我們的靈魂不再遭受桎梏和囹圄。

心中有塊聖地,不讓思想蒙塵,卻待靈魂生香,這就是朝拜的力量。

《岡仁波齊》像一座金字塔坐落在人跡罕至的高原上,海拔六千多米,是世界公認的神山,被譽爲“世界的中心”,梵文中是“溼婆的天堂”,是佛教裏傳說中的須彌山,它常年覆蓋的雪如水晶般冰雕玉器,那邊緣整齊的山型如蓮花般讓人心生敬畏,它是我們心中的聖地,你每次看到它內心都涌起無限敬仰,那份憧憬可跨越關山,化作無數道佛光穿越萬水千山。人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但絕不能沒有精神信仰,否則就如周國平先生所說我們的靈魂找不到居所,被罷黜在外,而靈魂卻一直有着“王室血統”,總有一些高貴的靈魂爲回覆它的王位而努力着。而我,願作它的追隨者。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2

無法準確界定這部電影的類型,卻受着"口碑"電影傳播效應和從衆心理驅使,去觀看《岡仁波齊》的。

張揚導演一直固守自己文藝片的情結,不輕易出手,也不算是一位高產電影導演。每出手一部之前,都會讓自己沉寂上好多年。這部介於文藝片和紀錄片之間,不像是有完整固定電影劇本的電影,能拍出來,而且能上院線,一上映就能賺回這麼好的口碑,張揚導演已經可以欣慰了,於此同時,所有熱衷於文藝片和紀錄片創作和製作的電影工作者們,也足以療傷了。

我用"信仰與敬畏"來評點影片,也是緣於對這部影片和這位導演的一種由衷敬畏之情。

張揚一直就是一位探索性導演,對這部影片也不例外。全片看似沒有什麼明顯的創作痕跡,也故意丟棄了導演從前追求過的前衛電影手法,就像在機械的跟拍一羣虔誠的朝聖者,記錄他們一路的平凡而艱辛,樸素而崇高,壯美而真實的朝拜過程。

全片只有音效,沒有音樂,只有原始的對白,沒有精心設計的臺詞。看膩了充斥在電影中的矯揉造作,意亂情迷,難得有一部可以以一種平靜至極的心態和審美角度來觀看這樣一部另類的影片,也能預示出中國電影市場和觀衆開始往多元化,純粹化方向演變和分流。

在一部電影中"去"戲劇矛盾和衝突,是件很冒險的事。而在這部影片中,張揚用全紀實手法完勝的做到了。他用他看似沒有手法的手法,引領着大批觀衆,而且多半還是年輕觀衆,在他們的藝術理念尚未成熟,消費觀念極度漂移的精神發育期,推出這部純粹"消費藏民信仰"的非典型類型電影,這又是在冒險中的冒險。

全片中,導演不僅表現出自身的文化自信,還讓觀衆折服他在如此繁榮和蕭條瞬息萬變,風雲莫測的電影激戰中,屏住呼吸,氣沉丹田,跟隨着那11位虔誠,脫俗,近於愚昧的普通藏民一道,去追逐對"剛仁波齊"的信仰,去膜拜布達拉宮的神靈。

所有觀衆,帶着自身的觀影體驗,尾隨着影片中的這支朝聖隊伍一同經歷了一場從未有過的心靈朝聖。那一聲脆似一聲,又重重敲擊在觀衆心中最脆弱部分的"手板"聲,那一條蜿蜒幾千公里,滴滿這羣藏民汗水和淚水的高原盤山公路。那一路類似原始部落和遊牧民族的風餐露宿,那一樁樁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生生死死的旅途磨難。都消解在這羣只有唯一生命信仰的藏民的汗水中,消解在他們每天必讀的"誦經"裏。

途中遇上再大的艱難,再苦的磨難,再重的打擊,每到夜晚,一羣人擠進帳篷,圍在暖暖的爐火旁,隨着領頭人的那句"我們誦經吧",他們會讓自己全然沉靜在經書裏,將塵世中的一切吵雜關閉在心門之外。

這是他們的一段單調而漫長的"苦旅",更是他們不顧一切的一場神聖朝拜。他們的快樂,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單純的不能再單純。一彎清泉,一壺暖茶,一片風景,一個呼嚕,就足以支撐他們邁向"岡仁波齊"的每一步去用身體丈量。

這就是信仰和敬畏,這也是純粹的力量。

最壯麗的風景,往往會藏在人們望塵莫及的地方。最純粹本身又會具有一種原生的震撼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這些生活在"鋼鐵叢林"裏的城市人,也只能從張揚的這部紀實藝術作品中,追憶到這種信仰和敬畏,善良與純粹的力量。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3

當初懷着一顆期待又平靜的心走進電影院去看《岡仁波齊》,離上一次走進電影院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了,在去電影院的路上一直在琢磨着:這部電影(確切的說,應該叫電影紀錄片)應該是叫好不叫座吧(具體原因後面告知)。

最近這部電影的宣傳是從某個網絡視頻平臺上看到的。由於我去過兩次西藏,對西藏有一種特殊的懷念,看到《岡仁波齊》的簡介的時候,就決定一定要看一看這部電影,所以就在昨天,一個人去了電影院。

也是在昨天,看到某新聞網站的佛學頻道里有一篇別人寫的關於《岡仁波齊》的文章,多是對“信仰”、“佛教、“藏傳佛教””的個人角度的深層次解讀,於是提高了我的期待。

直到我坐在放映廳裏的時候,看到裏裏面熙熙攘攘的目測整個影廳裏不超過20個人,還有兩個是媽媽帶着兒子去看的,在開始前大家可能都是認爲即將看的是一部“電影”,直到電影開篇的時候,由藏民最普通的生活鏡頭開始了整部電影的節奏.....諸多細節不在這贅述,就從電影裏的一羣藏民開始朝聖之路說起吧。

以前在藏區看到很多磕長頭的人,也聽到過說他們都是磕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一直在路上,當時覺得還將信將疑,心裏也常常想着: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地篤信和虔誠?在電影中,他們從家門口開始啓程,帶着家人的期盼和擔憂,上路了。

坦白說,在他們磕下第一個長頭的時候,我被感動了,一種莫名的感動。但是在這個時候,坐在我身後的一對小情侶在嘀咕:他們爲什麼要這樣?

如果說這部電影通篇在講述的是一羣藏民的朝聖之路,那他的主旨就是:信仰與人生。

這部紀實電影,用最平實的電影鏡頭記錄着這樣的一羣平凡的人的朝聖之路,可以想象的到,從他們的家鄉——芒康縣到拉薩有1200多公里的路程,還帶着一個即將臨盆的孕婦和一個九歲的女娃。一個年邁的老者和一個“沾滿血”的屠夫,兩個剛成年的年輕人,一個即將當爸爸的男人和和兩個中年父親,也許有些人從出發的時候就不確定會否能走到終點-岡仁波齊。

這羣人的朝聖之路,在電影的鏡頭展示下,顯得極爲平凡,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磕頭-搭建帳篷-做飯-唸經-睡覺。日復一日,不管風雪還是暴雨,亦或是路遇車禍,沒有人會在這條路上放棄。

在朝聖的路上,有一個新生命誕生了,看到這裏的時候,我想很多人會和我一樣,會認爲孕婦生完孩子應該會把孩子帶着返回家裏(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思維),但是他們沒有讓孩子回到原本溫暖的家,而是帶着剛出生的嬰兒繼續上路,並且成爲他們朝聖的一份子.....

匍匐、磕頭、起身——匍匐、磕頭、起身....一個動作、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不管外界自然環境如何變化,他們的生活姿態從不改變,換句話說,他們心裏都有一個當下,和一個遠方,這是我從這部影片裏看到的最真實的人生信仰。

在他們磕頭的路上,有無數的路人走過,萬千的路人眼中,有萬千個他們,而他們的眼中,也許萬千個路人,就是一個路人。

我想大多數不瞭解這些信徒的人都很難理解他們這樣的一種堅守和信念,其實我也一樣,我也不過是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視角來看待這樣的一羣人。他們,也只是衆多人羣中的一羣人。我們常常習慣用一種生活方式去評判另一種生活方式,最近經常有人問我:你們信佛的人,到底是在信什麼?你們真的不吃肉嗎?或者你們吃肉佛祖會懲罰你們嗎?......我就回一句:“呵呵”

生活在城市裏的人,有城市裏的生活邏輯和態度,生活在農村的人,也有農村人獨有的思維。

向外看,每個人都有追求,或是生活物質,或是名利;向內看,每個人的生命長度放到大千世界裏,都差不多,有的人執着於向內尋找生命的意義,不斷探索這一世的終極使命和理想。

有的人在衣食住行裏追求極致的昇華,生命本身沒有好壞,生活本身也沒有對與錯,而人生來就有不同的心識,短短數十載的光陰,用物質包裹了原本透徹的心和靈,也有人生來就像掙脫這層包裹,有的人在歷經滄桑後看破了這層迷障。

如果我們有幸找到了遠方的方向,那就尋着這個方向“匍匐、磕頭”,如果我們依然在所謂的當下徘徊,也可以“匍匐,磕頭”。所謂信仰,其實真的很簡單,你篤信什麼,並且堅守什麼,當下其實你已經得到了。

人生無常,黑也無常,白也無常,好也無常,壞也無常,善業無常,惡也無常......唯有生命的信仰會讓稍縱即逝的光陰在當下永恆。

無常,才能讓生命璀璨!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4

最近,張楊導演的西藏題材電影《岡仁波齊》上映。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闢出了一條幽徑——9天,票房破2700萬,對於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了。

因爲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去年年中,張楊導演正帶着他在西藏拍攝的兩部電影《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奔走於各大電影節,本刊在那段時間採訪了他,從《岡仁波齊》聊到在西藏風餐露宿的十個月,從近些年的的電影創作,聊到他的堅持、侷限和困惑。

那時,張楊對《岡仁波齊》未來的院線表現並不樂觀,具體的宣發策略也不明確。對他來說,今天的票房成績是個驚喜。對於藝術電影進院線來說,《岡仁波齊》也將成爲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

《岡仁波齊》看起來是紀錄片,實際上是個故事片。導演的控制力在於截取藏族素人演員的生活,講自己的故事。“一個孕婦,一家三口,一個屠夫,一位死在朝聖路上的老人,電影中的這些人物是早就設計好的,只有現場拍攝是紀錄式的。”張楊說,他讓演員們正常燒火、做飯、喝酥油茶,攝像機一直開着,碰到好的場景就暫停,想幾句臺詞,加在剛纔的場景裏,“整部電影都是這樣拍攝的”。

這種“僞紀錄”的形式也曾出現在張楊的另一部電影《昨天》裏。當年,張楊把演員賈宏聲吸毒戒毒的經歷寫成了劇本,讓賈宏聲和父母一起,在鏡頭前表演他們真實的生活。《岡仁波齊》看似與張楊之前的作品不同,但“僞紀錄”和公路片的形式都曾在他過往的作品中使用過,“形式和內核早就有了”。

在藏文化裏,馬年是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張楊追求儀式感,希望在馬年把它和《皮繩上的魂》拍出來。擺在他眼前的第一個難題是找投資。早年拍電影,張楊沒爲錢發愁過,但眼前的兩個片子,無論從題材還是他希望呈現的影像風格,都沒有能賺錢的賣相,想要籌錢不容易。《皮繩上的魂》起碼是個完整的故事,《岡仁波齊》連劇本都沒有,他只能和投資人說說自己的想法,大致的拍攝方式和希望呈現的風格,能不能拍成他都不敢打包票。“誰敢投啊!”張楊也覺得,自己這看起來不靠譜的項目有些爲難投資人。

眼看着已經到了2013年底,再不進藏,《岡仁波齊》就來不及拍攝了。這時,好友李力站了出來。作爲合力辰光的董事長,李力最賺錢的一筆電影投資是《小時代》,從那部電影裏看得到他追逐利益的本能。他也曾勸張楊拍商業片,大製作、大IP、大卡司(演員陣容),張楊總是猶豫不決。他投資過張楊的上一部電影《飛躍老人院》。那部電影沒能讓他賺到錢,眼前的這兩部電影更沒有賺錢的希望,但他依然對張楊承諾:“不管其他人投不投,你去拍吧,我給你託底。唯一的要求是,注意安全。”

2013年11月底,投資還沒到位,張楊就帶着一個30多人的劇組進藏了。劇組買了七輛麪包車,一路走一路拍,遇到縣城就住旅館,沒有旅館就住帳篷。隨隊的有廚師和醫生,餓了吃大鍋飯,病了也有人照看。他們還在當地僱了藏族的攝影助理,剛開拍的那段時間,因爲高原反應,攝影師扛不動攝像機,全靠助理們出力才能順利拍攝。

拍完《岡仁波齊》,張楊把劇組擴張到120人,又花費兩個月拍完了《皮繩上的魂》。在藏區的10個月,張楊幾乎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只有缺錢時,纔打電話催催投資人。

10個月下來,張楊成了現在的張楊,皮膚黝黑,戴上帽子、手串和銀戒指,坐在人羣中寡言少語,他有意無意地與周遭保持着距離。“剛從原生態的地方回來,大家都不適應或者排斥亂糟糟的城市生活。”刁亦男試着分析張楊,“但他的這個勁頭持續的時間有點長。”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5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夢十年,終於得以成行。爲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猶記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時的呼吸困難,到達那曲時下車點菸,幾十個人點了十分鐘都打不着火,大風把原本稀薄的空氣吹散。車窗外的藍天白雲彷彿觸手可及。你若問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說去了才知道,應該比掛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強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風光在進入相機後,電影就已經不需要構圖佈景來維持美感。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選擇大面積遠景和中遠景的拍攝獲得景象,每一幀都可以當做明信片。

初到拉薩,便見識了朝聖者的虔誠。

每日108圈,或繞着布宮,或繞着大昭寺。電影中展現的就是最真實的朝聖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繼續朝聖。老人逝去便逝去,咱們繼續朝聖。導演並沒有刻意去展現信仰有多麼神聖,多麼牛逼。它就在那裏,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們爲何信仰,卻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纔可參悟零星。

經過兩天的適應後,終於決定去珠峯大本營打個卡。一路上的顛簸曲折讓你只能對自己開解,一切都是爲了最好的風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錯過了羊湖藍寶石般的湖水之後,到達珠峯大本營,並且拍下了我攝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張銀河。

好景不長,沒想到兒子的高反嚴重到根本不敢告訴我,自己買了車票準備溜回拉薩。在全團隊員的勸說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殺,他終於被遊戲的樂趣戰勝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於真善美埋藏於內心,有的人卻把信仰寄於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幣。燒香算命拜佛並不能帶給你什麼,只有內心的真正強大才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風雪。

一心向往的納木錯也由於風雪被耽擱了,沒法拍到銀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納木錯的湖水清澈還是朝聖者的內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愛的目光。

電影並沒有講述什麼故事,如果老朝聖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兒的誕生,這是一個故事的話,那麼確實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循環,大概是“相逢近道乞還山,公乞還山便得還”最好的表達了。

片子整體的沉悶是我一貫喜歡的風格,看罷了之後會讓你悵然若失,卻又彷彿有所得。片子的最後老朝聖者死去後,年輕一輩的朝聖者明顯磕頭更虔誠,不再走路多磕頭少,不再彎不下腰額頭不着地。但又彷彿老人的死並沒有帶給他們什麼觸動。故事最後朝聖者們來到岡仁波齊,但導演卻刻意沒有表現如何在這兒轉山,講而不表最後做到絕妙。而是借了一句兒歌告訴我們,只追求結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無法參透朝聖真諦。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命運不好的我,去了遠方。

命運好的人生成了喇嘛,不必去理會凡塵俗世,一心只向佛便好,內心不必受到諸多煎熬。命運不好的人如我,生而爲人,必被俗事煩惱,便下決心斬斷三千情絲,卻也無法避免輪迴苦道。只好心懷善念,一心向佛。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6

何爲信仰?是在生病難受的時候,祈求菩薩的保佑,是在廟會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過《岡仁波齊》之前,我從未想過信仰的力量會如此之大,讓我震撼,也讓我思考。

電影一開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鄉村生活,這裏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利益衝突,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人情味和一幫虔誠的信徒,能去朝聖,是他們一輩子的願望。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去過,那麼可能這一輩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僅僅是克服各種險情的發生,更是對於自己身體的挑戰。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們在以後的日子更會一往無前,一直開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會去幹壞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會變得頑固。

爲了能夠去朝聖,他們可以捨棄一切外在的東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衆生幸福。這也是我真正通過電影知道了朝聖在我國藏族地區又稱爲磕長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着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唸之聲連續不斷。不得不說,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說,信仰的力量真偉大。這要是換做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個周就不能繼續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說過用石頭搭一個塔,能把最上邊的石頭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許願,並且願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說這東西叫做瑪尼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爲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有機會我自己也嘗試搭一個,然後許一個大大的願望,希望大傻子永遠健康開心,嗯,我會幫你許願的。

在朝聖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險情的發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積水,更有可能發生車禍。但是當遇到各種險情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因爲沒有什麼事情是比朝聖更神聖的事情。

但是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中間穿過拉薩的時候,他們和遊人的對比,讓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最高,那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種沒有遊人的匆忙,試問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五彩繽紛世界裏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靜如水,我想應該很少很少吧!因爲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朝聖。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7

6年之前的這個季節,我一個人去了青海西寧的塔爾寺,是我的朝聖之旅。

喇嘛們唸誦經文的聲音,轟隆作響,如同天啓。在一座大殿的門口,我看見一字排開磕長頭的信衆。石頭地面被他們套在雙手上的木塊,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跡。10萬個長頭,一下一下……我真的很難想象,他們在用什麼樣的毅力去堅持這件事。我也有點不懂,他們爲什麼要做這件事呢?到今天,其實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好像也在慢慢懂得,生命中很多事情,或許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要它,擺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親,一直在追問:“老天是不是有時候不公平?我的爺爺什麼壞事沒做過,我的父親也沒做過壞事,我也沒做過壞事,爲什麼這些事發生在我身上?”他無法理解,本來歡歡喜喜蓋房子,爲什麼會發生那件意外,導致兩個工人死去兩個工人受傷。爲了賠償傷亡者的家屬,他欠下了20多萬元的債務,有些一蹶不振,賦閒在家。他的生命,在出發朝聖之前,是卡住了的。他在這條路上,其實一隻在追問因果,追問命運。

“爲什麼?!”是人探索自己的起點。

就如同,書寫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紙上追問我的命運,追問何爲因何爲果。我是在紙上,做一趟靈魂的朝聖。

曾經有人問我,你爲什麼一直一直在寫,到底你獲得了什麼?我回答說:好像在紙上磕長頭,一個字一個字地修行,在過程中,似乎慢慢把自己寫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爲什麼那時候活成那樣。懂得了過去,於是,我就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活。這在紙上行過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盡心盡力就是了。

拿寫文章這件事說,當你想寫的時候就寫。你當它是一種生命的召喚也好,是過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寫的時候,就好好寫唄。我的健身私教,常常對我喊話“動念合一,動念合一,動念合一”。我心想,這不就是禪修了嘛,這不就是臨在了嘛。

磕長頭的朝聖之旅,或許也是這樣:意義並不在遠方,而是在動念合一的每一個當下。

片中的朝聖隊伍走到某個村莊,遇到一位老爺爺。老爺爺不斷叮嚀,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誦什麼經就怎麼走,喇嘛告訴你走幾步就走幾步。磕頭的時候,額頭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誠,心要裝下衆生的平安健康。每一步都算數,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你有朝聖的目的地,但它又不在遠方的拉薩或剛仁波齊。它就在你每一步每一步的路上。真正的朝聖,是在去遠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裏面的家。你要朝拜的聖殿或神山,就在你心尖尖上佇立。每時每刻,它都在,須臾不曾遠離。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8

我這個人大概生性涼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動。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不太喜歡看電影。上次的《摔跤吧,爸爸》這次的《岡仁波齊》都是跟着朋友圈走進了電影院。

網上好評率88%,一部震感靈魂的信仰歷程,平凡樸實艱辛無畏地行走在一條虔誠的路上,你看過就一定會被感染,這裏沒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

看不到活着的矯情,只有生與死的寧靜,看完這個片子睜眼看紅塵時內心的平靜。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希望有一日,你能放下所有壓力,世俗,偏見,靜下心來走走那段路,你會感受到那是一種怎樣的信仰,漫漫人生路,心中無信仰,何去何從?

我小時候那個時代,社會上把信仰宗教當迷信,是愚昧,是無知。風水輪流轉,宗教信仰在某些人眼裏又變得高大起來了。是純潔,是高尚,是質樸。

信仰錢,信仰權利,信仰物質富裕,是庸俗,是市儈,是內心的污濁不堪。

在我看來,信仰宗教,信仰權利,信仰錢,信仰科學,信仰自我獨立,信仰愛情。這一切沒有高下之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線,敬畏法律,這就夠了。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不認同,至少我從小環境不是這樣的。我媽信佛,她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她善良。她相信我們家庭的順遂是佛祖與祖宗的保佑,所以她會禮佛,會記拜祖宗。

當然還有人說,西方人信教是爲了感恩,中國人拜佛是爲了私慾爲了有求與佛祖。如果你要這麼理解就這麼理解吧。

我們農村有一種風俗,新年過後,各個村莊要一百人以上的老人唸佛,以祈求這一年全村人的平安。一個村沒有這麼多老年婦女,就互相幫助了,每個村的老人都會到各個村莊去念佛,這些都是自願的,沒有強迫,沒有道德的譴責,我奶奶,我外婆都會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去。這些老人是免費的,但老人吃飯,點心,香錢,佛紙錢,還是需要付出的,我媽媽就很願意這樣的付出。

爲了全村人的安康,這些無償的付出在某些人的眼裏怎麼就成了只有私慾了呢?是,我媽並不全是無私,她會祈禱佛祖保佑我們一家的平安健康。一個女人基於愛與責任的祈禱,在某些人眼裏怎麼就變成的污濁不堪的私慾了呢?

原生態家庭多少還會影響我,我也會禮佛,但只是以旅遊的心態進入佛堂之後的敷衍。因爲我媽從來沒有強迫,引導我向佛。那些年輕的僧人,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他們。

我向不向佛是自由的,每個人的信仰都是基於自己的認知之後的自由選擇,這纔是重點。

但是你看《岡仁波齊》的十個人,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聖之路,歷經春夏秋冬,歷經各種艱辛,甚至於還有孩子和孕婦。這麼一件宏大的事,全村人居然沒有一個人反對的,沒有現實理性的思考,一片叫好之聲。

無論你的信仰是多麼崇高和偉大,無論是信仰科學,信仰馬列主義,信仰宗教,當週圍只剩一種聲音的時候,你的人生其實是被綁架了,而你還津津樂道感動於這種綁架,這就是愚昧和無知。

當然,世界是多元的,感動着你的感動,理性着我的理性。這本來就是一件事物的兩個不同角度,並不矛盾。

很多人會帶着朝聖,神祕的心去看待西藏,幾年前我去過西藏,那麼借這篇文章談談我的感受。

藏民很質樸嗎?

我不知道,因爲我沒有太多的接觸。但有一件事可以說一下。汽車路過一個山坡,剛好日落,我們覺得站在那個山坡拍日落是很好的角度。這時有一個藏民過來要我們200元錢,要知道這時一個荒山坡啊。當然這不說明什麼問題,每一個人族都會有敗類。但令人深思的是我們的表現,在野外,他一個人,我們三十個人,拍好照,不給錢他能把我們怎麼樣?但我們還是放棄了,因爲現在通訊這麼發達,他打個電話聚集一幫人在某個村口把我們攔截了怎麼辦?

也就是說我們的潛意識裏對藏民是不信任的,所以給你安全感的一定不會是某個宗教,而是法制,是文明,是倉鼎足而知禮儀。

西藏的幾大聖湖美嗎?

是的,很美,蔚藍的湖水倒影着聖潔的雪山,但它不像西湖一步一景,到了湖邊,啪啪幾張照片之後,你就不知道幹什麼了。

天很藍嗎?

是的,很藍。就像夏天高溫中的杭州天空一樣藍,就像G20時候的杭州。

布達拉宮好嗎?

好,雄偉,莊嚴,夜幕下的布達拉宮就像一幅徐徐打開的巨大畫幅。潔白的牆體發出自然光澤,真正的低調奢華。看過很多城市耀眼,華麗的燈光秀,如果要我評價的話,我首推布達拉宮。

西藏值得去嗎?

當然,西藏和世界每一個你不熟悉的角落一樣,值得你去涉足。

去西藏因爲高原反應會很危險嗎?

是的,我們在沱沱河無人區的一箇中轉站過夜,那裏只有一家客棧,一家飯店,一家小診所。碰到從北京來的自駕遊客,同伴下車時發現後座熟睡的人叫不醒了,然後在小診所掛上氧氣袋,吊針。診所醫生告訴我們,這個人活不過兩個小時,但無論是前方的醫院還是後方的醫院,都有四小時的車程。後來怎麼樣了我們也不知道。

當然你也不必太恐懼,自己小心點應該沒有問題。都說318很美,但很遺憾我們是從青藏線進,青藏線出,只看到了茫茫的戈壁灘。

我的感受是,不必把西藏想象的太過神祕。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9

自從熱愛戶外活動以來,每到一地,除了欣賞那些絕世的風景,我還關注那些遺立世外,尤其是那些或被忽視或被遺忘的角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在雪花與我約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有同一個母親,但是命運卻不一樣。命好的那個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遠方聽到朋友圈這首震撼內心的歌曲,激起了我觀看電影《岡仁波齊》的慾望,當然也是想回放一下自駕西藏的經歷。

花開,花落;有生,有死;陽光、暴雪;眼淚、歡笑。不多的語言,平緩的節奏,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突然像斷絃的弓一樣,你雙手高高舉起,身體伸展開來,匍匐在地上,徹底被震撼看到朋友在微信上曬出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後,讓兒子在網上訂票,深夜去萬達觀看。

之前,網上對電影《岡仁波齊》的評論涇渭分明。而我,作爲走過、熟悉這條路朝聖之路,在電影院一直犯困,對電影的感受就一個字:悶。對,是悶,不是剋制。剋制是底下有洶涌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堅決不讓這種力量流於表面,於是對觀衆產生了一個理解上的時間差。在理解力填補完這個時間差的瞬間,觀衆突然感受到了潛沉的力量。

直到片尾出來,我不知道這部電影究竟是什麼?如果說它是紀錄片的話,《岡仁波齊》缺乏大量的堅實細節,尤其是一路風景灰暗,完全沒有西藏藍的明快。倒是大量的現代交通工具對原始的朝聖帶來了視覺衝擊。如果說它的故事片的話,那就太乏味了。

後來想想,這也許是新生帶的表達方式,與我們早就存在代溝。於是問了兒子對電影的觀後觀,他說純是爲了陪你,讓你重溫西藏之夢,我快睡着了。

還是重溫一下我在聖地看到的自然風光神情清爽,真正是眼睛上天堂、靈魂歸故里。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0

和同學談起電影《岡仁波齊》,一部11位藏族人走上朝聖之路的紀錄片,但同學顯然興趣不大,說她當時在電影院看睡着了,讓我有滿腔感情,卻無處傾瀉,因爲在我心裏,這部影片是給我震撼的,與其說是影片本身,更應該說是藏族人自身的信仰。

影片中楊培爺爺一生都守着羊,從未出過遠門,所以最大的願望就是去朝聖,他善良、淳樸,一直都是爲照顧哥哥的孩子們而默默奉獻,所以侄子尼瑪扎堆爲了完成他的心願,下定決心帶叔叔走上朝聖之路,而其他的同行者,也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屠夫是想減輕自己殺牛的罪惡,仁川晉美是爲在建房中死去的兩人祈禱......

影片沒有宏大震撼的場景,只有他們一路認真虔誠的叩拜,在朝聖的路上,他們遇到了路邊建房的藏族人,遇到了從四川出發,拉着一頭小毛驢的夫妻,還曾留宿在一個大爺家裏,當中充滿着真誠與溫情,同族人邀請停下喝茶,夫妻把小毛驢當家人一樣,只是牽着走,大爺給他們講解磕頭時心中要裝着衆生的幸福。在看到這樸實的一幕幕,心中只有感嘆,城市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防備,在他們這裏無從感知。到了後面,他們裝行李的拖拉機在公路遭遇車子撞擊,只能推着走,而我注意到的是,男子們在推着走完一段後,又會返回原點,繼續磕頭,就像他們之前在遇到大水也不肯少磕頭一樣。

影片的結尾,是楊培爺爺在岡仁波齊的山下長眠了,一行人在風雪中送走老人後,開始轉山。這樣的結尾無疑使影片得到了昇華,讓看完影片的人心中燃起信仰的火光。

我覺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即使他們身處逆境,也不會抱怨生活。有人在看完影片後覺得當中有的做法很愚昧,不可理解,就像婦女對小女孩說“磕頭好,磕頭長知識”,以及大爺在抱怨機械化加快生活節奏一樣,都是和年輕人的思想格格不入的,但是,我們真的不必高姿態的去評判那些心懷信仰之人,因爲某種程度上,我們什麼都沒有。

現代的信息化看似讓我們掌握了知識,覺得就是掌握了真理,然而呢?一個懂法律的人往往最能鑽法律的漏洞,一個新聞報道者最能說假話,他們號稱信仰法律,標榜公正真實,行事上卻還是可以跨越規矩。而藏族人民的信仰,只爲尋求內心的安寧,希望一生幸福安康,他們的信仰都建立在了對人對物的慈悲上。

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個媒體人,白巖鬆就多次談及“信仰”,他說:“信仰不一定與宗教有關,但一定與我們內心的充實有關,我們內心要建立一種信仰,就是要有敬畏。”就我看來,中國人內心的信仰,是植根於我們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的,就像人們常說的做人要有“底線”,並且每個人的底線都不盡相同。這個底線,就是一種信仰。我希望做一個“正直”之人,那麼一切有違我良心之事,我都不會去做,這可以說是一種做人準則,道德約束,但比起虔誠的信仰還差了那麼一點點,是什麼呢?我想就是白老師說的“敬畏”吧。我們總認爲人是萬物的主宰,特別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人工培植,可以機械化操作,可以奪取一切資源,但卻忘了人生來行走,便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誼,人與自然和諧,才能共生。最怕的,就是人高估自己的聰明,失去信仰。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1

《岡仁波齊》像“朝聖”,平靜至極,而《掌紋地·皮繩上的魂》則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與“魔幻現實主義”氣質,神祕、懸疑、時空交錯,人物環環相扣,愛恨交織,相生相殺,如入天堂,如墮地獄。

“這兩部作品創作形式雖大相徑庭,但內在有着極強的關聯性,它們探討的都是在路上和尋找的主題。實際上,我最終的目的,是尋找自己真實的生命和電影的關係。

岡仁波齊是很多教派的神山,大家都爲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轉山。拍片的時候,團隊經常會遇到兩個三十多歲的苯教信徒,每天都會逆時針圍着岡仁波齊轉,而藏傳佛教徒是順時針走,所以兩支隊伍每天都會相遇,打個招呼,再擦身而過,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行…他們的計劃是轉一千圈,我們到時,他們已經轉了兩年,六百多圈了,看起來面目漆黑,衣衫破爛,但眼神裏卻都是虔誠和執着,我常常被他們的眼神感動。大家都在按各自的方法修行,包括我自己,這一年的拍攝正是我的電影修行,而這兩部看似風格迥異的電影,實際上是我同時朝着兩個方向出發,朝着自己的電影神山進行的一次完整的修行:放棄已知的技巧,跳出創作和市場的安全區,像第一次拍攝電影那樣,用純真的眼光去發現,用最笨的方法去尋找,沒有完美的電影,但能在藝術上給自己設定一座岡仁波齊,走在朝聖的路上,堅定地去尋找自己心中的電影神山,已經足夠幸福了。”

電影《岡仁波齊》此前曾入圍多倫多電影節,並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評委會特別表彰,但他們最想得到的,恐怕是觀衆最真誠的靜默或掌聲。

我們不能確定這個時代談“信仰”是否合適,但在這樣緩慢平靜的電影面前,我們未免都走得太快了……

6月20日,朝聖者們將帶着這部虔誠的作品踏上大銀幕。

請和我們一道,花一部電影的時間,坐在寧靜的漆黑之中,朝着高處的明亮的光,等等自己……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2

朋友圈看幾次這部片子,老師也提到這部電影,於是我也報着窺探的心理看了這部電影。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長頭,如何讓信仰在內心生長,去看看他們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平鋪直敘的紀錄片模式,看似沉悶,一點點觸碰我們的內心深處。講述着這十一個一路磕長頭兩千多公里到岡仁波齊朝聖的信徒們,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時間。首先的觀感是,他們的語言極簡,無論多複雜的事情,去朝聖也是簡單的一句話,我想和你們一起去。

路上車子壞了,多麼大的困難啊,他們只是說,推着走。到了拉薩錢花沒了,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我們幹活掙錢。語言中沒有囉嗦,沒有對困難的蔑視或增強,就只是簡單的決定然後執行。相比之下,我們的心神很多時候耗費在對困難的畏懼,腦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難,而不是行動起來立即解決。這纔是最簡單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第二個觸動我的是,居然有孕婦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帶着孩子磕長頭堅持完成朝聖。

這對於城市中的我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對於生孩子我們如臨大敵,嚴陣以待,其實生產不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越是小心翼翼,現在產婦的問題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寧的原因吧。一路上遇到積水攔路,不管不顧磕頭過去,再換下溼衣服禮物磕長頭。困難有各種各樣的,畢竟路上一年的時間,卻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們安靜篤定的內心,就只是相信朝聖可以解決一切。信仰的力量驚人,我們很難完完全全相信什麼,完完全全奮不顧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學,大人們一年拋開家裏的生活不管不顧。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夠安撫人們的內心。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3

何謂信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羣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捨,如此無所畏懼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

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爲此生,卻爲來世。

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啓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着對這個我們信其爲神聖的目的地的執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源泉。

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岡仁波齊峯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高度海拔6721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峯。藏語意爲神靈之山。

神山神祕之處,山的向陽面,不知緣何,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氣勢雄峻之處,又有幽靜肅穆之所,被衆多的奇峯環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峽谷、灌木古柏、潔泉清流。

岡仁波齊峯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峯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峯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多種教派共同奉岡仁波齊峯爲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來朝拜,他們沿着固定的轉山路線,徒步行走約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憑着心中的信念,征服一個個陡坡,一座座險峯。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

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遠千里,歷盡辛苦來到這裏,沿途磕頭祈禱,繞山拜罷之後,纔算功德圓滿。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

信仰是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大氣凜然,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自在灑脫,是粉身粹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視死如歸,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迫切,還是地動山搖,我自巋然不動的堅定。信仰之於人,人人有異,各個不同,信仰在心底開花,在靈魂昇華,給予人們不斷向前的力量,給予人們明燈般的指引。

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4

《岡仁波齊》上映的時候,我正在看《人類簡史》,一邊是人類信仰的精神追求,一邊是人類發展的羣體變遷。

沒有好壞的區別,只是想到《人類簡史》中的評價,“一切苦難並非來自噩運、社會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於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信仰就是一種思想模式的極致。而對於信仰的踐行,除了有依據的修行,便是朝聖的身姿。

我們每個人都經歷着生老病死,佛教將一切的遭遇與離別都解析爲因緣的聚合離散,而朝聖,既包含了對過往的懺悔,也融攝了對未來的期許。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捨,如此無所畏懼……只是因爲,我們對於生命的敬畏。

然而,我們必須牢記在心裏的是,朝聖的重點並非只是去參訪聖者的誕生地,或只是去凝視發生過重大事件的場所而已。我們前往朝聖,爲的是要幫助自己記住佛陀所有的教法,而其精髓就包含在他對於四諦的開示之中。

影片中的朝聖者們,內心既有着狂妄的期許,也有着不安於世俗的過分追逐。且不論藏民這些實踐來源於哪裏,但如果我們行進在這條路上,必須要有自己的追求與祈請。

事實上,朝聖的正路途中,最理想的,是要培養智慧、慈愛、悲心、虔敬心和真誠的出離心。所以在你出發前,應該發願,願你的朝聖之旅,不管以什麼方式,都能不斷地靠近佛陀的功德、感受佛陀的恩德,並能因此讓你積聚福德、淨除染污。

佛法所有修行,都能夠幫助我們擁有無上的智慧。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皈依。藉由皈依佛、法、僧,佛教修行的所有基本要件都因而齊備;依賴皈依之道,也確定讓我們能夠安住於正見和正道之中。

而皈依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我們在修持時所專注的皈依對象,並非只是某種的代表物而已,而是真正地成爲佛、法、僧。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因此這種皈依作爲朝聖的路途中所必須憶念的功德,會不斷地增加我們對於佛法餓信心,也會減少我們對於諸法的執着。

影片中,衆人行進與2000公里的山路上,三步一拜地祈求加持,不急求成,也不惱恨障緣,始終保持着最精進的姿態。同樣,我們在朝拜的路途中也必須要在心裏靜默地修持皈依,同時在身體上不懈怠於禮敬。這是對治驕慢非常好的方法。禮敬諸佛,所以將身心的姿態都放低,如此做,是象徵你將自己降服於佛、法、僧的庇護下,並且將自己最執着的“我”——你的身、語、意——供養給他們。

我們嚮往一種寧靜,但這種寧靜,需要通過自己的實踐才能獲得,當我們的身心五體投地時,叩首前行的畫面,我們內心中,纔會展現出那封藏已久的觸動與共鳴,這至少說明,我們的內心,有着最質樸的對光明的嚮往。

只希望,我們每個人在修行的路上,少一些信誓旦旦,在朝聖的一生中,多一些對於三寶的虔誠。

願我們在風塵僕僕中,能夠覷見最純粹與極致的信仰與虔誠。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5

《岡仁波齊》是一部藝術片,但更像一個紀錄片,據說投資僅有300萬元左右,票房卻已超過一個億。影片震撼心靈的兩點:一是美麗的西藏景色,二是純淨的藏民的心靈。

西藏是一個自然美麗、獨特而又神祕的地區,那裏荒蕪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原野,豐茂的綠林,高聳入雲的雪山;以及奇特的寺院,精美的壁畫,睿智的喇嘛,虔誠的信徒.......攝像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以唯美的鏡頭語言將這些西藏自然人文景觀逐一呈現給我們。

故事從一個說走就走的朝聖旅程開始,待產的孕婦、年少的女孩、青澀的少年、負罪的屠夫、年邁的老人,普通的牧民,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懷揣着各自的希望,只是幾句簡單的商量,無畏路程的遙遠、過程的艱辛,收拾起行李就上路出發,彷彿上鄰村串門一樣,一路長頭,磕向千里之外的聖地。

路途中的幾個鏡頭印象極深:碰到積水,一句“咱們磕過去吧”,全隊人員毫不猶豫,依次撲進冰冷的水中。拖拉機頭壞了,人工拉車本已很疲憊,但他們仍一如反顧地走回來再磕。孕婦生完小孩,沒有所謂“做月子”的身體恢復,直接返回朝聖的隊伍。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對佛的虔誠,對聖地的嚮往。

據說劇組在拍攝時,遇到一輛旅遊大巴,車上好像有40多個人,擦肩而過,就在一霎那間,他們看到那部車輛掉在江裏邊。生命的存在僅在剎那之間。

製片人李雨林在《拙見》採訪中說:“我的理解就是信仰不關乎宗教,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只是信仰的東西不一樣而已。”而我想:信仰是你的價值取向、你心中的方向、你想到達的地方,你想要的生活、你想成爲的人。而如果每個人都每一天當作是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天來活的話,我們就不會再去糾結於人生中的得失、榮辱和苦樂,心中只有現實的寧靜、純淨的嚮往。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6

好多次看見這個名字不過都沒有選擇進去觀看,今天一個人在家想要一看究竟。電影真的特別真實,沒有漂亮的演員,沒有華麗的服裝,甚至沒有太多語言。

很抱歉我沒有記住人物的名字,只記得他們一行15人,有年邁的爺爺,有懷孕的媳婦,有9歲的女童,患有先天殘疾的屠夫,他們所有人共同的心願去神山,磕長頭,贖罪,祈福。信仰面前是一樣的。

當他們製作朝聖的工具和所穿衣服還有準備食物時,我感覺就像東北的過年。我完全沒有想到會走那麼久。一出門就開始磕長頭,晚上搭帳篷生火,唸經文。一直看着他們磕頭,我的心不平靜了,不明白爲什麼要這樣,本來生活的很苦了爲什麼還要更苦呢。當我看到孕婦生孩子的時候,那鮮活的生命降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信仰的虔誠要體現在行動上。哪怕生孩子也不能退縮,尤其是帶着小生命一同前往。我說出我當時的想法大家別笑我,我居然想剛生完孩子不用坐月子嗎?後來大喇嘛給孩子我明白了朝聖正好迎接新的生命,讓孩子在拖拉機裏安靜生長。

旅途中遇見困難大家相互關愛,同樣朝聖的人相互幫助。一羣人心無旁騖的爲追求衆生平安而付出辛苦。共同追求平安喜樂的目標。

在他們身上讓我看到了信仰的魅力,擁有大愛,並去愛別人。車子被撞翻到路邊,來不及看自己的傷勢,聽到對方車裏有需要幫助的人,立刻讓人離開。而一行人更加艱難的上路了,途中爺爺的離開了,我在想這應該是他要來朝聖的最終心願,最後他被葬在了朝聖的路上。

電影裏一路上無盡的雪山,讓人神往的美景,讓人陶醉的聖地。用腳行走2000公里,一邊走一邊磕頭,鞋子不知道穿壞了多少雙。當鏡頭推到他們在拉薩腳下依舊磕頭,我想旅遊的人們大概也和我一樣的心情看待他們吧。電影最後一片白茫茫,幾個微小的人影,繼續行走着。我的心不僅有些震撼,重新對信仰有的新的理解,也有了新的感悟。看到小女孩臉上那堅定的表情,不僅讓我感動,追求極簡心,純淨修行,心無旁騖,唯有衆生喜悅平安是他們今生的追求。

一場修行,渡人渡己。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7

今天是第二次看《岡仁波齊》。上次看是一年前,同樣是看完感動得一塌糊塗,對“信仰”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嚮往。但一年過去了,除了生活給予的教訓,讓人無奈地接受某些現實,調整心態平撫情緒,繼續每天平淡無奇的日子外,似乎別無更多的改變。

但心中想過、念過的東西,就成了思想的一部分,雖然會遺忘,在不經意的時候有時又會漂浮在眼前,作爲寬慰自己,或未來可以憧憬的一部分。或者說,當回想起曾經希望憧憬過的場景時,竟然也會產生一種自己似乎已經歷過的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和自己很久之前曾經親身經歷的真實事件似乎一樣真實又飄忽,似夢非夢。如果沒有照片或同行者佐證事實,或有人僞造事實專門合成了你在某現場的證據,又如何確定自己是在現實還是在夢境?自己的感受還是幻覺?

今天第二次看《岡仁波齊》。看之前我覺得似乎已經忘掉了電影的大部分內容,但在看的過程中,像第一次一樣的震撼減弱了許多,有許多場景似乎覺得和老熟人一樣:就是這樣,本來是這樣。

第一次看,我像一個旁觀者,心裏迫切地在問“然後呢?”,情緒一直被劇情所牽引。第二次看,我似乎成爲一個同行者,小姑娘、老爺爺、小夥子、孕婦、拖拉機手、屠夫,我似乎和每一個心有惺惺的人有了眼神的交流。但我並沒有風餐露宿、飢寒交迫的肉體痛苦,沒有腰痠背痛、腳底打泡的身體記憶,有的,只是似曾相識的感覺。

有人說,當演員挺好,可以在有限的生命裏,體會不同的人生。那麼,當坐在家裏或者影院觀影時,不也在體會不同的人生嗎?當玩虛擬現實的遊戲時,不也在體會不同的人生嗎?那些癮君子在吸毒後,進入極度的亢奮狀態,產生幻覺,不也在體會不同的人生嗎?將來,有了虛擬性愛,同樣也在體現不同的人生呀。對了,這叫做精神出軌,是對自己愛人的背叛,因爲真正的愛情是專一的、存粹的、獨佔的。但這一生一世,此時此刻,不需要專一嗎?可以容忍心在別處嗎?自己的生活過不好,心裏總在嚮往着別人的生活,自己的主角不做,偏要做觀衆。

理智似乎是個好東西,讓人能夠權衡利弊,算計出何時、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這一切,都需要長期、艱苦地學習。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厭倦、懈怠,會有逃離的想法,需要有一個夢境,來給予生命一個喘息的機會,或許這也是書籍、影視的意義之一吧。

《岡仁波齊》中的朝聖者,平和、執着、樂觀,團隊中沒有抱怨,沒有糾結,沒有放棄,沒有人性中任何消極的表現,2000多公里,九死一生的經歷,看似有了信仰的力量,一切顯得風輕雲淡,這是怎樣開掛的人生。這是造夢師造出來的夢。她似乎不遵循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規律,爲一點小事糾結、爲一些小利反目、爲細密而粘連的網所纏繞。

“夏蟲不可以語冰”。儘管跟隨一程,要理解朝聖者的世界,終究需要自己親自上路。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8

昨晚吃着餃子,順便打開電腦,看了這部下載了很久存於硬盤中的電影。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副原生態的西藏地區的生活畫面,主人公家裏的條件不是很好,家裏養着牛羊,一家人揉着青稞面邊吃邊聊天。

一直知道,藏族同胞是一羣堅定的佛教信徒,藏傳佛教的文化也深戶到每家每戶每個藏族人的心裏。不知道電影裏的東西是不是完全按照現實中來拍的,沒有去研究這部電影背後的東西,只是從一個普通觀衆的角度去觀看它。

藏族同胞普遍皮膚比較粗糙,也很好理解,畢竟生活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高的地區,常年冰雪漫天,就是凍也得凍紅了,還有寒風吹着。也正如古話長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藏地區的氣候環境養育了這麼一羣樸素的人。在這裏,女人作爲家庭的一份子,身份地位並不比男人差,都很賣力的爲家庭操勞。而無論男女老少,則都透露出一種最原始的樸素,儘管聽不懂藏語,只能通過字幕去了解他們在說什麼。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19

電影院的燈光亮起時,我的第一感覺是終於結束了。旁邊的女士伸了個懶腰,說道,都要睡着了。果然,一個人來看是明智的,這實在不是一部耐看的電影。

不過一些文青自稱看了兩遍,豆瓣評分也是很高。它一定有它的可取之處吧。

我以爲它的可取之處就是它是一部展示精神層面的作品。哪怕它所展示的這種精神是海市蜃樓,然而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海市蜃樓是無比美麗、充滿吸引力的。並且,很久了,人們在充滿塵埃的土地上迷茫的生活,從來無暇仰望天空,忘記了什麼是信仰,什麼是善良,什麼是堅守,什麼是屬於精神的幸福感。

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價值所在的地方吧。讓我們望洋興嘆,向朝菌描述了晦朔,向蟪蛄介紹了春秋,向井蛙展現了大海。我亦不是有信仰的人,但我尊重所有的信仰、所有的善良。那默默的承受着人生的。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20

岡仁波齊是座山,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岡仁波齊》這部電影就是圍繞這座神山而講述,講述人們視神山的聖潔勝過生命,對神山有着無比地虔誠之心。

影片中展現的藏區牧民生活,生活平靜,吃飯、放牧、屠宰、誦經、睡覺,日復一日,在美麗的高原之上,靜謐中蘊含力量。這些身處每日重複的人們,臉上有悽苦和愁容,卻總能在陽光燦爛、風過高原時露出純真又溫暖的微笑,是什麼在支撐他們抵抗着如此艱苦的生存環境?

是這個時代,尤其是繁華都市中普遍缺失的東西信仰。

《岡仁波齊》描述的是一羣生活信仰者,他們不是專侍誦經求佛者,他們有着血肉豐滿的普通生活,脫離了高深宗教色彩的生活者。因爲有了信仰,所以他們的生活不可撼動。近5000公里的餐風露宿、貼地伏拜,途中遭遇朝拜婦女生產、飛來橫禍至使車毀人阻、雪崩山體滑坡砸傷腿腳等,雖有些戲劇的跌宕起伏,但卻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遭遇。所有的一切痛苦和疲累,都可以通過信仰得以療慰。

俗世生活與神靈之間的距離,是信仰修煉的艱辛歷程。虔誠、篤定、頑強、堅韌,這些美好的品格,不是通過簡單地跪拜誦經就能獲得,而是通過一場身體力行的長途朝拜方能獲得真義。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21

電影講述了 十一位普通藏民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他們歷時一年,從芒康小鎮一路向着西邊,經過拉薩再到岡仁波齊,用磕長頭的最虔誠姿勢走完了2500公里的朝聖之路。

這十一位朝聖者,都是家庭貧困的藏民,去朝聖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帶叔叔了卻心願的,有因做了屠夫想贖罪的,也有因家庭變故而去求福的,他們中有飽經滄桑已經72歲的老人楊培,有成熟穩重的48歲掌舵人尼瑪扎堆,有23歲懷孕半年的次仁曲珍,還有天真可愛才滿9歲的小女孩扎西措姆,他們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個體差異,但卻懷着一致的虔誠與毅力。一路上,他們經歷着各種各樣的艱辛和考驗,惡劣的天氣、簡陋的食宿、磕長頭的艱辛、半路生下孩子、猝不及防的車禍、歷經千辛萬苦到了拉薩卻發現沒了去岡仁波齊的盤纏、到了岡仁波齊腳下楊培在睡夢中離世……

這些艱辛和意外,任何一個都可能讓我們這些藏區以外的人們輕易就放棄進藏的努力,但是他們卻沒有,面對艱難與困苦,他們坦然相對;面對災難和意外,他們絕不退縮,當我們這些乘坐飛機、火車和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進藏的人還在不停地抱怨進藏的辛苦時,他們卻用最堅定的身影一步一步磕着長頭完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朝聖之旅。

影片中有幾個情節讓我非常感動:他們一路省吃儉用卻還熱情地招呼路上相遇的朝聖者,將所剩不多的食品分給他人;當他們被一個好心老人留宿時,他們主動幫老人幹農活來回報老人;當裝載 便留在拉薩打零工,等賺夠了去岡仁波齊的費用再出發。

似乎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阻擋他們朝聖的步伐,三步一磕的艱辛、餐風宿露的窘迫,讓他們一行人看起來格外的淒涼、憔悴和骯髒,但他們卻有着最堅定的信仰以及最乾淨的靈魂,藏區之外的人們或許很難理解和認同藏民們的這種信仰,甚至有不少人質疑他們用一年時間徒步2500公里去朝聖的意義何在?也許在凡人眼裏,與其耗盡一年時間辛苦朝聖不如去努力賺錢——在他們看來,後者更現實也更迫切。

通過《岡仁波齊》這部紀錄片的展現,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藏民們的信仰有多堅定,但我並不知道這種堅定還能以如此淡定從容的姿勢來展現。

感謝那些朝聖的背影,是他們的平靜和堅定,才讓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身處浮躁喧鬧的花花世界包圍之中,卻依然得以保存住最湛藍的天空、最清澈的湖水以及最堅定的信仰和最純潔的靈魂。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22

位於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岡仁波齊山,又叫須彌山,是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爲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峯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爲,如果能看到峯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因此每年都會有數以萬計的人踏上這條求福之路。電影《岡仁波齊》就是張揚導演用鏡頭講述的一個關於朝聖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着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當他在家庭聚會時說出這個決定時大家平靜接受的態度和聞訊趕來要求同往的村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時影片剛剛開始,作爲觀衆的我還在努力捋清關係的狀態中,影片中的人們不管是青壯年還是婦孺就給我一種強烈的信號——我要去!且不說此去路途艱難,就是這些“朝聖者”讓大家看了都不禁說一聲:懸乎!他們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懷揣着各自的希望,爲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一輛拖拉機充當腳力用來運裝備和物資,沒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儀式,鏡頭就突然切換成男女老少匍匐在地,磕起長頭,朝聖之路就這樣開始了。而未來2000多公里的每一步路,他們都要這樣走過,幾步一叩首,五體投地,沒有人監督,但每一個人動作之規範之賣力是難以想象的,只爲求得神明的護佑,甚至途中拖拉機壞了男人們不得不用人力拉車,走到幾百米的遠處,再折返回去,重新回到原地繼續磕頭,一步都不敷衍。楊培老人在某個清晨再也沒有醒來,大家也僅僅是請來喇嘛,把他葬在神山的懷抱,繼續趕路,沒有痛哭,只有祝福。

他們在風霜裏叩首,他們在泥濘中跋涉,他們對路上每一個遇見的人微笑,他們完美的詮釋了信念和理想。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一定標準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中有信仰併爲之努力奮鬥,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此時,倉央嘉措的《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久久迴盪在我腦海,我知道,藏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不是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能完全詮釋出來的,在面對異族獵奇目光的窺探中,他們面帶微笑,心向陽光,一步一步邁向自己心中的聖地!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23

終於還是鼓起勇氣,點開了“岡仁波齊”這部電影。很早以前就從騰訊視頻上了解到了這樣一部電影,她的評分高達8.6,評論上面也說她是一部震撼人心、洗滌心靈的一部紀錄片。我也很想去看看。可是又怕她如其他紀錄片一樣,平淡、冗長,讓人看得昏昏欲睡。又或者害怕自己還沒準備好來一場滌盪人心、淨化靈魂的旅程。可是我終於還是點開了“岡仁波齊”。

故事是從處於西藏東南部芒康縣的一個小村落開始的,村裏的人們日復一日的勞作,爲生計奔忙。閒暇也念經誦佛。可是村裏的一位老人的離世,喚起了另外一位老人對於人生苦短和信仰追求的渴望。而這種渴望又猶如星星之火,點燃了整個村子裏每一個人對聖地的嚮往。他們有的人是個屠夫,爲了減輕往日的罪孽;他們有的人感嘆命運的不公平,爲了改變自己的運勢;他們有的人爲了自己的後代能夠健康長壽;而更多的人,只是爲了那一份爲衆生祈福、衆生平安的一種宏願和那麼純粹的嚮往。所以他們一起踏上了朝聖的遠途。

在這一路,他們遇到了很多的艱難險阻。不管是路途有多麼遙遠,不管路上有多少亂石飛濺,不管是風霜雨雪或烈日炎炎,不管是磨破了多少雙手板、棉鞋和皮子;那怕孕婦臨盆,那怕飛石砸傷,那怕剛出生的小孩嗷嗷待哺,那怕孩子生病,那怕出了車禍失去了充當後勤保障的拖拉機。但是他們從沒有停下蹣跚的步履,沒有一絲猶疑,驀直向前。這份堅持與篤定,令到我感動與羨慕。

《岡仁波齊》觀後感 篇24

一個人去電影院看了岡仁波齊,電影結束之後,坐到最後清場,似乎意猶未盡。趕回家寫下這篇觀後感,也算是隨筆。

記得幾年前看了《轉山》之後,被朝聖的神聖感,路途的艱辛,藏區的絕美風景所折服,從那個時候起,便萌生了騎行拉薩的想法,最終圓滿完成夢想,所以對有關於西藏、拉薩題材的影片情有獨鍾。

我不大懂電影分爲什麼類型,我只知道這部影片帶給我的切實的感受。

沒有動盪的悲喜,沒有跌宕的曲折,超多的長鏡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電影是沒有插曲的,跟轉山完全不一樣,也許轉山能讓你淚流滿面至啜泣,

岡仁波齊卻真實到極致的還原了藏民們在磕長頭的漫漫朝聖路上的故事。演員都是素人,藏民自己演自己,那股善良和淳樸,同樣震撼人心。因爲騎行過拉薩,所以電影中幾乎每個在路上的畫面都倍感熟悉與感動,還有藏民手捏糌粑,酥油茶,割犛牛肉。都能讓我想起騎行路上的點點滴滴。

直到觀看這部電影之後,我才真正的明白,原來,朝聖的厚重信仰在藏族同胞心中的分量,爲了減輕罪行,爲了給家人與身邊的人祈福,挺着肚子去朝聖;在途中生完小孩繼續五體投地磕長頭;在遇到被水流阻礙的路面上脫衣淌水磕頭而過;在出車禍之後沒有對司機計較,讓司機帶着缺氧有生命危險的乘客趕路,依舊堅持拉着剩下的車尾前行然後再倒回到拉車的地方重新叩拜前進;每晚圍坐唸經;大雪路上踏雪前進;這就是信仰,信仰讓人堅韌不拔,讓人善良,讓人偉大。

整個電影看下來,感覺沒有刻意的刻畫任何一個畫面,但每個場景我卻都記得很清楚。生小孩那裏很動容,卻也不是喊天哭地的表演手法,平實當中見偉大,更顯真實與堅韌。結尾的時候老人走了,他們短暫停下腳步繼而繼續上路,信仰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

飛馳的大卡車和緩慢行進的朝聖者形成在鮮明的對比;朝聖者爲一隻螞蟻而停留,汽車撞倒拖拉機後朝聖者的不計較得失和汽車再也沒回來。這些文化的碰撞難道都沒有讓你有片刻的思考嗎?

朝聖路上的純粹與平實,看起來也許稍顯平淡,因爲電影的故事性很弱,但每個長鏡頭都讓我想了很多,回味了很多,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大衆喜歡跌宕起伏的情節,喜歡聲具淚下的動容,顯然,這部影片滿足不了大部分觀衆。但我認爲這種題材的影片,只是對特定的一批人,能產生特定的情愫。

導演用一年的時間去拍攝,自然不用想高原拍攝過程的艱辛。拍的很用心,很虔誠,讓我明白了信仰於人的平凡與偉大。

我一直在想,這麼樸實的電影背後,導演想傳達的心情和信息。

結尾戛然而止,而我還在回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