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岡仁波齊》觀後感5篇

本文已影響 2.36W人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岡仁波齊》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岡仁波齊》觀後感5篇

《岡仁波齊》觀後感1

大概是《岡仁波齊》票房突破4千萬的時候,我的朋友圈開始出現,對影片質疑的聲,褒貶不一,兩極分化。

貶的說:“這只不過碗給小資的雞湯,是藏區的小年代,是在花費異域文化、藏區風光,從電影種類,拍攝手法,階級劃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導演張揚和資金投入人的歷史。”什麼都有,總之只須和影片聯繫起來的都可以拿來議論一番,不可以聯繫起來的也生拉硬扯湊到一塊。也有專家說:“這是藝術片的試金石,是對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帶觀衆迴歸了傳統的審美。”

地方不同,角度不同,看待問題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感覺,不管他人怎麼樣,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沒什麼比自己喜歡更要緊,都是爲了蹭個熱門大夥都困難。

於我來講這就只不過一部電影而已,和我平常看的其他電影沒什麼不一樣。假如非要說有哪些不一樣的話,那就是這部電影能讓我靜下心來看完,並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平時。

遠處的雪山,近處的火爐,早晨起牀的誦經和打水聲,酥油茶、糌粑、牽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縣這個叫“普拉”的小村莊裏的大家,開始了他們平時的一天。只不過有天一個叫楊培的老人爲完成哥哥朝聖的心願,怕再不去就走不動了,爲了不留遺憾決定去拉薩、去岡仁波齊朝聖。於是,這一天便在這個村莊變得不平凡起來。這個決定一出,消息不脛而走,懷着各種目的的朝聖者加入其中。

朝聖這件事沒讓人激動萬分,只不過一般平時交流的一個話題,沒什麼特別。十一個做出決定去朝聖的人,只不過在平時的閒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來了,沒想象中的神聖。走時更沒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只不過安靜的在全村人注視下,始於不斷重複着磕長頭的叩拜中。口誦經文、雙手合10、頂禮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復始。漫漫兮其修遠,兩千五百公里雖長,但沒一句多餘的廢話,朝着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論快慢,終將抵達。就如此一部電影安靜如一股清泓靜靜流淌開來,被人在平心靜氣中,慢慢等待故事的發生。

下面,路遇朝聖者的對話,好心人的收留和教導,小孩的降生,落石的危險,買鞋的討價還價,趟水過河,飛來的車禍,沒錢停下來去打工,替房東磕頭,和美容美髮店裏女孩的調笑,到最後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非常接地氣,或是順理成章,或是突如其來。一路遇見的所有困難,彷彿都能解決在朝聖的路上和每天祈禱誦經中,看上去那樣的自然而然。讓看電影的我也跟哪個他們一路前行,體驗路上的喜悅收穫。

生活在藏區的人常常會在路上遇見像《岡仁波齊》裏,爲心中信仰真誠朝拜的藏人。且不說心中懷揣的這份信仰,單說用身體丈量朝聖的距離,這種事需要平靜而強大的內心才能做到,讓人欽佩。而日常的你我又何嘗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從來到世間起,一路打怪升級,堅難成長,幹掉日常一個個大大小小的Boss。唸書時要好成績,上很大學,畢業後想體面安穩的工作,接着成家,養小孩,然後小孩又重複大家走過的路,能跳脫這個循環的貌似極少。原來你我早已是生活這條路上的行者,非常早以前就在路上艱難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哪個的生活裏沒苦難,沒風雨呢?生活這條路靜水流深,時有驚起波瀾,但身在其中的大家從未感知。

看電影時我能感到小孩母親的偉大、會爲車拉出幾百米後折回去重新磕頭而感動,會爲小姑娘打電話問候家人時眼眶溼潤。但我真沒感受到朋友圈裏的高度,更看不出他們所說的深度,我只不過在看電影時找見我一個人僅此而已,算是一場觀影與觀心對話。“一千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看《岡仁波齊》自會有一萬種感悟。朝聖不是終點,所有人終將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

對於大部分的大家來講生活不容易,前路難行,但這並沒有妨礙大家爲肩上的責任,心中的夢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雖平凡但無畏。岡仁波齊只不過大家心中的香格里拉,最後的路不在遠方,只在腳下和心裏,沒回頭路可以重來,直面內心才無所畏懼。

《岡仁波齊》觀後感2

簡潔的語言交流反襯出內心世界的執着和坦然;沒有過多複雜的劇情,但又說出了生活中的百態。裏面有西天取經般的磨難,也有歡歌笑語、互相幫扶的畫面。也許這就是生活,決定於自己內心的信仰。

下面是個人對電影裏朝聖羣體特質的理解:

1、羣體的整體信仰

這一羣人,有老人、有婦孺、有屠夫、有自感罪孽者等,但他們都有着去岡仁波齊朝聖的信念。雖然出發點有些是贖罪、有些是祈福等有所不同,但他們都爲能到那裏朝聖而欣然前往,因爲那個地方在他們的信仰裏面就是神聖的地方。

他們的信仰是那麼的根深蒂固,不爲外界所動。整個羣族從小生下來就接觸,並在平日裏人們唸經、教導的影響下,並在周圍雄偉山峯環抱、乾淨無雜的環境的薰陶下,這種信仰就像精神支柱一樣支配着整個身軀。

2、內心的平坦

正是有了深刻的信仰,在面對很多事情,尤其是苦難時就有種不爲所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從容。他們不抱怨、不埋怨,坦然接受遇到的困難,自己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去處理度過。

公路上車來車往,但他們一點心思都不會花在車輛的觀察比較上;周圍的環境有時有氣魄的高山,有時有山花的爛漫,有時有清澈的湖水,但是他們都不會駐足欣賞,也許他們看的多了,但此時他們卻只是懷有信仰在前行。

3、忍耐,不急不躁

日復一日的磕頭前進,磕的頭出了包,磕的裝備都已磨損,但他們仍舊不急不躁、循序漸進。他們的內心是堅定的、強大的,接受着變化和挑戰的同時也接受者重複的每一天,這也體現了強大的忍耐力和平常心。同時,這又一次錘鍊了他們秉性,使他們更加的沉着、執着,就和修行一樣,每一步都是進步。

4、欣然接受指導

途中遇到一人不客氣的指點,教導他們應如何更好的朝拜,他們選擇接受和改進。並接受了此人的邀請到家裏做客,爲報答留宿感激之情,幫助他耕地。

同時,也談到了現在年輕人種地心急,都把牛累得氣喘吁吁。反映出,年輕人接觸複雜的社會多了,由於磨鍊不夠,養成了急躁、浮躁的性格,也正說明了年輕人越來越難以接受前輩的教導和指點,未能傳承。

5、理解,坦然面對

車輛被撞後,沒有撕心裂肺的責備和訛詐,而是理解對方困難;沒有車輛拉貨而選擇人工拉,拉貨的人放下貨物後還要回退到出發點重新磕頭朝拜前行。他們沒有猶豫、沒有詢問、更沒有藉口。他們接受他人帶來的不幸和苦難,理解對方的處境,從不抱怨。

而反觀現在社會,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遭受一些不公就反抗,你指出我的毛病我就反駁你,無論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反正要先毀掉給自己造成麻煩的人等。缺少了相互理解,難以面對挫折,很難用平常心去處理事情。

6、不畏懼困難,向目標前進

山體滑坡他們不怕,並出於本能的保護弱者;有水擋路他們不管,繼續朝拜前行;沒錢後,不急不慌,集體出去掙錢;即使生老病死,也不悲不泣,併爲之榮幸。

他們簡單的生活,簡潔的語言,沒有過多複雜的思想,有些類似於原始的羣居生活,也許這纔是我們最內心的世界,只是他們生活在了表面。善於隱藏的,把它藏到了內心;思維簡單的,就維持在了表面,這也許就是真正的表裏如一。朝聖者們很多特質是需要複雜社會裏浮躁的我們去借鑑和磨鍊的。

總之,我們的生活要和電影裏講的一樣,應保持着自己內心堅定的信念,去生活、去走路、去翻山,去對待前方的挫折和幸福,有什麼樣的信仰就有什麼樣的處理方法。能否接受不幸,能否理解對方,能否放下不開心或仇恨,就看自己的內心世界,深處的信仰纔是處理生活和工作事情的根基。這也教導我們內心的原則要堅持,外部的事情要靈活和釋懷。

《岡仁波齊》觀後感3

最近,張楊導演的西藏題材電影《岡仁波齊》上映。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闢出了一條幽徑——9天,票房破2700萬,對於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了。

因爲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去年年中,張楊導演正帶着他在西藏拍攝的兩部電影《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奔走於各大電影節,本刊在那段時間採訪了他,從《岡仁波齊》聊到在西藏風餐露宿的十個月,從近些年的的電影創作,聊到他的堅持、侷限和困惑。

那時,張楊對《岡仁波齊》未來的院線表現並不樂觀,具體的宣發策略也不明確。對他來說,今天的票房成績是個驚喜。對於藝術電影進院線來說,《岡仁波齊》也將成爲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

《岡仁波齊》看起來是紀錄片,實際上是個故事片。導演的控制力在於截取藏族素人演員的生活,講自己的故事。“一個孕婦,一家三口,一個屠夫,一位死在朝聖路上的老人,電影中的這些人物是早就設計好的,只有現場拍攝是紀錄式的。”張楊說,他讓演員們正常燒火、做飯、喝酥油茶,攝像機一直開着,碰到好的場景就暫停,想幾句臺詞,加在剛纔的場景裏,“整部電影都是這樣拍攝的”。

這種“僞紀錄”的形式也曾出現在張楊的另一部電影《昨天》裏。當年,張楊把演員賈宏聲吸毒戒毒的經歷寫成了劇本,讓賈宏聲和父母一起,在鏡頭前表演他們真實的生活。《岡仁波齊》看似與張楊之前的作品不同,但“僞紀錄”和公路片的形式都曾在他過往的作品中使用過,“形式和內核早就有了”。

在藏文化裏,馬年是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張楊追求儀式感,希望在馬年把它和《皮繩上的魂》拍出來。擺在他眼前的第一個難題是找投資。早年拍電影,張楊沒爲錢發愁過,但眼前的兩個片子,無論從題材還是他希望呈現的影像風格,都沒有能賺錢的賣相,想要籌錢不容易。《皮繩上的魂》起碼是個完整的故事,《岡仁波齊》連劇本都沒有,他只能和投資人說說自己的想法,大致的拍攝方式和希望呈現的風格,能不能拍成他都不敢打包票。“誰敢投啊!”張楊也覺得,自己這看起來不靠譜的項目有些爲難投資人。

眼看着已經到了20xx年底,再不進藏,《岡仁波齊》就來不及拍攝了。這時,好友李力站了出來。作爲合力辰光的董事長,李力最賺錢的一筆電影投資是《小時代》,從那部電影裏看得到他追逐利益的本能。他也曾勸張楊拍商業片,大製作、大IP、大卡司(演員陣容),張楊總是猶豫不決。他投資過張楊的上一部電影《飛躍老人院》。那部電影沒能讓他賺到錢,眼前的這兩部電影更沒有賺錢的希望,但他依然對張楊承諾:“不管其他人投不投,你去拍吧,我給你託底。唯一的要求是,注意安全。”

20xx年11月底,投資還沒到位,張楊就帶着一個30多人的劇組進藏了。劇組買了七輛麪包車,一路走一路拍,遇到縣城就住旅館,沒有旅館就住帳篷。隨隊的有廚師和醫生,餓了吃大鍋飯,病了也有人照看。他們還在當地僱了藏族的攝影助理,剛開拍的那段時間,因爲高原反應,攝影師扛不動攝像機,全靠助理們出力才能順利拍攝。

拍完《岡仁波齊》,張楊把劇組擴張到120人,又花費兩個月拍完了《皮繩上的魂》。在藏區的10個月,張楊幾乎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只有缺錢時,纔打電話催催投資人。

10個月下來,張楊成了現在的張楊,皮膚黝黑,戴上帽子、手串和銀戒指,坐在人羣中寡言少語,他有意無意地與周遭保持着距離。“剛從原生態的地方回來,大家都不適應或者排斥亂糟糟的城市生活。”刁亦男試着分析張楊,“但他的這個勁頭持續的時間有點長。”

《岡仁波齊》觀後感4

大概是《岡仁波齊》票房突破4千萬的時候,我的朋友圈開始出現,對影片質疑的聲,褒貶不一,兩極分化。

貶的說:“這只是碗給小資的`雞湯,是藏區的小時代,是在消費異域文化、藏區風光,從電影類型,拍攝手法,階級劃分,民族宗教,到扒出導演張揚和投資人的歷史。”什麼都有, 總之只要和影片聯繫起來的都可以拿來議論一番,不能聯繫起來的也生拉硬扯湊到一塊。也有專家說:“這是藝術片的試金石,是對大自然和精神世界致以崇高的敬畏,帶觀衆迴歸了傳統的審美。”

位置不一樣,角度不同,看待問題的感受自然不相同,所以我覺得,不管他人如何,自己看得心安便可,沒有什麼比自己喜歡更重要,都是爲了蹭個熱點大家都不容易。

於我來說這就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和我平時看的其他電影沒有什麼不同。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這部電影能讓我靜下心來看完,並在影片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日常。

遠處的雪山,近處的火爐,早晨起牀的誦經和打水聲,酥油茶、糌粑、牽牛、寒暄,生活在西藏芒康縣這個叫“普拉”的小村莊裏的人們,開始了他們平常的一天。只是有天一個叫楊培的老人爲完成哥哥朝聖的心願,怕再不去就走不動了,爲了不留遺憾決定去拉薩、去岡仁波齊朝聖。於是,這一天便在這個村莊變得不平凡起來。這個決定一出,消息不脛而走,懷着各種目的的朝聖者加入其中。

朝聖這件事沒有令人激動萬分,只是普通日常交流的一個話題,沒有什麼特別。十一個做出決定去朝聖的人,只是在平常的閒聊中,就把事情定了下來了,沒有想象中的神聖。走時更沒有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只是安靜的在全村人注視下,始於不斷重複着磕長頭的叩拜中。口誦經文、雙手合十、頂禮膜拜、躬身匍匐,周而復始。漫漫兮其修遠,兩千五百公里雖長,但沒有一句多餘的廢話,朝着理想走去一路前行,不論快慢,終將抵達。就這樣一部電影安靜如一股清泓靜靜流淌開來,讓人在平心靜氣中,慢慢等待故事的發生。

接下來,路遇朝聖者的對話,好心人的收留和指導,孩子的降生,落石的危險,買鞋的討價還價,趟水過河,飛來的車禍,沒錢停下來去打工,替房東磕頭,和理髮店裏姑娘的調笑,到最後老人的死亡。一件件事都很接地氣,或是順理成章,或是突如其來。一路遇到的所有困難,彷彿都能化解在朝聖的路上和每日祈禱誦經中,顯得那麼的自然而然。讓看電影的我也跟誰他們一路前行,體驗路上的喜悅收穫。

生活在藏區的人經常會在路上遇到像《岡仁波齊》裏,爲心中信仰虔誠朝拜的藏人。且不說心中懷揣的這份信仰,單說用身體丈量朝聖的距離,這種事需要平靜而強大的內心才能做到,令人欽佩。而現實中的你我又何嘗不是在路上的修行者呢?從來到世間起,一路打怪升級,堅難成長,幹掉生活中一個個大大小小的Boss。讀書時要好成績,上好大學,畢業後想體面安穩的工作,接着成家,養孩子,然後孩子又重複我們走過的路,能跳脫這個循環的貌似很少。原來你我早已是生活這條路上的行者,很早以前就在路上艱難前行,遇山翻山,遇河趟河。誰的生活裏沒有苦難,沒有風雨呢?生活這條路靜水流深,時有驚起波瀾,但身在其中的我們從未感知。

看電影時我能感到孩子媽媽的偉大、會爲車拉出幾百米後折回去重新磕頭而感動,會爲小女孩打電話問候家人時眼眶溼潤。但我真沒有感受到朋友圈裏的高度,更看不出他們所說的深度,我只是在看電影時找見我自己僅此而已,算是一場觀影與觀心對話。“一千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人看《岡仁波齊》自會有一萬種感悟。朝聖不是終點,所有人終將回到平淡中生活修行。

對於大多數的我們來說生活不易,前路難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爲肩上的責任,心中的夢想,在路上努力的前行,雖平凡但無畏。岡仁波齊只是我們心中的香格里拉,最後的路不在遠方,只在腳下和心裏,沒有回頭路可以重來,直面內心才無所畏懼。

《岡仁波齊》觀後感5

藝術最需要的是真實

從拍攝的技巧和方法來講,影片很少有人物的面部特寫或潑墨重彩的語言表述,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場景的自然呈現,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我更覺得它像一部寫實的記錄片,記錄了一羣人下定決心做一件事的起初和過程。沒有華麗的妝容和服飾,沒有深不可解的臺詞,有的是平鋪直敘的對白和不怎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也許正因如此,影片才更顯得貼近現實生活。

與其說導演在拍攝電影,倒不如說,他只是將當地的生活某態通過鏡頭原生態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設置,都是本色出演,自己扮演自己,這是藝術真實感的來源,也是打動人的地方之一。

藝術本身所蘊含的意義要高於生活的瑣碎,但是其始終來源於並最終也要回歸於生活。藝術的價值在於將某些哲理或感悟賦予平凡真實的生活場景,進而由觀影者自我去感悟,而不是將所謂的大道理直接從生活中抽離打包並以猛灌雞湯的形式強行輸入到每句臺詞中。所以,真實應該是藝術最不能缺少的品質之一。

反觀我們的人生,也許不會因爲一部影片就能有多麼起伏波瀾的變化,但至少,我們有了思考的契機。這應該是真實的影片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岡仁波齊》間接傳達出了藝術的真諦:最精湛的電影,其實是演員並不需要去扮演誰,而只需要做好自己。

生命在於敬畏

“我殺了那麼多耗牛,想去朝聖贖罪”。

“只有在上坡路她自己體力不支的時候,她才肯讓毛驢拉車,她心疼毛驢,毛驢就是我們的家人”。

“我想爲死去的那兩個人祈禱,也祈禱更多的人能幸福安康”。

我們見慣了心安理得的掠奪和殺戮,從來不曾因此而懷有絲毫的愧疚,生命究竟能在多大的意義和程度上得到尊重和理解。幾乎沒有人教導過我們,我們能看到的是,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對孩子生命觀的培養,遠遠比不上強壓之下榨出一張滿分試卷所帶來的榮譽和成就更能讓人滿足。

這幾句再樸實不過的語言和獨白,展現了當地人純粹的生命觀和樸素的自然觀,對生命的敬畏應該建立在足夠信仰的基礎上。有信仰,纔能有敬畏,而後也才能通曉,人的慾望必須要有精神界域的限制。正所謂,有可不爲方纔能有可爲。

西藏被譽爲靈魂的棲息地,聖潔的天堂,它之所以能夠承載得起靈魂的重量,可能不僅僅是地理原因,也跟當地的人爲,信仰,以及對自然的敬畏有關。除卻生命觀以及不同物種之間的平等和尊嚴之外,《岡仁波齊》也通過樸實無華的表白,讓我們體會到了人和人之間的大愛和關懷。

當所有的人匍匐在馬路上,奔馳的汽車急速在旁邊一閃而過的時候,那一刻,突然覺得那些現代文明在這些匍匐的雙膝以及腫脹的額頭下顯得如此渺小。

你會聽到同伴小心地提醒同行的人:小心路過的汽車;也會注意到,即使在雪花如毛的半山間,每一個人都凍得瑟瑟發抖時,人們依然將暖和的帳篷讓給婦孺……在前行的每一步中,都要爲死去的同鄉或者爲更多的人祈福,希望幸福和安康,能夠抵達更多人的心靈。

人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生,在路上,死,也應該在路上。

丁孜登達還在母親身體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朝聖之行,我們感嘆這個小生命在一千多公里的曲折路途中漸漸長大,當他逐漸會哭,會笑,甚至會說話,會走路時,生命就在這一次次的朝拜中強大和堅毅起來。當所有人爲生命的盛開和綻放欣喜的時候,人們似乎忘記了,生命的逝去,亦是隨時隨地,恍如花開花落。

楊培長眠在了聖山腳下,悄無聲息。生命就這樣平和的結束,直到前進的最後一步。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們從嬰兒到幼童再到成人,似乎一直在尋找一個軀體的棲息地,所謂的穩定的工作和穩定的生活,似乎等所有的慾望都塵埃落定後,人生就可以一馬平川。可是再過穩定的人生,也抵不過一次突如其來的變故來的巧妙啊。

生啊,就在每一次細雨的滋潤中,和每一次春風的吹拂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