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優秀13篇】

本文已影響 3.06W人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與地壇》讀後感【優秀13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

史鐵生著的《我與地壇》是史鐵生送給所有人的無價的禮物。史鐵生以他的毅力和智慧,度過了四十年的輪椅生涯,寫下了數百萬字的作品,成爲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的影響和貢獻,遠超於文學之上;他給予讀者的,不僅是精美潔淨的文字,更是健康的精神、深沉的愛和對人生真諦的`探尋。他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遠存在。《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在講他自己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重新認識史鐵生,深刻理解史鐵生。

史鐵生,生於1951年1月4日,北京人,當代小說家、文學家。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後因急性腎損傷回家療養。1979年後,相繼有《我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絃》《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表。1998年病情轉爲尿毒症,終至透析。此後有隨筆集《病隙碎筆》、散文集《記憶與印象》、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xx年12月31日凌晨,史鐵生因突發腦出血去世。其作品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等多種全國文學大獎,多部作品被譯爲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2

終於看完了,全書總基調還是很樂觀的,前面描寫母親的時候,感觸頗多,母親總是在無私奉獻着,爲你操勞,爲你好,等你明白一切,希望給她展望你的成就的時候,卻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一代代的輪迴,一代代的積澱,母親也在一步步的影響着史鐵生先生。

中間的.好運設計頗是有趣,設想一個極爲完美之人,最後發現一通假設之後,反而會讓人感覺生命毫無意義,然後再來爲人生勾勒苦難,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最終,也會形成不一樣的我們。這也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切勿找一些沒有難度的事情去做,那樣的話,沒有挑戰,沒有意義,終會感覺無聊,正是因爲其中的過程的紛繁複雜。纔會讓我們能夠有成就感。

後來看到一段段的抒情描寫,開始還看不太懂,春天,肉體,靈魂,秋天,一系列的詞語,隱含的有些深奧,直到快至結尾,說起自己登門探訪,然而不受待見,才知道這是愛情的結束,不過後來進行了解,幸得希米能夠陪伴餘生,給他精神的慰藉,讓我感覺好受了許多。

小時候的那些事情,玩味十足,文革,帶來了太大的傷痕,不過也因此鑄就了一批深刻的文人。

而看到最後一部分,感覺心裏莫名的開心,大家都來幫助他,幫他全國各處跑,還出國參加會議。感覺史先生有這麼一羣朋友,足矣。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3

這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敘述,安靜的嘆息。作者用那字裏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彷彿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銳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幹上留下的蟬蛻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纔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豔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並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嘆、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說:“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得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迴,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後終歸於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作者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迴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作者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4

初次讀了《我與地壇》這部書,我被史鐵生那樸實無華的文筆和如此崎嶇坎坷的命運驚呆了,他年輕時的倔強,衝動完完全全與現在生活中的我十分地相似。

他在二十歲時就失去雙腿,面對迷茫的生活與自己現在如此的不幸,看着在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行人,看看他們健全的雙腿,再看看自己那將陪伴自己終身的輪椅,心中的憤怒與宣泄世界對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但是在回來看看我,我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家庭環境,負責的父母……我有什麼理由宣泄自己的不滿呢對於史鐵生來講,我連發脾氣的資格都沒有。史鐵生的命運仔細想想也是一種幸運:他有着一個“活生生”的地壇朋友,時時都與他談心,還像書中所說“它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他還有一個辛勤的'母親,往往在他絕望之際把他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總是默默的承受着史鐵生的暴怒無常與倔強,她強人自己的病痛,爲了自己兒女的美好未來生活含辛茹苦。

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着,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着,無私地奉獻着,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5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就,以此開篇吧。

讀完《我與地壇》,查了一些有關史鐵生先生的資料,更是一種五味雜陳的感覺。命運待他如此這般,他曾想過一了百了,但是,他沒有。“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高中時候,語文老師推薦過這本。

前陣突然心血來潮,將其加進書架,是因爲讀到了這樣一句話:“我什麼都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於此,讀了整本書。

摘錄了書中很多真切感人的句子。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段他對“牆”的描寫,從而引發了他對生活、生命的'一些思考。

倒是讓我想起我經歷過的“牆”。

據我媽講述,她送我去幼兒園,我只連着哭過兩回,比起一些小朋友,我算是哭得少的。等她第三回送去,我只是低着頭不說話,但不再哭了。

她還幾次偷偷扒在鐵柵欄邊上,朝班門口瞧我,但我一次也沒有回過頭看她,每次都是乖乖地牽着另一個老師的手就進班了。

長大,遇到過各種各樣的“牆”,日後,也將還會有許多。但願今後再遇無可避免的“牆”之時,能想起史鐵生先生的樂觀,平和,勇敢,堅強。

“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所以,不必急於求成。”

“想來生活無非是痛苦和美麗。”

實在無解,倒不如將那些細碎,全都單獨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6

從二十一歲開始,史鐵生,帶着腿上的殘疾,開始度過了他與地壇的生活,開始寫他的小說,開始了他的新生活。

剛剛殘疾的時候,史鐵生心情很煩悶,去地壇散心,從早到晚,再回去,這個時候是他的母親與他度過的最艱難的時刻,不過,當史鐵生的.小說獲獎之後,母親卻早已離世,這是史鐵生的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之一,他沒有讓他的母親一起來分享這份榮譽。

後來,他成熟了,學會了觀察,學會了結交好友,遇到了每日必來的老夫婦,遇到了因爲事業失利而每日長跑的工人,還有每天都在地壇的角落中唱歌的青年。他在這裏學會了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解生活。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地壇,你別以爲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史鐵生對於地壇深深的感情,可以想象,但不只是地壇,地壇帶給他的人、事、情纔是最讓他珍惜的。

在《我與地壇》這本書中,其實,不只這一篇,還有其他幾篇小說,但是都闡述了一個共同的道理。

好好活着,去發現生活的美。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7

等史鐵生活到他最狂妄的年紀時,老天卻帶走了他的雙腿。使他後半生不得不坐在輪椅上,他絕望過、憤怒過,但最後依然好好的活了下來,沒有放棄希望。

史鐵生缺少了雙腿,他參透了更多東西,我覺得他說的?與我想的起了共鳴。若世上都是完整的人,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這個世界將毫無生機可言。然而,上帝造出了千千萬萬個人,每個人都不一樣。這當中必能排出個好壞來,而總得有一些人有着壞模樣,這樣壞模樣的人才能反襯好模樣的人。人因爲每個人不同,審判一個人的標準也有所變化,並不注意人們的外表了,而是注重他們的內心。而史鐵生就是“不完整”的人,他比正常人缺了雙腳,顯出他與別人不一樣,他的聰慧、質樸、有毅力才被表現出來。

但是,你先天差,後天就一定差嗎?並不是,先天的從你來到這個世上你的父母就已經替你決定好了,你不能再改變它。你所能做的就是,改變後天的,比那些先天比你好的人更努力的學習、勞動、工作,來彌補先天的`不足。?你比別人愚鈍,那就刻苦練習;你比別人急躁,那就多讀書,培養耐性;你比別人少了許多許多,那就比別人努力少的這麼多倍。

可怕的是那些天資比你好的?可後天還比你努力的人。所以,趁着些天資比你好的人偷懶的時候,快去努力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8

地壇它不僅僅是地壇,那裏是作者重生的地方;那裏埋藏着母親的愛;那裏擁有着許許多多人的故事。

與其說《我與地壇》是一本書還不如說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對生命、母愛與這個世界的種種感慨。

地壇——重生在作者最痛苦的時期是地壇陪着作者度過的。作者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這又何嘗不是宿命呢,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個地方與生命緊緊相連而地壇就是屬於作者的那個地方,它溶於作者的血肉裏。

重生——母愛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人都歌頌過母愛。而在這篇文章裏作者並沒有用過多的詞彙描寫母愛卻讓人感受到了母愛。母親看着兒子因爲失去雙腿了而痛苦萬分卻無能爲力,如果可以他寧願受傷的`是自己。從古代的“臨行密密縫”到現代“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母愛無處不在。我們要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不要像作者一樣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重生——不放棄我們要學習作者即使失去了雙腿;即使曾迷茫過;即使曾想放棄過生命。可他終是堅持了下來。人生總有許許多多的挫折無法避免,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所以,孩子請你一直堅持到最後。不爲別人只爲你自己你的家人,你要對得起爲你日夜操勞的父母;你要對得起那些期待的眼神;你要對得起你自己。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9

今天早早地寫完作業,想着該讀一本書了,隨便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便是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好了,就讀他了。

翻了幾頁,好像有點讀不下去,可能是因爲作家的經歷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實在沒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爲文章的厚重感讓我感覺太過壓抑。但是爲了完成“任務”,我還是耐下心來,再次從頭開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讀了起來。

作者自從雙腿殘疾之後,就經常地體壇公園去思考人生,糾結於生還是死,最終領悟了活着的意義,決定用寫作去詮釋生命。

成爲知名作家之後,作者感慨卻是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作者說:“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句話讓我反覆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焦慮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時候,媽媽痛苦的淚水;這句話真是總結得太好了,母愛真是偉大。

我對文章中作者觀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這段“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動精闢。

合上書本,感觸良多,幸運的我們四肢健全,頭腦靈活,但是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讓我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堅強,要學會正視,爲了國家,也爲了母親,要努力奮鬥,成就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0

二十一歲的史鐵生在經歷了雙腿癱瘓之後,他開始沒有了生活的目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他發現了一個看似荒蕪廢棄,但是能夠撫慰他傷痕累累的內心的地壇,在地壇與母親的幫助之下,他又找到了他繼續活下去的理由。

《我與地壇》這篇散文對我影響挺大的,每當在生活中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的時候,我總會想到史鐵生。比起史鐵生的人生中所遭遇到的災難,我瞬間就覺得我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難都不是困難了。而且我真的很佩服史鐵生的勇氣,在經歷了雙腿癱瘓的挫折 之後,他還是能夠找到繼續活下去的理由。我知道那個過程肯定很難熬的,一般人是很難理解他從癱瘓後再到重新找回生活的目標是一個多麼艱辛的過程。如果是我的話,我真的很難想象得到在我的雙腿癱瘓之後,我到底應該去怎麼去適應以後的生活。

他的母親對他所付出的愛,我真的很感動,一個母親在經歷着孩子雙腿癱瘓:這是一件多麼難過的事情。她肯定希望雙腿癱瘓的`不是她的兒子,而是她自己。因爲她在看着她的兒子經歷痛苦的時候,她的心中會比他的兒子更痛苦。我也挺替史鐵生惋惜的,當他媽媽在他的身邊的時候,他並沒有好好地感受母親對他的愛。失去母親之後,他才明白母親對他的愛是多麼的無私,可是當他明白這一切的時候,母親已經離開他了,到了一個史鐵生永遠都到不了的地方。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1

初讀我與地壇,看到更多的是史鐵生先生對其過往的回憶,但文字之間蘊含了一種孤獨而強大的力量。地壇是安靜而祥和的,位於市井卻隱祕。對於史鐵生先生而言,最無助絕望時,是地壇和寫作的陪伴,讓史先生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在我看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地壇,地壇是內心寧靜的嚮往,或許是家邊的寺廟、自己的房間,或者是竹林深處。所以我想,這或許就是靜坐的魅力。

對生命、死亡、活着的思考,把別人不敢提出的問題拿來拷問自己。一則《好運設計》讓我尤其深刻,如果人人生來完美,沒有一點參差,不會有任何挫折,那有何意義呢?人活世上,不公太多,唯有學會接受與釋懷,熱烈的擁抱生活。

史鐵生先生因疾病而終身與輪椅爲伴。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最初對命運不公的絕望,對自由行走的渴望。在最初坐上輪椅時,內心唯有自己,絲毫不顧及家人,尤其是母親。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描述,母親一遍遍的.跑相關部門只爲給自己求一個穩定職務,太晚未歸會到地壇,躲在暗處看一眼自己卻不打擾自己,更甚多次提起自己寫作拿了獎,母親卻走了,盡是對母親的愧疚與思念。請堅韌而不失柔軟的活着,善待家人和朋友。

從地壇,夢迴身邊過往之人與事物。忙碌的生活,又有誰能停下來,仔細想來回憶過往,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我希望自己能夠儘量讓自己的生活慢下來,用心感受生活,不負美好韶華。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2

這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敘述,安靜的嘆息。作者用那字裏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彷彿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銳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幹上留下的蟬蛻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豔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並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嘆、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說:“先別去死,再試着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得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迴,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後終歸於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作者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迴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作者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我與地壇》讀後感 篇13

讀了《我與地壇》,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說,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是啊!命運哪有公道可言!這是一個充滿差別的世界,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作者母親對待挫折和苦難的態度,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如何面對苦難並堅強的活下去。人的一生中會面對許多苦難,勇敢克服,不言放棄,通過承受並克服以後,你將獲得一筆特殊的財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我們都要向作者學習,不屈服命運的安排,樂觀進取。一次考試失利,一次的批評,都算不上人生的苦難,更應該努力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小事,積極進取。我也要像作者的母親學習,我也是第一次做母親,一直也在學習的路上,作者的母親對作者的`理解和尊重,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悶、任性,用寬怒、順從給兒子尊重,自己卻默默承受着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的內心是多麼的強大,愛的偉大而又隱忍。作爲母親的我,反思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沒有做到任勞任怨,甚至有時因爲孩子的成績,暴跳如雷,缺少耐心。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享受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樂趣,一起克服生活中的小磨難。

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他對生活的熱愛流露筆尖,他細緻的觀察每一位出入地壇的人,精心的記載地壇的變化。心底有愛,才知道感恩。沒有辜負他母親對他深沉的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