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問答

寫兩篇優秀的《我與地壇》600字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42W人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篇1)

寫兩篇優秀的《我與地壇》600字讀後感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後,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說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爲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裏,這裏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爲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說,這使心靈的沉澱。

可嘆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動,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爲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於是他緬懷着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啓發,地壇裏他自省,瀰漫着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隻說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篇2)

彷彿這古園就是爲了等我,而歷經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題記

在高中高一課文中《我與地壇》是自讀課文,老師只說要自己看幾遍,而我也只是爲了應付任務囤圇吞棗一目十行而過。看完後覺得沒意思,題目與文章表達不一樣,也找不出表達宗旨,索性放置一邊不予理之,慢慢地也就淡忘了。後來,一直到了高三,最後一個學期,語文老師總強調素材作文高分源於課本特別是高中我們所學過的課文,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等這些。老師的一席話使我恍惚,史鐵生?我與地壇?熟悉陌生交織的作者和作品,帶着還來得急的心情翻出高一課本,懷着好奇與忐忑認真再讀。

不知是因爲年齡的增長心智成熟還是爲了作文高分,當我認真讀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復。該怎麼說呢,在課文備註裏寫着史鐵生21歲雙腿癱瘓,精神接近崩潰,於是就和離家咫尺的地壇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地壇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母親,爲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一個殘缺的人,最不能忍受的或許就是別人對他傷口撒鹽。史鐵生也一樣,看到時間就像看到自己的背影,看到螞蟻在爬感覺自己就像個廢人連螞蟻都不如。第一時間我與地壇我分不清是怎樣,也不明白地壇和母親有說沒關係?後來漸漸的明白了,是什麼讓史鐵生從悲觀漠然的態度到讚歎生命呢?對,是地壇,是大地的母親。對待生命生要好好着,死要安安靜靜的。史鐵生給我們的是生命的洗禮,靈魂造就。

在史鐵生認爲,地壇雖荒蕪卻沒有衰敗,就像他自己一樣。他母親說,也好給他個僻靜的地方自己舔舐傷口,思索自己的命運,思索人生的價值。或許是親情又一次給了他對生命的感悟,是他母親再一次給了他生要好好的勇氣。

“每一個有激情的演員都難免是一個人質。每一個懂得欣賞的觀衆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場陰謀。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爲他老以爲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衆都是因爲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了。”說實在我看到這心在隱隱作痛,各種原因特殊環境讓他把生命看透,而留給我們的更多是鼓舞心靈的良劑。生命是什麼,爲自己而活。在不經意間我看到一則新聞是說深圳中學一同學看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心靈受到震撼走出了車禍的陰影,是啊,我們該感謝更該銘記史鐵生的精神和力量,不僅影響了整個文學作壇還填補了每一個創傷的心靈繼而又充實了每個生命。”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麼可怕。“在荒蕪的地壇思索,並懷念着母親的種種看到我獨自一人的黯然傷神母親悄悄落淚輕輕離開的背影。這就是我與地壇,血淚交織,感悟生命。

放飛夢想,感悟生命。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篇1)

我與史鐵生共同走進了地壇,它剝蝕的琉璃,淡褪的硃紅,坍圮的高牆和散落的玉砌雕欄絲毫沒有遮住地壇的光輝,地壇露出了它的本質:老柏樹愈見蒼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蕩。地壇洗盡了鉛華,顯出樸質與簡約。於是,一個失意的人就搖着輪椅進入了一個廢棄的園子。

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從蜂兒、螞蟻、瓢蟲、露水中我彷彿嗅到了生命的氣息,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蘊藏着無盡的生機。我想,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那麼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

史鐵生在園子裏思考着死與怎樣活的問題。最後他終於想通了: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而我們生存,就要實現我們的價值,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

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可以說,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着作者,母親是用愛包容着作者,“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

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作爲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恆的。我常常想支撐着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麼,感恩,感恩母親,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我與地壇》表現的對生命的理解,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後感600字(篇2)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爲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爲穩重、深情 。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