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濟南的冬天》教學案例

本文已影響 9.61K人 

【文本解讀】

人教版《濟南的冬天》教學案例

課文解讀〗

老舍(1899~1966),現代作家和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市人,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和《龍鬚溝》。

1924年老舍受聘去英國擔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僑居六年後經巴黎、新加坡回國,其間逗留新加坡執教。1931年起,老舍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大學任教達七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感情,稱山東爲“第二故鄉”。這時期他生活比較愉快,在創作上也是豐收期,《濟南的冬天》就是在這段時期誕生的。

標題是《濟南的冬天》,結句是“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爲何“濟南”與“冬天”位置互換?作者匠心有三:

1、首尾呼應爲多種文體採用的方法之一,作者爲避免結尾使用標題的照錄,作了標題主詞與偏詞位置互換。這一換,引起讀者關注,激起欣賞的興趣,有淺中匿深,平中藏奇之妙。

2、《濟南的冬天》以“冬天”爲中心詞,見此馬上會生冬天之感:朔風撲面,大雪紛飛,厚雪冰棱,無一不透出一股襲人的寒氣。可讀過全文,響睛代替了暗晦,陰冷被煦暖替換,作者結尾爲“冬天的濟南”,把中心詞換成了“濟南”,則突出濟南的冬天特有的韻致,使讀者經歷了從切膚之冷到響晴之暖的轉化。

3、《濟南的冬天》作爲中心詞的“冬天”是一個時令,給人以籠統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離的懸念(到底什麼樣?),接着寫出具體的冬天的濟南。山是搖籃似的山,太秀氣的山,小水墨似的山;水是冒熱氣的水,深得發藍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結尾主詞與偏詞的互換,標誌着從無形寫到有形,從無色到有色,從迷離的虛寫到形色俱佳的實,終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駐筆,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過了。

〖文章的教育價值〗

這篇文章看上去似乎是客觀寫景,沒有思想寄託,其實它包孕着作者對祖國的愛。一個漂泊在異國他鄉達六、七年之久的知識分子,重新回到祖國,內心不可抑制地迸發出愛國之情。而這種真情實感通過對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愛來表露,更覺親切、深沉。

本文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散文,生動而真切地描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溫和,山青水綠,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文章在整體表述上用了對比的方法,在局部的描寫上則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不僅讓讀者深刻地體會到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更讓讀者在優美的語言中欣賞了一幅幅畫面,體會到美文所帶來的藝術享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學習引發學生熱愛四季,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秀美山河。

2、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特徵,發揮想象和聯想,用比喻和擬人的方法寫活景物的方法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⑵用反覆讀、品讀、賞析的方法,讓學生在自讀過程中掌握文章語言、結構、內容。

⑶學會和相似文章進行比較閱讀。

【創意說明】

1、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教學的着力點應該放在指導學生體味充溢全篇的對祖國河山風光的喜愛、讚美之情,並讓學生在獲得這一實感的基礎上,把握抓住特徵具體記敘景物的方法。因此,在疏通課文的前提下,應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領略課文的感情美、景物美、語言美,進而領會抓特徵、有選擇有重點地記敘景物的寫法在課文中的具體運用和表達作用。切忌離開實感,孤立釋詞、解句,憑空歸攏段落大意、概括寫作方法的做法。比如課文第一段的三個對比,就是作者從自己的生活實感中引發出來的,不僅鮮明地突出了濟南冬天的特點,而且洋溢着對濟南冬天風光的驚喜、讚歎之情,“奇蹟”,“怪事”,“真得算個寶地”這些詞語多麼準確地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而要使學生真正領會到這一切的妙處,離開反覆誦讀、仔細體味是無法達到的。

2、比較的方法是一種科學的認識方法,用於閱讀和寫作,不僅可以激發閱讀、寫作情趣,還可在比較中加深理解,提高效率,達到更高的閱讀、寫作層次,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有效方法。寫作方面:可以課前預先佈置學生寫一篇題爲《南昌的夏天》的短文,然後讓他們把習作與課文進行比較。這裏選取一篇學生作文在課文教學前指導閱讀評議,然後導入課文閱讀進行比照,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寫作特點的理解。可採用問題導讀法引導學生在課前閱讀這篇習作並寫出評議筆記,然後組織課堂評議或由教師綜合評議意見,引入課文學習。閱讀方面:在分析課文後,聯繫前面剛剛學過的朱自清的《春》一文,比較它們在內容、寫作方法、文章構思方面的異同,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學步驟】

一課

一、評議作文《南昌的夏天》

學生根據評議筆記發言、討論,教師小結,導入新課學習。

《南昌的夏天》通過南昌夏季一天的天氣變化,突出了“多變”這個特點。

文章的主體具體描寫了一場暴雨的情景,記敘的層次相當清晰。先寫天氣的悶熱,接着依次寫了雨前、雨中、雨後的景象。描寫具體、生動。比方寫天氣悶熱,作者用“柳樹垂頭喪氣”,“知了拼命地叫”,“地面上連只螞蟻也難尋”等具體物象加以烘托,把“熱得厲害”具體描繪出來了,說明作者的觀察相當細緻。寫雨前風勢變化,烏雲聚積,雨來時的迅猛和雨中的情景,以及雨後天氣的變化,都相當真切,使人如臨其境。其中許多比喻用得貼切,擬人的修辭方法也用得自然,增強了描寫的生動性。所有這些,沒有細緻的觀察和深切的感受是寫不出來的。

作文開頭和結尾很簡明,開頭用一句俗語概括出記敘的中心,結尾用“多變”進一步點明南昌夏天的一個特點,又照應了開頭。

但是,寫南昌夏季的一天能概括出南昌夏天的主要特點嗎?夏季天氣多變,不只是南昌夏天的特點,也是許多地方帶有共性的氣象特徵。共性不是不能寫,但必須在共性中寫出個性的東西,這篇作文的主要弱點是缺少南昌夏天個性(最能體現南昌特點)的東西,也就是說,沒有真正寫出具有南昌特色的夏天的特點。因此讓人讀來有“題目大,內容單”的感覺。

導入新課:

由此看來,要寫出一篇切題的能反映出地方特點而又具體生動的散文不容易,讓我們來向前輩的優秀範文學習吧!(板書:《濟南的冬天》並簡介作者)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字讀音:

着落髮髻貯蓄

2、識讀、理解生字詞,查不到的標出,疑難句子在書上做標記,以備徵答求解。文中有些詞非通常意思,課本又未作註解,老師可作補充註解。

如“月光永遠是那麼毒”,“毒”可解作“厲害”;“響亮的天氣”,“響亮”非指聲響,應解作“十分明亮”或“光亮”。

3、思考:課文寫出濟南冬天的什麼特點?表述這個特點的中心句和關鍵詞是什麼?用什麼方法?

異地之冬北平倫敦熱帶

(對比)多風多霧日光毒,響亮

(奇蹟)(怪事)(害怕)

濟南的冬天無風聲無霧響晴

引出“溫晴”“寶地”(喜愛)

4、思考:作者描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描寫這些景物跟突出濟南冬天的特點有什麼關係?

濟南冬天的山:陽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適、可愛、充滿溫情

(小搖籃)

薄雪覆蓋下的山──嬌美、秀氣

(看護婦、鑲銀邊、穿花衣、害羞)

城外遠山──素淡、雅緻

(小水墨畫)

濟南冬天的水:暖──不結冰

綠──溫暖多情,富於生機

(不忍凍)

活──清亮通透

(空靈的藍水晶)

處處圍繞“溫晴”來寫

三、課後練習

1、辨字組詞。

2、細讀課文,給文中所描繪的三幅畫擬一個恰切的標題。

第二課時

一、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訂正說讀或朗讀中表情達意欠準確之處,分小組讀,分角色讀,使學生進一步體味課文的感情美、景物美、語言美。

二、由第一課時的課後作業2引入研討,歸納出三幅畫面後,讓作者展開想象,再次品讀文章二、三、五段

思考:你最喜歡哪個詞,最欣賞哪個句子,最難忘哪個畫面,並談理由。

(板書:《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空靈水晶圖》。)

三、在同學們的品析中,我們完成了文章內容、語言、寫法的分析。前面我們剛剛學了朱自清的《春》,思考:比較兩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板書:

相同點:都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

不同點:

1、表達方式不同

2、語言運用不同

3、文采不同

四、分析完文章之後,體會到了老舍如何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和爲使語言優美可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再和自己課前所寫作《南昌的夏天》進行比較,並對其進行修改

【教學案例】

一、片段一

生:“在北平,冬天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作者將北京冬天的朔風怒號,天寒地凍和濟南冬天的“暖”形成對比。

生:“剛從倫敦回來,冬天要能看得見陽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作者將灰霧慘淡的倫敦和晴朗無雲的濟南形成對比。

生:“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作者用熱帶地區烈日高照的可怕對比濟南冬天的溫暖。

生:在前面三個同學分析了第一段的前面一部內容中,我知道作者是用了對比的方法,通過把濟南與北平、倫敦和熱帶對比從而得出“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其中“溫晴”和“寶地”是關鍵詞。

點評:這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考同學們對對比這種寫作方法的把握及找中心句和關鍵詞的能力。

二、片段二

生:作者主要寫了山、水這兩種景物。

師:能不能再具本些?

生:有陽光朗照下的山,有薄霧覆蓋下的山,有城外遠山;有冒熱氣的水,有綠色的水,有晶瑩透亮的水。

師:分析得很好,山山水水,有聲有色,都圍繞着濟南冬天“溫晴”這個特點而展開,請同學舉一兩個例子來分析。

生:例如第三段,因爲“溫晴”所以“下得是小雪”,因爲晴朗,所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時候,……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景緻。

生:例如第五段,“水不但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表現了天氣溫暖,“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正體現天氣的晴朗。

點評:本題設計是讓學生掌握抓住某個地方的季節特徵有重點地描寫景物,進一步懂得細緻觀察的重要性。

三、片段三

生:我欣賞第一段中的“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冬天,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句話,因爲這句話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體特徵──溫晴。下文對山和水的描寫都緊扣“溫晴”二字展開,使文章脈絡清晰。

師:這位同學從結構上分析所欣賞的句子,哪位同學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我喜歡第二段中“曬”、“睡着”、“喚醒”這三個詞,因爲這三個動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濟南寫成了一個小嬰兒,“暖和安適”一詞寫出了它的神態。

師:這位同學從修辭角度分析了喜歡的詞,還有嗎?

生:我難忘第五段所描繪的“空靈水晶圖”。在老舍先生筆下,水被賦予了生命,“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隨即視線又轉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澄清”的水同“藍汪汪”的天渾然一體,裏面還“包着紅尾頂、黃草山”,這樣的“空靈水晶”我怎能忘記。

點評:閱讀是學生和文本的交流,給予學生充分時間,讓他們暢所欲言,通過他們的品讀去分析文章,文章結構、語言、內容都生動了,都變成他們原有的'東西。

【資料整合平臺】

濟南的秋天

老舍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麼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設若你幻想不出一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

請你在秋天來。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終年給你預備着的。可是加上濟南的秋色,濟南由古樸的畫境轉入靜美的詩境中了。這個詩意秋光秋色是濟南獨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秋和冬是不好分開的,秋睡熟了一點便是冬,上帝不願意把它忽然喚醒,所以作個整人情,連秋帶冬全給了濟南。

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那末,請看濟南吧。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的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山腳是鑲着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着太陽的轉移而不同。山頂的顏色不同還不重要,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山腰中的顏色是永遠在那兒變動,特別是在秋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忽然又溫暖一會兒,這個變動並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着變換。忽然黃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着彩色,輕輕的抹上一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光;藍得像要出藍變綠了,可又沒完全綠了;晴暖得要發燥了,可是有點涼風,正像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況且因爲顏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顯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瞭,更瘦硬了。看山頂上那個塔!

再看水。以量說,以質說,以形式說,哪兒的水能比濟南?有泉──到處是泉──有河,有湖,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麼清,全是那麼甜,哎呀,濟南是“自然”的 Sweet heart 吧?大明湖夏日的蓮花,城河的綠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濟南的秋山,又有秋水,這個秋纔算個秋,因爲秋神是在濟南住家的。先不用說別的,只說水中的綠藻吧。那份兒綠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綠色,恐怕沒有別的東西能比擬的。這種鮮綠色藉着水的清澄顯露出來,好像美人藉着鏡子鑑賞自己的美。是的,這些綠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爲誰看的。它們知道它們那點綠的心事,它們終年在那兒吻着水皮,做着綠色的香夢。淘氣的鴨子,用黃金的腳掌碰它們一兩下。浣女的影兒,吻它們的綠葉一兩下。只有這個,是它們的香甜的煩惱。羨慕死詩人呀!

在秋天,水和藍天一樣的清涼。天上微微有些白雲,水上微微有些波皺。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帶着一點桂花的香味。山影兒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虛幻的吻着。山兒不動,水兒微響。那中古的老城,帶着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

運用這篇課外文是本文進行比較,考察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思考:

1、作者對濟南秋天的總體感受是什麼?

2、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秋天的景象?景色有什麼特點?

3、你能感受到作者對濟南秋天的情感嗎?哪些詞句向你傳遞了這個信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