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範文9篇

本文已影響 1.03W人 

作爲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範文9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③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揣摩詞語,體會作者對景物的獨特感受。

三、課前準備

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佈置學生去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瞭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深入瞭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開闊視野。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瞭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暖,感受《濟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說到冬天,北方的人們一般習慣在它前面加上修飾詞??“冰冷”或“嚴寒”;說到冬天,人們會想到那肆虐的北風,駭人的寒流,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方的冬天,給人的印象是“蕭殺”的,可能會令習慣於溫暖的南方的人們懼怕而卻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濟南的冬天”卻完全沒有了那種寒冷,那種肆虐,那種蕭殺,而是一個“溫暖”的寶地。可能我們都沒有在冬天去過濟南,那麼,就讓我們走進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感知濟南冬天的溫馨,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體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語言之美。

2、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學生交流自己查的資料,初步瞭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於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爲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可見作者是懷着對“故鄉”的深情來寫的。(讓學生了解這些,是爲了理解爲什麼作者對濟南的冬天如此瞭解,文中的情爲什麼那麼濃。)

③感知內容:在聽讀前,檢查預習,教師正音,學生掌握字詞:鑲、響晴、溫晴、安適、肌膚、秀氣、綠萍、水藻、貯蓄、澄清、空靈、水墨畫、藍汪汪

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出示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帶着問題聽朗讀,然後討論,再回答,互相補充。

[明確]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暖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

}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

再寫城外的遠山,

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愛

3、研讀與賞析

①整體感知後,對內容有了基本瞭解,學生自由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

問題組:

a.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b,濟南冬天的這種特點是源於什麼樣的地形特點?

學生速讀第1、2自然段,自主解決後,討論明確。

a.通過對比,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總特點是:無風、響晴、溫晴。

與北平相比??無風

與倫敦相比一?向晴 }寶地

與熱帶相比??溫晴

b.濟南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是北邊缺着點口兒。”

此處學生可再體會:①爲什麼稱“小山”因爲千佛山主峯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與之比較)。②“圈兒”、口兒,,將“兒”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讀一遍,比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兒”與“小”搭配,貼切地表現出其“小”,表達出一種由衷的“喜愛之情”。並讓學生試着畫出這種地形,體會其特點,教師可根據學生畫出的地形圖作小結。

4、[教師小結]

在濟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峯也只有海拔285米。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正是這特殊的地形特點,使得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②自由探究

[問題組]

a.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爲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b.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學生思考體味、朗讀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討論明確]

a.“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

把濟南比作“小搖籃”,生動形象地寫出濟南的可愛。

b.“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着”、“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c.“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

“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狀樣、情態,彷彿是寫活物,活靈活現。

d.“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害了羞”將雪賦予了人的情感,“露出點粉色’’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微微”詞用得貼切,因是“溫晴”而不是“熱帶”之熱。

e.“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突出水的“綠”’“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況且……還’’不可去掉,“況且’’表達進一步申述,或補充、追加新的理由,“還”表示範圍的擴大,“況且…還”相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凍上”的原因。

f.“請閉上眼睛想:一個……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是張小水墨畫”、“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則創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表達了作者讚美的真情。

(如此要點,文中還有多處,學生說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讀時注意語氣、語調、語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時要體味、揣摩作者的意圖,有感情地朗讀。

③合作探究

進一步探討,合作探究,學生間可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明確]

a.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點“溫晴”爲主線貫穿全文的。

b.作者緊扣這一點,三段文字寫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寫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順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將天氣、水色融爲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擬人,形似且神似,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和在冬天裏孕育着的朦朧春意,表達了作者喜愛讚美的深情。

e.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後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結束。其含義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淨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的算是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讚美之情,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5、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想一想,爲什麼作者能描繪出這麼精彩的畫面,爲什麼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麼相同之處?

寫好,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過內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這兩篇作者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才那麼活靈活現,富有靈性,才能達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本文,你應該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時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現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平日裏,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爲寫好打下牢固的基礎。

③延伸作業

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6、信息反饋:

  《山中訪友》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②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③展開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二、教學重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覆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課前準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內容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閱讀標題,揣測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可能會說:

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

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

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

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教師:可作者是怎樣說的呢?

讓我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帶着豐富的想像,跟隨作者,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衆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②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幽徑、逝川、青翠、唱和、湛藍、贊助、玄奧、清澈、禪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滅、返老還童、津津樂道、梔子花

③感悟內容

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着問題聽讀課文。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學生討論明確:

讀到第3自然段,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研讀與賞析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係是那麼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麼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衆朋友身上感悟到什麼?得到了怎樣的啓示?

①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詩

白雲??大嫂??天空的護士,使天空返老還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無回報地從古唱到今

懸崖?一爺爺一一給人清淨、無雜念的心境

雲雀??弟弟??純潔少年,從不說是非

石頭??敲擊??時間的回聲

落葉??紋理??命運的手相

小花??採一朵插頭上??悄悄做一會兒女性(尋找一份莢)

陣雨??俠客吼叫,醉酒的詩人朗誦??感動又嚇人

老柏樹??慈祥??恩澤、遮雨

螞蟻小弟弟??患難兄弟

歸鶴??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從山中的衆朋友身上悟到並得到了這樣的啓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衆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爲什麼卻說成“山中訪友”?

[討論明確]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着作者把自己想像爲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爲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爲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③帶着感情朗讀課文,去體會那“童話般的世界”。

4、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我們隨着作者“帶着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可以向同學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5、[教師小結]

當你帶着好奇和輕鬆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後,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後,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裏行間透出的情愫裏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並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紮根於人民大衆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於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業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爲遊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物爲角色,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下節課交流。

6、信息反饋:

  《秋天》

一、教學目標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①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三 、課前準備

①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寫出生字並正確注音。

②師生合作製作秋景圖的圖片或。

③準備錄音帶、錄音機、微機或投影儀。

四、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人新課

著名詩人秋瑾在詩中說“秋風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辯》中言“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②師配樂範讀課文

[要求]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③生自由朗讀課文。(投影片或多媒體顯示)

問題組:a.爲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

朗讀之後,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明確]

a.因爲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

2、研讀與賞析

①示學生繪製的圖畫或。(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多媒體或投影顯示問題組)

a.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爲什麼喜歡這幅圖。

b.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

c.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爲什麼喜歡,寫得好在哪兒?

②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說說爲什麼喜歡。然後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 畫面。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裏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溼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着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着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着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着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裏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b.由遠及近的順序。

c.優美語句賞析:

先找出優美的語句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

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嫺靜的氛圍。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爲什麼“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鯿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閒的心情。

③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課堂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後農閒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閒、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4、佈置作業

①寫自己的秋天。以“秋天”爲題寫一首詩。

②摘抄以“秋”爲內容的詩文,並做點評。

5、信息反饋:

  《古代詩歌五首》

一、教學目標

①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④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三、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二、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1、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1、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2、感知內容

3、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4、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爲“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爲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5、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爲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爲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①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②“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爲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爲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5、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① 培養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節。

③ 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瞭解本文語言描寫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⑤ 聯繫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點

① 聯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內涵和思想。

③ 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熟悉課文。

老師:錄音機、磁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理清故事情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說起童話,我們大家肯定會興趣盎然,那麼你都讀過誰的童話?(學生可能說:鄭淵潔、安徒生、格林等等),看來大家都讀過安徒生的童話,也非常喜歡他的作品。小學時,我們學過他的哪篇童話?(肯定會異口同聲地回答《賣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會受大家歡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裝》。不過,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學習本文,要學會多角度、多側面的地學習,去分析。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①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可請一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邊聽邊猜想。到了一個新情節的開頭,不要急於往下讀,可以先把書合上,自己先試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別。(肯定會有不同的想像,可讓這些學生談談自己的想像內容,老師可及時給予鼓勵。)

② 播放本課錄音。教師可指導學生邊聽邊圈點不理解的字詞,然後藉助工具書或與其他學習夥伴解決。

③ 指導學生在書上畫出一些自己認爲重要的詞語、句子或段落,以便幫助理解文章線索,進行深入思考。

然後讓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愛??織??看??穿??揭??議

本文以“新裝”爲線索展開情節,讓不同身份的人在這場騙局中登場,充分展示了他們的性格特徵。

3、角色朗讀,讀出各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徵。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誠實的官員一人,小孩一人,其餘所有角色一人。)

4、佈置作業:

① 寫生字,理解詞義。

② 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做到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能正確讀出語氣。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①反覆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③聯繫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二、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三、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佈置

學生去搜集關於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四、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學設計

1、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畫面,打亂次序。)

屏幕上這一幅幅的畫面,讓我們在美麗的春光中陶醉,爲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爲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麗的,當我們帶着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讚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動出充滿對生命熱愛的美妙無比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迤邐的景色的雲海中起伏飄蕩。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繪的景物就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瞭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a.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b.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並將大屏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盼春繪春春風圖風唱春頌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2、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於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①潛心精讀:

[問題組]

a.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b.說說你爲什麼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c、讀一讀,讀出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說說你爲什麼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明確]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鑽”字用得好,“鑽”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鑽”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的前面,爲什麼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爲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後兩字要輕。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慈愛、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覺。

課文最後三段的三個比喻句,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麼殷切。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春風是無形的,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嫺熟地從觸覺、聽覺、嗅覺的角度,把無形、無味、五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鑑賞、朗讀。

3、[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後,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的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着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終於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表現出作者嚮往春天、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真情實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讓我們追隨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讚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②聲情並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讚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看畫面朗讀,背誦。

3、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閱讀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麼?

面對着這大好春色,你準備做些什麼?

你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學生討論後,可以向老師質疑,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明確]作者筆下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如同一幅幅細緻的工筆畫,側重描繪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圖則是集中筆墨描繪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過細緻觀察,用心靈,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物,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結尾以三個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說:“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同學們可將自己蒐集的關於春的詩文互相交流。

4、[作業]

《我看秋天》,仿照《春》寫一篇文章,字數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關於春的詩文。

5、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寓言的含義。

2、正確把握對人生的態度,對待人生的際遇。

3、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學習重點】

1、理解寓言的含義;

2、學習文章精美的表達。

【課前準備】

1、查閱資料,掃清文字障礙。

2、預習課文內容,思考寓言的含義。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得與失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以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鏡子。

二、簡介寓言

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爲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

三、整體感知

1、這則寓言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2、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後,爲什麼會有得失之患?

4、這則寓言給我們怎樣的啓示?

四、體味感知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你認爲哪個詞語你最有感觸,認爲用的最好?請找出來,並談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討研究

1、本文有兩次轉折,請你找出來,並分析這樣的寫法有何好處?

2、白兔最終要求諸神之王撤銷這個決定,說明了什麼?

3、這則寓言提到人類有怎樣的諷刺意義?

六、拓展延伸

1、擁有財產就一定會有得失之患嗎?

2、我們可以從白兔身上學到些什麼?

3、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會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麼?

4、我們應該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標?

七、鞏固練習

課文下的習題

第二課時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坦然面對人生的得與失,正確把握好人生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國有句俗語“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註定要與困難同行的,甚至要與挫折和災難打交道。因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另一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我相信同學們會有一種別樣的收穫。

二、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思想上令人發省,而且在情節安排上也值得我們學習,具有普遍的意義。通讀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節中起到的作用是什麼?

2、“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到我的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中反覆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有什麼意義?

四、問題探究

1、王子落難前後性格有怎樣的變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2、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便偏故事情節有何用意?王子落難你認爲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當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這說明了什麼?

4、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啓示?

5、只有落難後纔會變得堅強,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五、拓展延伸

與《白兔和月亮》進行比較閱讀:

1、在主題上,兩片語言都是些人生態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則主要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後則寫人受難後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採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則寓言味道比較濃些,後則更像是事實。

3、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是敘事爲主。而前則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後則重在敘事。

六、體驗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我們應怎樣對待?

2、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

3、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堅強的意志?

七、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兩則寓言,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很多人生啓示。我們知道了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願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麪人生。

八、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課後記】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兩項創新性學習:一由同學們自編自演課本劇,加深學生們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二組織學生進行小範圍內的辯論賽,辯題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學生們快速反應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

2.理解通過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3.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層次結構和主要內容,學習寫景的方法。

教學難點:比較的寫法突出事物的特點

教學方法:以誦讀爲主,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學理念: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作者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爲“語言藝術大師”。他

所寫的小說《駱駝祥於》和話劇《茶館》等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散文也寫得清新優美,《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題目《濟南的冬天》明確地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濟南位於山東省內,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山,西邊南馬鞍山、四里山,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氣候截然不同。那麼,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邊學習邊領略。

二、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課文,同時自己查字典、詞典弄清生字、生詞的音和義。

三、初步領會課文的大概內容和脈絡。

1.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重點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

2.組織學生就上面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明確: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溫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然後具

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後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四、細讀、分析課文。

引導學生逐段細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自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指導他們就文章各段的內容、描述方法和語言,在課文一旁的空白處寫些簡要的批註。

各段問題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課文從什麼角度寫出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段與下文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作者把濟南與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很自然地發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讚歎。所以,可以從全文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到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在於對濟南的讚美。這段的對比方式,是一種“曲折行文”的手法。這段課文,總寫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是全文的總起,爲下文具體描述作了鋪墊。因此,這段與下文是總分關係。

②課文中的“響亮”是什麼意思?“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如果把“聲”字去掉,可不可以?爲什麼?

明確:“響亮”一詞,一般用來指聲音宏大。但根據上下文意思來判斷,在這裏是指“晴朗得刺眼”。“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說濟南冬天的風並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說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第二課時

(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樣描寫濟南古城的地理環境?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濟南的可愛的?

明確:“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這是濟南地理環境的特徵,也是濟南“溫晴”的原因。作者從人的感受和對人們的心理描寫,來表現濟南的可愛。作者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用擬人的方法來寫城:“在天底下曬太陽,暖和安適地睡着”;寫山:“安靜木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再現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明靜、溫暖和舒適的特點。濟南人由於身在溫暖冬天而引起對溫暖的春天的聯想,但眼前春天並未到來,他們卻又“並不着急”,而且“臉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現了濟南人對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戀,也洋溢着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3.第3自然段

這段也是寫山,是小雪點染了山之後的景色。那麼,作者從什麼角度描寫哪些景物?議論後在全班交流。

明確: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鬆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是對小雪後矮鬆秀美形態的比喻。 “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是小雪後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紅色”,用擬人的方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再現了冬天濟南周圍的小山,在白雪與藍天的相映中的雪色與草色、雪光與日光交融的情態。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寫了冬天濟南“溫晴”、“秀氣”之後,把視線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內的“狹窄”與城外的“寬敞”對照,用“小村莊”來點綴山坡,以小雪點染屋頂,這樣,讀者就看到了濟南的全貌。

②在這段文字中,“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這裏爲什麼用一個“臥”字,和文章的什麼地方相呼應?

明確:“臥”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着”,心情享受這“溫晴”的天賜。這“臥”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樣寫水的“溫晴”的?

明確:課文緊扣“暖”字,寫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寫水中的水藻“把終年貯藏的綠色全拿出來”,所以它“不忍得凍上”。水還多情地讓“長枝的垂柳在水裏照個影兒”。讀到這裏,讓我們感受到濟南的冬天真是風情萬種,使人留戀不捨。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緊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從河水的清亮引出整個空間的清亮,並把紅屋頂、黃草山、灰樹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廣闊背景下,描繪了冬天濟南瑰麗的色彩。在此鋪墊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滿激情的句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導學生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1.讓學生再將課文默讀一遍,要求邊讀邊找出作者的各個觀察點。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第三段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後的山景;第四段從城內拉城外,寫雪後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視到仰視,寫出整個濟南的形象。作者正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的觀察,才生動形象地寫出冬天濟南“溫晴”的這個特點。

2.學生再議論,歸納課文的各種表現手法。

明確: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倫敦),與濟南對比,從而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溫晴”,使人們確實感到它是“寶地”。

②作者不僅細緻觀察和描寫冬天濟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告訴讀者,以此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把冬天的濟南寫得脈脈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

六、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前要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來,如朗讀課文時可根據文中描寫的景物展開想象,腦海中映現作者描繪的畫面。

七、指導學生作文。

可帶領學生外出,實地觀察某處的景物特徵,仿照課文,寫一篇題爲《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6

師:上節課我們劃分了文章層次,明確了各段段意,作者在第一段用了一個詞來讚譽濟南,是哪個詞呢?

生:寶地

師:既然說是寶地,都體現在哪些景物呢?

生:山(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

師:濟南真可算是處處是寶地,是美景。今天我們重點分析描寫山的這幾段。來看看這些美景是如何通過語言展現的。我們可以分析具體語言,來把握景物特點,體悟作者情感。老師先來舉一個例子,“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一段文字寫了濟南的老城,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使老城帶有生命的意味,寫出了濟南城安適、秀美的睡態,有着溫暖、恬靜、適宜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從這段中,同學們能不能再找出某個詞語、某句話,看看濟南到底美在哪?(可以提示學生答案不必求全,先分析詞語的一個方面)

生:“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

師:搖籃的形態是怎樣的?(邊緣起伏舒緩,四面高一些,中間平坦舒適)搖籃給你什麼感覺呢?

生:安全感、躺在裏面很舒適、柔軟、溫暖。

師:常常說,母親把嬰兒抱入搖籃裏呵護照料,文章中說一圈小山把濟南城放在搖籃裏,那濟南城能夠感受到小山給予的什麼呢?(若答不出來可再引導,小山像母親一樣,具有哪些情感)

生:母愛、慈愛、慈善可親。(板書)

師: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生: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師:小山形態秀美,不得不說是出奇的,是塊難得的寶地。誰能夠再找一句?

生:“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山人格化了。(板書:修辭,擬人)

師:哪個詞看出人格化了?

生:低聲地說,小山好像在和濟南城低聲細語。

師:爲什麼要低聲呢?大聲說行不行啊?

生:不行,老城還在“安適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擾,只是像哼唱搖籃曲一樣“低聲地說”。

師:對,濟南冬天的一景一物都是那麼安寧沉靜、溫暖舒適。同學們再想想,“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這句話除了是對躺在搖籃裏的濟南城說的,還是對誰說的?

生:對生活在城裏的人們。

師:是這樣的,那大家說,生活在這樣的冬天裏,人們心裏感覺怎麼樣?

生:熱乎乎的、不着急、好像馬上能到春天了。

師:沒錯,在小山的搖籃裏,濟南的冬天是溫暖安適的,蘊含着感人的脈脈溫情,潛藏着朦朧的春意,所以人們纔會想象“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作者這樣寫,也使得寫景畫面靈動起來了。

師:如果只是陽光朗照下的山,是不是足以說明濟南是個寶地?下面我們來看第三段,第三段主要寫薄雪覆蓋下的山,作者用了一個詞來形容,是哪個詞?

生:最妙的。

師:找的很準。雪,在冬天是最尋常可見的,作者卻說最妙。文章中的哪處描寫讓你感覺到小雪的妙處呢?試分析(3分鐘討論)

生:“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師:樹間上的雪,妙在哪了?

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雪的形態比成盤在頭上的一簇白花,非常貼切生動。

師:小雪連樹尖兒都罩不住了,好像是松樹頭髮上戴着一髻白花似的,好像是松樹有意挑選這樣一朵花似的,顯出雪的什麼特點呢?

生:小雪、精巧、可愛、靈動。

師:對,從色彩上來講呢?

生:白雪更白了,矮鬆更加蒼翠了。

師: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呢?

生:喜愛、驚歎。

師:這一句,在比喻之外,作者還注意到了景物之間,色彩的相互映襯(板書:色彩映襯),濟南的雪一點也沒用抹煞冬天的色彩,由於白雪的襯托,矮鬆反而顯得越發青黑了。

師:來看看,接下來雪又呈現出哪些姿態和顏色了?

生:“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寫出了山脈上雪的白色、銀色。

師:雪霽晴巒,與什麼交相輝映呢?

生:與藍天交相輝映。

師:還有哪句?

生:“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一句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帶水紋的花衣是比喻,穿是擬人。

師:爲什麼“穿”字可以判斷出擬人呢?

生:穿是人特有的動作,山和雪都不會真正地穿。

師:說得對,把人的特徵、動作直接用在了景物身上,這是一處擬人。那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又是什麼呢?

生:本體是一道兒白、一道兒黃,喻體是帶水紋的花衣。

師:本體中,白色無疑是雪的顏色,那暗黃呢?

生:是山坡上的草色、土石的顏色。把山上的草木、土石,以及覆蓋着的白雪比成了帶水紋的花衣。

師:大家看過水紋的形狀嗎?爲什麼“看着看着”水紋會動呢?給兩分鐘時間小組討論一下。

生:因爲雪不厚,被風吹散了。

生:因爲雪會融化,融化掉的部分就把山色顯露出來了。

師:沒錯,這些都是“動”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大家想一想,山勢是起伏不平的,各有凹凸,再聯想一下水的波紋形狀。(可簡單畫圖)

生:小雪依山而落,起伏不定,所以像帶水紋的花衣。

師:是這樣的,作者由一處山雪看到另一處山雪,看着看着,隨着視線的跳躍,整體上就成了帶水紋的花衣,而且好像會掀動一樣,看見山的肌膚。這樣寫,靜態的寫就好像動起來一樣,這是一種什麼寫法呢?

生:化靜爲動。(板書)

師:靜中有動,白雪覆蓋下的山呈現出一種動人的容色、迷人的色彩,這樣寫雪,就顯得氣韻生動。

生:“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雪在夕陽照射下的色彩變化,像害羞一樣。

師:既然是擬人,擬作一個什麼人更合適呢?

生:少女、女孩、小孩子。

師:爲什麼呢?

生:因爲容易害羞,臉紅的顏色微微發粉。因爲雪純淨無暇,小孩子的內心也單純。

師:少女臉頰緋紅,好像害羞一樣,面對雪這樣一種姿態,作者會懷有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

生:喜愛,山雪非常可愛,情態可掬。

師:咱們再一起看看,這一段結尾說“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小雪落在山上,似乎引發了作者的某種情感,是什麼呢?

生:喜愛。

師:作者的語氣似乎有點祈求老天爺,就是下小雪吧。那爲什麼不能下大雪呢?

生:小山太秀氣,下大雪承受不住。

師:作者看到山上蒙了一層雪,爲山着想,爲山考慮,這是一種什麼情感?

生:擔憂、憐惜。

師:對,作者有幸在濟南生活,沐浴冬日暖陽,細品山間小雪,作者對這塊寶地是心存珍惜喜愛之情的,是心存什麼的?

生:欣喜、感激。

師:帶着欣喜感激之情,請同學們集體朗讀這一段,感受美麗的雪景。

師:文章的第四段很簡短,寫到了濟南城外村莊的景象,看一看哪個詞語最吸引你呢?

生:小水墨畫。這是一處比喻。

師:水墨畫裏畫了什麼?

生:山坡、村莊、雪。

師:這幾處景物有什麼色彩呢?

生:白色、黑色、暗黃色。

師:請大家想象,一張水墨畫,暗黃色的宣紙畫卷在眼前緩緩展開,黑色與白色潑墨點染在上面,這樣的水墨畫有什麼特點呢?

生:古樸淡雅、素雅、古香古色、高古的。(板書)

師:對,還不是一般的古樸淡雅,作者帶着推測、商量的語氣和讀者親切交談,可能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流露出一種怎樣的情感?

生:視如珍寶,愛不釋手。

師:這一段裏還有那個字眼吸引你?

生:臥。

師:臥這個動作帶給你什麼感受?

生:放鬆、安適、寧靜、親近自然。(不是橫,不是重重的壓,村莊和房頂沒有抗拒雪)

師:精準地用詞可以表達出豐富的情感,臥字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雪的輕盈、村莊的安寧祥和。(板書:精準用詞)

師:濟南素有泉城的美譽,在欣賞完濟南的山、雪、村莊之後,作者又把我們領到了水邊。說一說這一段展現了哪些景物。

生:綠萍、水藻、垂柳。

師:作者寫這幾處景物時,抓住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生:綠。

師:作者極力描寫綠萍、水藻的綠,爲什麼呢?

生:好像在生長一樣,綠萍和水藻在冬天的暖陽裏充滿生機與活力。

師:對,這就是積蓄在水中的綠的精神,接下來又寫到了垂柳要在水裏找個影,說明水怎麼樣?

生:清澈透亮,澄清的(板書)。

師:和水藻的綠相比對呢?

生:是色彩的映襯。

師:映襯之後,大概是爲了突出什麼吧?

生:寫水藻和綠萍的綠,是爲了突出水的清澈透亮。

師:這是映襯的作用,寫水中植物的綠,就是爲了寫水的清澈透亮。這裏面還寫出了水的一種特點,是什麼?

生:不忍得凍上。

師:爲什麼不忍的凍呢?

生:因爲被那股綠的精神所感染了。

師:有道理,還可以想想,爲什麼不忍得凍,這一句從修辭上來講是什麼?

生:擬人。

師:擬人的修辭,事物就會具備人的動作、思想、情感,那麼水對水邊的其他景物有什麼情感呢?

生:憐愛,水好像能和岸邊的垂柳對話,讓垂柳在冬天裏照出自己的倩影,景物變得活潑歡快,有生命力。

師:藍水晶怎麼理解?追隨作者的視線,由水面往上看,由下至上,把什麼比喻成了藍水晶呢?

生:天空。

師:天空藍汪汪的,藍的發亮,像藍水晶一樣的天空有怎樣的特點?

生:空靈的、明淨、純淨的。(板書)

師:這又體現了作者什麼情感?

生:喜愛。

師:藍水晶也是很貴重的,視如珍寶的,而且好像能像魔力水晶球一樣,包着紅屋頂、黃草色,包着濟南城,那作者擁有這樣一塊藍水晶,心晴是怎樣的?

生:珍愛、驚奇、讚賞。

師:讓我們懷着這些美好的情感朗讀文章第五段。

師:本文中,作者寫了濟南冬天裏的氣候,濟南的山、雪、水,並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精準的用詞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襯來加以展現。我們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誰能夠總結一下,作者帶着怎樣的感情,創設了這樣美好的意境呢?

生:喜愛、熱愛、讚賞、憐惜。(結合某處語句)

  板書:

氣候——溫晴

陽光朗照下的山——可愛慈善

寶地 山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美動人

城外遠山——古樸淡雅

水——澄清空靈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

寫作手法:色彩映襯、化靜爲動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通過反覆朗讀感知詩歌思鄉情感;

2分析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把握詩人複雜的心理活動;

3領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所蘊含的哲理,學習詩人樂觀積極的進取精神。

一、導入

講《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學們注意到“甘露寺”,這座寺廟坐落在某座山上,這座山,可以說是三國山,充滿着英雄豪氣,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於世,這座山叫做“北固山”,這座山,還成就了一位詩人,他就是王灣。

王灣是唐代詩人,他流傳至今最有名的詩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傳這首詩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讚賞,並親自書寫懸掛於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爲學習的典範。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樣的詩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題解

同學們看題目,北固山我們知道是一座山名,這個次字怎麼理解呢?(是量詞一次兩次呢,還是說是“僅次”呢還是“次品”的次呢?)我們還知道哪些題目中飽含景點的古詩詞啊?(望廬山瀑布、登鸛雀樓)這裏的望、登都是作動詞解釋,所以,次也可能是動詞解釋,看註釋,對,是動詞“停靠”的意思。

解了題目,我們進入詩歌的內容。請同學們對照註釋,讀懂詩歌的內容。有不懂的請做好記錄。

同學們,遇到難題了嗎?請提出來。

(請學生回答,老師輔助)

並補充學生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三、朗讀

1憑印象初讀:請同學們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體會。

同學們讀完了,你能說說你剛纔讀的時候,是用怎麼樣的情感去朗讀的?並說說原因。

2教師範讀:老師也想以朗誦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請同學們聽聽,給老師點評點評。(教師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語氣語速停頓重音等等)

學生點評:1節奏韻律 2情感表達

3教師指導:既然大家都覺得老師讀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竅門告訴大家。

4領會後再讀:同學們琢磨了幾分鐘,一定有所收穫了吧!不如來展示展示,誰願意?

4全班齊讀:請同學們再齊讀一遍。

四、分析

同學們通過反覆朗讀,體會到了詩人的濃濃的思鄉之情,這種思想之情是在什麼情況下被激發出來的呢?作者傳達的是單一的鄉愁嗎?我們對詩歌進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聯和頷聯中詩人的感情,品味頷聯。

作者乘着一葉扁舟在綠水中前進,他要駛向青山,而思緒已飄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詩人爲什麼要寫他的道路還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氣如何?你從哪些詩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風吹拂,春意融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春潮涌漲,江水浩淼,兩岸之間的水面顯得很寬闊。和順的風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掛着。清代的王夫之贊這句“以小景傳大景之神”,你覺得它寫出了什麼樣的大景?

提示: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

置身在青山綠水中,眼見潮平岸闊,風正帆懸,到處都是春天的氣息,詩人此時該是怎樣的心情?

愉快,舒暢

請帶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氣,擴張心胸,朗誦前四句。

2、品味頸聯

不知不覺,已到殘夜。作者見到了什麼景象?

齊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有人說這兩句詩“形容景物,妙絕千古”,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兩句詩的意境。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這兩句詩中流露出什麼感情?

提示:感慨時間過得太快,白天和夜晚,舊年和新春,爲何這般匆匆啊?

請帶着無限的感慨朗讀這兩句詩。語調要深沉舒緩。

詩人在這兩句詩中表達的不僅是對時光易逝的感慨,請聽老師讀,注意聲調、重音。強調生,入。爲什麼不用“升”?

使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提示: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所以,這句詩還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情緒?

提示: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朗讀時聲調可高一些。

請用這種情緒朗讀。

男女重讀,女感慨,男樂觀。

你能從這兩句詩中知道這是一年中的什麼日子嗎?知道具體的時間嗎?

提示:歲末臘殘之夜,歲末,正是旅人歸家的時間,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時候,此時的詩人卻停泊在北固山下,遙望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正因爲徹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麼?想像詩人此時的內心活動

請學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兒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時能回家;想寫信……

請再帶着這種思念朗讀,語調要憂傷一點。

3.品味尾聯:

請北歸的大雁捎個信吧!

齊讀最後兩句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這是多麼無奈的希望啊,這是多麼惆悵的希望啊,請用惆悵而又無奈的語氣朗讀後兩句詩。

大雁飛過,詩人會說些什麼。

提示:詩人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鄉愁,是歸意。

帶着這樣的感情朗讀,男女重讀,男略高,女低

五、小結

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傳,寓情於景,景中含理,打動人的不僅僅是他深深的思鄉之情,還有他樂觀積極的情緒,每當我們處於低谷的事情,不要氣餒,想想王灣告訴我們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將取代舊的事物,光明必將取代黑暗!

下課。

六、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首聯:羈旅

頷聯: 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寓情於景, 景中含理

頸聯:理

尾聯:情

  【教學總結】

這節課爲了體現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爲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爲一體。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

② 掌握並學習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寫法。

③ 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④ 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蒐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雲,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爲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四、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十分密切,由說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雲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雲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後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雲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② 也可通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③ 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a. 你觀察了天空中的雲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b. 你在預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雲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 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2、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看雲識天氣

3、感知內容

① 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② 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③ 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並小組討論。

問題組:a.全文主要說了什麼內容?請簡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可分爲幾部分?

學生討論後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基本思路是先總說雲的作用,再說明雲和天氣的關係(這其中有兩小層:雲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係;雲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最後是總說,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4、研讀賞析

① 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② 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a.共有幾種類型的雲?b.表格如何設計得簡潔明瞭?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雲分爲兩大類,按雲的形態可分爲晴天雲和雨雪天的雲;再按雲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後,教師進一步指導:通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徵??雲和天氣的關係,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爲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爲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

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③合作探究

a. 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b. 能舉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並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於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讚賞,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爲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雲和天氣關係的特徵。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雲的特徵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往往去掉可以嗎?爲什麼???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④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穫。

(出示投影)讀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

問題組: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內容。

b.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一句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c.第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雲特點的一句話是什麼?

d.根據課文舉例說明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單一例即可)。

e.舉例說明看雲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教師引導小結:a.第1自然段指出了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b.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c.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都是很美麗的雲;d.雨層雲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e.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瞭解了看雲可以識天氣的內容,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並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5、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

6、信息反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9

通過對不同的課文寫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下面梳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

 【單元學習目標】

一、學習用對比、象徵的修辭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發思想感情。

二、通過對不同的寫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思想意義,培養勇於奮鬥的意識。

  【基礎知識學習】

一、敘述方式有:順序、倒敘、插敘等。

二、圈劃符號介紹:

1.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來說,詞語用圈點(實點、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線框(虛線、直線、曲線、粗線、線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號:主語(雙線)、謂語(單線)、賓語(曲線)、定語( )、狀語[ ]、補語〈 〉、中心語……。

3.圈畫的符號不能太複雜,雜了就會搞不清;圈畫的內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於沒有。要克服任意圈畫的壞習慣。

  【教學安排】

《密室日記》二課時。

《你是我的辭典》二課時。

《生命之線》一課時。

《石縫間的生命》一課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二課時。

  【每週一詩】

1. 背誦王駕《古意》:

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背誦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 王駕,唐代詩人。

3. 范仲淹,宋代文學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