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六年級《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13W人 

  篇一:《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他們曾經無數次地讀過這篇童話,因此導課就顯得特別重要。所以,在設計導課語言時,要想法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正好課後有一首小詩《你別問,這是爲什麼》,因此我就地取材,先引導學生朗讀這首小詩,讓學生懂得小作者劉倩倩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她要把自己所得到的東西留給小女孩。然後我再問學生,當你再一次朗讀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時候,你想給小女孩說什麼話或者給予小女孩什麼呢?這樣學生興趣被激起,重新投入到課文中細細品讀。在交流的時候,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小女孩命運悲慘,要是生活在我們的中國就好了;有的說丹麥國家人與人之間沒有親情、溫情;還有的說如果當時自己在場,一定把女孩請回自己的家……總之,學生暢談了各自的感受。爲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故事中,重點朗讀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熟讀之後,老師引導學生精讀第四自然段(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討論小女孩爲什麼會在火柴的亮光中看見火爐?許多同學馬上用“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來回答,趙琳同學還抓住“終於”這個詞語進行分析,小女孩由不敢擦燃火柴到敢擦燃火柴是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的,是因爲她實在忍受不了極度的寒冷。我馬上針對趙琳的善於動腦思考問題這一點,在班裏鼓勵他。課堂氣氛挺活躍,都在隨着老師的引導積極思考回答。其餘四次擦燃火柴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學,老師引導學生讀悟結合,把幻象和現實對比朗讀,感悟小女孩內心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領會作者安徒生對小女孩寄予的深深同情。

六年級《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最後,我問學生一個問題:“爲什麼小女孩的命運如此悲慘呢?”同桌議論之後,紛紛回答,在課文中找出有關天氣冷、人情冷的句子,深刻領悟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殘酷,不僅是惡劣的天氣,特別是那冷漠的人情奪取了小女孩幼小的生命。從而引導學生體會我們祖國的美好,通過和小女孩比童年,更加認識到自己的生活幸福,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篇二:《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長春版小學語文六年上第五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一課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主要描寫了這個小女孩又冷又餓,在臨死前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種種幻象。這種種幻象與她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

基於《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這篇課文,我在“自主”兩字上下了一番功夫:

我首先請學生根據作者安徒生給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的悲慘結局,自主提問,並篩選有價值的問題記錄下來,讓他們帶着疑問進行自主學習,看那些問題自己能解決,並全班交流自己得問題的理解,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接着把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和小組內的同學討論學習,提醒學生要用文章中的具體語句的理解來回答問題,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重點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明確小女孩看到大火爐、烤鵝、聖誕樹、唯一疼她的奶奶時是幸福的,說明她渴望得到溫暖、食物、快樂與疼愛。而現實生活中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別是她幻想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學生彙報引導中我不僅注重了學生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閉眼想象,那種淒涼的氛圍,激發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最後,引導學生自由創作,簡單寫一寫讀後感,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還鍛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昇華主題。 本節課最爲遺憾的是教學內容安排過多,有點追求面面俱到,致使有些學生只能淺顯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卻不能由內容、由作者、由時代背景想開去。朗讀教學顯得有點過水而不溼,不夠深入。今後,“捨得”二字我要仔細的用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有舍纔會有得,不追求一節課的`面面俱到,而追求多節課相互支撐、彌補,從而使學生輕鬆地學語文,快樂的感受語文生活,、積累語文方法,形成語文能力這是我今後努力追求的。

  篇三:《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19世紀丹麥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傑作。這篇童話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餓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控訴了當時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專制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我執教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重點通過學習課文的第二大段,學習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種種幻象,從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領悟作者基於現實合理想像的表達方法。

靜下來的時候細細反思這堂課,總結了以下幾點成功之處,需改進之處以及困惑之處。

一、成功之處

1、教學能緊扣文章

痛苦是小女孩的現實生活,幸福是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幻想到的,這正是現實與幻景相結合的寫法。教學緊緊圍繞這條主線展開。

2、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

創設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慾望,推動教學活動向縱深發展。因此,我在課堂中,努力創設情景。

3、文本對話,領悟課文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學時,能夠引導學生領悟課文的內涵,感受小女孩的悲慘。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裏。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夠引導學生去體會,幻景越是美好,現實越讓人感到悲涼,學生也能領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過幻想來滿足一下她對幸福的渴望,太可憐了。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中,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一次次從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現實生活中。從中,深刻體會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二、須改進之處

在引導學生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命運時我的語言不夠煽情,學生體會不到位,朗讀缺乏感情。

三、值得思考之處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的兩大屬性,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雖然明白這一點,但是上課時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卻很難,總有一種眼高手低的感覺。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課上達到完美統一,教師該如何操作是我在將來的教學中需要思考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