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精選《陳情表》教學反思9篇

本文已影響 2.77W人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精選《陳情表》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陳情表》教學反思9篇

《陳情表》教學反思 1

忠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精神道德嚴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對獨生子女這些“新新人類”來說,仍有現實借鑑的意義。所以我在教案設計時,緊緊結合課文內容打親情牌,巧妙滲透親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和學習討論,喚起了學生的親情意識,許多學生通過日記和博客反思自己過去對雙親的言行,愧疚意識溢於言表,讓人倍感欣慰。這是教案體現出的人文性最爲成功的一面。

不過,畢竟是古文,古文知識積累相當重要。在教案設計時,除了朗讀背誦突出外,對古文言知識的檢查落實稍感不足,這一點,在輔導課安排的測驗中已經表現了出來。另外,古文背誦對學生來說是難點,學生都有畏難情緒。我發現解決的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進,通過默寫檢查落實;二教師示範背誦能消除學生背誦的畏難情緒三獎勵背誦也富有成效。

《陳情表》教學反思 2

授完《陳情表》這篇課文後,我在發現授課的成功處時,也發現了不足。

本文是一篇以情動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爲命的境況,申訴暫時不能應召爲官的苦衷。因而申訴什麼、如何申訴就成了文章的重點。作者以“孝”爲核心,出於情字,歸於理字,融理於情,融情於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讀之令人感動。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握這個特點,加強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融於字裏行間的心緒、感受、願望等。學生在誦讀和教師的點撥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屢次辭謝晉朝徵召的原因逐一找出來。從而領會到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忠”“孝”進行理解。在兩者發生衝突時,先盡孝後盡忠——解決矛盾。作者在詳盡委婉的陳情中,既表達了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最終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達到了陳情的初衷。

不過,遺憾的是,因爲誦讀花的時間過多,對於“情”的.內涵和 多種“情”之間關係的分析欠詳細。部分學生對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等“情”內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開略艱難,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較好地體現。“情”雖動人,課堂氣氛卻不夠活躍。

總結: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指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教”是爲“學”服務的。上好一堂語文課看似容易,實則不易。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要善於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讓學生有機會說話,有話可說。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大膽地展示自己,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陳情表》教學反思 3

十七八歲的年紀關注的往往是友情,心裏憧憬的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陳情表》作爲一篇文言文,一篇至孝情文,要想引起學生共鳴,讓其“心有慼慼焉”,需要教師動一番腦筋。若採用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講文意的教學模式,使文言分離,學生被動,課堂枯燥,極易形成“一言堂”。更難引起學生心中的波瀾。文言文教學,很適合運用誦讀法來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誦讀是達成對話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在誦讀中自創情境,與文本言語碰撞、交流。而採用“以讀爲經,以悟爲緯,讀悟結合”的方法,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從而達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一、 文言文教學應以“讀”貫之

語文教學的讀,就是從正確識讀語音、詞彙和文段入手,在閱讀中讀出詞意,句意,情感。古文教學尤其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正確斷句,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屬於自己的感悟,這是我設計教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本文是一篇情滿筆端,措辭懇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體,悲惻動人。作者無論是訴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與祖母相依爲命的深厚親情,還是述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對晉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這個特性,決定了它是最適宜用誦讀法進行教學的課文。在整堂課中,齊讀、抽讀交替出現,邊讀邊議,議後再讀,學生們就在一次次的討論與誦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縮短了與作者心靈上的距離,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內心世界,理解了當時他進退兩難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孫二人相依爲命的深情。

除此之外,整個課堂的設計還強調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給學生創建邊讀邊悟的機會。在文言文學習中,誦讀可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誦讀指導,引導學生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許多字、詞甚至句子的含義就會迎刃而解。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讀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文章中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起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問題的設計,要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

只有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才能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話可說。

最初的預設圍繞着兩個問題展開:陳什麼情?爲什麼陳情?讓學生以四人學習小組爲單位討論,希望藉此理清課文思路,但課堂情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對我的問題學生茫然無措,課堂成了一潭死水。可這是爲什麼?我明明設計了詳細的教學設計,難道是教學設計有問題?當時絲毫沒有辦法,只得硬着頭皮,按照設計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無法顧及到學生了。於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塗,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不上來,感覺整堂課都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把“答案”“教”給學生,這種死氣沉沉,毫無生機的狀態,決不是我要的課堂。

經過反覆推敲,再上第二堂課,我把問題改成了:本文作爲臣子寫給晉武帝的表文,牽涉到了三個主要人物:祖母,晉武帝和自己。圍繞着三人的關係,李密要陳述哪幾種情?

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一組系列詞語詞語: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處境、心願……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於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結果是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爲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作爲語文教師,我越來越覺得上好一節課是多麼的不容易。不僅要廣泛涉獵羣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要高度重視備課,特別要了解學情,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課文,有話可說。當我們精心準備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研讀時,又不可過分拘泥這個設計,要善於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大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甚至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陳情表》教學反思 4

語文教學的讀,就是從正確識讀語音、詞彙和文段入手,在閱讀中讀出詞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學尤其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正確斷句,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屬於自己的感悟,是我設計《陳情表》教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樣的思路,緣於學習借鑑李陽的瘋狂英語教學法(Crazy English)。瘋狂英語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學內容,用近乎瘋狂地誦讀來強化記憶,鞏固感知。李陽瘋狂英語特別強調動用各種感官,來強化感悟。語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語言,也應該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來教育。課堂的活,就是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全程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成爲課堂的主人。

很久以來,很多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記憶所學的知識,尤其是對一些晦澀難懂的古文,讀起來佶屈聱牙,背起來更是無處下嘴。學生們往往習慣於大段大段地熟讀,熟讀以後再像鑽機打眼一樣一點點地超前衝。往往是前句背上來了,後句是什麼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即使是能背誦下來,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麼。其實,所有複雜的東西,都是由簡單的事情組成的。一篇文章再長,我們只要加以分解,化煩瑣爲簡單,就能很好的記住。記一段不容易,記一句就相當簡單。這樣的提示,有助於學生的誦讀。

語文課應該是學生最喜歡上的課。筆者感覺學生對教師講解的課外的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非常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本身應該多讀書,多涉獵,並恰當而準確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去。

《陳情表》教學反思 5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文章。也是講“孝”的一篇課文,感人至深,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全文雖不足500字,卻成爲千年傳誦的抒情佳作。它寫於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公元263年,司馬昭遣鍾會、鄧艾等滅蜀。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晉武帝)立即廢除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晉武帝初年,爲了安撫蜀漢的士族,同時也爲了吸引吳國的士族傾心於晉朝,減少將來滅吳的阻力,於是對蜀漢舊臣採取籠絡收買的懷柔政策:或任命他們留在中原的子孫爲官,或徵召他們自身赴京城洛陽任職。李密就在徵召之列。作者作爲亡蜀降臣,如果不應召,會被認爲是“矜守名節”,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但此時作者臥病在牀的祖母已90多歲,作者實難赴任。爲了說服晉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當時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寫下《陳情表》,推託祖母年歲已高,無人奉養,要求暫緩赴任。晉武帝只好答應他的請求,並在生活上給以優厚的照顧。蘇軾曾言:“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這種情感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對學生是一個不錯的教育素材,也能達到既教書也育人的.目的。教案的設計圍繞着兩個問題展開:本文陳了哪幾種情?並展示了一組提示性詞語: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處境、心願……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於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結果是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笑聲充滿了課堂,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爲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由此可見,在講解古代散文的時侯,並不是因爲時代久遠而使學生產生隔閡感,主要是因爲教師還未找到一個學生有所感悟和引起他們思考的切入點。因此,在課堂問題的設置上,我們還是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的角度着手。貼近學生的需求。

《陳情表》教學反思 6

語文教學的讀,就是從正確識讀語音、詞彙和文段入手,在朗讀中讀出詞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學尤其應該注重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正確斷句,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屬於自己的感悟,是我設計《陳情表》教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然,這就要求教師本身應該多讀書,多涉獵,掌握各種方法並恰當而準確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去。

學習完了《陳情表》這篇課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覆修改教案的過程中,我更多地學會了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把自己當成學生,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把教案更加詳細化、具體化。

本文是一篇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雖不足500字,卻成爲千年傳誦的抒情佳作。正是因爲作者以“孝”爲核心,將訴情與陳理交融一體,真摯地表達了祖孫二人相依爲命的感情,詳盡委婉地說明了自己屢次辭謝晉朝徵召的原因,既表達了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最終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李之終也。”在當今“孝”這一傳統美德被逐漸淡忘的特定時代,對中學生談談有關“孝”的內容是十分必要的。當然,作爲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們又不能忽視文言知識教學,否則就成了政治課。

因此,針對這樣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內容時,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

①主要文言字詞的處理,注重積累,聯繫之前的學習,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同時也注重文本與生活的聯繫,讓語文走向生活。

②本文注重誦讀,在誦讀中對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問題的討論,學生明確的本文既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寓情於理的特點;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藝術效果。這一點本節課上得較成功。

本課在分析孤苦之情(身世悽苦,祖母撫養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盡責無旁貸)、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撫養孤弱之恩)、兩全之情(盡節日長,盡孝日短) 時,分析得比較到位,但是兩難之情分析得不夠具體。上好一堂語文課真的不容易,作爲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備課,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朗讀課文,深刻體驗作者的情感。當我們精心準備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朗讀與訓練時,要大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陳情表》教學反思 7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連排課在高二(4)、(5)班進行了《陳情表》兩個課時的教學。本篇課文內容較簡單,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採用的是小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給四個組分配了任務,每組負責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點詞語,讓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解釋,以檢測當時的學習情況。課後我有收穫和教訓。

學生展示時我有意外的收穫,主要來自高二(5)班,有兩個組的小組發言人展示得近乎完美。她們除了上齤臺根據白板打出的原文進行翻譯之外,還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點詞語,在黑板上面邊寫邊展示,一個小組展示的是古今異義詞,一個小組展示的是表示時間的詞語。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給學生,讓學生改進的。

關於這次課,由於課件我做好之後沒有瀏覽一遍,以至於呈現給學生時,順序有些顛倒了,讓學生摸不着頭腦。以後我會認真做好課件,保證使學生感覺到條理清晰、印象深刻。

《陳情表》教學反思 8

教有法而無定法,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有時候,文本內容時代久遠生疏或文字深奧難懂,學生理解的難度比較大,就需要教師在教材和學生心靈之間搭一座橋,引導學生順利通過,走進教材中去。

青年教師屈保川對《陳情表》一課的處理是比較合理的。李密那個時代的背景學生不清楚,李密爲什麼不願去做官學生也不能理解得透徹。老師採用了誦讀和探疑相結合的方法,圍繞一個“情”字展開教學,是符合這篇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的。對於這篇文情並茂的文章,通過誦讀來品其情不失爲一種好方法。誦讀的過程也是理解感悟的過程,讀好了文也就通大半了。要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必須重讀、多讀。本堂課在這一點上做得不錯,但有一點遺憾,就是讀得情味不夠,似乎只是一種形式。教師可以對誦讀做適當的指導,使學生能品其文而感其情。可以採用多種形式,如齊讀、分組讀、競讀等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誦讀的興趣,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去揣摩,理解感悟也會比較深刻。“情”不能僅指出來,還要去品味。就好比一盤美食,你能說出它的用料它的味道顯然不夠,親自品嚐才感受得真切。誦讀不僅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門藝術。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卻忽視了誦讀,而代之以繁瑣的講解,以致學生不願讀不會讀,讀的能力十分低下。如何引導學生聲情並茂的誦讀,這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問題。

《陳情表》中所陳之“理”,老師引導學生做了分析梳理,使學生對文章的脈絡層次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到了主導的作用,但放得不夠,學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師牽引,在探究的主動性方面有所缺失。這是一堂競賽課,有許多領導同行來聽課,講課者通常會考慮到課堂內容的完整性,對時間的把握要恰好,怕出現冷場或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講課者要控制好課堂進程,牽引學生思考回答自己的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們平常的課堂教學都不敢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的話,學生便會養成被動接受的習慣,這顯然不利於培養探索型創新型人才。也沒有必要課課追求完整性條理性,面面俱到往往流於膚淺。點燃起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纔是最重要的。另外,教師的問題過於簡單和瑣碎,雖然使得課堂看起來一問一答比較熱鬧,但對培養學生積極深入思考的'習慣也是不利的。

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在於選準了一條合理清晰的主線,進行誦讀探疑訓練,文言知識的學習也緊緊圍繞主線,整節課條理清晰,結構緊湊,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比較好。對於《陳情表》這樣的有一定難度的文言,能在一節課之內完成那麼多教學內容,確實不太容易把握好。教師在教材和學生心靈之間搭建了一座橋,爲學生的理解提供了方便。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如果能夠適度地放手,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間,把文章做足,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大大的提升,學習的主動性會有所提高,當然,這要看我們搭的橋怎麼樣。

《陳情表》教學反思 9

學習完《陳情表》這篇課文,回頭總結,有成功也有遺憾。

首先我的感覺是這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活動。主要表現在問題設計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當六人學習小組圍繞“情”的內容展開討論的時候,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學之間討論熱烈,你展示我點評,掌聲此起彼伏。而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爲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其次這節課堂教學較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的目標任務。“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陳情表》是晉代李密的名作,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經典。文中所寫,皆是真情實意。本節課在第一課疏通字詞的基礎上,重點放在對文章的品讀、悟讀上,通過誦讀品味感受美文直擊人心的魅力,深入體會文章抒寫的孝情,理解其文悽切婉轉的陳情技巧,並通過拓展活動引導學生聯繫現實,體會父母之愛,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親。因此設計教學過程,首先要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的切入點,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話可說。經過反覆推敲,我把問題設置成:本文陳了哪幾種情?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於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回答問題自然有話可說。最後一個環節在抒寫孝情時,由於有了前面充分的鋪墊,因而學生對親情的抒寫便水到渠成,聽着學生髮自內心的真情告白,我深爲感動,而一部分同學也抹起了眼淚。本節課每個學生都樂於參與,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整個過程輕鬆愉快,整個課堂充滿笑聲,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再次本節課成功地運用了誦讀、點撥與探究的教學方法。本文是一篇情滿筆端,措辭懇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體,悲惻動人。這個特性,決定了它是最適宜用誦讀法進行教學的課文。因此誦讀貫穿整堂課中,齊讀、抽讀交替出現,邊讀邊議,學生們就在一次次的討論與誦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縮短了與作者心靈上的距離,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內心世界,理解了當時他進退兩難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孫二人相依爲命的深情。同時藉助多媒體展示真情圖片,引導學生感悟親情、母愛,抒寫孝情,從而得到心靈上的洗禮與昇華。

但感到遺憾的是在第一自然段的引導學習中,分析不夠具體深刻,對於學生的講解我的點評較少。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認識到,作爲語文教師,要廣泛涉獵羣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要高度重視備課,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課文,有話可說;還要善於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大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機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