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精選《陳情表》教學反思三篇

本文已影響 3.36W人 

  《陳情表》教學反思1

忠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精神道德嚴重滑坡的今天,重提忠孝,對獨生子女這些“新新人類”來說,仍有現實借鑑的意義。所以我在教案設計時,緊緊結合課文內容打親情牌,巧妙滲透親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令人欣慰的是,通過反覆的朗讀體會和學習討論,喚起了學生的親情意識,許多學生通過日記和博客反思自己過去對雙親的言行,愧疚意識溢於言表,讓人倍感欣慰。這是教案體現出的人文性最爲成功的一面。

精選《陳情表》教學反思三篇

不過,畢竟是古文,古文知識積累相當重要。在教案設計時,除了朗讀背誦突出外,對古文言知識的檢查落實稍感不足,這一點,在輔導課安排的測驗中已經表現了出來。另外,古文背誦對學生來說是難點,學生都有畏難情緒。我發現解決的較好的方法是:一要逐段推進,通過默寫檢查落實;二教師示範背誦能消除學生背誦的畏難情緒三獎勵背誦也富有成效。

  《陳情表》教學反思2

授完《陳情表》這篇課文後,我在發現授課的成功處時,也發現了不足。

本文是一篇以情動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訴自己同祖母劉氏相依爲命的境況,申訴暫時不能應召爲官的苦衷。因而申訴什麼、如何申訴就成了文章的重點。作者以“孝”爲核心,出於情字,歸於理字,融理於情,融情於事,樸素細膩,曲折委婉,讀之令人感動。我在教學中注意把握這個特點,加強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融於字裏行間的心緒、感受、願望等。學生在誦讀和教師的點撥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屢次辭謝晉朝徵召的原因逐一找出來。從而領會到文章深摯樸實的感情,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忠”“孝”進行理解。在兩者發生衝突時,先盡孝後盡忠——解決矛盾。作者在詳盡委婉的陳情中,既表達了對晉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最終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達到了陳情的初衷。

不過,遺憾的是,因爲誦讀花的時間過多,對於“情”的內涵和 多種“情”之間關係的分析欠詳細。部分學生對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等“情”內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開略艱難,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較好地體現。“情”雖動人,課堂氣氛卻不夠活躍。

總結: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指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教”是爲“學”服務的。上好一堂語文課看似容易,實則不易。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要善於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讓學生有機會說話,有話可說。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大膽地展示自己,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陳情表》教學反思3

十七八歲的年紀關注的往往是友情,心裏憧憬的是愛情,最易忽略的卻常常是親情、孝情。《陳情表》作爲一篇文言文,一篇至孝情文,要想引起學生共鳴,讓其“心有慼慼焉”,需要教師動一番腦筋。若採用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講文意的教學模式,使文言分離,學生被動,課堂枯燥,極易形成“一言堂”。更難引起學生心中的波瀾。文言文教學,很適合運用誦讀法來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誦讀是達成對話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在誦讀中自創情境,與文本言語碰撞、交流。而採用“以讀爲經,以悟爲緯,讀悟結合”的方法,還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想象的空間,從而達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一、 文言文教學應以“讀”貫之

語文教學的讀,就是從正確識讀語音、詞彙和文段入手,在閱讀中讀出詞意,句意,情感。古文教學尤其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正確斷句,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屬於自己的感悟,這是我設計教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本文是一篇情滿筆端,措辭懇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體,悲惻動人。作者無論是訴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與祖母相依爲命的深厚親情,還是述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對晉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這個特性,決定了它是最適宜用誦讀法進行教學的課文。在整堂課中,齊讀、抽讀交替出現,邊讀邊議,議後再讀,學生們就在一次次的討論與誦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縮短了與作者心靈上的距離,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內心世界,理解了當時他進退兩難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孫二人相依爲命的深情。

除此之外,整個課堂的設計還強調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給學生創建邊讀邊悟的機會。在文言文學習中,誦讀可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誦讀指導,引導學生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許多字、詞甚至句子的含義就會迎刃而解。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讀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氣勢,表現出文章中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奏感,起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問題的設計,要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

只有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才能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話可說。

最初的預設圍繞着兩個問題展開:陳什麼情?爲什麼陳情?讓學生以四人學習小組爲單位討論,希望藉此理清課文思路,但課堂情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對我的問題學生茫然無措,課堂成了一潭死水。可這是爲什麼?我明明設計了詳細的教學設計,難道是教學設計有問題?當時絲毫沒有辦法,只得硬着頭皮,按照設計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無法顧及到學生了。於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塗,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不上來,感覺整堂課都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把“答案”“教”給學生,這種死氣沉沉,毫無生機的狀態,決不是我要的課堂。

經過反覆推敲,再上第二堂課,我把問題改成了:本文作爲臣子寫給晉武帝的表文,牽涉到了三個主要人物:祖母,晉武帝和自己。圍繞着三人的關係,李密要陳述哪幾種情?

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一組系列詞語詞語:苦情、恩情、忠情、孝情、親情、處境、心願……以此引導學生深入課文,理解“情”的內涵,進而展開討論。由於問題很好地貼近了課文和學生實際,而且又有了詳細的提示語,因此學生能很好地深入課文思考探究。結果是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此時的我不再是唱獨角戲,已然成爲了導演,而學生也充分詮釋了演員的角色。

作爲語文教師,我越來越覺得上好一節課是多麼的不容易。不僅要廣泛涉獵羣書,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同時,要高度重視備課,特別要了解學情,選擇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入點,讓學生能夠深入課文,有話可說。當我們精心準備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研讀時,又不可過分拘泥這個設計,要善於抓住課堂的突發思維,大膽地給學生展示自己,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甚至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