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原創教案

本文已影響 3.72W人 

  第1課時

白居易《琵琶行》原創教案

  一、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 聽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賈(gǔ) 恬(tián) 謫(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間(jiān)關 蝦(há)蟆(má)名屬(zhǔ)教坊(fāng) 綃(xiāo) 鈿(diàn) 篦(bì) 嘔(ōu)啞(yā)嘲(zhāo)哳(zhā)

2、學生默讀全詩,然後用一句話概括名段內容。

第一段寫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段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段寫江心自訴身世苦;第四段寫同病相憐感慨多;第五段寫重聞琵琶青衫溼。

 三、講析小序

1、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爲尊,以左爲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裏形容絃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裏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爲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於是,就。爲,寫,作。長句,指七言詩。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2、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問其人,……轉徙於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5、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鬱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1、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爲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麼內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地、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絃"爲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並和後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絃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鬱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爲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環境氣氛。最後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鬱悶和悽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爲驚喜。(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五、作業:背誦第1自然段

 第2課時

  一、賞析詩歌第2段

1、"尋聲暗問彈者誰"一句中的"暗"字,有人把這個字解釋爲"偷偷地"、"私下裏",表明詩人因自己的身份不便公開、直接問。把這種解釋與課本中的解釋比較一下,哪個更準確生動?

明確:前者的解釋與語境不合。詩人"暗問彈者誰"說明他並不知道彈琵琶的是歌妓,所以不存在顧慮自己爲官的身份問題,後來知道是歌妓,詩人也沒有因自己的身份顧慮什麼,相反,對歌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重。把"暗"解釋爲"輕聲"準確生動,因爲琵琶聲太動人了,致使"主人忘歸客不發",在冷寂悽清的氛圍中,琵琶聲越發顯得悽楚動人。"輕聲"問才能表現出詩人被樂聲所吸引而不忍去打斷琵琶的彈奏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同時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

2、"琵琶聲停欲語遲"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幾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樣的心理情態?一般的都認爲是表現了她的"羞澀",你以爲如何?

明確:一個紅極一時的歌女年長色衰之後,嫁作商人婦,又遭到重利薄情商人的拋棄,面對這世態的炎涼,她有滿腹的哀怨和苦衷。她彈奏琵琶不是招徠顧客,而是借琵琶抒發自己哀怨的心曲。這一系列不同尋常的舉止情狀,表現了她不願隨便重新拋頭露面的心理,暗示出她有着不同尋常的生活經歷和藝術才能。

3、琵琶女本不願拋頭露面,可爲什麼最後還是出來了?請從詩句中找出答案。

明確:由於詩人"尋聲暗問彈者誰",又"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又"千呼萬喚",琵琶女深感盛情難卻,卻之不恭。詩中用了"尋""問""移""邀""添""回""開宴"這一連串的動詞,生動地表達了詩人聽到琵琶聲後所激起的驚喜心情和邀見琵琶女的急切心情。在淪落天涯的不幸際遇中,覓得知音,這對於琵琶女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慰藉和鼓舞。詩人的舉動表示了他對琵琶女應有的尊重和禮貌,這是以藝會友,決不同於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徵歌點曲。所以琵琶女終於擺脫了重重顧慮,登上了詩人所在的船頭。然而畢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謹,也許還夾雜着一點兒羞澀,故而"猶抱琵琶半遮面"。

4、從"轉軸撥絃三兩聲"起以下24句是寫彈奏琵琶的全過程,這是全詩描寫的重點,也是全詩寫得最精彩的地方。這部分都寫了些什麼內容?請歸納概括一下。

明確:前8句中主要寫了彈奏者的動作和彈奏者(也包括詩人)的心理,中間14句集中描繪琵琶樂聲,其中也融進了詩人的感受。最後兩句寫周圍的環境,烘托彈奏的效果。

5、反覆誦讀這24句,你能否感受到詩人在描繪琵琶聲樂時是圍繞一個什麼字來寫的嗎?

明確:注意詩人表達感受的語句,可知是緊緊圍繞一個"情"字來描繪的。"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這是演奏前的調絃試音,卻已使聽者感到了一種動人的情韻,可見琵琶女身手不凡,造詣頗深。"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這是概括地總寫一筆,依然扣住"情"字,"弦弦""聲聲""似訴""說盡",充分顯示出樂曲的表現力,樂聲是如此哀怨低沉。一開始就把琵琶聲音與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了。

6、"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表現了琵琶女怎樣的神態?

明確:這兩句既傳神地寫出了琵琶女從容自若的神態,揮灑自如的風度,又表現了她沉穩端莊的性情,還寫出了她精湛嫺熟的技巧,詩句凝鍊而含義廣博。高超的演奏是琵琶女感情、心靈、性情的表現,而知音者的聆聽歎賞表現他對樂聲的深刻感知和透徹理解,也反映了聆聽者的感情、心靈、性格和藝術修養。

7、詩人用了哪些比喻描寫琵琶的聲音?

明確:比 喻琵琶聲

A明喻:a大弦嘈嘈如急雨b小弦切切如私語c四弦一聲如裂帛: 粗重急驟 細輕委婉 強音收束

B暗喻 :a大珠小珠落玉盤b間關鶯語花底滑c幽咽泉流冰下難d冰泉冷澀弦凝絕e銀瓶乍破水漿迸f鐵騎突出刀槍鳴: 輕脆圓潤 宛轉流利 阻塞不暢 低沉停滯突然爆發 激越雄壯

8、請學生歸納樂聲旋律的變化情況。

明確:樂聲由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雄壯激越--強音收束。從這個變化中,我們再結合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似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思緒的起伏變化,似乎聽到了她在訴說不幸的平生和心中無限的幽愁暗恨。

9、在樂曲終了之後,詩人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結尾,這兩句作用如何?

明確:詩人沒有直接寫聽者的熱烈反響以說明琵琶女技藝非凡和樂聲的感人至深,否則過於直白就不含蓄,不含蓄也就顯不出深沉了。用"東船西舫悄無言"的寂靜無聲,反襯"有聲"的音樂效果,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了。人們無聲地沉浸、陶醉在藝術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動人的樂聲彷彿繚繞迂迴耳際,不由得使詩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緒上的波瀾。在這片刻的沉寂中,只見一輪迷濛的冷月盪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它提醒詩人從樂聲中回到現實中來。這句景物描寫點染烘托了濃重的氛圍,與複雜的樂聲融爲一體,共同表現了琵琶女與詩人息息相通的複雜情感,是那麼的憂憤、哀怨悽楚、蒼涼,給整個音樂形象補足了畫龍點睛之筆。

10、試比較《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與《明湖居聽書》對王小玉歌聲的描寫。

明確:二者都用比喻手法來描繪音樂,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是以聲喻聲,用人們熟悉的聲音作比,把琵琶的樂聲旋律描繪得變化多彩多姿,淋漓盡致,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明湖居聽書》主要是以形喻聲,把登泰山的體驗移到對高亢唱腔的欣賞上,使人領略唱腔一疊高似一疊,每疊唱腔都有與衆不同的新奇境界。寫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條飛蛇遊走於崇山峻嶺之間來作比,給人印象深刻。二者都寫了聽後的感觸。不過《琵琶行》寫得凝鍊、含蓄、更耐人回味;而《明湖居聽書》則把自己的感受全盤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動人的神韻。二者在描寫音樂時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這處是融情於景,景中生情,創造了深邃的詩的意境。例如"惟見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蒼涼幽寂的氛圍,一掃琵琶的急響繁音,令人轉眼之間回到了現實世界:還是那"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秋夜,還是那"別時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輝灑向人間,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詩人也許在痛惜自己在孤獨中度過良辰美景,思念着親人,慨嘆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許會想到"秋月春風等閒度"的過去,想到"繞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爲自己的淪落天涯悲傷不已……《明湖居聽書》側面烘托較爲直白、缺乏那種詩的意蘊和情味。

《高中新教材優秀教案》中和答案:相同點:描寫的過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暢;發展--起伏跌宕;間歇--悄無聲息;高潮--激烈高亢;結束--戛然而止)。 寫聲時都採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都運用了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兩者的不同點:《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嘆琵琶女身世的淒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明湖居聽書》只爲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無弦之音。

  二、賞析詩歌第3段

1、 學生朗讀第3段,教師提示下面的詞句。

第一部:第一班。

秋月春風:比喻寶貴的青春。

弟走從軍阿姨死:弟,指琵琶女在教坊中的氣類相似的諸姊妹。所謂"從軍"就是指這些歌妓們都被徵到軍隊中服勞役。阿姨,指琵琶女的養母。

鞍馬稀:借代,指客人少了。

2、從琵琶女自敘身世來看,她前後的生活有什麼變化?

明確:這一段寫琵琶女傾訴悲苦淒涼的身世,可以分爲兩層意思,第一層到"秋月春風等閒度",寫她自述青春年少時色藝超闢,紅極一時的歌女生涯。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是寫琵琶女彈完一曲後的神態和動作。這兩句在結構上起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介紹自己的籍貫、住處。接下去四句說自己才貌雙全,色藝出衆。一個"善才服",一個"秋娘妒"就從別人的眼中側面寫出了她的色藝出衆,用筆精煉。"五陵"兩句也是側面描寫她當時紅極一時的盛況。而"鈿頭"兩句則是正面描寫她歡樂豪華的歌妓生涯。正面描寫抓住了細節,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一個紅歌女,在五陵年少這些紈袴子弟的簇圍下,那種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概括敘述了追歡逐樂的逝水流年,也是一個過渡,過渡到第二層敘述自己悲慘淒涼的遭遇和處境。"秋月春風"在這裏借指寶貴的青春年華,最美好的時刻。

第二層七句,主要寫琵琶女年長色衰後的寂寞淒涼的處境。導致"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原因除了"暮去朝來顏色故"之外,還有一層就是"弟走從軍阿姨死",其中"顏色故"是主要原因。從前面描述琵琶女彈奏的技藝來看,並沒有因年長而衰敗,而是依然精妙絕倫。然而那些豪門子弟都不來光顧了,這說明什麼?它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原來"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並不是真的欣賞她彈奏琵琶的高超技藝,而是被她的容貌所吸引,一旦年長色衰,門前必然是"冷落鞍馬稀"了。

3、"繞船月明江水寒"一句是描寫景物的,這一句蘊含了什麼情?

明確:這一句是前面通過對比敘述身世遭遇之後的抒情。過去是那麼的歡樂奢華,名噪京師,而今圍繞着自己這一葉孤舟的卻是清冷的月光,帶着寒意的江水。詩人把秋江月夜的寒冷同琵琶女內心感受的寒冷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烘托出琵琶女無限淒涼悲苦的心境,催人淚下。這種渲染烘托意境的手法十分高明。它通過對比、反襯,有力地表現了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用琵琶女的年輕貌美反襯她的年長色衰;用門庭冷落反襯獨守空船;用昔日的歡笑反襯今日的辛酸;用夜夢往事反襯醒後孤寂感傷的情懷,從而鮮明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4、有人指責說琵琶女是個留戀燈紅酒綠、奢靡生活的風塵女子,不值得同情;還有人認爲她寧願爲娼而不願爲人妻,和丈夫離別一個月就耐不住寂寞,沒有什麼值得憐憫的,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琵琶女的追述歡樂、奢華的歌妓生涯,不是留戀已逝去的歲月。從今與昔的強烈對比中,從切身的體驗中,她認識到,當年那些慷慨拋擲纏頭的紈袴闊少們,全是一些不懂音樂,不懂藝術,更不懂感情的花花公子。他們只不過是欣賞她的色相,當成玩物,致使她落到今天這樣的地步。琵琶女的回憶充滿着苦澀。琵琶女嫁作商人婦沒有擺脫被當作玩物的命運,況且商人重利輕別,在這荒江月夜之下,琵琶女孤苦無依,獨守空船,回首往事,不勝悲哀。

 三、作業

背誦第二段。

第3課時

  一、賞析詩歌第4、5兩段

1、請學生朗讀第4、5兩段。

2、第4段可分爲幾層?歸納層意。

明確:可分三層意思。前四句爲第一層,寫詩人感慨。第二層中間十二句,寫詩人自述謫居的鬱悶心情。最後四句是第三層,寫詩人聽後的感受,願爲她的再次演奏寫《琵琶行》一詩。

3、"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聽琵琶聲嘆息是因爲琵琶女聲情並茂的彈奏技藝打動了詩人。"又聞此語重唧唧"是詩人聽了琵琶女的悲涼身世以後更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琵琶女的遭遇又使詩人想到了自己,從而很自然地揭示了彼此產生感情共鳴的思想基礎,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進而自敘了貶居江州的悽苦生活和鬱悶心情,交代了產生感慨的原因是由於彼此有着共同的遭遇。

4、怎樣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

明確:儘管詩人與琵琶女的社會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態度不同,儘管他們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卻是相通的。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淪落江州。第二,彼此都懷才不遇。(名藝人-大詩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長色衰嫁商人-才華橫溢遭貶謫),過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獨傾)。第四,詩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彈出幽愁暗恨-盡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憐。正因爲如此,詩人在最後重聽了琵琶女的再次彈奏之後,灑下了同情之淚。

5、詩人爲什麼要爲君翻作《琵琶行》呢?

明確:因爲詩人通過琵琶的樂聲溝通了與琵琶女的情感,同命相憐,要把"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受寫出來,這既是對琵琶女的同情和尊重,也是自己感情寄託的需要。

6、分析第5段。

明確:"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詩人的一片盛情與悲懷深深打動了琵琶女,她既同情詩人的不幸遭遇,又感激詩人的知遇之恩,這複雜的情感共鳴化作了不似前聲的悽悽之音致使"滿座重聞皆掩泣"。儘管"悽悽不似向前聲",但詩人並沒有展開筆墨描繪這"悽悽"之聲,而是以一句高度的概括寫出了重彈的特點,語言精煉,筆墨經濟得當。寫重彈的效果,也一改前面借景抒情的筆法,而爲直接寫聽者的反響,"滿座重聞皆掩泣",使悲劇氣氛更爲濃烈。簡約含蓄的表達給讀者留下了更廣闊的想象餘地。"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最後兩句以設問收束全詩,從側面表現自己重聞琵琶之後的強烈感受,哀怨之情令人潸然淚下。這兩句緊扣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句,使全詩的主題表達,在感情的層次上得到了昇華。

  二、引導學生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明確:全詩共有四處景物描寫:第一處,"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是烘托秋風瑟瑟的悲涼氣氛,表現詩人惜別的惆悵之情。第二處,"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將浸月。"這是通過江水茫茫,月沉荒江的景物描寫,抒發詩人離別時的悲涼情懷。第三處,"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是用"悄無言"和江心沉月的景物烘托琵琶聲的藝術魅力,反襯主客都沉浸在音樂的藝術享受之中。第四處,"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這是用秋江寒夜,明月高照表達琵琶女孤獨寂寞的心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