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2.12W人 

  《琵琶行·並序》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琵琶行並序》,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說課稿

  一.說教材

A.教材簡析

《琵琶行(並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第三冊第二單元的二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學習的是唐代詩歌,共七首詩。《琵琶行(並序)》是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喝”。詩歌主題鮮明、人物形象生動,抒情真切細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B.教學目標

《全日制普通高中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而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學生詩歌鑑賞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上學期的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已具備了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能力,主體意識、參與意識更爲強烈,這爲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利的因素。

根據教學大綱和單元教學要求,結合本課特點和學生情況,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 知識目標:瞭解文學常識;積累重點文言實詞;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感知作者把音樂描寫與聽者、演奏者的感情融爲一體的寫作特點。

2. 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寫法來描寫音樂;培養學生詩歌、音樂的鑑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

3. 情感目標:讓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引導學生領會詩人情操裏體現出的人性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C.教學重點難點

高二學生,對中國滄桑歷史的實際體驗有所欠缺,不容易理解封建社會推殘人才的黑暗現實,因此,我把體會主旨句的內涵、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本文成功之處是通過聽者的感受來描寫音樂,而音樂很難描摩,因此我把鑑賞音樂作爲教學的難點。

D.課時安排: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我安排2課時。

一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重點。

第二課時:主要突破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

新課標改革的目的之一在於變學生機械接受灌輸的學習狀態爲主動探究式學習。一思一得,詩歌的理解感悟最終還是要靠學生自己,所以本課堂教學主要還是着重於設計問題引導啓發學生進行思考。如何讓學生理解詩人出色的音樂描寫和 “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傷,既是重點解決的問題。 根據誇美紐斯的直觀教學原理,我藉助多媒體讓學生從《高山流水》的琵琶聲中感受琵琶音樂,播放詩歌朗誦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播放音圖並茂的歌曲讓學生模仿寫作等方式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加深理解詩文。因此我將具體採用以下教學法:朗讀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活動法、 視聽結合法等。

  四.說學法

根據葉希波夫的“自主型學習方法”理論,比較探究式學習的方式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比較分析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將採用比較探究式學習

  五.說教學習過程方法。

(一)營造氛圍,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新課導入得法,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我課前先給學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後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繼而引出話題: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時也偶遇一位知音,並深深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藝所折服,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概嘆。著名的《琵琶行(並序)》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詩文。

(二)介紹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課前我要求學生查找關於作者的資料,拿到課堂中進行交流,而後我補充強調:“行”的詩體、作者的作品(前期:《秦中吟》《新樂府》諷喻詩;後期:《長恨歌》《琵琶行》感傷詩)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把握感情基調。

向學生展示多媒體動畫配樂朗讀,通過音樂的薰陶、聲情並茂的朗讀、形象逼真畫面的感染,把學生帶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圍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沉鬱悲涼的感情基調。這就爲學生鑑賞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解讀身世遭遇,突破教學重點

1. 誘導點撥,領悟主旨

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詩人兩個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話將這兩個人物形象連接在一起的?學生很容易找出詩文中的主旨句。繼而向學生提出第二個問題:爲什麼詩人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哀嘆?到底詩人與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以這個問題來讓學生體會主旨句的內涵。爲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我設計了一個對聯題,引用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作爲上聯,要求學生根據琵琶女與詩人的共同點填寫下聯。接着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進行點撥,最後讓學生展示答案。點撥時我抓住詩人、琵琶女前後生活變化來引導:(1)都由京都漂泊淪落到潯陽,下聯:異地相逢淚漣漣;(2)都有由榮至衰的淒涼落寞之感,下聯:共懷世間愁鬱情;(3)在這人生際遇中,他們一個賦詩,一個吟曲,都是由感而發。下聯:吟曲賦詩總關情;(4)音樂把他們的`曲與文聯繫起來,下聯是:共奏人間悲涼曲。

在點撥的過程中,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理解烘托、對比的表現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力。

體會了主旨句的內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躍然紙上,於是我讓學生總結其形象。

2. 體會作者的人性美,認識黑暗的社會現實

我設計兩個問題:身爲仕途階級的詩人,把自己的命運同下層社會婦女的命運聯繫起來,體現詩人怎樣的品格?(敢於衝破封建門第觀念,同情下層人民的進步思想)具有高尚情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官場上難覓知音、受排擠,從而暴露出什麼問題?(統治階級不容賢良、排斥異己、壓抑人才)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人性美和對黑暗社會的認識。進而要求學生談談生活在新社會中的感觸,激發學生熱愛新社會的感情。

(五)品味音樂,突破教學情意

1.品讀詩中意

首先讓學生找出集中描寫音樂的段落(第二段)來齊聲朗讀。接着請學生找出該段中自己最能讀出詩人感情的句子進行示範朗讀。同學們就在你讀我評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誦讀指導任務,而且也進一步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

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欣賞兩個經典畫面:“荻花瑟瑟”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圍。再播放富有“婉轉流暢——沉咽穩重——間歇頓挫——激越高昂“的旋律變化特點的幾段琵琶曲,請一位同學伴着琵琶曲朗誦該段。其他同學閉目傾聽,進一步感受音樂、詩文、感情融爲一體的特點。

2. 解讀樂中情

在上面朗讀訓練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根據聽後感受,分組討論以下問題:音樂的描寫中體現了怎樣的旋律變化?在這個變化的旋律中又飽含琵琶女、詩人怎樣的情緒變化?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培養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想象聯想能力。相信同學們傾聽了富有旋律變化的琵琶曲的伴讀下完成第一個問題並不困難。而假如學生能用熟悉的樂曲或場面來再現詩中音樂的旋律變化,那麼體會詩人、琵琶女那種“喜悅——憂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緒變化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

3. 把握音樂的描寫技巧

對於這一點,我是這樣引導的:詩人用怎樣的藝術手法來表現音樂之美?這問題並不難,也許學生會很快找出用比喻、疊詞的手法來對音樂進行正面描寫,而用“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環境來對音樂作側面烘托。此外,詩中“間關鶯語花底滑“這一句還採用了通感的修辭,這點學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將讓學生回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採用通感的修辭的兩個句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來啓發、引導學生。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詩人找到了知音,發出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寫下了這篇優美感人的《琵琶行》。

(七)擴展提升(作業)

1. 請同學們鑑賞《李憑箜篌引》中音樂描寫的技巧。

李憑箜篌引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2.請同學們重聽一曲《高山流水》,然後用形象的語言加以描繪200字左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