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衚衕文化》教案示例

本文已影響 2.66W人 

《衚衕文化》教案示例

《衚衕文化》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走近作者:瞭解作者

及其散文的特點

2、瞭解衚衕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作者的行文脈絡

3、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標]

1、讀懂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舊與超脫的情感

2、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簡要的語言概括衚衕及衚衕文化的特點。

2、理解衚衕與衚衕文化之間的聯繫

[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討論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在繁忙的學習之餘,突然有這麼一個機會,可以讓大家到外面去旅遊一次的話,不知你們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裏?下面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呢?

生答。(答案各種各樣。但學生的回答會出現兩條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這時侯教師必須善於把握時機,抓住切入點,把話題引向正題——北京,進一步導入課題並出示(幻燈片1、2、3)

教師進一步明確: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但是還有這樣一句話,不知大家是否聽到過,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個地方你不到的話,就等於沒去過北京,同學們知道這時哪裏嗎?

生答。

明確:衚衕。(幻燈片4)

那麼,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衚衕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燈——配有背景的課題《衚衕文化》)

二、簡介作者,瞭解作者。(出示幻燈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卓記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來的,具有鮮明的“水性”。歸於衚衕,又具有濃郁的“衚衕”味。這種“衚衕”味,是其散文顯示的一種綜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現在取材、構思和抒情習慣上的平民性,同時雜語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調的韻味。

三、研習課文

(一)請全體學生朗讀課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出示(幻燈片6)

朗讀完畢,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圈劃每一段的關鍵句,然後請同學回答,教師出示(幻燈片7)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

四方四正

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

各具特色的衚衕名

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數不清——

數量之多

衚衕是貫穿大街的網絡—————————

環境安靜

(二)(出示幻燈片8)教師進行小結並進而過渡到下文。那麼,長期生活在這樣正而安靜的衚衕裏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樣的一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他們是怎樣表現的呢?爲什麼會這樣?請同學們速讀課文6-12段,找出關鍵詞句,並進行概括。

(給學生4分鐘的時間速讀並概括,然後回答,出示幻燈片9)

封閉——————————捨不得挪窩

破家值萬貫

喜歡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窩頭,就知足了

大醃蘿蔔,就不錯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

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蝦米皮熬白菜,嘿

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精義——————————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三)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爲“衚衕文化”。那麼,衚衕與衚衕文化之間的聯繫點是什麼呢?(出示幻燈片10)

生答(略)

教師明確:衚衕的總特點是“方正”,這種方正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市民的思想,並形成了封閉的衚衕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於衚衕的安靜閉塞,使衚衕裏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瞭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於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而衚衕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爲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四)聽錄音13——15段,思考並討論:衚衕與衚衕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推薦代表發言)

教師明確:隨着舊城的改造,衚衕消失了,衚衕文化也會消失沒落。因爲衚衕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代開放前進的步伐,而且衚衕文化中有一些東西是消極的,必然會隨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所以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出示幻燈片11)

(五)看着這樣一組日益衰敗的衚衕照片,同學們你的心情怎樣呢?

(生答)

那麼,汪曾祺老人的心裏,涌起的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請找出例句加以說明。

生答。

教師明確:心情很複雜。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作者熟悉並喜歡衚衕文化,所以當他直觀地面對衰敗的衚衕時,不禁有點感傷。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再見吧,衚衕。”表現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心情。(板書:批判,感傷,欣喜)

四、小結

衚衕文化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北京人或者說是我們中國人保守封閉的思想意識。衚衕的衰落導致衚衕文化的沒落,高樓大廈代替了紅牆碧瓦,一種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進,中國也在前進!所以我們很高興地和衚衕再見吧。

五、拓展練習

請同學談談:我們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六、作業

請同學就當地的文化傳統,如:飲食文化,服裝文化,民風民俗等進行調查與研究,寫成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教學反思: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經常會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應試味”太濃,但反思到最後,倒昏了自己的頭腦。

文學即人學,語文教學應該提倡人文教學,怎樣才能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呢?像《衚衕文化》這類的文化課,就應該進行文化薰陶,通過語文學習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我這堂課基本上圍繞這一思想來選擇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環節的。希望通過情境的設置,讓同學通過形象性的圖片觀看,獲得感性的認識,讓課堂具有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把僵化的教材還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較枯燥的課堂上注入濃濃的人文氣息。讓學生設身於這種氛圍中,反反覆覆地體驗,獲得語文的營養,喚起爲人爲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過這種薰陶,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格水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