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鴻門宴》中的人物形象鑑賞

本文已影響 3.67W人 

司馬遷在《鴻門宴》中以獨特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鴻門宴》中的人物形象鑑賞,希望有所幫助!

《鴻門宴》中的人物形象鑑賞

  一、性格典型、各有個性的人物形象

1.項羽

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驕矜自負,聽到“沛公欲王關中”的密報,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項伯斡旋泄露軍機,項羽麻痹不問,項伯說項羽“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項羽又在“義”字上思慮不定。鴻門宴上劉邦以一席花言巧語,竟使項羽暴露了曹無傷,說明他無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舉例,“項王默然不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翼蔽沛公”,項羽聽之任之,說明他不聽人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優柔寡斷。樊噲闖宴,威懾項羽,慷慨陳詞,直斥項羽。項羽沽名釣譽,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讚賞、賜坐。劉邦逃跑,項羽受璧,表現了項羽缺乏深謀遠慮。

2.劉邦

鯫生獻計“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正中劉邦下懷。這樣的重大事件,劉邦卻沒有告訴過謀士張良,足見其心計頗深。緊急關頭,搖尾乞憐,又向張良求救。張良不計前事,連發數問,從實際出發,提出“沛公不敢背項王”的方針。劉邦首先懷疑張良與項伯的關係,既而心領神會,立刻接見項伯,說得天花亂墜,做得天衣無縫,他機敏過人,貫徹執行張良的方針真叫漂亮!通過“約爲婚姻”拉攏收買了項伯,通過項伯說服了項羽,在鴻門宴上受到項伯的“翼蔽”。劉邦鴻門謝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膽量有氣魄,他又卑躬屈膝,稱項羽爲“將軍”,自稱“臣”,奉承項羽,掩飾自己,拉舊關係,自己“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低三下四。劉邦進入咸陽,住在皇宮,盡享榮華富貴,不肯離開。見狀,樊噲與張良力勸劉邦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劉邦察納雅言,“軍霸上”。項羽揚言要“擊破沛公軍”的時候,他聽取了張良的意見;劉邦要逃跑的時候,又聽取了樊噲的意見。總之,劉邦還是善聽人言的。賠罪時,項羽暴露了曹無傷,劉邦不露聲色,置若罔聞,暗記在心;回軍後,“立誅曹無傷”。可見劉邦頗有心計,處事果斷。

3.范增

根據劉邦入關前後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急擊勿失”。鴻門宴上,數次目示、舉i擊殺劉邦,項王不應。出召項莊,說“君王爲人不忍”,說明範增對項羽的心思還不甚瞭解。劉邦跑後,范增指桑罵槐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之後的歷史也證實了這一點。可見范增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結果反被劉邦利用。

4.張良

對劉邦忠誠,“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鯫生之計,劉邦沒有告訴張良,大事當前,張良不計前嫌。緊急關頭,張良運籌帷幄,沉着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

5.項伯

講哥們義氣,爲救友不顧失節,卻禁不住劉邦的拉攏,竟然做了劉邦的內奸。“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這簡直是長劉邦的`志氣,滅項羽的威風,完全是在替劉邦說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更是對劉邦歌功頌德,對項羽進行指責。難怪在項莊舞劍時,項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莊不得擊”。

6.樊噲

忠勇,機警幹練,能言善辯。“噲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司馬遷以極其簡省的筆墨,勾勒了一個豪氣十足的怒目金剛形象。這種怒在顯其威,顯其威的同時也顯其勇。對於“力能拔山”“氣能蓋世”的項羽,初見樊噲其剛烈勇猛之勢,竟也“拔劍而跽”。樊噲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言行竟讓生性直率而又胸無城府的項羽所鍾愛,接着項羽又賜之卮酒,樊噲此時瞅準機會醉酒抒懷,慷慨陳詞,說出了劉邦想說而又不敢說的話。

  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多樣性

1.善於在矛盾開展中描繪人物

通過重要歷史事件的描寫爲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務,人物形象得以個性鮮明,因而具有典型性。

在本文中,司馬遷以極其細微而又明顯的愛憎筆觸,刻畫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政治人物。劉邦是一個卑鄙狡詐而又極其機變的所謂的成功人物;項羽則是一個粗豪自恃、淺聽輕信的所謂的失敗英雄。作者把劉邦、項羽放在鴻門宴這一矛盾集中的場景當中,進行描繪。最後達到人物形象的高度統一,凸顯了傳記文學人物的典型性格。作者在描繪這兩種人物的性格時,愛憎傾向十分明顯,對項羽主要是同情和讚頌;對劉邦主要是鄙夷和貶斥。這也深刻地影響了千百年後讀者情感的向背,使人們的同情都歸於項羽一面。

2.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文中寫了四組人物:主帥有項羽和劉邦,謀士有范增和張良,部將有項莊和樊噲,內奸有項伯和曹無傷。除了曹無傷着墨不多外,其他人物均寫得栩栩如生,互相映襯,躍然紙上。例如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見;劉邦則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善於保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於應變;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巧於應變。項羽任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機行事。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之人爲己所用。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項勝敗的必然趨勢。

3.善於用符合人物身份特徵的口語傳達人物的神采與個性

作者寫范增命項莊舞劍說:“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在支配別人時,故稱“若屬”,等到他在項王面前發脾氣時說道“吾屬今爲之虜也”,這話脫口而出,自己也不能置之不理,則稱“吾屬”。寫范增,則使用直爽而堅決的口吻:“此道矣臣請人與之同命!”“臣死且不避,斗酒安足辭”。寫到張良的口吻,則較爲緩和。他爲劉邦出謀劃策時,慣於在問答中揭露問題,然後來商量對策。“誰爲大王爲此計者?”“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羽乎?”作者筆下的張良形象有主見而又毫無急躁情緒。他描寫劉邦籠絡項伯,在未見面時,“吾得兄事之”;既見面時,“約爲婚姻”。對於自己的謀臣張良,也運用了籠絡的手腕,在鴻門宴前稱張良爲“君”,“君安於與項伯有故?”“孰與君少長?”而在鴻門宴脫逃時,情勢緊急,則對張良稱“公”,“公爲我獻之”。“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精妙的語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項羽在課文中雖只說了幾句話,卻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謀輕信、委過於人的性格特點。

此外,文中有些詞句,如“秋毫不敢有所近”化成今天成語“秋毫無犯”,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勞苦功高”等,都成爲成語流傳下來,爲人們所常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