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1.9W人 

 教學目的: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1,瞭解荀子論述學習的思想,明確學習要靠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活用、古今異議等現象和固定句式。

3,理解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瞭解荀子論述學習的思想

教學難點:

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以及比喻論證。

 教學方法:

誦讀法結合學生自主討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上一課我們學習的《寡人之於國也》與我們今天要品讀的《勸學》都是先秦散文的精品。在我國先秦時期的散文有一個特點就是“文史哲不分”。我們既可以從中看到飛揚的文采也可以讀出歷史的深邃,更能感受到哲理的玄機。因此大家注意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應該儘可能的從多角度去理解它們,不要僅僅當做一篇文學作品來閱讀,要讀出其中的內蘊。

[提問]結合預習,那位同學可以介紹一下荀子和他的思想?

明確:荀子,名況,字卿。他與孟子都是孔子學說的正宗傳人。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義學說,荀子則繼承了孔子的禮樂學說,孟、荀各執一端以立論。孟子專就內在之仁,主張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禮,主張性惡;孟子重義輕利,荀子重義不輕利;孟子專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荀子》對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有所批評,在批評各家的同時,又吸取百家學術的精華,融匯貫通,自成一家。荀子的學說範圍很廣,包括政治、哲學、經濟、文學等各方面,而且這些學說,都是和他所處的社會息息相關的。可以說,荀子是我國先秦時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在戰國時期的最後一位智者。

  二、誦讀。

請一個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最後學生齊讀,共三遍。

教師糾正字音和語氣。

有yòu 槁 gǎo 礪lì 跂qì 輿yú 蛟jiāo 跬kuǐ 騏qí 驥jì 駑nú 鍥qiè 鏤lòu 鱔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頓處理:

1、學/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繩 / 則直,金/ 就礪/ 則利

4、君子/ 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 知明/ 而行無過矣。

5、吾嘗/ 終日而思矣,不如/ 須臾之所學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7、君子/生 /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9、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第1段是總起,要讀的擲地有聲;後面各段中的設喻和排比要讀出氣勢。第2段語氣稍緩,3、4段漸漸激揚。注意語調和情感的處理。

 三、理解中心、疏通文字。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勸:“鼓勵”的意思。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下面我們一起梳理一下《勸學》中的文言知識,包括實詞、虛詞、活用、通假、古今異義和一些固定的句型。

[提問]下面請幾位同學分別起來疏通一下文意,並且講一講自己在閱讀時發現了哪一些該注意的文言現象。

1,通假: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

2,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使動,使……彎曲)以爲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乎己

b.上(錶行爲動作的方向、向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使……快)足也

3,句式:

(1)判斷句: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爲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爲“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狀語後置:取之於藍 而寒於水

4,古今:參、疾、假、勸、爪牙、可以

5,多義:絕、聞、強、假、望。

6,虛詞:於、而、者

(1)“於”的三種用法: ①相當於“從”,如“取之於藍”的“於”

②表示比較,如“青於藍”的“於”; ③表示動作方向,如“善假於物”的“於”。

(2) “者”的`兩種用法:①相當於“……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結果,以示將有所解釋,如“不復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種作用:①並列(“知明而行無過”);②表修飾(“終日而思”);

③錶轉折(“而致千里”);④表順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難句解析: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爲“應該”。全句譯爲: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爲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爲”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爲”,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爲是它前邊行爲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爲:(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爲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爲: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爲“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爲: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爲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爲”、“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爲: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四、重讀課文

五、小結:這堂課,我們瞭解了關於荀子和他的思想的知識,熟讀了課文,掌握了一些文言文中的常見現象,那麼在下堂課中,我們將走進荀子思想的深處,去體會他關於學習的思想。和他論說文的藝術特色。

 六、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整體閱讀。

1、背誦課文。

2、瞭解論說層次。

[提問]這是一篇議論文,那麼作者在什麼地方提出了他的中心論點?

明確:第一段,“學不可以已。”

[提問]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明確: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爲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提問]作爲一篇論說文,那麼在行文時就要圍繞論點展開,《勸學》是怎樣展開論述的?各段都講了什麼內容?

明確:2段講學習的意義、3段講學習的作用、4段講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二、討論分析。

[提問]在第二段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明確:“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提問]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明確: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提問]“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爲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確: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爲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爲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提問]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爲幾個層次?提出了哪一些觀點?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明確:可分爲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學生討論]結合課後第四題,談談荀子關於學習的言論在當世有什麼發展與補充和借鑑意義。

再次背誦課文。

 三、拓展延伸。

我國古代關於學習的言論:(讓學生自己舉一些例子,教師再提供一些供賞析)

一、立志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詩》)

二、勤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顏真卿《勸學》)

三、惜時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金縷衣》)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爲,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爲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爲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明文嘉《今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東流水,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清錢泳《明日歌》)

四、方法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陸九淵《讀書》)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韓愈《勸學詩》)

五、體會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月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六、樂趣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時讀書樂》冬)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領悟,桃紅李白寫文章。(民國熊伯伊《四季讀書歌》春)

  四、總結。

本文作爲《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爲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文中任意一句寫鑑賞一篇,不少於五百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