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貝多芬百年祭》課文解讀

本文已影響 3.09W人 

課文解讀】

《貝多芬百年祭》課文解讀

1827年3月26日,一聲震徹寰宇的響雷,送一位音樂大師走到人生總譜的終止——他,就是偉大的貝多芬。

沒有終止符的生命交響曲是從來沒有過的。沒有句號的雄偉的史詩是從來不存在的。永遠的軀殼只是煉丹術士和昏庸君王的夢想,死去,並不意味着失去。他雖然離去了,卻留下了一座金碧輝煌的音響藝術宮殿。生前,貝多芬是一個人在創造,熬盡最後一滴心血;死後,貝多芬把他的藝術創造送到人類生存的每一個角落。

貝多芬的一生是孤獨的、苦難的。正是這種孤獨,能使他直面真正的藝術,正是這種苦難,練就了他“硬漢”的品格,他不僅是作曲家,也是藝術家、思想家,他在啓蒙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把音樂視爲“純粹精神”的音樂觀,他認爲音樂作爲啓蒙思想的載體,應該能開啓更高知識世界的大門,他本人也要把整個生命奉獻給藝術,這一信念趨使他陷入到瘋狂的情結中,抗拒着人生的重負,接受着命運的磨礪(如本身身體的殘疾)。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生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來享受快樂的生活的,而是來完成偉大的工作的。”

他的生涯中充溢着與命運抗爭的力量、謳歌歡樂的熱情,他用畢生心血鑄就了非凡的音樂建築,爲人類留下了一筆永恆的寶藏,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被尊爲“樂聖”。

這——就是貝多芬,就是貝多芬之魂。正如羅曼羅蘭所評價的那樣:“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用那句豪語說明的——用痛苦換來歡樂。”

百年之後,英國偉大的劇作家、散文家,蕭伯納爲倫敦《廣播時報》寫了一篇音樂評論——《貝多芬百年祭》,一發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文章是紀念貝多芬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對於貝多芬以及對於音樂的理解,字裏行間,透着大師的獨特的感受——他把貝多芬視作“反抗性的化身”。文章圍繞如何解開“貝多芬之謎”,追記了貝多芬思想和創作的各個側面,揭示了貝多芬音樂的本質——“驚人的活力和激情”。

這篇文章在文筆上矯健、酣暢、激盪人心,愛因斯坦說:蕭伯納作品中的一個字,就像古典音樂大師樂譜裏的一個音符——這就是大師的語言魅力,需要我們潛心地去體味。

人類生存狀況漸趨舒適的今天,“扼住命運的咽喉”,以反抗苦難作爲真生存方式的貝多芬精神,時下已稍顯疏闊,但是,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挫折與憂慮還是我們需要直面的人生課題,願巨人的音樂響起時,巨人的身影,巨人的腳步,投影在或轟響在我們的每個人的生活旅程之中,給我們以生的勇氣和力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