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貝多芬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W人 

讀完某一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貝多芬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貝多芬讀後感

貝多芬讀後感1

貝多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所創作的《第九交響曲》,是樂壇的巔峯作品,使人們聽了之後,無不讚嘆的歌曲。但是,自從我讀了《貝多芬傳》這本書之後,我認識到,不只是貝多芬的歌曲令我們讚揚,更爲可貴的是,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

《貝多芬傳》從貝多芬不幸的童年開始,詳述了貝多芬坎坷的一生。貝多芬出生於德國一個平民家庭,父親管教嚴厲。由於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貝多芬從8歲起就登臺演出。成年後,貝多芬風華正茂。然而,厄運突然從天而降,他的雙耳失聰了!但堅強地貝多芬經受住打擊,最終戰勝了不幸。

貝多芬,多少人在讚頌他!他是音樂家最傑出的榜樣,他是音樂藝術中最英勇的一個傳奇,他是受苦不屈的人們最真摯的朋友!儘管他處在一個無聲的世界中,可他卻能譜寫出一個又一個悅耳動聽的音符,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令人歌頌的樂章!

當我們在與命運作鬥爭時感到疲倦時,但在他信念和意志的鼓勵下,我們又重新振作起來。貝多芬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具有強大感染力,是無人能敵的,是命運也不可抵抗的!

貝多芬讀後感2

讀完《貝多芬傳》,我的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貝多芬在人生憂患的征途上,他爲了尋求真理和正義,爲創造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斷,不因悲苦於與劫難一味的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天賦+努力,是人生駛向理想彼岸的雙槳。貝多芬,從小就受到音樂的薰陶,很小就顯現出了他獨特的音樂天賦,他8歲開辦音樂會,15歲指揮一個樂隊,18歲就成了知名的音樂家。相對於他10分的天賦,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他六歲就經常練琴到午夜,他平時練琴都練得手發燙!他用實際行動完美的詮釋了只有滴血的手指才能彈出絕響,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無愧於他過人的音樂天賦和和超人的後天努力。

“短小臃腫,土紅色寬闊的臉,額頭隆起,頭髮蓬亂,不對稱的臉,短方的鼻子”的怪人,他有着艱苦的童年,失敗的愛情,拮据的生活,孤獨無依,接踵而至的傷病又折磨着他,特別是耳聾,對一個音樂家則是整個世界的毀滅。面對苦難而殘酷的命運,他也心灰意冷過,可那又如何呢?他無法遁形,無法逃避,也許這就是命運對一個音樂家的安排,正是這些苦難與痛苦的積聚,才使得和着貝多芬血與淚的音符噴薄而出,他對音樂的熱愛,不可馴服地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

我沒有貝多芬坎坷多舛的人生經歷,但他的人格精神卻能穿越時空,化作一盞長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苦難造就一個音樂的傳奇,雖然我無法面對如此多的不幸,但我應該具備的是對理想的矢志不渝,對人生的堅定不移和對挫折的不屈不撓。既然註定爲人生理想做出犧牲,我們就堅毅不屈的迎接那一刻的到來!當貧窮、殘廢、孤獨都襲向一個原本不幸的人時,當世界不給他歡樂、音樂的時候,他卻創造歡樂給予整個世界。這就是貝多芬!偉大的貝多芬!

拿破崙曾說過,他要用劍和火征服整個世界,但他沒有做到:貝多芬沒有說過他要用音樂征服整個世界,但他做到了!

貝多芬讀後感3

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貝多芬》讀後感。一七五。年,拜海頓爲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但就在貝多芬初嘗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叩門。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楚的折磨。但他還是瞞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的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卜看到了未來的天才的目光:從那日光,人們又可以窺探到他未來的悲劇的命運。之後的歲月裏,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着另--種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子一天不如…-天。町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讀後感《《貝多芬》讀後感》。要知道面對這麼大的困難!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不肯相信他面臨的是無可救藥的災難;他渴望痊癒,渴望幸福,他對付未來充滿着希望!那麼想想我們這麼豐衣足食的生活,爲何心裏不裝滿陽光,非要悲觀行事呢?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很差,但那不代表今後的歲月中你依然是“蠢才”。要相信自己的實力,這一點貝多芬比我做得好很多。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爲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寫過:“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之外也是道德。道德,對人們來說是多麼重要。它可以挽救一條活生生的生命,當然也可以教育我們助人爲樂”!

貝多芬讀後感4

前兩天,我在新華書店買了一本《貝多芬故事》的書,覺得十分好看,很有教育意義,讓我愛不釋手。

這本書的作者,用大量的事實和典故,講述了貝多芬成長、成材的故事。作者描述時文筆流暢、精煉清晰。筆下描述的貝多芬發奮圖強、鍥而不捨、頑強拼搏的精神,讓我看了深受啓發。

貝多芬是18世紀著名的德國音樂家,他譜寫了衆多優美動聽的樂曲,他高尚的品德讓我心生敬佩。可是,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父親是一個酒鬼,酗酒敗了家業,就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樹。天天強迫幼小的貝多芬練習小提琴爲他賣藝賺錢,使貝多芬沒有了像同齡人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生活的磨難使貝多芬從小養成了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性格。他勤勤懇懇地磨鍊琴技,孜孜不倦地學習作曲,使他成爲了一代有名的琴師。可惜的是上帝沒有眷顧這位天才,貝多芬不到30歲時,聽力漸漸變弱直到最後失聰了。對於一個音樂家、作曲家,沒有聽力是多麼痛苦的事呀!可是貝多芬承受了內心的痛苦,用自己堅強的意志戰勝了耳聾帶來的影響,繼續創作他最喜愛的音樂……現在我們所熟悉的那些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幾乎都是他後半生耳聾的狀態下創作的。

這本書告訴了我,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天賦,而是靠勤奮、靠堅持來完成的。

面對新的事物,起初熱心的人很多,而在前進的道路上,稍微遇到了困難,就打“退堂鼓”,就會冷淡、撒手不做了的大有人在。貝多芬的故事告訴我,任何成功,不經過一番苦學、苦煉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認真做的人,才忍得住這番痛苦,事業才能成功。

記得我初學二胡時,面對二胡優雅的聲音,我愛上了它。可是當我真正學拉二胡時,就產生了畏難情緒。學習拉二胡,要先學基本知識、要學習手法、指法,還要學習各種拉二胡的技巧等等。特別是練習拉二胡時,手臂手指很痛,腰也酸,背也痛,我產生了放棄學二胡的想法。

看了《貝多芬故事》這本書以後,我不由得感慨: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還那麼認真、那麼執着,最終創作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難道我不應該向他學習嗎?

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決心要克服困難,向貝多芬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把二胡學好,把課堂上老師傳授的各種知識學好,成爲優秀的少年兒童。

貝多芬讀後感5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是高爾基說的,書讓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上一個星期天,我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她讓 我好好的把它讀完。我拿到的手後,就開始讀了。

書裏的主人公是貝多芬,他在小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使他雙耳失聰。這對從小酷愛音樂的貝多芬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可他沒有放棄這個音樂夢想,而是每天自己一個人在屋子裏練習。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爲了一個讓人敬佩的音樂大師。狄金森說過: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種高峯。貝多芬就是用他的頑強的毅力和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才成功的。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向着目標努力奮鬥,堅持不懈,有不放棄的精神。才能戰勝命運,創造奇蹟。

我現在的目標是參加一次體育吉尼斯並獲獎。可我每一次都失敗了。我每天都在小區裏做運動,先圍着小區跑一圈,每次跑到一半時,我就沒體力了,可我一想起書裏的主人公貝多芬,他遭遇了那麼大的不幸,可還是對自己的夢想執着追求,而我這個健全人沒有理由放棄。我參加了一個400米跑步比賽,到了那天,我站在起跑線上。開始跑了,我以最快的速度跑,最後我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興。

我愛讀書,書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貝多芬讀後感6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生於一七七零年。他的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女僕,初嫁男僕,夫死後再嫁給貝多芬的父親。

一開始,人生於貝多芬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這是因爲:貝多芬四歲時就被釘在洋琴面前,或者和一架提琴一起關在家裏,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十一歲,他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他當大風琴手。一七八七年,他喪失了熱愛他的母親。十七歲,他做了一家之主,負着兩個弟弟的教育之責,還要養家餬口。

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個雷雨的日子——先是一個明淨如水的早晨。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然後,突然間巨大的陰影捲過,悲壯的雷吼,充滿着可怕的靜默,一陣負一陣的狂風,《英雄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保存着一縷希望。快樂本身也蒙上苦澀與獷野的性質。所有的情操裏都混合着一種熱病,一種毒素。黃昏降臨,雷雨也隨着醞釀,後是沉重的雲,飽蓄着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夾帶着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晚在空中給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了我們。

這樣堅強的意志,讓我立刻想到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那位在聽力、視力和說話能力上都有嚴重障礙的重度殘障女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人是海倫·凱勒。”如果說,拿破崙是戰場上的勝利者,是叱吒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亂世梟雄;那麼,海倫·凱勒則是生活的勇士,是拒絕向命運低頭、立志去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在海倫·凱勒88年的人生歲月中她僅在生命的頭十九個月擁有光明和聲音,之後海倫凱勒就跌入了黑暗與孤寂之中。但是她卻在老師安妮·沙利文的教育和幫助下,憑藉着堅強的意志和頑強不屈的奮鬥精神,克服了與外界溝通的障礙,學會了讀書、寫字和說話,並在2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四年的學業,成爲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博士的盲聾人。

貝多芬的一生也同樣幾乎都在和病魔糾纏和戰鬥,一七九六年至一八零零年,耳聾已經開始它的酷刑,耳聾對於普通人來講是半個世界的死滅,而對於音樂家來說是整個世界的死滅,但是他打算重造這個已經死滅的世界,漸漸的,他的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苦。但是他自己光靠着堅強的意志和他的天才,就完成了那麼多偉大的創作,當我聽到《命運交響曲》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是多麼像貝多芬的人生!還有那古典的悲劇——《第五交響曲》;那夏日的神明的夢——《田園交響曲》,還有他自己認爲他奏鳴曲中最有力的,從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感悟得來的《熱情奏鳴曲》······

當我們聽到貝多芬的這些著作,不要忘記,這是永垂不朽的音樂巨人——貝多芬的創作!一個非常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用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但是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製造成歡樂!

通過《貝多芬傳》,我瞭解到了貝多芬坎坷而偉大的人生經歷,以及他面對各種苦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和不懈的拼搏,也正因如此成就了他偉大的音樂人生!凱倫海勒也是這樣,還有其他很多的人也是這樣。

這讓我認識到,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能輕易退縮,要拿出勇氣,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努力堅持向前,只有努力去做了,纔有可能達成自己的目標!這個拼搏和堅持的過程可能很痛苦,但只有經歷了這樣的痛苦,才能享受到成功的歡樂!

正如貝多芬的一句豪語——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爲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歡樂!”

貝多芬讀後感7

第一次想到“靈魂”這詞,便是從貝多芬身上認識到的,特別是他堅毅的靈魂。

讀了,會爲貝多芬的命運嘖嘖感嘆,但這些感嘆更多是在無言中字字珠珠得到昇華,內心也獲得洗煉。不過,還是要寫下,因爲這是“英雄的氣息”!

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二十五歲剛剛嶄露頭角,耳朵卻開始失聰。誰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傳世之作,竟是在他失聰後寫成的!這位音樂巨人在愛情上充滿疼痛與遺憾,在親情上被填塞了悲苦和背叛。這樣令人絕望的情況下,這位巨人變得更加堅強,始終保持他那堅毅不屈的人格。他終獲成功!第九交響樂令觀衆如癡如醉。然而當觀衆全場起立鼓掌時,他卻聽不到一絲聲音——一位嘔心瀝血創作不朽之作的人,想聽到別人讚歎又“力不足”時,該是多麼無奈悲哀呀!

但那顆自由的心感受得到。

從他的樂曲中感受到他與命運抗爭的堅強與樂觀,隨時能感受到激情澎湃的力量,這纔是音樂的無價之處。在那個時候,是爲喚醒沉睡的人類;如今,他的人格和他的音樂是一種英雄的氣魄的凝聚,激勵人民奮發向上,永不言棄。

運動賽場上的健兒,不畏艱難,努力地爲自己的目標奮鬥;守衛邊疆的戰士,嚴寒酷暑化爲了自己的動力,守衛着每一寸的領土;莘莘學子們,寒窗苦讀十年書,是爲祖國的未來……

但是,渴望成功,倘想一夜成名,卻不付諸努力,便成天方夜譚!

中國有句古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有克服一切苦難的決心,無休止的奮鬥,纔可成功。這正是貝多芬身上“力”的體現。

這位巨人的靈魂,永遠會在長河中熠熠生輝。

貝多芬讀後感8

“一陣風吧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沙,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無意間,我翻開了語文課本,看到了一篇名叫《月光曲》的文章,裏面生動得描寫了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的全過程。

因此我慕名而去,在qq音樂裏聽起了這首曲子,淡淡的寧靜,朦朧的憂傷,以及婉轉的輕快,到後來的鏗鏘的力量,迸發的激情,一氣呵成,更襯托了這個音樂家的才華橫溢。我帶着好奇心和崇高的敬意,翻開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裏的“貝多芬傳”。在羅曼羅蘭的筆下,我看到了這個偉大音樂家的無比尋常的意志。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爲、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備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爲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爲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臺,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爲第二個莫扎特。從此,貝多芬走上了偉大音樂的的'道路。

然而,在貝多芬的事業如火如荼時,卻傳來噩耗,他最寶貴的東西—聽力,卻逐漸在創作歲月中消磨,直到他失聰爲止。在如此毀滅性的艱難條件下,貝多芬以異於常人的意志,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第九交響曲》。

他的偉大不僅僅在於音樂上,更加以他散發出的不屈不撓英雄氣息讓世界人民爲之折服。他的英雄氣息不僅僅在他的音樂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更充分體現於他承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痛苦的重壓下依然保持着的不屈不撓的高昂的鬥爭精神,巨大創造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之中。他的音樂史不朽的,而他的靈魂是偉大的。羅曼羅蘭之所以要爲他做傳,是因爲她知道貝多芬的思想足以爲當時數萬法國生靈帶來光明與希望,而事實,他做到了,他的一切影響着不僅僅是當時的法國民衆,也影響了世界上千千萬萬陷於水深火熱的民衆,他用他殘缺的身體向人們宣告“不可以向命運屈服”。

他一生爲愛奮鬥,爲了完成自己的音樂使命而活着,用痛苦換來歡樂。他做到了,是怎樣的煎熬,他最終實現了自我的價值,在歷史上抹下了濃重的一筆。

看着貝多芬的事蹟,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當代的大學生。他們從小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整天過着安逸的生活,以至於意志力薄弱,完全禁不起大風大浪。現在普遍的現象就是,農民工找份工作比大學生好找,工資比大學生高。因爲大學生怕吃苦,工資要求高,實踐能力薄弱,溝通技巧差。衆多的缺點也印證了大學生抗壓能力的減退,學習態度差,不懂得吃苦耐勞,糟蹋了自己的青春,也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一句古話說的好“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個英雄,註定就要承受超乎尋常的苦難。這,已經成爲一條不變的真理,每個偉人的誕生是和超乎尋常人的犧牲換來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擺在貝多芬面前的無非是讓他生命走到盡頭的犧牲,可他終究抱着自己的夢想踏上了這條路。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我們是多麼的幸運,四肢健全,擁有那麼多的資源。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條件,而不是等到失去了,在艱苦的條件下才懂得去珍惜。艱苦的條件磨練人的意志,而優越的條件更應該出人纔不是麼?所以,我們想要成爲人才,就要厚積薄發,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主動積極的去學習,去爭取我們美好的未來。

貝多芬讀後感9

對於音樂家來說,最可怕的就是失聰。貝多芬很不幸,26歲就開始失聰了。

失聰的不利並沒有阻擋貝多芬成爲音樂家的信念,反而讓他更加努力地練琴,不斷地作曲,最後終於成名。

貝多芬讀後感10

讀完《貝多芬傳》的那一霎那,只覺腦間一片空白。

一下子感覺有很多話要說,卻又不知該從何處說起。

“世間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

有時覺得南子給孔夫子的這句話放在貝多芬身上也適用。但卻找不出爲什麼。《貝多芬傳》帶來的不是一個完整的答案,但卻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讓人記憶猶新。

許多藝術家是沒有真正的童年的。在別的孩子吸允着棒棒糖,在鞦韆上搖盪時,邁克傑克遜的童年在哪裏?是在錄音棚裏,還是在父親的鞭撻下?就連貝多芬也不例外。四歲,本該是一個童真玩耍的時期,但他卻被整日釘在琴鍵上。而且對於他來說,他父親是爲了金錢與榮耀來逼迫他,並不是爲了他的未來。這對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是何等的殘忍?--------對於當時的貝多芬來說,童年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黑白鍵。-------至少那時他是這麼想的。

先恨,後愛。對於許多琴童而言,他們對鋼琴的感情就是如此吧。音樂對於貝多芬來說,也是如此吧。童年時期的他,或許對音樂充滿着無限的怨恨。但也正是這門藝術決定了他的人生,伴隨着他一向走到生命的盡頭,讓他愛得無法自拔。

除了他那讓人匪夷所思的童年以外,他的耳疾與創作之間的微妙聯繫,也令我驚奇。

二十六歲時聽力日漸衰弱。這對於一個擁有偉大的音樂夢想的創作者來說是多麼大的痛苦。這種肝腸寸斷的感覺在《悲愴奏鳴曲》中體現得淋淋盡致。看似平靜、起伏微小的樂曲中,隱藏着無盡綿長的悲傷。是的,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還有什麼比聽覺更重要?聽不見世間一切悅耳的音韻,甚至包括自我的作品。但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在貝多芬衆多的作品中,絕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患上耳疾之後寫出來的!也就是說貝多芬是在失聰的狀況下,創作出如此美妙的音韻。或許是貝多芬對音樂無限的熱愛,使他能夠在失聰的惡劣環境下,成就如此的輝煌。因爲失聰,他遠離塵世的喧囂,完全沉浸在自我的音樂世界裏,或喜、或悲、或絕望、或激動-------

上帝關掉一扇窗時,卻爲貝多芬打開了另一扇窗---------

對貝多芬的探祕,我不會隨着合上《貝多芬傳》而終止。這本書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吸引人的開始。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會不斷地深究下去------深究下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