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二年級教案

二年級語文《學與問》教學建議大綱

本文已影響 2.99W人 

教學建議

二年級語文《學與問》教學建議

1.初讀感知

(1)導入新課。教師根據第二自然段的內容,用講故事的口吻,簡要、生動地講述哥白尼小時侯的故事,進而揭示課題“學與問”,再以“學與問到底有什麼聯繫呢?”發問,這樣既揭示了課題,又提出了課文的重點和學習的要點。

(2)讓學生帶着上面的問題自讀全文,結合自學生字新詞。藉助拼音讀準每個生字的字音,讀順句子,並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學與問”之間的聯繫。檢查自讀情況,幫助學生正音時要注意:“繽”是前鼻音,“瞬”是翹舌音。通過或聯繫上下文初步理解新詞的意思。

(3)逐段讓學生朗讀課文。着重檢查學生是否把課文讀通順了,要提示學生注意長句中的停頓,如:“到那時,知識的天空/將/任你翱翔,宇宙的奧祕/將/任你探求,你將/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說一說每個自然段的段意。

2.精讀感悟。

第一個“說”的活動,學習內容爲第一、二自然段。

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進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課文圍繞“學與問”先寫什麼?再寫什麼?然後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連成一段話說一說。學生對課文的脈絡整體感知後,進入第一、二自然段學習。學習這兩個自然段,仍以“說”的訓練爲主。讓學生自讀這兩段課文後,以科學家哥白尼爲例說一說“問”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的含義,體會好奇的“問”是成功的鋪路石的道理。

第二個引讀活動。學習內容爲第三自然段。

師:我們面對的'是怎樣的世界?生:五彩繽紛的世界。

師:這個世界又怎樣?生:(略)小學生呢?有了問題可以怎樣?又可以怎樣?只要怎樣?不管怎樣?都可以?……都應該……古人說……

再讓學生同桌相互引讀,選一組同學引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小學生爲了適應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世界,必須隨時隨地拜能者爲師。

第三個講故事活動。(學習內容爲第四自然段)

我們有問題要請教被人,拜能者爲師。我們還要像沈括那樣,把勤學好問與觀察結合起來,請準備把沈括的餓故事講給大家聽。從故事複述中讓學生領悟“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意義及形成這一現象的餓原因。沈括又是怎樣解開疑團的?(提出問題—請教好學—放在心上—親臨現場)這樣把好問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學習。

3.寫字指導

主要指導寫好左右結構的字,這些字雖然都是左窄右寬,但左右部件所佔比例有不同,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準確把握。

4.實踐活動

可開展蒐集有關中外名人勤學好問小故事的活動,讓學生在課前作些準備。也可以蒐集有關勤學好問的名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摘自《語文教學參考》

沈括的趣聞軼事

沈括處處精細觀察,事事獨立思考,敢於發表與衆不同的見解,這是他取得傑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月桃花開”沒有錯

據說有一次,許多人議論白居易寫的《遊廬山大林寺》中“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詩,嘲笑白居易寫錯了,理由是這首詩寫於唐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那時桃花都謝了。可是沈括卻認爲,深山裏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桃花比平原上開得遲,白居易尊重事實,沒有寫錯。

彈琵琶手指位置沒有錯

還有一次,一些人看開封相國寺裏一幅壁畫,壁畫上畫着管樂隊在演奏。有人說畫家畫錯了,理由是管樂演奏者在吹“四”字音,可是那個彈琵琶的手指不是在撥“四”字音所在的上弦,而是掩着下弦。沈括仔細琢磨以後,欽佩地說,這位畫家太高明瞭,很精通音樂!接着他用親身體驗作了精闢的說明:絃樂同管樂是不同的。吹奏管樂,手指按在什麼部位就發什麼音,是同時的;彈琵琶就不同了,手指先撥絃,然後才發音,也就是動作要比聲音早。所以,演奏管樂的人在吹“四”字音的時候,彈琵琶的人的手指已準備撥下一個音了。在場的人無不爲沈括的高見所折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