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本文已影響 1.29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1

終於上完《信客》後,略感輕鬆。餘秋雨作品是我非常喜歡的,其歷史的厚重感和語言的凝重感是我以及我的學生所缺乏的,所幸在這節課上同學們與我產生精神上的共鳴,爲餘秋雨喝彩,爲當代中國有如此優秀的散文家喝彩。其後又感困惑,或許這種師生間的良性交流與互動是一種偶然,或許這只是後排坐着的許多領導與老師所營造的壓力氛圍下的一種激情,然而當這一切都過去之後,我們又剩下些什麼呢?

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五年來,頗感語文老師之爲難。語文課似乎人人能聽,人人能評,人人都有想法的課。語文教學也是爲許多教育家、專業或非專業人士詬病最多的。於是從上第一天課起,腦子裏就混沌模糊,既怕誤人子弟,耽誤學生前程,又怕辜負學校厚望,於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此五年,甚爲辛苦。然在與前輩、同行與學生的共同研討與交流中似發現兩點略有點價值的東西,一是語文課必須是基於語言文字的,二是語文課必須要達到師生共鳴的目的。

猶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即是南山區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之時,我抱着極其虔誠的心態去聽各種各樣的課(特別是公開課),突然發現大多數語文課聽不懂了。有在課堂上翩翩起舞者,有在課堂上離題萬里者,有整節課道德者教化者,不一而足。由此深感自我見識之淺陋,於是在課堂上依樣畫瓢,結果有一天一位前輩聽完我課後醍醐灌頂式地問了我一句:“你在上語文課嗎?”我猛然間全身震顫了一下,是啊,我在上語文課嗎?由此發現,其實當語文課離開語文本質的時候已經異化了。

於是在以後的工作中無論上怎樣的課,上哪一篇課文,我都時刻牢記:一定要把這節課上成語文課。語文者,語言文字也。當然這裏特指漢語言文字,語文課不能離開漢語言文字,不能離開文本,否則就是離水之魚,斷翅之鳥。許多老師說《信客》這堂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無論對信客辛苦工作的分析還對信客優秀品格的分析都沒有離開過文本,師生不斷地從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我認爲無論《紅樓夢》還是《阿Q正傳》,它們是文學名著而不是哲學名著或心理學名著,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作者通過他們高超語言運用技巧表達他們對人、對世界的認識。因此,學生從語文課上要學到的首先應該是語言與文字。雖然,這堂課在語言文字的賞析上還顯得比較粗淺,但是畢竟是自己的一大進步。

第二點深刻感悟是師生共鳴的重要性。一堂課應該是由師與生共同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屬於老師變成了一言堂,屬於學生變成了菜市場。師生之間的關係應是和諧的,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效應的。這種共鳴效應一方面源於教師課堂上良好的提問與引導和學生的回答,但更重要的是師生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莫說溝通對於班主任是十分重要的,對於任課老師也同樣重要。對於自己所任課的學生沒有了解,沒有信任,就沒有師生的長期的合作,課堂也就失去了活力。常言道:“聽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聽”,纔會“信”,纔會學好。而這個“聽”,源於心靈上的“聽”,而非耳朵之“聽”。這種境界需要的是一種融合。不幸的是,這方面,在這節課上表現得並不太好,課堂雖顯熱鬧但深層次的溝通不足。希望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會越變越好。

教學至今已五年有餘,深感語文教學之艱難。究竟該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尚有許多困惑,還是運用中山先生那句遺囑勉勵自己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2

做老師已經整整十年了,職業熟悉度麻痹了曾有的熱情。9月22日,一場語文教學比賽激活了從前的教育情結。課後,心中一直承載着重壓,也許到了不吐不快的時候了——

第一份重壓來自課堂。

一直困惑,如何對語文課堂知識進行“分解”,如何對知識進行化難爲易的處理,如何在梳理之後讓學生愛上語文。《信客》教學的第一環節中,我進行了三次知識分解嘗試:第一次是爲文章的四個部分擬小標題,結果失敗;第二次複述文章的主要情節,結果失敗;第三此次歸納文章動人的故事,結果依然失敗!我茫然了,難道課改之後的語文教學已經無需如此的梳理了嗎?

隨之而來的思索令我更加困惑,如何對語文課堂知識進行“彙總”?依然是《信客》一文,我一直想找到一個能夠以點帶面,貫通全文的切入點,但怎樣的嘗試都無法達成心願。最後,一位恩師指點我,可以從課後的一個問題入手提挈全篇,問題是:年輕信客死後爲什麼留下遺願,要與老信客葬在一起?問題看似簡單,竟把全篇的精華串連。欣喜之餘,我懂得了:原來在語文教學領域,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第二份重壓來自課後。

一位老師告訴我,每一節課後都問問自己,學生從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說實話,很多時候我不敢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爲無法面對良心的拷問。《信客》之後,我不得不問自己對學生的給予,結果汗顏不已,因爲我無法給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說法。也許除了語言的薰陶、形象的積累之外,那節課我給予學生的真的寥寥!

於是我爲自己追加了一個問題:《信客》的賽課令我學到了什麼?概括說來只消兩個字:震驚!爲了一節比賽課,我會查那麼多資料,進行那麼多的嘗試,不妨回頭看看日常的語文教學,不外乎就是看看文章,讀讀參考,想想技巧,之後便欣然登場了……有多少節課留下過遺憾我已經說不清了,現在想來除了震驚也只有震驚了!

賽課已經告一段落了,但我卻有了終生難忘的收穫:我知道,該怎樣做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3

《信客》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閱讀教學,旨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陶冶學生美的情操,要能從人物的描寫方法理解人物形象,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

餘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體驗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內涵豐富,打動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語言之舟,又負載着思想的重量,把現代散文推向了一流。因而,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重難點定爲“感悟信客的品格和精神,關愛、敬重和學習這類平凡而偉大的人”,“揣摩質樸而典雅、警闢而暢達的語言”。

經過備課、說課、上課三個環節,對於《信客》一課的教學,我有了一些深刻的體會。

成功之處:

一、導入恰當。

利用《曾子殺豬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誠信的重要意義。我感覺這一環節還是比較成功的,雖然方法比較老套,但確實起到了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

二、重視字詞教學。

我沒有因爲只有短短40分鐘的時間而忽視字詞教學。字詞是構成語文之根本,是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初中生雖然有了一定的字詞基礎,但是課堂進行字詞教學仍然是非常必要的,我覺得不要因爲我們的興奮點在課文內容上而忽略了這些字詞的教學,忽略了這些學生以後會經常接觸使用的字詞的準確理解把握與運用。因而我利用幾分鐘來檢查學生預習字詞的情況,並對易錯字音、字形重點指出。

三、重視朗讀。

我用了充足的時間進行朗讀課文。我覺得一堂語文課如果缺少了“讀”這個環節,就不能成爲一堂真正的語文課,雖然《信客》這篇文章很長,讀一遍要十二分鐘左右(視朗讀者的朗讀速度不同有所增減),但如果不朗讀,對於學生來講就缺少了感悟,同時要把課文的思想意義形象化地滲透進了學生的心靈,有效地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 除範讀之外,我在接下來的感知人物、品析語言等環節中還佈置了跳讀、瀏覽、品讀等人物,目的就是讓學生充分閱讀文本,從中得出個性化體驗。

四、重視文本

《信客》這堂課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對信客辛苦工作、優秀品格的分析和對文章語言特點的分析都沒有離開過文本,學生能夠不斷地從文本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就語文閱讀教學來說,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前提。語文大師呂叔湘曾把閱讀教學概括爲三個階段,即讀得進,悟得出,記得住。語文學習以“讀進去”爲基礎,纔會有更大的發展。所以我在教授本文感知人物這一環節採用了“跳讀課文,圈點勾畫。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學生能夠深入閱讀文本,在個性化體驗的基礎上得出的一種最能貼近作品的體會和感悟。

總之,這節課教學目標完成好。

不足之處在於:

一、缺少創意

整個教學流程的設置中規中矩,沒有進行大膽的取捨,而是依照教學參考從情節梳理到感知人物,從人物品質到寫作目的,從語言品析到課後習題,全都設計進教學環節之中,真是一絲一毫都沒有丟棄。我所做的就是將這些環節比較流暢的銜接起來,所以造成了課堂容量太大沒有按時完成教學內容的結果,雖然果斷結束,將作業及時進行調整,但還是略顯倉促。

二、忽視了交流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對學生的引導,給了學生答話的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如果取消答話模式,可能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另外我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目的是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情感體驗。對文學作品持有個人獨特的理解和體驗,這是應該的,但回顧本堂課,如果在教學中採用討論交流的形式會讓學生更活躍,更主動地進行思維活動。在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思維的碰撞產生的智慧火花會讓學生受益匪淺。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去實現與文本的視角融合,通過提問、思考、討論、發言歸納的全過程,有利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4

在xx四中名師交流周的“同課異構”活動中,我嘗試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執教了八年級語文《信客》一課。

初二學生對於寫人記事類文章的內容、結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歸納、總結能力,故而在“課前自學”階段,主要解決了整體感知環節的系列任務,並試圖用問題來引導學生與文章、與作者對話,幫助學生尋找並打開進入作品人物心靈世界的精神通道。課堂時間則以“隨堂練習,檢測學習成果;探討問題,強化學習重點;答疑解惑,解決學習難點”爲主要任務。

課前我精心製作了微課,設計了“學習任務單”,學生們的自習很有成效,提出的問題富有討論價值,這是這次嘗試翻轉課堂給我最大的震動,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老師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讓其釋放這種潛質。

在課堂授課中,我大膽地用一個主問題整合自學階段學生對課文的感知,並大量地展示學生的自學成果。在學生髮言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丟棄文本、自說自話的問題,並做出相應的調整。最大限度地將課堂交給學生,同時發揮教師引導課堂討論的作用。

反思整個備課、教學環節,還有缺憾。首先,對於學生還沒有充分地信任,提前預告課堂探討問題,雖然使課堂探討更有序,卻也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預設”意味濃。其次,無論採取何種形式,語文課的本質不能丟,這堂課對於語言的賞讀品味還不夠。

教學相長,這次的嘗試讓我深深感嘆這一點,以生爲本,以文爲本,這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必須時刻銘記於心的。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5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強的散文。餘秋雨先生寫的《信客》,實爲文化苦旅中的“信客”,是誠信、寬容文化在不誠信、不寬容文化中的一次苦旅。文中的“信客”肩負的是誠信和寬容的文化,然而,這種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卻是那樣的艱難。餘秋雨在《信客》中寫出了老信客和年輕信客同樣的悲劇:老信客和年輕信客都被迫遠離信客這一職業,一個是偶然的、唯一的一次失信,導致整個社會對他一生誠信的徹底否定,老信客痛楚無奈地從浸滿誠信文化因子的這一職業中悄然退出;而另一個則是因爲太誠信而被捕進班房,認識到誠信“這條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撐持不了”而決然退出。他們殊途同歸的根源都在於:整個不誠信的社會文化環境對以他們爲代表的誠信文化進行詆譭和嘲弄,甚至是迫害(信客因誠信被打耳光、進班房)。教師要想引領學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須以信客的形象爲着眼點,引領學生與文本、人物和自我對話,以課文蘊涵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本課教學的內容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作者在寫信客之前,爲什麼先寫一個老信客?

(2)作者重點寫了信客什麼事蹟?爲什麼重點寫?

(3)信客爲什麼留下遺願,死後要與老信客葬在一起?(4)怎樣理解信客特殊的品格和素質?讓學生按信客---新、老信客---信客這一順序逐一探討,體會作者爲信客立傳的用意以及聯繫現實生活的意義。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積極討論,踊躍發言。在展示學習成果時小組成員都爭相上臺,讓課堂真正交給學生,在老師的主導下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品味和揣摩語言的環節,難度雖大些,但學生亦能用“我喜歡------,因爲-------”的句式積極發言,雖賞析水平不高,但也能說出一些獨到的見解,積累了自己喜歡的句子詞語,既培養了語感,又增強了語言積累。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6

《信客》是一篇自讀課文,本課設置的基本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在經濟尚不發達的年代裏人們的通訊方式以及新老兩代信客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格。

本節課設計的亮點在於通過集體活動總結信客身上的優秀品質,讓學生髮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體會信客身上的閃光點,暢所欲言,可是我班學生似乎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儘管有人蔘與但沒有竭盡所能,幾乎都是老師一個人在不厭其煩地訴說,儘管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可老師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就是沒人自動出來展示,也許是我的方法還不夠到位,也許是我的教學藝術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

本來本節課最後部分可以做得更好,只是學生的所學實在太有限,他們的表達能力也實在有待更近一步提高,要說讓學生蒐集歌唱奉獻者的歌曲本來不是件難事可對我們班學生似乎很難,就更不用說當着大家的面延長了,所以結尾只能狗尾續貂。

總體說來,本課教學完成了教學目標,只是效果可能沒有預想的那麼完美,也許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也許是我們班學生太過於自卑,他們的水平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確實很遺憾,我們師生以後都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來完善我們的課堂,搞活我們的氣氛。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7

首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熱情。教者通過現代化手段的恰當運用,爲課堂教學創設情境。教者開頭用影片《那人那山那狗》導入,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中間再配樂朗誦泰戈爾的小詩,使課堂氣氛再度出現高潮,信客的精神再度感動學生,學生的學習熱情再度被喚起。

其次,巧設話題,引領學生與文本人物對話,抒發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教者設置“信客給你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麼?”這個話題,強調的是整體感知和基於個性的體驗,話題的自由度相當大,這使得所有學生都能積極思維,都有機會言說。

第三,走進自我,情感體驗內化。教者設置“學生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這位信客,你覺得你會做得怎樣”教學環節。這一環節實際上是引導學生與自我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在內心深處把自我與信客做了比較,更能深刻體會到信客的人格魅力,從而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與文本的情感世界溝通,文本的情感內化爲學生的情感,在內化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靈世界。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8

一篇看似比較簡單的寫人散文,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師生共同推開了一扇扇文本的“小窗”,對文本進行了細讀。結合課文的分析讓學生掌握了這種細讀的方式。本文篇幅較長,教學中宜採用長文短教的方法,對兩個信客分析,應該以年輕信客爲主題。但是本堂課的設計,採用並行的線索。這樣使得學生對兩個信客的主次認識不是很清楚。另外,由於重點落實對主題的深入探討,對語言的分析比較少。其實餘秋雨大師的語言很經典,很精闢,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和仿寫他的句子。但是本堂教學中教師的板書設計很有特點,語言很精練,基本對仗,對學生在語言上也是有引導的。拓展中聯繫了現實,恰好能引導讓學生去評價前段比較熱點的事情,讓學生相信我們的社會雖然缺少誠信,但是善良的人還是在誠信的道路上艱難前行。這樣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目標也就順利完成。作業設計,主要引導學生用本堂課學過的.閱讀方法,去閱讀餘秋雨的其他作品,讓學生真正去認識大師。整堂課,思考的成分比較多,感覺上比較沉悶,但是《文化苦旅》討論的主題本身就比較深刻,讓學生去感受這個沉重的主題本來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9

《信客》上完後,教研組在一起研討時,普遍認爲這堂課體現了老師的功底和素質,但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舉手不踊躍,發言人數少。其實當時在課堂上我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嚴重問題。一堂課是由師與生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否則就會變成一言堂,變成菜市場。師生之間應該是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的。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共鳴?最重要的就是老師課堂上的提問和引導,其次,是師生之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本節課暴露的問題,使我清醒的認識到,提問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時要與學生多交流,加強感情聯絡。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10

課文是一首詩歌。詩歌篇幅雖短,但內容豐富,詞句清新優美,富有感情。

課文的第一節 “我學會了寫信,用筆和紙,用手和心”,交代了寫信的工具是筆和紙,但書信是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樑。第二到第五節是小作者所寫的“許多許多信”,分別是“替雛鳥給媽媽寫”,“替花朵給蜜蜂寫”,“替大海給小船寫”,“替雲給雲寫”和“替樹給樹寫”,內容充滿童趣和想象力,以及真摯的情感。雛鳥寫給媽媽的是家信,花朵寫給蜜蜂的是邀請信,雲給雲寫、樹給樹寫的是朋友之間的互勉信??課文最後一節點明瞭書信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工具。

本課主要圍繞以下五個環節進行實施的。

(1)揭示課題,從談話入手,請學生說說如果要與不在身邊的朋友、親人交流時通過哪些途徑?教師隨機出示課題。

(2)整體感知課文,可以讓學生帶着問題自由地讀課文,並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內容,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研讀課文,指導讀出不同的語氣:雛鳥盼望媽媽快些回巢的焦急;花朵希望蜜蜂快來採蜜的真切;大海對小船的鼓勵;雲和雲、樹和樹的相互勉勵。在理解較淺顯的內容後進行質疑:爲什麼信要用心來寫?指導學生聯繫重點句子“讓自己的心和別人的心,貼得緊緊”進行理解。

(4)複習鞏固,字詞方面加強積累,並結合提示指導學生熟讀背誦課文。

(5)拓展作業,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設計分層練習。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學生理解課文思想內容,領會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領略語言藝術魅力,學習語言藝術的主要途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讀爲本,在說中感受體驗,是本課的教學思想。教學時,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第二到第五節,指導讀出不同的語氣:雛鳥盼望媽媽快些回巢的焦急;花朵希望蜜蜂快來採蜜的真切;大海對小船的鼓勵;雲和雲、樹和樹的相互勉勵。在讀中入境,讀中悟情,學生纔會讀得充分,悟得深刻,說得到位。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爲本,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培養自身的自學能力。教師不是一講到底,而是讓學生合作學習,討論發言,各抒己見。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1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很榮幸代表我校教師在這裏進行作課交流。下面,我將本課的教學反思作一彙報。

《信客》是餘秋雨的一篇散文,文中把感性的生命與理性的思考相融和,內涵豐富,感情真摯。那麼,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的真情呢?教學的焦點馬上集中在教師這堂課上要“教什麼”這個核心問題上來。

在現實社會中,當每個人的“信譽”正經受着危機的時候,信客的“信”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於是,我設計了三個重點問題:

1、信客爲什麼沒能堅守一生?

2、信客是一個怎樣的人?

3、信客給我們哪些啓示?

第一個問題重點在於體會做信客的艱難困苦。第二個問題重點在於體會一個擁有人性光輝的普通人,在惡劣的環境下是靠什麼來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但是,細細品味,覺得還缺點什麼。那就是缺少能夠叩擊學生心靈,促使每個人深刻反省的一記重錘。於是,就產生了第三個問題。

概括言之,按照初識信客——走近信客——品讀信客——回望信客的順序,讓學生認識到一個有立體感的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在課堂教學中,我力爭讓學生感悟到:信客沒有堅守一生不等於他就是一個失敗者,和我們每個人相比,信客堅持了幾十年依然是偉大的、值得人們去敬仰的。他只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平凡的人,他不是一個聖人。他已經在用自己的行動盪滌我們每個讀者的心,讓我們每個人都在思考,在心靈的刻度上,我們距離信客到底有多遠。

在教法的選擇上,我主要採用情境創設、學案引領、自主合作的教學方式。課堂上,給學生時間去品讀,思考,合作。不論是讓學生感受信客的苦難,還是去概括信客的品質,亦或是讓學生寫下一段感悟的話語,都力爭爲學生的主動發展創設空間。這樣,把閱讀、思考、活動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共同合作中得以發展,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

對於學案的設計和使用上,我本着既要包括本課重難點的內容,又要能切實引領學生逐步深入課文完成本課學習任務的原則。設計了兩部分:預習案和探究案。在預習案中主要讓學生了解作者和課文背景、掃清字詞障礙以及整體感知課文。預習案的學習爲探究課學習進行鋪墊。本堂課,是在此基礎上完成探究案學習。在探究案設計中除了重要探究點之外,還針對問題給出相關提示,引領學生將探究點化難爲易,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當然,這堂課還有許多值得提升的地方。比如在讓學生體會信客工作兇險時,關於心靈之苦方面還應再深入些,因爲這個方面的理解對於

分析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學生對於文本的再現進行概括、分析時,教師的適時點撥應再有效些。在回望信客這個環節,讓學生寫一段話時,由於時間的關係,挖掘還欠缺深刻。在學案的設計和使用上,由於還處在探索、實踐階段,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對本課所作的教學反思,不當之處,懇請專家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中,我感到,放開手讓學生乘着想象之舟暢遊在文本之中,學生和我都感到一種輕鬆、愜意。我之前所擔心學生不會了解信客的工作,不能欣賞“餘氏”的深邃都完全多餘,通過設計的幾個問題,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信客遭受着身體和心靈雙重的苦難,從而理解了信客之“苦”,苦還要繼續去做,而且有年老信客的前車之鑑,在信客生涯中咬牙堅持,默默奉獻,無愧於老信客之信,衆鄉親之信。於是我的板書“苦”與“信”就這樣水到渠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始終被文章所感動着,信客的形象越來越鮮明,最後“信客”當了老師,校長,“信客”之信放大了,一位學生在回答關於理想的問題時,說要當一名信客,我當即引導:信客作爲一種職業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信客已經不再是職業的一種,做任何的行業,都可以成爲那種職業中的“信客”。一百個人讀《紅樓夢》,就會有一百個林妹妹的形象。

在新課標中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深刻的體會到,學生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眼光也是獨到的,在課堂最後的談感受中,一位同學就談到,他想到了老信客,老信客也同樣是山裏的鄉親和外面的世界聯繫的一座堅實的橋樑,即便是最後“失信”了,他想的仍是“不能沒有客”,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樣是令我們肅然起敬的。我和其他的同學爲他的獨到的思維和精彩的回答情不自禁的報以掌聲。把課堂還給學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調動學生,這將是我在我的語文的教學之路上永遠思考的問題。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13

《信客》的公開課執教已經過了將近4個月了。對這一課執教存在的不足之處,始終讓我放不下心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對執教本文有了新的想法。該文的執教的最大不足終於在我的思考下,浮出水面:開放度不足。在執教過程中,我爲什麼提高了“老信客”的量,本來在文本中“老信客”的地位是低於“年輕信客”的,我的執教中爲什麼會提高“老信客”的地位呢?細細想來是對“老信客”這個悲情人物的久久不能割捨。“老信客”雖然失信,但是他耿耿於懷,能全盤否定他的“誠信”嗎?“年輕信客”雖然公功德圓滿,但是他順應時事,急流勇退,對“誠信”是一往無前的執着嗎?這些東西是可以讓學生探討的。那麼作者對這兩個人物的態度是怎樣的呢?“年輕信客”最終選擇永遠陪着“老信客”是否有“懺悔”?對“老信客”是否也從心底裏還是佩服之至的呢?

如果我再次執教該文,我會在引導學生認識這兩個人物後,去探討以上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更加開放。不管討論的結果怎樣,我的心裏還是有一種“老信客”情懷。就像餘秋雨先生在《文學創作中的未知結構》中講到的“兩難”的境界。我認爲“老信客”就處於這樣的兩難的境界:內心極度最求誠信,但客觀事實不容他繼續信客職業。但是“老信客”用找一個新信客來實現自己的心願或完成沒有完成的使命,是一種心靈的救贖。爲了實現救贖他盡力自己的最大努力:諄諄告誡(揚起受傷的手),悉心教導(告訴新信客做信客的本領),隱瞞苦難(不告訴新信客做信客的代價)。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人物,他的“悲情”比“年輕信客”的“功德圓滿”對讀者應該更有衝擊力。我實在放不下“老信客”。我要爲“老信客”正名。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14

《信客》是一篇情感色彩、人文色彩很強的散文。教師要想引領學生深刻感悟到信客的人格精神,深入思考人生,必須以信客的形象爲着眼點,引領學生與文本、人物和自我對話,以課文蘊涵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這次叫教學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從讀題目入手,激發學習熱情。沒有藉助現代化手段的運用,爲課堂教學創設情境,而是輕鬆從讀題目入手,讓學生體驗朗讀的快樂,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三次比讀,學生自己就能感受到最後一次的深情,使課堂氣氛出現小高潮,學習熱情再度被喚起。

其次,立足讀中品析人物。在這個案例中,沒有隻是憑着大概的印象來分析,而是引導學生找出文本中的描寫性語句來分析品味,因而信客的形象很清晰。抓住關鍵性的語句進行品味、朗讀,挖掘出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就語言而論語言。如“他能不幹這檔子是嗎?不能。說什麼我也是同鄉,能不盡一點鄉情鄉誼嗎?老信客說過,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改成““他能不幹這檔子是嗎?不能。說什麼他也是同鄉,能不盡一點鄉情鄉誼嗎?老信客說過,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兩相比照一讀,一字之差,自然信客的任勞任怨人格就體現出來了。還有“他掂着那隻傷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說:‘我名譽糟蹋了,可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的愧恨和祈求的心理讓人物形象更加滄桑,我們不得不爲老信客痛心唏噓,甚至揪心百轉。其實文中還有許多關鍵性的詞語和句子等待品味,向着高處和深處發展,感受信客的品質,然後再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可能還會挖掘出深沉的內涵和作者的情感。因爲語言是表情達意最基本的東西,正如白居易所說的“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而朗讀是再次咀嚼,推敲詞句,學生通過朗讀,可以更好地走進作者、走進課文,使課文的情和意流入心田,激起同感,激起共鳴。

再次,適時地進行相關知識的介紹和引導,使得信客的形象更具整體感和深刻性。這個案例中,學生能感受到信客的精神:堅持不懈、任勞任怨、待人寬容、富有才幹、誠實守信、默默奉獻等,但這些感受是零散的,膚淺的。教師在“信客失信”這一板塊中,適時地介紹餘秋雨及其散文《文化苦旅》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理解信客是憑着這些美好的人性,特別是其中的核心精神──誠信寬容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營造了自己的高雅人生。這樣學生對信客的形象就有了整體感,並且上升到生命和人生的高度。而在社會進程中,誠實守信、相互信賴的氛圍又是那樣的艱難,誠信文化正經歷了一次辛酸的文化苦旅。舉重若輕的一個環節讓學生可窺到作者的本意,真如作者所言“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感動,無端地喟嘆……我不敢對我們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能夠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急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信客帶給我們的是文化在傳承,發展與革新中的舉步維艱。

最後,追求課堂評價語詩意。本案例中,課堂評價語不單一,隨生而評,因生而設,“你的表述很完整”“你的語言是美麗”“有道理,誰來接力”使得課堂不乏詩意。作者是用詩意典雅的語言來構築質樸風雅的人生,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充滿詩意,那麼實際上是在強調一種詩意的人生,引導學生髮現美,感受美,這也正是語文人文性和審美性的具體體現。

不過,課堂教學中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一,要巧設話題,引領學生與文本人物對話,抒發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教學設置的第一板塊——信客之信,提出的問題“信客有怎樣的品質”這個話題,強調的是整體感知,停留在表層,後來思考,不如改成“信客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麼”,這個話題基於個性的體驗,自由度相當大,這使得所有學生都能積極思維,都有機會言說。

第二,走進自我,情感體驗需要內化。如果把問題設置“如果你是這位信客,你覺得你會做得怎樣”,就是引導學生與自我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在內心深處把自我與信客做了比較,更能深刻體會到信客的人格魅力,從而使學生的情感世界與文本的情感世界溝通,文本的情感內化爲學生的情感,在內化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心靈世界。

教學的藝術永無止境,藝術是在不斷錘鍊中完美。這節研究課讓我知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自己的對話應該是課堂的精髓所在。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15

在上完《信客》後,雖然有一種終於完成“課內比教學”活動任務的輕鬆感,但同時又深感語文教學之艱難。爲了上這一堂課,閱讀了不少他人的教學設計以及與《信客》相關的文章,並且第一次親自嘗試製作課件,雖然教學設計及課件製作有不少借鑑他人的痕跡,但自己也確實費了不少功夫,融入了新鮮的血液和自己的思維。歸結起來,自我感覺有如下可取和不足之處。

一、可取之處:

1、教學流程清晰,設計合理,過渡語言流暢得體。

教學流程:2005年感動中國人物王順友頒獎詞 → 引出餘秋雨的《信客》→ 認識餘秋雨、瞭解主要作品 → 填寫信客檔案 →概括信客的優秀品質 → 品讀文段、總結語言特色 → 探究寫作意圖 → 欣賞名人墓誌銘 → 擬寫信客墓誌銘 →推薦閱讀《筆墨祭》

過渡語言:比如在完成信客墓誌銘後,巧妙過渡到推薦閱讀“信客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信客這個職業最終也會徹底消失,然而,信客背後那些傳統的精神品質卻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記憶中,並代代相傳,這或許就是餘秋雨作品的深刻內涵和魅力靈石。餘秋雨在一次作客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時曾說,我們的前輩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同學們如果有興趣,課後不妨讀一讀他的另一篇散文《筆墨祭》,透過筆墨背後,餘秋雨又在呼喚什麼樣的優秀文化,又在提醒我們應該保持哪些優秀品質?

2、適時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薰陶和做人的引導。

語文學習不是孤立的,在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適度牽引和點撥,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比如在瞭解了餘秋雨主要作品後,我插入了一段話:“喜愛餘秋雨的作品,不僅僅緣於他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其實也緣於他作品的名稱。讀他作品的名字,內心深處那根最柔軟的情感之弦似乎被輕輕觸碰了一下。所以,我希望同學們在今後自擬作文標題的時候,能夠用心、用情,讓作文標題成爲吸引人眼球的第一道亮麗的風景。”的確,餘秋雨的每一部作品的名字都是非常講究的,藉此對學生進行作文擬題點撥,應該算是恰到好處。再如,在總結餘秋雨散文的語言特色前,巧妙地對第二單元其它四篇課文的語言進行點撥:“魯迅用詼諧而莊重的語言寫阿長,朱自清用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寫背影,李森祥勇十分口語化的語言寫臺階,楊絳用嚴肅而不乏生機的語言寫老王,那麼,餘秋雨又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寫信客?”在比較中讓學生既溫習了舊課,又突破了新課。

不論什麼學科的學習,我以爲首先應教會學生做人,所以,利用好教材資源,巧妙地對學生進行做人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填寫“信客檔案”中“最高興的事”時,我總結:“總之,信客的快樂幸福都是建立在別人快樂幸福的基礎上。同學們雖然還不一定達到這樣的思想境界,但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在回答“信客檔案”中的“座右銘”時,我強調:“誠信就是信客的生命,也是維持整個社會秩序的道德準則。”

3、深度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

解讀人物形象,挖掘教育內涵,讓學生樹立誠信的做人理念,應該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何逐步引導學生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呢?在完成了品讀文段、歸結語言特色後,我提問:“感動了我們的信客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信客這個古老的職業最終也會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消失,可是作者卻傾注如此大的熱情,爲一個並不起眼甚至有些卑微的信客樹碑立傳,用意到底何在?”學生回答說因爲信客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優秀品質,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連設三問,步步緊追:信客身上有哪些優秀的品質?最核心的品質是什麼?如果社會的每個人都具備了誠信的優秀品質,餘秋雨還會不會寫這篇文章?之後我再陳述:信客是誠信文化的精魂,然而這種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卻是如此的艱難凌海。老信客唯一的一次失信,導致整個社會對它一生誠信的徹底否定,最終他不得不痛楚無奈的悄然退出;年輕信客因爲太誠信而遭受誣陷欺凌,進而認識到誠信“這條路路越來越兇險,我已經撐持不了”而決然退出。他們殊途同歸的根源在於什麼?在於不誠信的社會文化環境對以他們爲代表的誠信文化進行詆譭和嘲弄,甚至迫害。餘秋雨深刻地意識到誠信文化的生存需要誠信的環境,所以他創作《信客》,旨在通過誠信文化在不誠信環境中的一次苦旅,來褒揚誠信文化,倡導誠信文化,傳承誠信文化,讓整個社會都充滿誠信的氛圍。”這一環節的設計,自我感覺深入挖掘了作品的文化內涵,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同時也突破了教學難點,對學生進行了誠信做人理念的教育。但解讀作品的內涵,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教後我也困惑,這樣設計是否有刻意之嫌或者這樣理解是否顯得牽強?

二、不足之處:

1、研讀文段、品味語言缺力度,欠火候。雖然挑選了文章中有代表性的三節文字,安排了“教師示範品析”“教師引導學生品析”“學生自選角度品析”三個逐層深入的步驟,但學生讀的氣力不夠。讀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人物形象在讀中變得鮮活,語言特色在讀中變得明朗,然而由於擔心影響進程,基本只是讓學生象徵性的讀了一下,聲和情均沒有很好的表現。品析文段時,老師雖然示範並提示了可以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朗讀語氣、思想感情、句式特點、語言特色等多個角度去嘗試,但學生反響不強烈,即便引導後回答,也有不少錯漏,最後只能由老師托出答案。尤其在歸結餘秋雨散文的語言特色時,教師沒能給學生充分品味、擴散的過程,最終不得不以“雖只挑選了三段文字,卻也彰顯了餘秋雨散文的語言風格——質樸而典雅,警闢而暢達”而遮掩過程的缺憾,總之,對於語文教學中必須的語言文字品析,顯得比較粗淺。

2、師生之間缺乏共鳴。

《信客》上完後,教研組在一起研討時,普遍認爲這堂課體現了老師的功底和素質,但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舉手不踊躍,發言人數少。其實當時在課堂上我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嚴重問題。一堂課是由師與生組成的,它不僅屬於老師,也不僅屬於學生,否則就會變成一言堂,變成菜市場。師生之間應該是心靈共通的,能產生共鳴的。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共鳴?最重要的就是老師課堂上的提問和引導,其次,是師生之間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本節課暴露的問題,使我清醒的認識到,提問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時要與學生多交流,加強感情聯絡。

教學藝術永無止境。通過這次“課內比較學”活動,通過《信客》這一教學,我更深刻的認識到磨課如磨刀,一堂好課,大多都建立在不斷改進的基礎上;要想上好一堂課,還必須有海納百川的氣度。

八年級語文上冊《信客》教學反思 篇16

《不平常的信》是西師版教材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主題是感悟動人心魄的美好情懷。我原計劃上兩課時,覺得內容不多沒必要,在教學時就安排了一課時,結果時間很緊——估計是在上課前幾分鐘我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了本單元的主題及內容後才進入課文教學的,從而耽誤了後面的感情朗讀時間——而這一環節可以放在課外完成。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質疑釋疑,破題切入。讓學生討論:

①文中插入了幾封信的片斷?

②“不平常的信”到底指的是哪封信? 讓學生瀏覽課文,畫出相關句子與同學交流。

二、扣住題眼,理解詞語。

①引導學生反覆讀課題,挖出題眼“不平常”留作懸念激趣。

②引導認讀生字新詞。

③聯繫上下文理解相關詞語(課後第二題)

三、激趣賞析,品讀感悟

①引導學生沿着起因(趙蒙生死)—發生(排長寫信)—發展(趙媽託人代筆回信)—結果(感悟到趙媽的堅強和偉大)這一線索,讀課文,瞭解故事梗概。

②朗讀“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春天,我們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來信”等句子,掀起情感波瀾,感悟英雄母親的堅強意志和博大胸懷。

③相機運用範讀、領讀、學生分角色讀、小組間輪讀、挑戰讀、全班齊讀等多種形式,在互相評議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英雄媽媽對大叔說的話,爲學生理解文章中心奠定基礎。引導學生順理成章地感悟和歸納文章中心,感受文章平中出奇的樸實美。

四、拓展空間,強化技能

1. 學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收穫?學生總結歸納。

2. 你想對那位堅強而偉大的母親說點什麼?

3. 你想對自己說點什麼?

反思我的教學,在引導學生解決理解詞語時,可以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練讀,進行感悟理解;而我沒有進行練讀——沒有爲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掃清障礙。這是第一大失誤。

其二,在引導學生品讀感悟初始,對每一個環節導讀不夠,僅僅就讀準音讀通順作爲尺碼,而後就直接進入了對那封不平常的信的感悟——這一部走得太快了,以至於在理解感悟後一部分時倍感吃力。我覺得可以在前兩封信上下功夫,在導讀時應當仔細揣摩寫信人及看信人當時的心理活動,進行有聲有色的導讀,然後深情並茂的誦讀“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春天,我們收到那一封不平常的來信”等句子,掀起情感波瀾,感悟英雄母親的堅強意志和博大胸懷。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理解英雄媽媽對大叔說的話 ,爲學生理解文章中心奠定基礎。

其三,在引導學生朗讀英雄媽媽對大叔說的話時缺乏層次感,學生沒有讀味道來,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加強朗讀指導練習。

其四,在第二課時教學拓展這一環節上,沒有及時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收穫及對英雄母親與對自己說的話,單單就讓學生說了——而且還可以把相關的詞語板書出來,以提示學生組織有序的語句進行練筆。

縱觀全課教學,如果上兩課時,第一課時可以上至引導讀文,瞭解故事梗概截止,而且要對前兩封信進行感情練讀。第二課時就重點感悟英雄媽媽對大叔說的話,感悟這封信的“不平常”在哪裏;同時處理相關作業。

如果只上一課時,就應該單刀直入,不走彎路。首先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不平常”,請學生瀏覽全文,弄清共有幾封信的片段?哪封信是不平常的信?然後就對每一封信進行練讀,同時弄清楚這封信是在什麼情況下是誰寫的?爲什麼要寫?當時的心情怎樣——如此進行練讀的話就能夠讀出情感來。在此基礎上去感悟那封不平常的來信就輕鬆多了。

本課最大的失誤是自己明知一課時上不完卻這樣做,這是極不明智的。希望以後不再發生如此糊塗透頂的蠢事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