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語文版七年級必修蘇州園林教學教案

本文已影響 3.79W人 

運用多媒體手段使學生對蘇州園林的美有一直觀感受,從而激發學生欣賞並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以下是爲大家分享的語文版七年級必修蘇州園林教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語文版七年級必修蘇州園林教學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領略我國江南宅第園林建築的風貌。

(二)理解課文的總分結構及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三)運用多媒體手段使學生對蘇州園林的美有一直觀感受,從而激發學生欣賞並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課

(一)簡介作者、文體(多媒體展示蘇州園林風光)

衆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是集大自然秀麗風光之精華於一地,也許你們還聽說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吧,今天我們要介紹的蘇州園林,則是設計師和建築師精心創造出的傑出的藝術品,是我國園林建築中的一朵奇葩。

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他是蘇州人,22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蘇州,課餘之暇,常和好友瀏覽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很熟悉,因此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徵有着深刻的體會。

本文是爲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不是介紹蘇州某處園林的特色,而是就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徵來說的。文章不僅準確地把握了蘇州園林的特點,而且文字生動、優美,從寫作構思到語言運用都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二)自由朗讀課文,明確閱讀要求

1正字正音

軒榭 對稱 池沼 丘壑 嶙峋 鏤空 斟酌 闌干

學生注音、朗讀。

2解釋詞語

標本 佈局 映襯 敗筆 嶙峋 斟酌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別具匠心 胸中有丘壑

學生解釋,強調語境義。

3探求作者思路:怎樣向讀者介紹蘇州園林總體特徵?

4從寫作構思入手,分析文章結構。

(三)引導討論、分析

1這篇課文中被說明的對象——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徵是什麼呢?

引導學生找出“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是貫穿全文的中心。

2討論:作者怎樣抓住中心安排全文的結構?

第1段:結合“標本”(文中指爲人們願意觀摩取法的樣本)“鑑賞”(指對藝術品感受、理解、欣賞、評判)理解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建築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也爲蘇州園林的藝術美、圖畫美埋下伏筆。這是全文總起,確立本文說明的對象——蘇州園林。

3第2段從哪幾個角度說明蘇州園林總體特徵?

討論:蘇州園林的共同點具體體現在四個“講究”上(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既高度概括了蘇州園林總的設計原則,又從大處體現了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4課文第3、4、5、6段與第2段是什麼關係?

討論:第2段是總說,第3、4、5、6段是分說。每一段與前面的一個“講究”相照應,具體說明蘇州園林某一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圖畫美。這是重點,故作詳細說明。

5課文第7、8、9段說明的內容是什麼?與中心有何關係?

討論:這三段從蘇州園林每個角落、門窗雕鏤、色彩淡雅幾方面說明蘇州園林的特點。這是細部介紹,非重點,但決非可有可無,通過細微處給人的美感,充分說明了蘇州園林“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特徵。

6末段結尾有何特點?

討論:用寥寥數語作結,留有餘地,引人回味,從而更好地表現蘇州園林的藝術美。

(四)課文核心部分結構提綱

1(投影顯示)

佈局

大部講究 配合

3-6段 映襯

層次

總說(圖畫美)——分說 每個角落

2段 3-9段 細部講究 門窗雕鏤

7-9段 色彩淡雅

2討論本文說明的順序:

從全文看:整體——局部

從部分看:主——次大——小

提示:本文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層次在各段中也有顯示,可任選一段作分析。

(五)爲了能說明事物特徵,給讀者具體形象的感受,作者必定要選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試找出課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討論、歸納:課文中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

(六)佈置作業

1繼續找出課文中的說明方法並略作分析。

2抄寫字詞。

3完成課後“思考與練習一、二、三”。

第二課時

(一)檢查字詞(投影儀打出訓練題:注音、寫字、釋義、組詞)

(二)檢查預習說明方法的情況,由學生舉例說明,舉例子儘量照顧課文的先後順序

1打比方:如第3段“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形象地突出了蘇州園林佈局的特點——自然之趣。

2舉例子,如第5段以“有幾個園裏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遊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爲例,形象地說明了蘇州園林花樹的藝術風采。

3作比較,如第5段“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說明蘇州園林裁種和修剪樹木着眼在畫意的特點。

歸納:多種說明方法的運用,不僅能突出事物的特徵,而且使語言既準確鮮明又生動形象,體現了這篇說明文語言多樣性的特點。

(三)重點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提示: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歸納

(1)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2)用詞準確、精當、周密

(3)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

1以第5段爲例分析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發言、歸納:第1句是說明,說明花草樹木映襯方面的圖畫美。

第2句是描寫,描寫了俯下的高樹和仰起的低樹相映成趣的情態,富有動態,給人以層次感。

第4句是議論,闡明瞭這樣栽種的理由及藝術效果。

第5句描寫了幾個園裏古老的藤蘿,形象地說明蘇州園林花樹的藝術風采。

提示學生再舉出課文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例子進行分析。

如第1段中的議論、第7段中的描寫等,既增強文章生動性、趣味性,又對蘇州園林作了畫龍點睛的評價。

2課文語言準確、精當、嚴密,請學生舉例分析說明。

(1)準確運用副詞、動詞、數詞及附加語: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蘇州園林極少使用彩繪”——“大多”“極少”用得很有分寸,不因其“多”或“少”而忽略例外的情況,哪怕這個例外是個別的,也要在文字中表現出來。

“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總之,一切都要爲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絕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因爲要求得“完美”,所以用了“務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總”“一切”等準確的詞語,因爲要構成“完美”的圖畫,所以“絕不容許”“傷美”“欠美”。這樣準確說明蘇州園林異中之同的整體特徵。

(2)用詞嚴密,緊扣中心,前後呼應:

第7段的中心句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接着用“階砌旁邊”“牆上”“牆壁”緊扣“每個角落”,用“栽”“蔓延”“補”幾個動詞形象地寫出匠師們心機之巧,化靜爲動,化單調爲多彩,又緊扣“圖畫美”的中心,突出了蘇州園林處處是畫,美不勝收的特徵。

(3)用詞精當,概括性強:

第1段中“標本”一詞,準確地概括了蘇州園林在我國園林藝術中的地位。

第2段中“務必使……完美的圖畫”一句在內容上高度概括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徵,結構上又充分體現了領起下文的作用。

3提示學生找出課文中運用的多種修辭手法並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作用。

歸納:排比(第2段)設問(第3段)比喻(第3段)

有人說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正是因爲作者在說明中運用了形象的描繪,自然、真切地再現了蘇州園林的風貌,使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油然而生“眷念”之情。

小結:本文的語言準確精練又生動優美,富有表現力,從而可以看出說明文的語言也可以是充滿情趣的。

(四)總結全文

1本文介紹了蘇州園林的特徵,再現了它的美麗畫面,顯示了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和我國園林藝術的高超。

2(多媒體顯示蘇州園林畫面、解說)配樂欣賞課文,進一步體會本文兩個學習重點,從而獲得知識與美感。

(五)比較閱讀

下邊節錄《紅樓夢》中寫大觀園裏假山堆疊的幾段文字,把它和本文關於假山堆疊的說明作比較,談談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區別。

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嶂擋在面前。衆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衆人都有道:“極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到這裏。”

說畢,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賈政道:“我們就從此小徑游去,回來由那一邊出去,方或遍覽。”說畢,命賈珍前導,自己扶了寶玉,逶迤走進山口。

擡頭忽見山上有鏡面白石一塊,正是迎面留題處。賈政回頭笑道:“諸公請看,此處題以何名方妙?”衆人聽說,也有說該題“疊翠”二字的,也有說該題“錦嶂”的,又有說“賽香爐”的,又有說“小終南”的,種種名色,不止幾十個。原來衆客心中,早知賈政要試寶玉的才情,故此只將些俗套敷衍。寶玉也知此意。

賈政聽了,便回頭命寶玉擬來。寶玉道:“嘗聽見古人說:‘編新不如述舊,刻古終勝雕今。’況這裏並非主山正景,原無可題,不過是探景的一進步耳。莫如直書古人‘曲徑通幽’這舊句在上,倒也大方。”衆人聽了,讚道:“是極,好極!二世兄天分高,才情遠,不似我們讀腐了書的。”賈政笑道:“不當過獎他。他年小的人,不過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罷了。再俟選擬。”

說着,進入石洞,只見佳木蘢蔥,奇花爛熳,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瀉於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皆隱於山坳樹杪之間。

區別首先在於目的不同。課文以假山堆疊爲例介紹園林文化。《紅樓夢》節選借寫景記事顯示賈寶玉的文采。其次表達方式也不同,課文是概括說明,《紅樓夢》節選用的是生動的描述。

 板書設計

結構:表達:

總說——分說

(完美的圖畫)大處講究 佈局

配合

映襯 多種說明方法

層次 各種表達方式 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細部注意 每個角落 詞語準確精當

門窗圖案 多樣修辭手法

色彩淡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