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2016關於客從何處來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04W人 

尋根,就是尋找從何處來,爲何來,這中間有多少難以啓齒的話語,有多少不能觸碰的傷疤。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關於客從何處來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關於客從何處來觀後感

  【2016關於客從何處來觀後感1】

《客從何處來》已經播出到了第二季,記得去年第一季播出時,節目就受到了各方好評。尋根、歷史、祖輩、逃亡、苦難……那些早已塵封的歲月印跡再次被後人重拾,以今日之視角再度審視過往,這樣的過程,勢必會讓親歷者變得愈發的沉重與不安。即便你是當今光環加身的明星,當被置於歷史長河中時,你又會發現自己是何其的渺小,在真實的歷史面前,那種無力感始終壓迫着內心,好像一切都變得真實可觸但又遙遠不可及。想想,也許這就是觀衆喜歡《客從何處來》這檔節目的原因所在吧。

第一季節目中,易中天、陳沖、阿丘、曾寶儀和馬未都5位名人作爲尋根者參與了節目的拍攝。其間,一段段曲折的故事被重新開啓,歷史影像、泛黃的照片,以及年邁老者的隻言片語,都能直戳這5位尋根者的心。在第二季中,蕭敬騰、撒貝寧、鈕承澤、謝娜、佟麗婭和金士傑6位名人成爲了尋根主角,依然是那個味道,尤其是三寶作曲的主題音樂一響起,一部部家族史的卷軸便次第展開來,鮮活的人物和故事再次感動着你我。那《客從何處來》的亮點究竟體現在哪兒呢?

  真實是絕對的底線

毫無疑問,在這個節目中你無法迴避的一件事就是真實,因爲歷史容不得半點虛假,也無法掩蓋,大量的史實作爲佐證,讓這個節目每一個細節都是有據可考。在如今真人秀節目中,“秀”已經被衆多網友所詬病,因爲都是在演,所以就會覺得不舒服,假的東西,即便演得再好,也是很難變真的。但是在《客從何處來》中,真實是絕對的底線,通過大量詳實的資料準備之後,纔敢呈現出來供衆人審閱。當然,有可能在前期準備中會出現一些不那麼方便讓衆人知道的史料細節,所以很有可能在播出時會有選擇性的釋放,但是對於觀衆來說,這一點完全可以接受。雖然不是絕對的真實,但是足以勝過其它打着真人秀旗號的節目。另外,該節目的製作團隊都是有紀錄片背景的,總製片人李倫也曾是央視新聞評論部最早的發起人之一,對於故事、人物、鏡頭、畫面等,都有着自己極高的要求。

而這還只是第一層的“故事真實”,第二層的真實就是“人物真實”,即尋根者和被訪者們的真實。尋根者是每一次尋根之旅的核心,而他們在面對自己家族過去歷史時的真實反應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是《客從何處來》能傳遞出來的一種情感共鳴。爲了保證這一點,節目組在拍攝之前完全不會跟尋根者本人進行任何細節上的溝通,以保證看到相關歷史材料時所產生的那種狀態是絕對真實的,而這種真實的狀態往往伴隨着的是長時間的一言不發,於是,你會在節目中多次感受到這種富有情感衝擊力的留白,無聲勝有聲的力量。

當易中天收到一份200多名家族成員一夜之間全部離奇死亡的傳真時、當曾寶儀得知外公的那段私密歷史時、當阿丘解開了外公叛徒罪名的真正原因時、當蕭敬騰看到阿媽生前留下的那些沒有賣完的帽子時、當撒貝寧在墓地尋找曾祖父的墓碑時……那一個個真實的瞬間,即便沒有說一句話,也是讓人揪心和感動的,所以真實,正是這檔節目的重要亮點之一。

  真人秀的外衣

看過節目的人應該都能感覺到,《客從何處來》的核其實是紀錄片,而外衣則是套用了當下流行的真人秀手法,這種“紀錄片+真人秀”的做法,絕對是一種創新。真人秀的概念不管有沒有被中國的電視人真正弄懂,反正類似的節目早已爛俗於熒屏,每家衛視都有多檔季播真人秀節目在播出。那既然概念已被衆人所接受,所以《客從何處來》乾脆就借用這個講故事的手法,裹了一件真人秀的外衣。

其實基本的故事邏輯很簡單,就是尋根者主動去尋找有關自己家族歷史疑問的過程,是看尋根者在整個尋找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種種狀態反應。整個的故事結構都是節目組通過大量的採訪考證之後得出來的,相當於一個已經布好的“局”,那麼如何解開呢,這就需要尋根者跟隨這個早已設定好的線索,一步步去剝開。整個尋找的過程就是一個生動曲折的故事,要麼懸念迭起猶如一部電影、要麼簡單陳述猶如一篇娓娓道來的文章。在這個尋根過程中,尋根者會見到家族的親人、史學專家,會有大量的物件、影像資料作爲整個故事推進的重要手段,同時,在一條主要的尋根線索之外,往往還會分出多個故事分支,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紛繁複雜。但總的來說還是一個單向的故事邏輯,之所以說只是真人秀的一件外衣,就是因爲節目除了有真實的人去參與之外,其實缺少了一點真人秀應有的衝突感,尋根者都在“局”裏,衝突感頂多是自我內心的掙扎,但這絲毫不影響整個故事的推進節奏。

  尋根的意義

其實所謂尋根,就是一次尋找答案的過程,尋找“我從哪兒來”的答案,尋找“我的家族從哪兒來”的答案。當然,尋根也需要勇氣,一方面需要承受因爲得知祖輩們所經歷的苦難之後而帶來的悲痛,另一方面還要能夠從容面對那段可能並不光彩的家族歷史。節目播出後,有很多人都因此開始真正關心自己家族的歷史。

從小被教育“勿忘歷史”,其實更多瞭解自己家族的歷史,何嘗不是一部比歷史教材更鮮活的近現代史呢?名人在節目中的尋根,引發的是全民對家族過往細節的珍視,結合時代大背景,才能更加理解祖輩們的選擇,才能夠理解家族爲什麼會一步步走到現在,這重意義,相信是任何一檔娛樂節目所不能及的。就像蕭敬騰解讀的那樣,“我的家族其實沒什麼故事,但是尋根之後我發現,其實人人都應該有故事。”

  【2016關於客從何處來觀後感2】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已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小時就讀過,漸已淡忘,近來再回味,是從央視推出的尋根紀錄片《客從何處來》。片名便節選於此詩。

第一集裏,看到易中天老師念讀大哥哥家信時,我哭了。人在彌留之際,總會對某段記憶惦念與不捨最多。大哥哥說,年幼時一家人清貧苦難的歲月在現在的記憶裏更多的卻是美好。聽易老師念大哥哥描述的五車堂,我竟在自己腦海裏也勾勒出了它的畫面。那是易中天老師家族的歷史和故事。那麼我的大家族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我想,這或許是看過《客從何處來》的人都會萌發的一種念想吧。

記憶裏,聽外公說過,荊氏家族裏在清朝出過一個進士。這是我已知的爲數不多的關於母親大家族歷史裏的人。小時候在湖南老家舊屋正堂裏看過一張穿着官服的人的畫像,當時就想,這應該就是父輩所說的先祖。

家。年幼時,我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對這個字產生觸動,是因爲父母的一次吵架。他們鬧得很兇,甚至連離婚協議書都已寫好,當父親坐在我牀頭搖醒熟睡中的我,問了一句:“如果爸爸媽媽離婚,你要跟誰?”那一刻,小心臟裏冒出的酸楚感,才讓我意識到一個完整的“家”有多重要。

而關於“家鄉”,因爲我從小就出生成長於廣西南寧,對於戶口簿上寫的籍貫“湖南”是很陌生的。我一直不知道“離開家鄉”的滋味。大一那年,我收到閨蜜從桂林大學寫來的一封信,她說:當聽着隆隆的汽笛聲,火車漸行漸遠,才知道心裏那個念念不捨的地方,原來就是家鄉。

我的父親與我一樣,也是出生併成長於此,是爺爺奶奶那一輩離開了家鄉湖南湘潭來到了廣西。近年來,每每提到百年歸壽的話題,父親總會說要我把他送回老家。起初,我覺得他很矯情,且不爲我着想,我若是想看他,怎能總是兩地奔波呢?連着看了幾集《客從何處》,我似乎能理解他的那份情愫了,那是對故土的牽掛、追思念舊,甚至是他的家國情懷。

今晚,我看了最新一集的《客從何處來》,講述的是廣西人阿丘,下南洋尋找家族的故事。這使我想到了我的印尼媽媽小草,以及前天剛送別的她的小女兒,也就是我的印尼姐姐小萍。

小草媽媽的父親,小的時候被一個在印尼的中國婦人收養,子孫繁衍,形成一個家族。這名婦人就成了小草的奶奶,一個纏腳的中國女人。受奶奶的教誨,家中始終保持着傳統的中國文化和生活習慣。小草媽媽說:“因爲我們沒有,所以我們必須保持。”

悠悠思鄉情,拳拳赤子心。一位離開故土多年,熱愛自己民族的奶奶,把她的思鄉情通過生活的點滴傳給了自己的兒孫。而小草媽媽如今也延續着奶奶的腳步。她總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爲有一個非常愛中國的奶奶,奶奶說的話她都銘記於心。奶奶說:“中國要強大,我們在海外的人才能揚眉吐氣,你不要忘記中國。如果你不愛你的國家,不記得你的根,你還算什麼?”而小草媽媽也說:每個人都有他的源頭,只有追隨源頭,才能知道他的文化底蘊在哪裏。

小草媽媽把小女兒送到了廣西柳州來學漢語,前幾天她和同學到南寧參加漢語水平考試之際。我們一家人出動接待了她,爲她安排酒店,請她吃飯,帶她到我們家坐坐,我們短暫地相處了不到兩天。我和媽媽送她去車站時,沒想到小萍竟抱着我和媽媽哭了。我和媽媽也熱淚盈眶。上火車後,她給我發了條短信,內容是:謝謝你們!我的中國媽媽和妹妹。媽媽也總爲還不夠盡心盡力接待小萍而有愧疚之感,她說,她很感激印尼的小草媽媽看得起她的女兒。

今天的這集《客從何處來》,阿丘在馬來西亞的表哥也給他寫了封信,這一段最爲打動我:“我們知道了我們從哪裏來,也就知道了,我們爲什麼是一家人”。一箇中國家庭,一個印尼家庭,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因緣際會我們能相識,我們都很珍惜這份能成爲“一家人”的情分。

而我自己的家人呢?我的父輩、我的祖先,他們經歷過什麼,他們隱忍了什麼而不說?“我們是誰”,“我們的民族是誰”,這樣的課題看似龐大沉重,但若抽絲剝繭深入每一個人自己的家族,那又會挖出多少血淚故事。不見得非得是名門望族才值得傳說,歷史人性交錯,平凡人的故事,那才真實,纔有感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