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境由心生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1.59W人 

境由心生的散文1

從兩個人的世界裏分離出來,就象水分離了氧失去了以往的水靈。

境由心生的散文

多少次單獨的欣賞月光美景,多少次情由景生,曾一度激歷自己再聚合氧氣,而心中總是劃過悲切的影子,生怕還是那沼澤地裏的死水。

幾顆暗然失色的星圍着鐮刀一般大小的月亮,風在吹,樹在晃,我心好淒涼。

沒有了高朋滿座,沒有了佳餚美酒,心中不再奢侈那中秋的圓月。可月光總是那樣的捉弄於我,照亮了斜倚在牀前的我,而四周卻是死靜死一樣的靜。

可憐身患哮喘病的老母親理喻了不在沉寂中暴發即在沉寂中滅亡的警句,搬過來相依相擁。

是夜,睡夢中我被母親的喊叫驚醒。房間裏漆黑一片,我一邊下牀開燈一邊問“出了什麼事?”“我覺得空氣不流通,快把窗戶打開。”母親以虛弱的聲音回答。燈未打開,停電了。我摸黑花了好長時間找到了窗戶,怎麼用力也打不開。母親呻吟的聲音讓兒不能怠慢,情急中我抄起一把小凳猛地朝窗戶砸去,玻璃嘩啦一聲破碎了。母親頓時停止了呻吟,緊接着說她感覺好多了,我們平靜入睡直至天明。可是,當我們醒來卻驚訝地發現房間裏唯一的窗戶關得緊緊的,而穿衣鏡成了碎片。

本是秋日,我打了一個寒顫。從母親的境況裏使我恍然大悟,我是不是應理順心態,面對新的生活?

從不寫日記的我,對心寫下了新的認識:心,是我活動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國,也可將天國變成地獄。在有着各種壓力的現代生活,我們可以通過營造心境,詩化生活,超越生活,實現一種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自我拯救,從而開懇出芳菲滿地的精神百花源來。

我,不再情由景生,境由心生得到了昇華。

境由心生的散文2

時間的流水沖淡了很多,在瑣碎的生活中,我們依舊忙忙碌碌,以爲忙忙碌碌就是生活中的一切,或許這是受環境的影響吧!慢慢的,我們忽略了與朋友的聯繫,慢慢的,我們只是一個人在行走……

累,真的很累,但感覺真的很值,因爲至少我知道我還不算孤單,因爲至少我還有一羣好哥們,好兄弟!這兩天的生活,感覺回到了去年暑假。和久違的朋友們聚聚,真的很開心;和久違的朋友聊聊,真的很舒心……

炎炎烈日,我們並不安分,我們選擇了出行,選擇了出行,因爲我們想留下那份屬於我們哥們之間純真的情誼。戴着墨鏡,眼前變成了陰天,即便是炎炎烈日照在身上,我也感覺不到炎熱,或許這應證了:“境由心生”這句話。

忙忙碌碌,難得有幾分空閒,是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目標,所以我們不可能想聚就聚,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相聚的時光!快樂,重拾快樂,在快樂中找回自己,在快樂中尋回那些昔日的朋友。

看到他們炫耀着他們的幸福,我很欣慰,因爲他們不會孤單了,他們從此不再過那一個人的生活了,呵呵……默默地,我默默地爲他們祈禱,我祝福我的哥們。

快樂,難得的快樂。這些文字,簡簡單單,也許不足以表達出我的高興心情,或許是太高興了,或許這些太完美了,以致於我不想用那華美的言辭來炫耀這份純真的友情……忙忙碌碌,我不是一個人在征途上行走,還有他們,有我愛的人,有我的好兄弟……所以,我相信我不會孤單。因爲我所擁有的這些,我相信都是一輩子的。

耳邊響起了Beyond 的旋律,我,不會孤單的!

境由心生的散文3

山巔一盞燈,腳下一片鬆。涼風如水,無日無月,天陰地暗,任由車前柳後。這對於七月流金的季節,可是難得一見的好光景。穿鎮越村,別過依山窯洞。再入眼簾的是田壟綠苗,有玉米、土豆......。

想這,寒山荒蕪,暑山翠。河破岩層,徑自去。望那,幾棵樹,幾縷炊煙,犬吠雞鳴。門前棋譜,殺氣縱橫。小兒攜棍似刀,戲稱王。曾怠慢少年,今離去,已是成年身,空羨慕。漸離去,山遠人小,萬千綠。一切在這細雨間顯得那樣的精神抖數,一切都顯得那樣的和諧寧靜。

懶散間,撥開車載音樂,憑心聆聽,那古箏琴絃彈出琴聲如水,情懷如水的曲調來。自己無聲無語,任由雙目共賞車窗外雨潤萬物的景象。斜風細雨,大抵如此吧!人常說,境由心生,真是一語中的。此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就象他鄉遇知故的親切,也有久旱逢甘雨的喜悅。也許只有身處靜謐的自然之中,才能心神俱寧,也許只有身處靜謐的自然之中,才能把人潛在的靈光激發出來。

我自認爲自己在善用文字當面,還略有幾分所長。至少在某些時候,可以把親身經歷過的自然景象和生活中的一些感悟用文字表現出來。即便是對於很抽象的東西,我也可以把它通過一種比喻的手法表現出來,儘管這種手法或許表現的還不是那麼至善至美,但是我有能力使它更加貼切。這是我多年來很欣慰的事,然而正是這種欣慰卻也讓我時常尷尬。儘管我知道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但是內在的追求完美的品行卻讓我矛盾着、痛苦着。因爲在面對自己目瞪口呆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語言,是那麼的蒼白無力。大概是因爲世間的有些東西,是用語言無法詮釋的,不管你用的是那種修辭手法。當然也可能是由於自身的修爲還不夠。故而每當這個時候,我能做的就是把那些讓我爲之神動的美淡忘掉。或是處於一種無語的欣賞階段,就象張三丰的太極那樣,只有你忘記了自己手中曾經的招式,你纔能有新的突破。或是和大衆那樣,暫時在不做任何思考中去表現一種自然行爲。因爲意象裏的東西,如果你要用文字去描述它、修飾它,有時候是詞不達意的,有時候是膚淺的。更或者是世間至善至美的東西,是不需要任何的雕琢。

請不要認爲你的靈感等同於你的文字,也許你的文字。也許你經歷過好多次的一氣呵成,因爲我們不能保證自己每次都能在靈感中。當那某一種景象不期而遇時,當某一種思緒不期而遇時,我們常常都是倉促、被動的接受。在我遇到這種情況時,我都要把這種很濃厚且又讓人很愜意的靈感淡忘掉。在我看來,靈感這種東西,雖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在我們還無法解讀它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退一步。因爲你的腦子既然接受了這種信號,那麼你就給它留個屬於自己的記號,以便於自己日後能浮想聯翩。寫文章,有時候需要沉澱。而靈感就象酒那樣,剛釀出來就去品嚐它,往往會失去一個飲者的趣味。因爲當我們在隨後的某一個時段去看它,或許會感覺到自己當時的魯莽造就了此時眼中的粗枝爛葉。如果我們在無法解讀它的時候,把它封存起來,並且是那種久遠歲月的陳年封存。那麼從你的筆尖流出的文字,將是字字珠玉。那麼從你的筆尖流出來的文字,纔有醉人的醇香。

只是在一往一返間,我把這不盡的思緒都留在這羣山間。這山這水賦予人的味道是綿延不斷。萬物是有生命的,它亦是變化的,但是當我們以一顆靜止的心態去看它,它又是靜止的,又是沒有生命。因爲它本身只是一個從生到死,從春到冬的過程。然而當我們以一顆平靜的欣賞之心去看它,它的價值和魅力纔會被人所傳頌。如果說鏡是物的話,那麼欣賞之心就是一面鏡。只有鏡子的返光回照,才能讓我們在審美情範圍內的物事流光溢彩。

境由心生的散文4

所謂“意境”,即作者主觀意識與自然環境有了某種心靈的契合,用藝術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形成具有感染力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文字。

欣賞別人的文章,進入作者所營造的意境中,對作者的情懷有所體察,以心靈感應心靈,以情一動情,方可入境矣。

我們不是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嗎?在我們心情愉快的時候,見鳥飛而振奮,沐春雨而欣然;聞流水而想到時光流逝,歲月彌足珍貴;觀落日而感其異常燦爛,會想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所以纔會有“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豪情。在情緒低落的時候,看天上雲飄,就會感嘆人生之飄忽,未來之難測;見夕陽在山就會因人生之垂暮而黯然神傷,也纔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嘆。

自古人性*是相通的,歲月的塵埃無法矇蔽人類心靈的一點靈犀。因而,每當我們沉浸在作家們用心血和文字創造出來的感人的意境的時候,我們就會難以抑制自己的情感,隨之悲喜交集而不能自已。

自古以來,凡高雅之士,大多去繁華,喜偏僻幽靜之地;去熱鬧,喜獨處。因而行諸於筆端的常常是山峯奇絕,溪流脫俗,花草超然。正所謂一山一水皆親近,一蜂一蝶是朋友。親近自然,遠離世俗,像陶淵明那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像劉禹錫那樣,身居陋室而以臥龍,謫仙自詡;像陸游那樣“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是因爲清高所致,亦是性*情使然,很多的時候是坎坷的人生經歷,留在心靈深處難以癒合的創傷,使他們難以釋懷,由心靈借諸筆端宣泄一下,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欣賞意境,需要我們融入其中,去感受,去體味,去思考,去玩味…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一醉?總是離人淚。”這是《西廂記》中的一段文字,寫秋天的景物,營造出一種蕭瑟淒冷的意境,渲染了人物的離愁別恨。“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況是離別在即,有情一人淚眼相對呢?境的淒涼和心的悽楚重疊了,融合了,悲從心來,淚如雨下就是非常自然的了。這樣的意境總會令人難以自持的。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的這首小詩,有沒有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呢?吳烻《唐詩直解》雲:“千山萬徑,人鳥絕跡,則雪之深可知。然當此之時,乃有蓑笠孤舟、寒江獨釣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嚴光,則爲待聘之呂尚。賦中有比,大堪諷詠。”徐增《說唐詩詳解》雲:“此乃子厚在貶所以自寓也。當此途窮日短,可以歸矣,而猶依泊於此,豈非一官所繫耶?一官無味,如釣寒江之魚,終亦無所得而已矣。餘豈效此漁翁哉!”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雲:“置孤舟於千山萬徑之間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於鳥不飛、人不行之地,真所謂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矣,何足爲輕重哉?江寒而魚伏,豈釣之可得?彼老翁何爲而作孤舟風雪中乎?世態寒涼,宦情孤冷,如釣寒江之魚,終無所得,子厚以自寓也。”諸如之類,都認爲作者以漁翁“自寓”,儘管各人的解釋不盡相同。

我認爲“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寫出了一個“空”字,寫出了一個“靜”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出了一個“寒”字,一個“孤”字。孤寂,孤傲,心寒,意冷,借人跡皆無的一江寒雪瀰漫而出,渲染出的意境,何人不爲之動容呢?言外之意,境中之情,自不待言矣。

見景生情,見賢而思齊,這是人類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和人類區別於其它物種的思維結果,或者可以說在許多時候人的情感是由“境”引發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即是如此。

其實在很多的時候,主觀的“意”造就了眼裏的“境”。一樣的景緻,看在不同人的眼裏,或不同時期觀賞相同的景緻,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謂傷心人別有懷抱,看到落花有人想到消逝,有人想到再生;看到嫩芽有人想到憐惜,有人想到希望。“月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就是很好的註解。

欣賞別人創造的意境,需要我們以己之情去體察作者之情,進而感悟文字的內涵,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這樣我們或許能獲得破譯作家心靈的鑰匙,開啓進入藝術殿堂的通道,在我們鍾情的意境中,和古今中外的大師們,登泰山而臨天下,俯仰天地,神遊八荒;履高亭而披長風,把酒長嘯,吟賞煙霞;訪幽谷而窺流雲,舒捲無痕,了無牽掛;遊芳草而沐春雨,指點花開,共話桑麻;讀書至此,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

境由心生的散文5

這是個流火的人間七月,熱浪一波波來襲。讓我不敢外出面對驕陽,整日呆在空調的庇護下,渾渾噩噩地過着朝夕更迭的日子。

那天,母親說我的體質太差,又缺少運動,要帶我去幾十公里外的地方,看一位老中醫,抓一些強身健體的中藥回來調養。現已退休的老中醫,相傳醫術高超,世代行醫的他,善於調理人的弱質身體。拗不過母親的百般勸慰,於是答應一去。

那日,起得很早,似乎很久沒有起得那般早了,太陽還未升起,感受着微風習習,看着蔥蘢綠樹,心情倒也愜意。

然而,那位老中醫住在深山之中,若不是有人指引,我們根本找不到行進的方向。可是車仍然在山下被迫熄火,因爲山路崎嶇蜿蜒,羊腸小道般寬度,樹木雜草茂密,車斷然是駛不進去的了。下車,看着驕陽,想着即將漫無目的行走,我不由叫苦皺眉。

走着走着,陽光愈發地強烈了起來,即使撐着太陽傘也無濟於事。好在,山進得深了,就有參天的樹木擋住了日光的照射。

不知不覺,就走了老中醫的家門口,那個指路人說的“一汪泉邊的一所老房子”。

敲門,許久,有位白髮婆娑的老婆婆出來開門,我們向她問好,之後說明來意,她笑着引我們進屋。

剛進屋就有一股清涼之意竄上身來,與外面宛若兩片天。

這是所比較古舊的房子,連地面都還是土質的,還算平整,因爲住的久了,踩踏的久了,沒有乾燥的浮塵,表面異常的光潔,散着幽暗的光,大概因爲土質地面的原因,才得以那邊清涼。房子的牆壁倒是刷得很潔白,牆上貼有一些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廳屋的正央還有一幅很大的旭日東昇圖,有勁鬆,有仙鶴飛舞。那些書畫作品讓我嗅到了藝術的氣息,原本煩躁的心境似乎一下子都到了緩釋。

穿過客廳,從一處偏門出去。我着實吃了一驚:約摸三十平米的院子裏,奼紫嫣紅,鶯歌燕舞,馨香襲人,我有了一些幻念,仿若誤入人間仙境。那些盆栽大大小小,形態各異,正值花兒綻放的當頭,還有一些歡快地鳴叫的鳥兒在籠子裏上下蹦跳着。

院子的一隅,有一方石桌,四樽小石凳。石桌旁邊一位滿頭銀髮的老者,戴一副老花鏡,氣定神閒地躺在搖椅上,看着一本書。

我的腦中突然涌現一些詞:世外之人、高雅之士……

老婆婆叫他的名字,他起身,動作輕盈,轉身對我們微笑。

母親對他說明來意,他示意我們在石凳上坐下,然後叫老婆婆給我們沏茶。我說不麻煩了,老婆婆卻已經轉身進屋了。

老者慈眉善目,面貌端詳,想來曾經也是一位美男子。他詢問我姓名年齡,以及身體狀況,我一一作答。

我看到了他放在石桌上的書,是《中庸》。

老婆婆端來兩杯茶,盛在青花的杯盞之中,香氣嫋嫋升騰。

後來,他給我把脈。之中雙目微閉,十分投入,我也感知到了腕間那有節奏但薄弱的脈象。

再後來,他給我開藥方,我就坐在旁邊,看他很認真地寫字,字字蒼勁有神,頗覺神韻,毫不遜色那些書法家。

於是我問他,客廳的那些草書是不是他寫的。他說,是,想不到你也懂書法。我說,不敢說懂,只是欣賞。他說,爲了陶冶情操,也是一種生活的消遣方式。

我說,住在深山之中是不是太不方便了。他說,不會,有需要的子女會送上來。而且,他們老夫妻倆的身體都很好,也沒有什麼不方便,重要的是喜歡這種真正寧逸的生活,有人來就看看,沒人來就喂鳥養花,很好。

真正的儒雅歸隱之人。

我突然間很感動,爲這種清寧的心態,爲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我還能看到一些人,不爲名利所累,只一心感受生活的本真。

八十五歲的高齡,還能那般心淨神明,精神矍鑠,我想一定與他的`這種淡泊悠遠的性情有關吧。

他給我講解服藥的注意事項,以及服用方法。一切結束,我卻有些捨不得離開,於是藉着他的那句“坐一會,把茶喝完”又逗留了一會。

我逐一欣賞那些盆栽,除了一些購買來的盆栽以外,還有一些是他在山中挖來栽培的,長勢也甚好。他看出我也喜歡花草,然後給我講那些花草的習性,以及養護之中需要注意的現象。他說,最重要的是,這些盆栽生活在森林中,有歸家的感覺,才長得好。我很是受益,終於知道爲什麼我養的那些盆栽沒有他的富有生機。

漸進中午,母親說不打擾了,我們該下山了。老婆婆正在那汪泉邊收拾一些新鮮的蔬菜,她挽留我們吃午飯,母親婉言謝絕。

老者很熱情地送我們至路口,我微笑着和他作別。

那時候,太陽當空照,我卻完全無了剛進山時的悶燥。還是相同的風景,還是相同的路程,心境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體悟。

行走在鋪滿石子的森林小道中,看着綠影蔥蘢的樹木,看着那些斑駁的陽光透過葉片灑在地上,有微微的風吹得那些葉片窸窸窣窣作響,宛若一段曼妙的旋律盪漾在天地之間。我感覺心都在升騰,仿若置身畫中。

我對母親說,老了也要隱在山中,過這樣清寧不受浮生浮世侵染的日子。母親淺笑着說,這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因爲他們的心夠靜,才能將這些寡淡的日子過得活色生香。也不是所有隱在山中的人,都能有這樣淡泊的心境。

歸去的山路,在和母親的對話中,走得異常輕緩,像是閒步,卻也是不知不覺中就到達了山底。

原來,一來一去之間,相同的,也是不同的。

站在山腳,朝着山中回望,探尋哪個位置纔是老者的家,朦朦朧朧中,仿若看見了老者依舊躺在搖椅上拿着那本《中庸》,慢慢評。

我才明瞭,深山之中的老者,即使不給我開藥,這一趟旅程的見聞以及感悟,我的身心都已被淘洗、淨化、調節……

境由心生的散文6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嫵媚與否不在於客觀之認定,而是存乎於方寸之間的感覺,所以抱持着樂觀與歡喜的心情,人們便可以感受美妙與璀璨的生命意境。

有一天前往居住在鄉下的朋友家作客,他的住家是一棟雙並透天樓房,前庭與後院種了許多花花草草,而且也有好幾株高出樓房的大樹,整體庭園造景呈現簡單、樸拙而自然,實在是一處亟爲寧靜與清幽的住所。

房子前院種植一排東方美人樹,其枝枒簡單而有層次之中,開滿粉紅色花朵,看起來真令人感到賞心悅目。

而樹叢、花草之間,除了奼紫嫣紅的花朵以外,最常見到的客人就是吱吱喳喳的小鳥,有小麻雀、綠繡眼、斑鳩、八哥、白頭翁等野鳥,間或飛來一些不知名的鳥兒,在樹幹與花朵間追逐與嬉鬧,一幅好不熱鬧的景象。

“能住在這種鳥語花香的環境裏,真是無比的閒情雅緻呀!”當我以稱羨的口吻,向朋友提起真實的感受時,他倒是聳聳肩膀笑着說:“每天清晨在小鳥鳴叫中睜開起牀,真的覺得棒極了,尤其在水泥叢林的現代社會裏,能擁有此種意境,的確值得珍惜!”

可是他更以微笑的表情接着說:“欣賞大自然的聲音,有時候也得視當時心情而定,當心情不錯的時候,所聽到的鳥叫聲,便覺得那是大自然的天籟;可是心情不好之際,卻覺得小鳥聒噪的叫聲令人煩燥!”

他的看法的確有道理,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對於事、 物的喜好,常常取決於當時心情的好壞;而表現於外的行爲,便夾雜着主觀的情緒反應在裏面,也許心理學家認爲,這樣的行爲是不成熟的,因爲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太大了。

然而每一個人的心情,有可能始終如一嗎?是否每一時刻都有 好心情?還是每一分每一秒的情緒都糟透了?或許一個懂得情緒管理的人,其心情想必不應該這麼極端吧!

因此如果從大格局的角度來看,大自然的運行,和外在環境的變化,應該屬於不可抗拒的因素,那麼人們要如何獲得美好與正面的心情呢?還是要用什麼層次來解讀 “境由心生”的哲理?恐怕是人們在抱怨與發牢騷之前,必須冷靜來思考的課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