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寄情山水境由心生散文

本文已影響 2.83W人 

這是個流火的人間七月,熱浪一波波來襲。讓我不敢外出面對驕陽,整日呆在空調的庇護下,渾渾噩噩地過着朝夕更迭的日子。

寄情山水境由心生散文

那天,母親說我的體質太差,又缺少運動,要帶我去幾十公里外的地方,看一位老中醫,抓一些強身健體的中藥回來調養。現已退休的老中醫,相傳醫術高超,世代行醫的他,善於調理人的弱質身體。拗不過母親的百般勸慰,於是答應一去。

那日,起得很早,似乎很久沒有起得那般早了,太陽還未升起,感受着微風習習,看着蔥蘢綠樹,心情倒也愜意。

然而,那位老中醫住在深山之中,若不是有人指引,我們根本找不到行進的方向。可是車仍然在山下被迫熄火,因爲山路崎嶇蜿蜒,羊腸小道般寬度,樹木雜草茂密,車斷然是駛不進去的了。下車,看着驕陽,想着即將漫無目的行走,我不由叫苦皺眉。

走着走着,陽光愈發地強烈了起來,即使撐着太陽傘也無濟於事。好在,山進得深了,就有參天的樹木擋住了日光的照射。

不知不覺,就走了老中醫的家門口,那個指路人說的“一汪泉邊的一所老房子”。

敲門,許久,有位白髮婆娑的老婆婆出來開門,我們向她問好,之後說明來意,她笑着引我們進屋。

剛進屋就有一股清涼之意竄上身來,與外面宛若兩片天。

這是所比較古舊的房子,連地面都還是土質的,還算平整,因爲住的久了,踩踏的久了,沒有乾燥的浮塵,表面異常的光潔,散着幽暗的光,大概因爲土質地面的原因,才得以那邊清涼。房子的牆壁倒是刷得很潔白,牆上貼有一些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廳屋的正央還有一幅很大的旭日東昇圖,有勁鬆,有仙鶴飛舞。那些書畫作品讓我嗅到了藝術的氣息,原本煩躁的心境似乎一下子都到了緩釋。

穿過客廳,從一處偏門出去。我着實吃了一驚:約摸三十平米的院子裏,奼紫嫣紅,鶯歌燕舞,馨香襲人,我有了一些幻念,仿若誤入人間仙境。那些盆栽大大小小,形態各異,正值花兒綻放的當頭,還有一些歡快地鳴叫的鳥兒在籠子裏上下蹦跳着。

院子的一隅,有一方石桌,四樽小石凳。石桌旁邊一位滿頭銀髮的老者,戴一副老花鏡,氣定神閒地躺在搖椅上,看着一本書。

我的腦中突然涌現一些詞:世外之人、高雅之士……

老婆婆叫他的名字,他起身,動作輕盈,轉身對我們微笑。

母親對他說明來意,他示意我們在石凳上坐下,然後叫老婆婆給我們沏茶。我說不麻煩了,老婆婆卻已經轉身進屋了。

老者慈眉善目,面貌端詳,想來曾經也是一位美男子。他詢問我姓名年齡,以及身體狀況,我一一作答。

我看到了他放在石桌上的`書,是《中庸》。

老婆婆端來兩杯茶,盛在青花的杯盞之中,香氣嫋嫋升騰。

後來,他給我把脈。之中雙目微閉,十分投入,我也感知到了腕間那有節奏但薄弱的脈象。

再後來,他給我開藥方,我就坐在旁邊,看他很認真地寫字,字字蒼勁有神,頗覺神韻,毫不遜色那些書法家。

於是我問他,客廳的那些草書是不是他寫的。他說,是,想不到你也懂書法。我說,不敢說懂,只是欣賞。他說,爲了陶冶情操,也是一種生活的消遣方式。

我說,住在深山之中是不是太不方便了。他說,不會,有需要的子女會送上來。而且,他們老夫妻倆的身體都很好,也沒有什麼不方便,重要的是喜歡這種真正寧逸的生活,有人來就看看,沒人來就喂鳥養花,很好。

真正的儒雅歸隱之人。

我突然間很感動,爲這種清寧的心態,爲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我還能看到一些人,不爲名利所累,只一心感受生活的本真。

八十五歲的高齡,還能那般心淨神明,精神矍鑠,我想一定與他的這種淡泊悠遠的性情有關吧。

他給我講解服藥的注意事項,以及服用方法。一切結束,我卻有些捨不得離開,於是藉着他的那句“坐一會,把茶喝完”又逗留了一會。

我逐一欣賞那些盆栽,除了一些購買來的盆栽以外,還有一些是他在山中挖來栽培的,長勢也甚好。他看出我也喜歡花草,然後給我講那些花草的習性,以及養護之中需要注意的現象。他說,最重要的是,這些盆栽生活在森林中,有歸家的感覺,才長得好。我很是受益,終於知道爲什麼我養的那些盆栽沒有他的富有生機。

漸進中午,母親說不打擾了,我們該下山了。老婆婆正在那汪泉邊收拾一些新鮮的蔬菜,她挽留我們吃午飯,母親婉言謝絕。

老者很熱情地送我們至路口,我微笑着和他作別。

那時候,太陽當空照,我卻完全無了剛進山時的悶燥。還是相同的風景,還是相同的路程,心境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體悟。

行走在鋪滿石子的森林小道中,看着綠影蔥蘢的樹木,看着那些斑駁的陽光透過葉片灑在地上,有微微的風吹得那些葉片窸窸窣窣作響,宛若一段曼妙的旋律盪漾在天地之間。我感覺心都在升騰,仿若置身畫中。

我對母親說,老了也要隱在山中,過這樣清寧不受浮生浮世侵染的日子。母親淺笑着說,這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因爲他們的心夠靜,才能將這些寡淡的日子過得活色生香。也不是所有隱在山中的人,都能有這樣淡泊的心境。

歸去的山路,在和母親的對話中,走得異常輕緩,像是閒步,卻也是不知不覺中就到達了山底。

原來,一來一去之間,相同的,也是不同的。

站在山腳,朝着山中回望,探尋哪個位置纔是老者的家,朦朦朧朧中,仿若看見了老者依舊躺在搖椅上拿着那本《中庸》,慢慢評。

我才明瞭,深山之中的老者,即使不給我開藥,這一趟旅程的見聞以及感悟,我的身心都已被淘洗、淨化、調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