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種樹郭橐駝傳》精品教案

本文已影響 3.7W人 

教材分析

《種樹郭橐駝傳》精品教案

本文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通過對郭橐駝種樹之道的記敘,說明"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是"養樹"的法則,並由此推論出"養人"的道理,指出為官治民不能"好煩其令",批評當時唐朝地方官吏擾民、傷民的行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願望。

 教學目標

1.瞭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寫作背景。

2.積累"優、業、蕃、舒、顧"等文言實詞的含義。

3.歸納"雖、因、且、焉"等虛詞的義項。

4.訓練學生自讀自譯課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學能力。

5.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順應其天性,讓其自由發展,少加入為干擾。

 教學重點

1.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學習文章對比和映襯的寫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學難點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種樹之理來談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理應讓學生充分自讀,教師作相機點撥。

課時安排

1課時

預習資料

文言語法現象舉例

(一)通假

⑴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4處)

⑵蚤繅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而”通“爾”,你們的)

⑶其實讎之(“讎”通“仇”,仇視)

⑷根拳而土易(“拳”通“蜷”,蜷曲)

(二)古今異義

⑴故鄉人號之“駝”(故,所以;鄉,鄉里)

⑵不抑耗其實而已(其,它們;實,果實)

⑶其實害之(其,那;實,實際上)

⑷見長人者好煩其令(長,管理;人,百姓)

⑸字而幼孩(字,撫育;而,你,你們)

⑹得養人術(養,治理;人,百姓)

(三)一詞多義

⑴雖:他植者雖窺伺效慕(即使,連詞)

雖曰愛之(雖然,連詞)

⑵故:其土欲故(舊,形容詞)

故不我若也(所以,連詞)

⑶實:早實以蕃(結果實,動詞)

不抑耗其實而已(果實,名詞)

其實害之(實際上,副詞)

⑷若:其置也若棄(像,動詞)

若不過焉則不及(如果,連詞)

故不我若也(如,連詞)

⑸然:隆然伏行(……的樣子,助詞)

既然已(這樣,副詞)

然吾居鄉(然而,連詞)

⑹病:病僂(害了……病,動詞)

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詞)

⑺者:有類橐駝者(的樣子,助詞)

他植者則不然(的人,助詞)

則與吾業者(的職業,名詞)

⑻以:以致其性焉爾(來,連詞)

早實以蕃(不譯,連詞)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詞)

⑼而:鳴鼓而聚之(表承接,連詞)

字而幼孩(你,代詞)

旦視而暮撫(表並列,連詞)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錶轉折,連詞)

⑽且:無不活,且碩茂(而且,連詞)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尚且、還,連詞)

故病且怠(既……又,表示並列關係,連詞)

⑾業:駝業種樹(以……為職業、從事於,動詞)

理,非吾業也(職業,名詞)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⑴不知始何名(叫)

⑵病僂(生……病)

⑶名我固當(命名)

⑷蚤實以蕃(結果實)

⑸橐駝非不能使木壽且孳也(活得長久)

⑹其蒔也,若子(撫育子女)

⑺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用手指甲抓)

⑻傳其事(記載)(《知識》H版歸入“為動用法”,為……寫傳)

⑼其築欲密(用杵搗)

⑽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飯;饔,吃早飯)

⑾故鄉人號之“駝”(給……起諢名)

2.動詞作名詞

⑴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遊及買果者(觀賞遊覽的園林)

⑵或移徙(移栽的樹)

3.名詞作狀語

⑴旦視而暮撫(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⑵而木之性日以離矣(一天天)

4.使動用法

⑴非有能碩茂之也(碩,使……高大;茂,使……茂盛)

⑵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使早;蕃,使……多結果)

⑶見長人者好煩其令(使……繁多)

⑷而卒以禍(使……遭禍)

⑸遂而雞豚(使……順利地成長)

⑹鳴鼓而聚之(鳴,使……鳴響;聚,使……聚集)

⑺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5,意動用法

駝業種樹(以……為職業)

6.為動用法

⑴其培之也(為……培土)

⑵憂之太勤(為……擔憂)

(四)句式

1.判斷句: “……也”式 理,非吾業也

2.倒裝句

賓語前置

⑴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

⑵不知始何名(“何名”,名何,叫什麼)

⑶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麼)

⑷吾又何能為哉(“何能為”,為何能,有什麼本領)

3、省略句

以( )為官戒也(省賓語“之”指其事)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古人勤於植樹,樹木造福於古人。因而激發了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意,他們常對喜愛的樹題詩吟詠。

東晉陶淵明在房前種了五棵柳樹,曾留下"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的詩句。唐代詩人杜甫因戰亂流浪四川成都流花溪時,向駐地熟人要桃樹苗,"泰氣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流花村"就是生動的寫照。素有"柳痴"稱呼的柳宗元,被貶柳州刺史後,在柳江沿岸種了很多柳樹,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種樹柳江邊"的說法。

他的散文《種樹郭橐駝傳》不僅對指導種樹有科學價值,而且還有極強的諷喻意義。

  二、柳宗元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東郡解縣(今山西永濟縣),世稱"柳河東"。他出生於

長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經史百子。21歲中進士,任祕書省校書郎。26歲第博學鴻詞科,任集賢殿正字,博覽群書,通觀古今。貞元十七年(801)調任藍田尉,得以瞭解世風民情。阪宗即位,他參與王任、王叔文等人的永貞改革,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改革失敗後,被貶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馬,前後長達十年之久。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釋以遣苦悶,並關心現實,寫了大量文章駁難政敵。

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滿心以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遠放柳州刺史。在柳州任上,他關心民瘓,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懸,深得民心。元和十四年卒於任所,故又稱"柳柳州"。(劉禹錫寫反詩)

柳宗元是中唐進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具有進步的歷史觀和樸素的唯物思想,反對天命論。他和韓愈一起領導古文運動,認為文章應輔物及時,其文學主張與韓愈大同小異。他的散文創作立意新穎,章法嚴謹,以雜文、寓言、山水遊記等成就最高。

三、解題

本文名"傳",實際上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郭囊駝種樹的本事己不可考,後世學者多認為這是設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針對當時官吏繁政擾民的現象發而為言的。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併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陸贅《均節賦稅恤百姓》)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絹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宮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據《舊唐書·食貨志》載,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競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的盤剝,於是"通津達道者稅之,前蔬藝果者稅之,死亡者稅之",民不聊生。這就是柳宗元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學生討論並用一句話概括各段大意。

明確:

第1段,仿史傳體例,介紹人物身世。

第2段,轉入正題,道出郭囊駝是一個種樹的行家。

第3段,郭囊駝談種樹經驗。

第4段,在問答中將話題"移植"到政事上來。

第5段,寫問者的意外收穫及作傳目的。

  五、具體研習課文

出示投影: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囊駝是一個種樹的行家的?

2.郭囊駝總結的種樹方法是什麼?他認為種完後應該採取什麼態度?他對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如何評價的?

3.其他種樹的人往往怎樣做?結果如何?

4."問者"問"養樹"後,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5.郭豪駝是怎樣評價、描述官吏煩令擾民的?

6.簡析文中的對比、類比手法。

學生思考、討論後明確:

1.作者先說囊駝種樹為他帶來的"際遇"一一一"爭迎取養",再說他身手不凡。說歡迎他的人,舉了兩種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觀賞遊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種樹賣果的(物質方面)。這兩種需求所種之樹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囊駝技術的全面。說他技藝高超,點出了兩個方面。一是他種的樹不怕"移修",有"樹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種的樹具有全優的品質,校繁葉茂,早熟多果。最後用咆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點染一筆,更增加玄妙氣氛。

2.郭囊駝總結的種樹方法是:"凡植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士培音欲平,其土如故,其築欲密。其商也若子。順應著樹木的自然性格栽種,從而保護了它的生機,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對自己的評價一樣,"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種樹的人違背樹木的本性,種樹時"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因

此遭致"木之性日以離"的惡果。

4."問者"問"養樹"後,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議。即建議把種樹管樹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簡要地用幾句加以概括:"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接著用鋪陳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種種表現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畫細緻入微,入木三分。如寫官吏們大聲吆喝,驅使人民勞作,一連用了兩個"爾",五個"而"和七個動詞,把俗吏來鄉,雞犬不寧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

6.本文運用了對比和類比的寫法。對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點,顯現事物的差別,加強說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對比,有敘事性的,如兩種種樹方法的對比;有論述性的,如郭囊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和對"他植者"的批評。類比就是互相照應的寫法,通過上下文內容或語意的遙相呼應,來強化表達效果。本文先談"養樹飛後論"養人",把有關樹和人的話題合而為一,互相補充。

  六、探究閱讀

結合"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談談兒童教育。

說法參考:樹木和樹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兒童的根本方法應是不害其長不抑耗其實,

應按照自然規律教育兒童,不能太過或不及,更不能人為束縛或戰害兒童身心的發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即"順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擺苗助長,也不能恨鐵不成鋼,動輒體罰。

 七、課文總結

以寓言的方式進行諷諫,是中國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層統治者提意見的傳統做法。文章用"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養樹方法。委婉含蓄地說明順民之姓以養民的道理。揭露並諷刺了統治者的苛政煩令對百姓的搔擾侵害,提出寬簡為政,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主張。

(板書):郭橐駝———對比——— “他植者”

種樹技藝、種樹態度和方法

(板書)他植者——————(類比)—————— 為官者

種樹馬馬虎虎 不關心老百姓痛癢

“愛之太殷,憂之太勤”: “長人者好煩其令”:

“旦視而暮撫”“爪其膚”“搖其本”。 “旦暮吏來而呼”“鳴鼓”“擊木”。

“木之性日以離” 百姓在煩瑣政令下“病且怠”

(板書)養樹術—————— (類比)——————養人術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順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蒔也若子” 要愛護老百姓

“其置也若棄” 治國要讓老百姓休養生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