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兩兄弟》林語堂閱讀練習

本文已影響 1.47W人 

《兩兄弟》林語堂閱讀練習 

①熙寧四年(1072)七月,蘇東坡攜眷離京前往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他弟弟子由這時在陳州充任教授,淡泊自甘。陳州正在蘇東坡治下的視察行程之中,他隨後幾年都常常利用機會到弟弟家盤桓小住。

《兩兄弟》林語堂閱讀練習

②子由高大,豐滿的圓臉,兩頰附近的鬆肉很多,而東坡則健壯結實,骨肉勻停。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動、強而有力的嘴脣。他的臉色紅潤,熱情洋溢,會由歡天喜地的表情一變而成抑鬱沉思的幻想狀。子由沉穩、實際、拘謹、寡言;而東坡則輕快、開闊、好辯、天真、不顧後果——就猶如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由各自的才氣上看,威廉原應當寫小說,而亨利應當寫心理與哲學性的論文。可是威廉·詹姆斯卻把他的才華和詼諧注入了通常乾燥無味的心理學和哲學教科書,而亨利·詹姆斯則在小說的天地中注入了他人性的思想和觀察這樣充實的內容,這對世界的文化反倒有益而無損。子由沒有哥哥才氣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內容充實,具有深度,使他在這一類文章之內,足稱大家。

③那幾個月,兄弟二人常到柳湖去划船,或是在城郊漫步,談論政治、家事、前途。蘇東坡的一個短處就是老向客人談論自己的心思,寫文章也是發揮自己的見解。當時不是什麼好年月,子由對哥哥太瞭解。一天,二人正在討論國家情勢,子由對哥哥說:“空閒不見得是壞事,一日空閒長似兩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閒中過,他實際上等於活了一百四十年。這是求長壽最容易的辦法。”哥哥卻回答道:“可是我就是閒不住。我一發現什麼事情不對,就像在飯菜裏吃到個蒼蠅一樣,非要唾棄不可!”

④蘇東坡知道弟弟的婉勸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氣質像子由那樣恬淡沉靜,他必然會樂於接受的。但是問題是他不是。我們論到蘇東坡就不能避免孟子所說的“氣”這個字。以蘇東坡的情況而言,其意義正同於偉大的精神,一個人高升到無極限的精神,至大至剛,激烈衝動,因其本身充沛的精力必要發之於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蘇東坡的人和批評蘇東坡的人,就常說到他這種至大至剛之氣。蘇東坡既然天賦這樣生氣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與矛盾遭遇,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與生俱來的大無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顧到同樣重要的明哲保身這一人生的本分。在蘇東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時期此種衝突特別尖銳,正是“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⑤蘇東坡與子由及家人共度一箇中秋後就要奔赴新任了。臨別時,二人難分難捨,子由送兄長至穎河下游八十里外的穎州。在蘇東坡開船出發的前夜,兄弟二人又在穎州河的船上共度一夜,吟詩論政,徹夜未眠。那天夜裏,蘇東坡寫了兩首詩,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悟此長太息,我生如飛蓬。

⑥“飛蓬”一詞正足以象徵蘇東坡的一生,因爲從現在起,他就成爲政治風暴中的海燕,直到他去世,就不會再在一個地方安安靜靜度過三年以上的時光。

(節選自林語堂英文版《蘇東坡傳》,張振玉譯)

5.選出下列對文章分析有誤的兩項 ( )

A.文章第一節巧妙地借情況介紹將兩兄弟性格進行了對比,這樣不僅突出了兩人的'不同性格,更爲下文作了鋪墊。

B.文章採用“點—面”相映的手法,既概括地介紹了兩兄弟的一些基本情況,也在具體的事件中再現了人物形象。

C.作者認爲蘇東坡要“顧到同樣重要的明哲保身這一人生的本分”,在歷史的背景下客觀寫出了蘇東坡形象的豐富性。

D.蘇東坡之所以“生如飛蓬”,主要緣於他“一發現什麼事情不對,就像在飯菜裏吃到個蒼蠅一樣,非要唾棄不可”的性格。

E.文章最後一段凸顯了蘇軾悲觀厭世的思想。

6.兩兄弟的區別表現在哪些方面?你認爲兩兄弟分別像文中提到的哪一位西方作家?請加以闡釋。

7.第三段寫“那幾個月”兄弟倆的事情,有什麼作用?

8.根據文章內容,說說作者對兩兄弟各有什麼樣的評價?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蘇東坡性格中“閒不住”的特性的?請列舉二親人(兄弟、姐妹、父子、母子等均可)或二摯友間的不同點。

5.A E (A項,開頭一節沒有將兩兄弟性格進行對比,應當是第二節。E項,曲解文意了)

6.①外貌、性格、文學才華。②東坡像威廉,子由像亨利。③相對而言,東坡沒能把他的全部才氣傾注到文學創作上,而更多地關注時事;子由雖然才華不敵東坡,但是他專注於一類文章而成大家。

7.(內容上)①增加讀者對兄弟倆那幾個月生活的瞭解,豐富讀者的認識;②突顯子由對哥哥的瞭解,也表明兄弟情深;③突顯兩人的不同點。

(結構上)①進一步照應第二段的兄弟倆的區別(或豐富了二人的有別之處);②爲下文的深入分析做鋪墊。

8.①子由沉穩實際,恬淡沉靜,才華不及東坡;東坡開朗天真,直言無隱,才華出衆。

②作者高度肯定了蘇東坡“閒不住”的性格,認爲那是一種至大至剛之氣。舉例說明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