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通用9篇)

本文已影響 3.41W人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通用9篇)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用朗讀的方式學習本課的語言

2.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3.品味北京胡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

品味北京胡同所蘊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時數

教學過程

導入:

問題:

1.你對汪曾祺有什麼瞭解?

2.你瞭解北京的衚衕嗎?

3.你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文化的含義嗎?

自讀課文並討論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寫衚衕的原意,衚衕取名的來源有很多種。

第三段寫衚衕的寬窄。

第四段寫“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

第五段寫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

2.學生朗讀課文6-9段,教師配樂範讀10-12段,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遷。

第七段:北京人願住“獨門獨院”,平時過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舉例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3請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感情。

親切、欣賞、不滿、批評、懷舊、悵然低徊。

4品味語言:

1讓學生自己讀第8段、第11段對話部分找同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第12段讀“這二位同聲說”後面的部分、第13段。讀的過程中體味句中蘊含的感情。

2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形式表達一種感情。

語言特點總結:

汪曾祺的語言文白夾雜,有時極雅,有時極俚,時能出人意表。他重視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他的語言有文人氣,但又和現代語言融合無間,是一種純熟,寓絢爛於平極的語言。

延伸討論

隨着時代的進步,北京的衚衕日漸被高樓大廈取代,更多的在高樓中長大的人認同“高樓文化”“社區文化”,你怎樣看待這樣的變化?

作業佈置

以居住環境與人爲話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文章,屬於講讀課文。本單元由四篇風格形式都不相同的序言組成,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資料。《衚衕文化》是我國現代散文家汪曾祺爲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藝小品文。作者詮釋了北京居民建築和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語言詼諧幽默,京味十足,極具張力。學生應該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寫作訓練的很好的材料。這篇課文處於前後教材的銜接位置,在教材內容安排方面,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確立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領會“衚衕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徵及其典型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歸納“衚衕文化”的特點,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2)通過分析“居住方式與城市文化形態的內在聯繫”,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3)通過課文發掘有關本地文化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品讀體驗,體味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如何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難點:作者對衚衕文化所持的情感態度。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爲了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能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的原則。對本課的教學採用點撥法、歸納法、發現法、討論法和品讀法等五種教法。

用點撥法和歸納法分析文章要點,達成“認知目標”;

用發現法和討論法等發掘研究課題、交流學習成果,促進共同提高,達成“能力目標”;

用品讀法體驗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達成“情感目標”。

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同時也爲了使教學過程更具科學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本節課用多媒體課件作爲教學的輔助手段。用Powerpoint製作的教學課件含建築畫片、背景音樂、課文層次結構動態演示、知識遷移引導等,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全程,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另外課件演示板書,能節省時間,加大容量,提高效率,體現教改的新理念。

四、學法輔導

根據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及高一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特安排了以下兩個步驟的學法輔導:

一,自主探究法,指導學生充分藉助相關資料進行研讀,理清課文思路,質疑生難。實質是教會學生掌握“自學程序”:理脈→析疑→歸納→提升,從中也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的能力,掌握套路,學會閱讀文章的基本方法,形成技能,養成習慣。

二,合作探究法,分小組討論,課堂交流,在教師的點撥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探討傳統文化走向沒落的問題,發掘研究課題,養練思維和寫作的能力。實質是引導學生去創新學習。

五、教學程序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教學策略”的理論,在本節課上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的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立足課文重點內容誦讀品味延伸遷移

引發興趣點撥導思討論演板領會情感分組討論

(一)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首先是用多媒體循環播放一組有關衚衕的各種圖片,配以歌曲《故鄉是北京》做背景音樂,讓學生看看古老的衚衕,感受濃濃的北京風味。通過本環節的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立足課文,點撥導思;

設計三道題目引導學生思考:

(1)理清思路

(2)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

(3)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本環節運用引導——歸納法來進行。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語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提問後,用課件展示答案綱要。本環節繼續訓練學生根據要求篩選歸納信息的能力,併爲下一環節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做好鋪墊。

(三)重點內容,討論演板;

分兩個步驟完成。1發現疑難→2分組討論

1、發現疑難。(發現式學習)

每組學生根據課文的要點寫一個疑難問題上交。教師先梳理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補充總結爲以下兩個:

(1)探究衚衕建築特點、地域特點與文化的關係。

(2)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這一步驟意在突出重點,提出難點,並養成學生質疑的習慣。

2、分組討論(引導法、討論法)

學生分小組就以上的兩個問題展開深入探究,討論完成,然後課堂交流。此部分的學習,教師應參與到各小組討論當中啓發、協助或質疑,並及時肯定學生的發現及思維的成果。如第一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衚衕的建築特點和北京長期處在政治統治中心的角度來思考,這裏解決了教學重點;第二題教師指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文化修養來談,使學生從作品表面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分工和合作,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四)誦讀品味,領會情感;

先看配套的畫面聽課文最後三段的配樂朗讀,再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小組讀——自由讀——比賽讀)進一步感受作者對老北京、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

(五)延伸遷移,分組討論。

1、拓展延伸

在第三個環節基礎上拓展延伸,聯繫實際,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看待傳統文化?我們本地有沒有正在趨向衰落的建築文化存在?如果有,應該如何對待?請舉例說明。

此題意在訓練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相信學生很快會說出“騎樓城”,然後分小組討論,並把自己的見解寫下來,派代表發言。之後教師應對這個問題作出自己的認識:傳統文化的衰落從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不能一概否定,應繼承發揚並有意識的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巧妙融合。使它成爲當地建築文化的一個品牌,交流之後,讓學生作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餘時間深入研究。

2、遷移訓練

課外寫一篇關於梧州“騎樓城”文化的論文。要求寫出對環境的思考。

學生分小組在課外對騎樓城作調查,獲取資料,整合資料,最後寫成小論文。這裏指導進行研究性學習,藉以教會學生尋找探究的門路和方法,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探究的能力,獲得探究的樂趣。

以上五個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主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板書設計]

衚衕文化(汪曾祺)

衚衕———正、俗、多、靜

安土重遷(居住心態)

文化易於滿足(生活態度)

不管閒事(政治態度)忍

安分守己(處世哲學)

情感———懷舊、傷感

過往不多(人際關係)封閉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3

目標

1.瞭解衚衕文化的要義

2.探究衚衕文化深刻的歷史成因

3.領會作者面對衚衕文化的衰落所流露的感情

重點、難點

認識特定的居住方式對當地的居民文化的影響,引導學習分析認識自己的居住方式與居民文化的關係。

課時:

一課時

過程

1、快速閱讀課文,勾畫文章各段中心句。

2、結合課文1—4段,說說北京胡同的特點?

3、拓展:爲什麼北京人的方位意識如此強烈?

北京,幾代王朝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按禮制: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排列,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植根於北京人思想意識,使得他們對方位以及方位所蘊含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例(1)《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例(2):一人假稱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破綻。原來,那人宣讀聖旨時所站的方位不合禮制。

可見,人們已賦予方位一定的文化內涵,講方位,從某種意主上講,就是講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文化,就是講封建禮教,封建正統。

4、長期生活在這種方正的衚衕裏的北京人,其生活及文化必受深刻影響,閱讀6—12段,回答衚衕文化實質(精義)是什麼?有何表象特徵?

拓展:

(1)從居住條件分析衚衕文化植根於何種文化土壤?

——浸透濃郁的道家思想,一種“小國寡民”意識,“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執着於“根”觀念。“外面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這是典型的安貧樂道,封閉保守的傳統思想。

(2)從飲食上條件分析衚衕文化植根於何種文化土壤?

——“大白菜文化”,內涵是不慕奢化,甘於清貧,固守恬談,克已復禮,易於滿足。

(3)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最早樹立起科學業民主的大旗,爲何老北京表現出一種明哲保身的冷漠呢?

——歷史古都,皇城根旁,天子腳下,深受壓迫,各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5、隨着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消亡。站在“西風殘照,衰草離披”中,涌上作家心頭的又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懷舊、憂傷、豁達、超脫)

6、小結

汪曾祺以他長期居住的北京胡同裏發現了特有的衚衕文化,可見特定的居住環境與方式對一種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響。

7、知識遷移

學生看四川茶館現象,分析茶館對四川居民文化產生的影響。

板書:

胡園文化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教學用書《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學會梳理文章思路。在對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着力於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

《衚衕文化》是汪曾祺爲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京味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應該好好的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此外,通過本文,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查閱資料,對廣州本土文化進行深入瞭解和反思,這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與加強實際語文應用能力訓練來說,是很好的材料。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基礎一般,具備初步的概括能力,進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學生對北方的風土人情不是很瞭解,但通過與廣州本土文化做對比學習,對作者複雜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鳴;學生運用網絡工具搜索資料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有助於共同提高查閱資料的應用能力,培養新的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閱讀全文,瞭解北京胡同的有關知識及其中體現的文化內涵。

(2)能力目標

通過概括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通過誦讀與討論,體味本文京味語言特色,培養審美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通過拓展研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觀察生活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領會“衚衕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徵及其典型意義,學會辨證地評價“衚衕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原因,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對身邊的文化現象進行關注與思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概括要點、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訓練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對身邊的文化現象進行關注與思考。

【教法學法】

教法擬採用任務驅動法、跳讀法、討論法;學法採用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環境與資源】

多媒體課室

【課時安排】

二課時(80分鐘)

【課前準備】

1、自讀課文,找出各段的關鍵句,並思考以下問題:

(1)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2)什麼是衚衕文化,其內涵是什麼?

(3)作者對衚衕有怎樣的感情?

2、分組合作:提前一週左右佈置並安排好學習小組,教師給與適當指導

以“西關文化”爲主題,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資料,,每個小組一項具體任務:可以圖片展覽、放映多媒體資料等形式展示成果,並選派一名同學進行解說。

參考選題:陳家祠、茶文化、飲食文化、西關大屋、騎樓宅居文化、花市風情、粵劇風俗文化等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5分鐘)

中天老師的《讀城記》說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在他的筆下,北京是一個大氣的城市,廣州則是一個生猛鮮活的大市場。

提問: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學生討論,提出長城、故宮、圓明園、衚衕、四合院等等。

播放音頻評彈《說唱衚衕》,投影衚衕的圖片資料。

教師:衚衕、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們就像廣州的騎樓、西關大屋一樣,也成爲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載體。

讓我們來看看北京的衚衕是什麼樣的?它們有什麼特點?衚衕裏的文化又有什麼特點?

二、作者簡介(5分鐘)

請同學們簡要介紹你所瞭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當代作家。作品有小說《受戒》《大淖紀事》等。寫的內容大多是他對已經逝去的歲月的回憶。作品中展示的是蘇北水鄉優美的自然風光,誘人的地方風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與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舊時代的下層人民身上的善與美,把人引入歷史文化境界,討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說具有一種散文美,並不着意於小說的結構,而是以樸實自然的文筆,抒寫生活的內在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思路(20分鐘)

1.衚衕文化

請引用作者的一句話回答什麼是“衚衕文化”?

明確:第5段中“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讓我們來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環境——衚衕。

2.篩選有關“衚衕”及“衚衕文化”的信息。

(1)哪幾段寫衚衕?

明確:1-4段。

(2)衚衕的特點是什麼呢?(速讀,並搶答)

明確:

第1段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築格局的特點)。

第2段衚衕的取名。

追問:第3段具體寫了什麼特點?到底是哪一句?

明確:文中沒有現成的答案,那就必須用自己的話將兩個意思同時歸納進去,想想看該怎麼說?

第3段衚衕的大小和多少(寬窄、數量)。

第4段方便,安靜(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

小結:以上在概括內容要點時,我們主要採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摘錄文中語句,另一種是根據理解由自己組織語言。

提示概括要點的方法:

①找關鍵句,如總起句、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等;

②對沒有關鍵語句的,找出全段圍繞其闡述的規律性的內容加以概括。

(3)依照這兩種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點。

第6段封閉,安土重遷。

第7段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

第8段易於滿足(知足)。

第9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別舉“我的小說”和“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沒有要點可以直接畫出。

明確:這裏具體介紹了“衚衕文化”的特點。

3、根據概括出來的各段要點,分析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繫,劃分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1—4),介紹北京的衚衕。佈局,影響,取名,數量。

第二部分(5—12),衚衕文化的特徵。從居住、交際、娛樂、飲食、處世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對衚衕文化沒落的感受與思考。作者寫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的衰敗和沒落,帶有明顯傷感的情緒。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的?體會文章的結構整體安排的匠心。

明確: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本文的樞紐,它連接着“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兩部分。先說衚衕,再說文化,最後扣住“沒”字,寫今日衚衕衰敗的現狀、必然消失的前途,順理成章抒發作者對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感受,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合乎事物發展的規律,也符合人們的認識心理。

四、突破難點,探究學習,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10分鐘)

普普通通的衚衕,洋溢着濃郁的文化氣息,這種文化內涵表現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筆端。

1、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向我們展現“衚衕文化”的?

討論明確:先寫人們的生活習慣,再寫他們的人際交往,然後寫到處世哲學及精神面貌。

(1)居住方式上“獨門獨院”,而且安土重遷,捨不得挪窩兒;飲食條件上有窩頭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爲人處事上愛熱鬧不愛管閒事,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閉保守的種種表象,其實質是什麼呢?衚衕文化的精義是什麼?

“忍”,用書上的八個字概括:“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這樣一種封閉保守,易於滿足的文化形態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生深入探討

教師解讀:1北京城的建築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歷史。

衚衕文化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其實這不僅是北京人的一種傳統心態,試想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所以封閉守舊是一種民族心理,慣於忍耐更是一種民族性格。

林語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爲中國人的崇高品德,凡對中國有所瞭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德走得太遠,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來證明老北京的“忍”勁。“睡不着眯着”這話形象地活畫出一個“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着”,就是本來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閉上裝睡。“北京小市民”對社會上一些醜陋現象本也看不慣,但非把眼微微閉上假裝看不見,求的只是自家門前乾淨而已。

五、品味語言,體驗情感(10分鐘)

1、課文中語言富有京味,這些語言既寫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態,也表達出作者對這種“封閉”“忍”的文化的情感,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朗讀。以下句子重點品味: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現了北京人極其滿足的心態。

(2)‘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畫出其神態,對“忍”最好的註解。

——“真有你的”讚賞還是否定?(有調侃、嘲諷,更有無奈。)

(3)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書面語表現出衚衕之沒帶來的惆悵傷感的悲涼。

明確作者本文語言特點:樸實、雅緻,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2、比較朗讀(用普通話和廣州話分別讀下面的句子):

“有窩頭,不錯。大醃蘿蔔,好。小醬蘿蔔,很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OK。蝦米皮熬白菜,耶!”

學生討論與原文的區別,評價:呆板,單調,無生活氣息。兩廂對比,還是原句京味兒濃。

3、衚衕離我們遠去,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爲精義的衚衕文化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集中體現在哪幾段?(展示幾幅衰敗的衚衕的照片)

學生齊讀最後三段,注意要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來。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但當他直面衰敗的衚衕時,也認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所以,無奈中有懷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六、拓展遷移,綜合活動(25分鐘)

衚衕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鄉文化,“衚衕、草原、水鄉”構成了文化誕生的生活環境。讓我們來了解孕育廣州市民文化的環境——

請同學們選擇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西關騎樓、東山洋樓、城中村、恩寧路、獵德村、陳家祠、飲食文化),進行實地調查或利用網絡信息,整理蒐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闡述自己對這些舊民居的認識和看法;也可以將其製作成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展示廣州西關文化的全景或多樣風貌。

(任務課前佈置,課堂展示)

學生展示,教師評價。

參考內容:

1、以陳家祠爲標誌,體現書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樓、艇仔粥、中藥行爲標誌,體現茶文化、飲食文化、中成藥文化和中西結合的飲食醫藥文化;

3、以西關大屋、騎樓爲標誌,體現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粵劇爲標誌,體現風俗文化、風情文化。

七、課堂小結,佈置作業(5分鐘)

1、請同學們回顧本課所學的學習重點:概括要點,梳理思路的方法。

2、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衚衕的沒落,是歷史變遷的必然結果。保守封閉的衚衕文化終將隨着衚衕的衰落而沒落,高樓大廈代替了紅牆碧瓦,古老的廣州騎樓也將煥發新的容顏,獵德村將會變成廣州新的商業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希望同學們能在時代的變遷中記住傳統!

3、佈置作業:將小組合作的作業形成文字,談談自己對廣州文化的認識與看法。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

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 新課導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裏。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爲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着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裏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裏的北京市民卻有着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設疑討論】

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小結】

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爲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

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爲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爲什麼?

【明確】

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裏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北京人爲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

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爲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爲精義,以“封閉”爲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着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設疑討論】

“隨着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看待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沒落?(幻燈片打出)

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來的是傷感、懷舊、留戀的復雜感情。

【小結】

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爲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衚衕及衚衕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衚衕文化是永遠都說不盡的,北京人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在“一句京腔,兩句皮篁,三餐佳饌,四季衣裳”的調侃中,過着平穩而講究,寵辱不驚,樂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沒了衚衕,就沒有了北京,沒了京味兒,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衚衕裏,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經生活在衚衕裏。衚衕作爲北京文化的載體,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

衚衕,隨着時代的發展,作爲歷史的遺蹟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餘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爲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

因爲文化是沉澱在人們的心裏的。

幻燈片打出作者簡介及課下作業

作者簡介:汪曾祺

作業:課下閱讀語文讀本194頁的《金嶽霖先生》,體味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2.品味語言。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設計理由】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關鍵語句概括段落的要點。

本文主題思想的比較含蓄,只有通過認真品味語言,才能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把握作品.寫作意圖。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衚衕之沒》攝影集中只有一個沒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那張照片和前面是寫着“拆”字的衚衕舊房子、後面是高樓的照片。(用投影儀放映)

二、 粗讀課文,整體把握。

思考題:

(1)本文是爲攝影集《衚衕之沒》序言,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衚衕還是衚衕文化?根據是什麼?(明確:是寫衚衕文化。因爲第1——4段寫北京及衚衕特點,而第5段引出衚衕文化的定義後,第6——12段全是寫衚衕文化的特點。)

(2)“衚衕文化”的含義是什麼?(明確:“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衚衕文化”是指衚衕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發展趨勢作判斷的句子。(明確: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三、 細讀課文。分析、討論段落大意,概括要點: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對一段的思想要旨進行提煉,然後在段落中找出關鍵句子,或對有關話語化繁爲簡,進行概括。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這段從說北京城的特點引出“衚衕”。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爲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衚衕得名的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這兩段的目的是說明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寫衚衕的環境特點——安安靜靜。這三段是寫衚衕的特點。

(思考題:爲什麼先寫北京城和衚衕的特點?明確:寫北京城特點引出衚衕,而衚衕的特點和環境又是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說明了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呼應第一段“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兩句,既點明瞭本文將要敘說的主要內容是衚衕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點明瞭衚衕文化的含義,還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這段是文章的過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爲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所以,這段是寫衚衕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安土重遷。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在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裏“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隨”一點“分子”也只是爲了“合禮數”,是那麼的封閉而自私,這是衚衕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衚衕文化的特點——易於滿足、知足常樂。

第九段寫衚衕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們身爲“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作“與己無關”。置身事外、不管閒事是衚衕文化的第四個特點。

第十到第十二段寫“衚衕文化”第五個特點——處世態度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在這三段中,作者選取三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第一二個材料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着重寫安分守己。第三個材料是.寫作者親身的經歷,着重寫逆來順受。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寫衚衕的衰敗、沒落。

第十四段指出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即將消失,體現北京市民心態的衚衕文化也應該拋棄。衚衕的衰落,帶給了人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以智慧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看到了衚衕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衚衕文化告別也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總結全文。

板書:

北京城的特點

北京胡同之多及環境特點

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衚衕文化的含義--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遷

封閉自私

衚衕文化的特點知足常樂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衚衕已經衰敗沒落

衚衕文化應該告別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精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大家知道,句子的意義有時很含蓄,在字面意義中還蘊含着某些深層的意義,一般稱爲句內意義。句內意義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境來表現的,因此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弄清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句內意義有時需要結合上下文作出判斷。

“別煩躁,別起急,睡不着,眯着”這句話就要結合上文的貶義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和下文“這話實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兩句反語,體味其諷刺意味,表面上作者對這種逆來順受現象是局外人的調侃,其實作者對這種“安分守己”達到喪失正義感程度還有強烈的不滿、氣憤和批評。

“蝦米皮熬白菜,嘿”表層意義是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極易滿足的表情,說明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生活要求不高。但深層含義則“需要通過一定的語用聯想來理解”我們知道,作者寫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水平顯然是太落後了,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對北京人這種現象的諷刺意味。這裏的言外之意是,今天這種易於滿足知足常樂的思想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已經不適合時代了,應該丟掉了。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裏,作者爲什麼要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的悽慘景象呢?聯繫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殘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經下沉”的客觀敘述,聯想《衚衕之末》中那幾張只有沒有流露絲毫的喜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舊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舊的衚衕房子後面是嶄新的高樓的照片,再想一想爲什麼要用“毫無生氣”這樣一個貶義詞,就可以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在向人們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衚衕已經失去它存在的基礎。滿目淒涼、毫無生氣的衚衕,還留戀什麼呢?

“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這一段,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裏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衚衕裏的房子。”一個“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說,下面又爲什麼特地引用老北京的的日常口語“挪窩兒”“破家值萬貫”?如果聯想《衚衕之末》裏前面是寫着“拆”字的破房子,後面是高樓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這樣寫的目的是引用他們自己講的口頭語來調侃,含蓄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願意搬家的人。

再看“四合院是一個盒子”一段。這段中用了十三個引號,前十二個引號都是爲了標明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頭語言,讓人們從這些口語中看到,老北京講究的“處街坊”是除了會棋友“殺”一盤,到“大酒缸”喝兩個和“會鳥”外,就僅僅只“隨”一點“份子”而已,而且這裏,又特意把“隨分子”一詞拆開?爲的是說明連這也不是心甘情願,是出於“禮數”不得已而爲之。透過語言文字看出相關聯的生活現象。可見,衚衕裏的老北京,交往也不是主動的而是被“禮數”所迫,是多麼的封閉自私,是多麼的自顧自。所以,在這段的最末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個現代誰都不以爲然的、過時了的格言,顯然是公開諷刺老北京們了。

二 、提供下面材料,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爲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讀“看看這寫衚衕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1.作者對衚衕的感情:與普通北京人一樣——有懷舊、傷感,對它的消失——無可奈何。

讀“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是文章的主旨句,因爲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認識和判斷。

2.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主張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拋棄。

3.思考:作者在文中對“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和“置身事外、逆來順受”的敘述和描寫過程中在語言和態度上有什麼不同?爲什麼?

前者是調侃嘲諷,因爲作者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了,算得上是半個老北京了,對長期相處的老北京們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諸如隨遇而安、安土重遷、知足常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思想心態和觀念,在過去,向來是提倡的傳統,至於封閉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來順受大加撻伐,如果用嚴厲的語言批判,還可能會令有些人一時接受不了而產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語和使用引號來調侃。那爲什麼又含嘲諷意味呢?因爲,現在,北京高樓起來了,有些人還留戀着“殘破”的舊房子捨不得走,商品經濟大潮下,有些人還不願意下海掙大錢,不敢或不願講究享受。這豈不太跟不上時代了?易於滿足的思想應該丟掉了,知足常樂的觀念也不合當今的時代了。人與人相處,也應該多一點互相關心,社會發展了,信息時代了,也應該多關心一點國家、世界的大事了。後者是氣憤、批評。用貶義詞和反語來諷刺。

三、歸納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 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爲表現,以“忍”爲精義的衚衕文化 , 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 現在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及衚衕的消失而告別。

四、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展開爭論後再明確)

聯繫本文是作者爲《衚衕之沒》寫的序言,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複雜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勸告老北京們在留戀懷念即將消失的衚衕中告別放棄那些過時的舊思想舊觀念。

板書

品味語言 結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聯繫寫作背景

通過語用聯想

注意標點符號

流露感情: 對衚衕的消失—— 懷舊、傷感

對衚衕文化 —— 調侃、嘲諷、

不滿 氣憤、

寫作意圖:勸告老北京 告別衚衕文化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體會衚衕文化與北京胡同的關係,並能對衚衕文化談出自己的看法。

2、學會抓住關鍵語句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教學重點:

概括、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體會衚衕文化與北京胡同的關係。

教學設想:

1、1課時完成。

2、突出學生的讀書、思考與討論,教師適當點撥。

3、重點在課文後半部分,並向課外延伸。

課前準備:

印發《北京的衚衕》、馮驥才《文化眼光》。

學生預習:

1、熟悉課文。

2、閱讀印發的材料。

教學程序:

一、導入:

我們班同學的研究課題中有一個是《青城山道教文化研究》,(課前印發的材料中馮驥才的《文化眼光》一文談到)其實“只要用文化眼光來看,文化便無處不在”,衣食住行無不具有文化內涵。我們單來看--住的文化!

居住方式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性格、行爲,我們稱之爲一種文化。

我們來一起學習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衚衕文化》,看看北京胡同對老北京市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 括北京胡同的特點:

先來看幾幅北京胡同的照片。

(展示圖片)

北京的衚衕有哪些特點呢?

請同學們打開書瀏覽課文1--5段,勾畫出關鍵詞語。

交流。(兩生髮言)

(重點詞語:方正、取名趣俗、多、安靜、和四合院一體)

三、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一)、衚衕到底對北京市民產生了哪些影響呢?也就是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呢?還是再來看看汪老先生怎麼寫的吧!

自由朗讀6--12段,勾畫重點語句。

學生讀自己勾畫的語句。(兩生讀,其他補充)

提示:我們找的語句大多在文段什麼位置?(段首)

因此我們把握文章內容的時候要抓住關鍵語句,又特別要注意段首句。

(投影:封閉、安土重遷、過往不多、易於滿足、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二)、給你印象最深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朗讀品味兩處語句。(根據具體情況,融在其中或單獨提出來品味。)

1、8段:“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現了極其滿足的心態。

指名讀。(要讀出韻味,讀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來。)

齊讀。

這個地方如果改成:“……較好,……好,……更好,……很好,……最好。”如何?讀一讀,體會一下。

2、12段:“‘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畫出其神態,對“忍”最好的註解。

指名讀,齊讀。

--“真有你的”讚賞還是否定?(我的意見是有調侃,更有無奈。)

四、對衚衕文化的態度、認識

(一)、衚衕在經濟大潮衝擊下呈現怎樣的景象?隨着北京現代化推進,衚衕逐漸衰敗、沒落,爲高樓大廈所代替。請看幾幅圖片。

衚衕文化將何去何從呢?

對衚衕文化,作者的感情和態度如何呢?

齊讀後3段,找相關詞句,體會作者複雜的感情。

“毫無生氣”、“懷舊”、“傷感”、“無可奈何”、“總有一天會消失”、“悵望低徊”、“再見吧”……

(二)、課堂小結:課文思路衚衕特點——衚衕文化內涵——感情、態度

閱讀方法抓住關鍵詞句概括內容

(三)、對衚衕文化,你怎麼看?

學生交流,發表各自意見,教師適當引導。

請課外練筆的時候,寫篇文章,闡明你的看法。

要求:有標題,觀點明確,論據充分。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 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3、品位文化的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

1、 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 概括要點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論語》裏面有這麼一句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仁智的人喜歡山水。其實,不僅僅是仁智的人喜歡山水,在旅遊逐漸風靡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把山水聖地作爲他們旅遊的首選。我們旅遊看的是什麼?

請學生回答後,明確旅遊看的是當地的文化,出示幻燈片:

1、 江南水鄉圖片

2、 張家界山的圖片

明確:不同的風景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內型)再出示兩張同樣是亭子的照片(一張是蘇州園林的照片,一張是頤和園裏的照片)

明確:兩座亭子給人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皇家園林中亭子給人的感覺是“雄”,而蘇州園林給人的感覺是“秀”。將內容引進課文:

北京,大家並不陌生,請說說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築(學生大多都會說天壇、地壇、故宮、天安門、長城),今天我們就隨着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進北京,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衚衕文化。

打出課件主頁,顯示課文標題,作者等。本文是爲攝影集《衚衕之沒》寫的序,介紹有關序的知識。(這部分請學生朗讀)

序是一種文體,是附加於著作或書畫等並與它們有一定關聯的評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爲書序和贈序(寫出來送人的文章),多放在書後,後來一般放在書前,所以也叫前言,在專業著作裏還叫導言;而把放在書後的叫做“跋”,或叫“後序”或“後記”。序和跋的體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序跋文既可以由作者自己寫,也可以請別人寫。這種文體從內容上可以分爲介紹式、評價式、闡發式和隨感式等幾種。

本文的標題爲《衚衕文化》,我們剛纔也說了那麼長時間的文化,那什麼是文化呢?(接着介紹有關文化的概念、分類)

文化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他可以分爲:

(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精神文化產品就是。

(2)物質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類文化的物質產品。

(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較爲複雜,主要指人們通過某物某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定式。

我們首先來看看衚衕文化它屬於哪一種文化:齊讀課文第五段,思考什麼是衚衕文化?請學生回答。

衚衕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因此,他就應該是一種心理型的文化。

那麼它的內涵是什麼,指導學生找出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的詞語——封閉。

這種封閉性的表現是什麼(老師示範朗讀第6段,指導學生概括其內容,其餘部分由學生自己默讀概括)板書如下:

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那麼,作者爲什麼會對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如此深刻地理解了,我們還是來看看作者簡介: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衚衕裏,有機會經常接觸北京的普通市民,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化心態。他多年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在他筆下,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自稱是一箇中國式的柔情的人道主義者。

正因如此,在作者筆下的散文都具有一種濃濃的“京味”,在本文當中,在描摹北京人易於滿足時有一段對話(“有窩頭……嘿”),以及《八月驕陽》中的對話,就極其富有京味,首先讓學生醞釀,再由他們推薦代表朗讀,最後聽有關音頻朗讀。

導入到對衚衕特點的學習當中: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作者筆下的衚衕文化之所以稱之爲衚衕文化,而沒有叫做草原文化,湖泊文化,是因爲這種文化與北京的衚衕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接下來我們看看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閱讀課文1~5自然段,概括衚衕的特點):正、多、名稱俗、靜。

多媒體展示衚衕的圖片,引導學生從直觀視覺去印證衚衕的特點,同時,我們還可以根據圖片看出北京胡同的另一特點,那就是破舊,作爲長期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面對着衚衕的衰敗,作者心中有何感想?聽課文最後部分的朗讀,說說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衝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但是總的來說,作者顯得還是比較灑脫的,正如他在《日子就這麼過來了》中所說的“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無可奈何中,便有新的希望在增長”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衚衕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蘊。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教具準備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後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後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衚衕,我們並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於衚衕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於衚衕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衚衕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爲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衚衕,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爲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衚衕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衚衕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着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爲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說,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衚衕文化的衆多特點裏,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爲什麼?

4.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裏發現“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着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捨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着衚衕文化的特點;由於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並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麼感情?

明確:作者對衚衕,對衚衕中的市民生活,對衚衕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6.放錄音:“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再見吧,衚衕。”思考如下問題:

(1)第一段寫了北京民居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拴馬栓,上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弔,意在說明什麼?“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隱含義是什麼?

明確:意在說明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隱含義是北京的衚衕將隨着商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