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和時間賽跑》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75W人 

《和時間賽跑》這篇課文是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筆下的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帶憂傷情緒的散文。以下小編爲大家蒐集了《和時間賽跑》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和時間賽跑》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和時間賽跑》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網絡研討“先學後教”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看了“晚風”的幾次教學設計稿,真有幾許感動在心頭。好的教案精彩的課是怎麼樣來,就是在一遍遍的思考中悟出來的,在一個個同行的批評中精彩起來的,在某幾位專家的引領中個性鮮明起來的。

回首自己的教學,在第一輪接觸教材的時候一般都會花很多的時間去熟悉文本,參考教參,設計教學方案。到了第二遍教的時候,發現憑印象匆匆應對的課,往往自己鬱悶學生無趣。有第二輪思考的課文,上過後總有新的感觸和收穫,上完課猶如經歷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和時間賽跑》講“我”因爲外祖母去世而悲傷不已,聽了爸爸的話尋求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產生了和時間賽跑的念頭,並由此體會到了應該怎麼樣珍惜時間。

教學的第一課時,我抓住“他們知道與其欺騙我說外祖母睡着了,還不如對我說實話: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引導學生討論“父母對我說的是哪一句話,是“外祖母睡着了”還是“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

出乎意料,有不少學生選擇了父母欺騙我說外祖母睡着了。此時,我引導學生再讀一遍課文。學生重讀課文,讀到第三自然段的“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都明白了問題的答案。此時我馬上表揚肯定學生的學習方法:這就是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句子。學生在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馬上產生了新的問題“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呢?”,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思考中討論中明白了“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可人年老了,不可能再少年。”產生了人生難再的恐懼,在教師適當地引導“我們是不是要一直在主要唯恐老去、死去的恐慌中度過一聲,直至死亡真正來臨呢?”留待下堂課你們來回答。

在這個小片斷中也許有了那麼一點點“先學後教”的痕跡。學生有了問題並不可怕,這正是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調動學生思維的良好時機。教師要善於把握,把球傳給學生,讓他們在獨立運球、相互協作中投球射門,真正解決問題。

想起自己也曾因爲看到到初夏深深淺淺、變幻無窮的的綠意,產生了花謝春逝的悲憫,從而開始珍視時間,唯恐人生虛度。不知道我今天的教學是不是也讓學生產生這麼的念頭呢?

  《和時間賽跑》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和時間賽跑》是一篇富有意味的散文。整篇文章前半部分充滿着淡淡的憂傷,爲外祖母的去世而哀傷;爲時間的流逝一去不回的憂傷和無奈。

在這節課中,存在着以下不足:

1、語言表達不明確。在出示詞語中,我讓學生找表示時間快的詞。王挺說是:狂奔。讓我太意外了。於是,我追問:你爲什麼認爲?他說,狂奔速度快,用的時間當然少了。爲什麼學生會出現這一情況,我不停地問自己,自己在問問題是給學生的目標不明確。

2、課堂機智有待加強。第2段中,父母在勸慰孩子時,有兩種選擇,一是說實話,二是隱瞞真相。文中用了“與其……不如……”進行了連接。我讓孩子們說說父母的選擇是什麼。一個孩子站起來了,說是欺騙。當時,感覺特別急,孩子怎麼不懂呢?於是自己舉例子,進行說明解釋。事後,我想,當時應該把問題拋給孩子們,讓他們自己根據文章後面的句子,進行反駁,再來解釋,效果豈不更佳?

課堂冷靜,並充滿機智,纔會高效

  《和時間賽跑》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生命體的相互碰撞中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程序,乃至新的教學目標。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能夠從外界衆多的信息源中,發現自己所需要的、有價值的問題,具備捕捉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教師怎樣以開放的視野和靈活的思維,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以推進課堂教學目標?《與時間賽跑》的教學就是力圖做到這一點。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力求從關注生命的高度,把課堂教學看成是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里程。預設時用了板塊式的彈性方案。第一塊:你品出了什麼?主要引導學生關注並體會作者的心情變化;第二塊:你還有不明白的?主要指導重、難點句段的學習;第三塊:你有什麼收穫?主要側重於理解文章蘊涵的道理。並將根據教與學中的實際需求,隨時作出富有創意的調整,允許與預設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以外情況的發生

而在實際的課堂中,因爲依據學生學習中的實際情況,對文本進行重組、整合,對教學進行及時調整,整個教學進程可能不算完美,但生機勃勃、鮮活多彩。特別在“捕捉教學信息”方面,頗有收穫。

如學習伊始,老師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用心去讀課文,交流自己品味的種種滋味。學生有的說明白了要珍惜時間的道理,有的說知道了人可以跑贏時間,有的說心理有時難受有時高興——這些生成信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學生的種種生成因素都是課堂教學中的動態資源,如果引導學生逐個品味的話,勢必影響這節課預期的深度和廣度。而且這些信本身存在着重要與次要、有用與無用之分。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比較、判斷、鑑別,選擇出有價值的信息作爲教學資源。因爲預設時第一塊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並體會作者的心情變化,這時,當然就捕捉到了一個學生講的關於“心情”這一信息,以“用心的品讀,看看能不能成爲林清玄的知音,心情跟着變化”這一問題來推進教學,讓學生再讀課文,然後圍繞這個問題去探究。由於選準了活動的切入點,學生們在課堂上能全身心的投入活動之中,那一句句發自肺腑的語言,令人動容。一般來說,只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把“精心預設”看作是課堂實施的一個起點,一定會水到渠成的自然生成一些有用的資源。

由於在教學設計環節中,一方面對教學設計環節做總體說明,另一方面將具體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進程的差距作爲反思對象,分析自己在課堂上是如何捕捉利用隨機出現的信息促成課堂的動態生成的。這種反思是以具體問題作爲切入口的,使反思帶有更強的研究意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