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

通過有關資料的補充學習,使我初步的認識到“生本教育” 那就是“以人爲本”,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

俗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生本教育給我的感受就是這樣,把課堂的主動權放給學生,其實這也正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

本學期,學校也要求每位教師認真學習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論,並能夠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中。因接近學期末,我們生物剩下的課也不多了,也按生本教育的有關理念,給學生設計過兩課的預習作業,通過預習作業上的內容,自主的把握課文內容,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我再拿出一節課來進行小組交流、回報。因是初次嘗試,學生在彙報時的語言流利性、邏輯性的層次性比較差,但是從彙報的情況來看,學生在課下確實是蒐集、交流過了。生本課堂就要求以學生爲本,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要符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因此我們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正確、合理的運用小組合作交流,讓每位學生在小組合作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長的幸福。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結合自己的課堂,合適、適時的運用小組合作、交流、回報的形式來構建我的課堂,真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育的討論、學習中,真實感受生本教育的快樂和幸福。

推薦“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爲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於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終端是學生,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內化,人的獲得最終是依靠學生。學生不僅是教育對象,更是教學資源。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內化的積極性是基礎性資源,其他資源最終必須和學生資源相結合或化合,才能發揮效益。依託學生資源進行教育,容易獲得事半功倍之效。“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麼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

生本課堂主張“無爲而爲”的原則,主張教師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儘可能的自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保證他們有獨立的活動空間、人格空間和學習空間;同時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自我意識的產生,並不斷強化。在生本課堂,不是“教”決定“學”,而是“教”引導“學”,爲“學”服務。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少預設性多生成性。

“生本教育”的課堂,學生的學習在課前,課堂上是反饋、交流、討論和互相質疑,課堂只是起到調度和調整學生學習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讓學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學習下去。然而,我們的課堂往往是老師教,學生聽得課堂,在課堂上學習新知識,卻不知學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學會了,哪裏還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沒有機會表達。相比較一下,的確是差得太多。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其產生動力,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和調控,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久而久之,教學活動形成良性循環,“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通過學習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對我們的課堂改革確實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教育改革已成爲時代教育的主題。及時的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來,我們的教育才有出路,纔會彰顯其獨特的人文魅力。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2

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廣州參加了由生本教育創始人郭思樂教授舉辦的全國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習班。這次培訓內容分三部分:一是觀摩課展示、教學點評;二是由郭思樂教授做的關於生本教育的講座;三是與執教教師交流,並進行課堂教學講座和問題解答。通過這次學習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更真切地感受到,這裏的教學不僅無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學中播種人文情懷,喚起生命的激揚。

課前研究:充分的先學是構建生本課堂的法寶。先學就是將新知識、新任務提前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地研究,把個體的想法帶入課堂,從中選出最優化的學習方法,把學習變成一種享受,老師則要抓住文本的關鍵點去佈置前置性課前小研究。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節五年級的數學課:《圓的周長》,課前老師給學生安排了四個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是圓的周長?找一個圓形物品,你能想出什麼方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再找幾個不同的圓形物品,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和直徑,完成表格;說說自己的感想。課前自學讓學生對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課內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質疑中提升認識。學生不僅理解了概念,而且會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概念之間的關係,不僅學會了如何求圓的周長,而且還理解了圓的周長和直徑相互依存的關係。正因爲教師把一切學習的權力還給了學生,學生的表現纔會如此精彩,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體現嗎?

課前見聞:不管什麼樣的課堂,課前都有幾分鐘的講述見聞時間,語文課前學生或帶來一則文學笑話,或講述閱讀故事,或背一段優美的文章、詩句等等,數學課前學生或出一道腦筋急轉彎,或課外攻克的'趣味數學題等與大家分享,英語課前學生將課外學來的某一個新單詞、句子等教給大家,這種模式化的課前見聞講述訓練,有專門的學生主持,鍛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同時,每個學生都在收集、整理、積累知識中成長。

課堂教學:小立課程,大做功夫,實現教少學多。小立課程指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儘可能地精簡,而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以此實現教少學多,提倡教師的無爲便是有爲。數學課,只要引導明確思路即可,解題方法學生能解幾種就解幾種,不必強加。一旦測試,學生出題互考互改,學生的能力的確很強,但基礎知識可能較弱,怎麼辦?老師就經常組織一些針對性的課題研究。比方說“基礎概念的研究”,教師引導學生研究概念錯誤的種類,成因等等,以此來解決基礎內容不過關的問題。

課堂組織:自從自己實驗生本課堂以來,我的課就亂了。小組交流時,有的學生默默不語,有的學生滔滔不絕,可一句話也說不到點子上;還有的學生趁機搗亂,整個課堂怎一個亂字了得。課堂組織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爲此我困惑,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怎樣會學到東西呢?廣東省不僅在教學上生本化,連課堂組織模式也發生徹底的改變,所有的機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詩句或教師自創對子代替,如:一年級孩子在認完一課的簡單字後準備攻克最難的幾個字時,教師喊:“奇思妙想”,生接“記難字”,師再說“四人小組”,生接“面對面”,學生邊說邊坐好,並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學習的準備,把會認字卡放一邊,不會認的擺桌面,小組討論字的記憶方法,然後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採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組織課堂,如師說“書山有路勤爲徑”,而生接“學海無涯苦作舟”,師“開卷有益”,生“博覽羣書”等,課堂組織充滿了文學的色彩,學生在複習背誦經典名言的同時,教師輕鬆完成了組織課堂的任務。

課堂氣氛:生本的課堂學生絕對是分小組學習的,在我的課堂中,當孩子彙報時,語言拘謹,不連貫。臺下的同學,有的持觀望態度,有的是看熱鬧,還有的趁機搗亂,只有一小部分在認真傾聽,課堂中同學之間不能形成互動,之間的交流語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給孩子們說。爲此我也困惑,這樣不是限制孩子了嗎?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覺得很彆扭。可是通過聽課我發現,生本課堂小組的組織很有序,組長負責,組員人人有責,有記錄員,有監督員等,課堂上小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體的獲獎,個人的獲獎,回答問題的次數,資料收集的多少等都與小組成績掛鉤,因此各小組做到了人人蔘與,人人發言,回答問題總是以小組爲單位,而不是學生個體。小組發表意見時又是按第一發言人、第二、第三、第四發言人的順序輪流發言,而不是個別學生一言堂。由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氣氛熱烈的課堂,人人蔘與,不是口號,而是事實。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團結奮發的團隊,伶牙俐齒、充滿自信、儀態大方。課堂上實驗教師和學生的狀態給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剛開始的學話很必要,通過學話,孩子們才能學會彙報的流程,同學之間交流的語言,慢慢的會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在以後的課堂中,學生們纔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亂,更有序。

課堂評價:課堂評價是一個關鍵環節。我們看到他們的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傾聽,評價準確,語言婉轉,被評價者虛心接受,積極迴應。其實,訓練學生相互評價要做到“靜待花開”,要有一個過程,一年級的孩子總是在老師提醒下用稚嫩的聲音問:“我的想法說完了,誰來與我交流?或“我讀的怎麼樣?請給我提提意見?”;中高段的學生評價交流就顯得成熟流暢了,課堂上總是話筒搶不過來,“我來補充一點”,“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認爲你的觀點錯在…我認爲應該是…”等等,教師只是在享受着學生的爭論和評價,並適時點撥。課堂上回蕩的是學生的聲、影,激揚的是學生的生命,課堂上的主體迴歸,詮釋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內涵。

知識解決:我們的課堂知識解決經常是教師越庖代俎,教師的思維畢竟有限,生本的課堂老師變得聰明而輕鬆,有困難找學生,學生豐富的思維使知識的解決更加多元化。

學習生本教育的心得體會 這次學習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對心靈的撞擊。身臨課堂的感受,又聽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揚生命》的專題講座,以及實驗學校的校長和特級教師的經驗介紹,給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質就是提升生命質量。我們實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發展。生本教育是激揚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的教育。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3

這些天,我一直都和其他教師一樣,在認真的學習郭思樂教授所寫的生本教育這篇文章,剛開始讀時我有些茫然,什麼是“生本教育”?怎樣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靜下心來,非常認真地讀了“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這篇長長的文章。通過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我瞭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以往我們的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的聲嘶力竭,學生在下面似聽非聽。

讓學生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的熱情越來越低。這種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以前我們的教師在課堂將知識講解的太多太細,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太少,久而久之使學生思維懶惰,懶得思考問題,認爲學習是被迫的,是爲家長學、爲老師學,沒有了學習的動力,課堂效率低。

兩年前我校在杜郎口中學的影響下也實施了課堂教學改革,課堂上由一名同學展示完成後,其餘有不同觀點的同學會搶着到黑板上講解,無需教師點名指派,課堂上常常會出現同學爭論問題的情景。做事情應該從小做起,良好的行爲習慣也要從小養成,由於改革的時候孩子們已經高年級了,要想讓他們改變上課的學習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得到的,所以教改革上困難重重。

在我的思品課堂上,也曾多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課前我精心準備了大量教輔用具(比如圖片,實物模型等),課上還親自帶領學生動手做實驗,可我發現,課堂氣氛是活躍了,但學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新授知識上,而是被各種教輔用具吸引了,他們忽略了學習知識。

熱鬧的一節課上完後,真正掌握新授知識的學生寥寥無幾。通過學習,我瞭解到郭思樂教授的“新錯誤觀”——“評研”的理論基礎。他說:“兒童獲得的東西,有許多是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就激發了思考。

正是在克服錯誤的過程中,兒童獲得了真知。”他提到“傳統上,我們總要求學生的認識‘一次性完成’,這並不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生本’的學生,我們給他這樣的機會,使他們的認識,可以通過多次或長期地反覆式提高來完成。我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逐步地去感悟。”他提到一個例子,讓我感觸很深。

他說:牙牙學語的孩子有時候會犯一些令人發笑的錯誤。比如:他學着別人的口氣,認真地把自己的爸爸稱爲“你爸爸”。這時,他會驚異地發現,周圍的大人們發出一陣善意的鬨笑,或許還有一個溫柔的手掌,拍一拍他的腦袋。沒有誰會生氣、發火。

我們都知道:這點錯誤,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過不了多久,這個走起路來還跌跌撞撞的小不點兒,就能學會全套的`、精準的、完美的母語,他自然會排除自己的錯誤而趨向正確。哪怕他說話比別人晚上一年半載,父母也不會着急。因爲父母相信,他遲早能夠學會,不過是略晚一點而已。

我現在是一名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孩子在學前時我很有耐心,然而,孩子上學了,我反而變得煩躁,失去了原有的耐心,開始否認孩子之間的差異,只要別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的孩子也必須做到,只強調自己的虛榮心,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使她變得着急起來,一旦學習出了差錯,就大聲的斥責讓孩子心驚膽顫!這可能十多年教學的職業病吧,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對待,何況是其他孩子呢!其實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和他們小時候學習母語是相似的。

從模仿跟學,到嘗試自己做,反覆實驗後纔可以獲得正確的答案,並能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這個過程中,自然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但是在日常教學中,作爲教師,我們的確有點扭曲了學生的學習規律。我們似乎很在意學生犯錯誤,希望他們能在同時間內掌握相同的知識。我們爲什麼不能允許學生有一段相當笨拙的學習過程,不能允許錯誤的出現呢?“評研”,正是體現了對兒童學習人格的尊重,爲他們提供了“出錯”和“改錯”的機會。

生本課堂帶來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和成長。教學中封閉的資源和方式必將產生學習結果的單一和學生思維的僵化,於是學習變成沒有個性的重複和驗證、記憶,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都被禁錮,沒有創造性的工作讓教師在重複、單調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後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厭教、學生厭學。課堂應該在給予學生充分的前置性學習的經驗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討論,思辨,能學會的自己學會,不能學會的創造機會讓他學會,真正實現教育是爲了幫助學生,而不是限制學生。

在課堂上還應該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孩子們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這樣學生對課堂學習就更感興趣了。

在生本教育這篇文章中郭思樂教授列舉了強有力又吸引人的事例,讓我們一再地感受到那裏的學生的學習生活非常有趣,意義十足,也爲那裏的學生感到欣慰,他們能有那樣的學習方式真的很幸福,他們在學習上衝勁十足,自主意識強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識,更多的是學習上的創新意識,他們樂於開發自己的潛能,同時我們也從中看到,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在今後的生活中、教學中,我覺得我應該一改以往的教學作風,無論是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對我的學生應該多一些理解、寬容和耐心,允許他們犯錯誤,而且是可以多次犯錯。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覆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人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4

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爲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還要看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窮快樂,你爲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爲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兒童的潛能無限,只要我們相信他們,給出足夠的時間、空間和氛圍雲激勵他,他們就會還給我們一個驚喜。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也就是學生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化,因而,這個最後過程不是教師完成的。就這個意義來說,人的獲得最終不是依靠而是依靠主動的學。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老師是策劃者,是引導者。老師只是給學生指個方向,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老師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複了。而學生在課下的準備工作也有趣而生動了。通過這種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量,學生在通過準備資料的同時,也增加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而實現自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近自然,放飛孩子的天性。生本教育是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在深刻研究新課標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在經過了20xx年的實踐從而在全國推廣的。它徹底改變了傳統課堂上,教師總是想把孩子致力於自己的掌控之下,把孩子變成一個被灌注的容器。學生是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生命體,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如果老師單方面的向他們灌輸知識的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影響他的學習的熱情,造成了好多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厭學的情況。

郭教授曾說:“教師的導,應當把精力放在設計‘先做後學’,‘生會後學’的過程上,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環節。”“先學”的習慣對學生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自學預習一兩次或三四次也不能養成習慣,要持之以恆。行動的次數越多,習慣就越堅固,越能經受得住各種考驗。我相信,用我們的耐心和恆心幫助孩子們養成一個好習慣,他們一輩子都會受益無窮。我們以教材爲載體,利用教材與學生共同感情學習中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進而學會生活,學會發展。課堂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存動力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發現,誘發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質疑,鼓勵學生在閱讀欣賞感情。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成長。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學習生本教育理念,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覆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人。自己也要學着做一個魅力老師,從而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魅力!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5

郭恩樂教授說:“生本教育”理論。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師教,轉變爲主要依靠學生而學。而教師則要退後,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這不僅僅是教育方法而轉變,更是教育觀念的深刻變革。

這個“生本教育”理論,緊扣了課改的理論,現代的教育課改觀念已引入人心,真正的不同於傳統的教學,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成爲當務之急,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他們都基於對孩子的尊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熱情高、積極閱讀、預習,蒐集資料,爲課堂展示樂此不疲。我們的學生什麼時候才能這樣呢?他們整天爲一大堆的作業包圍着,給他點自由時間他還恨不得快點多抽出點時間出去玩,怎麼可能想去學習?也是擺在老師面前最大的問題,老師要做好引導作用,不要去灌輸給人生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探索知識,真正成爲知識的主人。在課堂中,用新穎的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允許留有疑問,激發學生課下探索的興趣。成長在前、成績在後。他們令人羨慕的成績,有自由成長、健康成長的必然結果。

生本教育課堂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們要如何進行“生本”呢?我們是不是要全盤拿來呢?當我們試圖要升起“生本教育”這面旗幟的時候,我想我們要認真考慮。我們的學校自己的課題研究“讓學生快樂成長”等理念與生本教育的理念有很多共同之處。所以,我們不必摒棄目前已經在實施的'課題的研究,需要的只是不斷地改進,無論是“生本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教學理論,都可以成爲優化我們教學方式的一劑“催化劑”。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同行老師的一句話:“我們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爲我們自己的那碗水還沒有倒乾淨,別人的那碗水就倒不進來。”其實我們自己的那碗水完全沒有必要倒乾淨。我們需要做的是倒掉我們的陳舊的、落後的、與學生的發展無益的觀念、行爲的腐水,倒進先進的、與學生長遠發展有益的活水來。“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讓我們的國家日益強大。那麼,我們的教學何不提出“有自己特色的生本教育道路”的理論,也許我們的教育教學亦會有一個新的局面!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屈原的一句話自勉。願在教育教學改革的路上,我能用汗水用激情澆灌一路之上的花草樹木,享受盎然的綠意,聆聽花開的聲音。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6

通過暑假生本教育理論班的學習,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更深深地感受到,這裏的教學不僅無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學中播種人文情懷,喚起生命的激揚。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爲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作爲教書多年的我,實在感到遺憾,很少想到學生是一個生命個體,站在講堂上,我只覺得他們是一個個缺少知識,缺少學習熱情與方法的求知者,所以在課堂上總是嘮嘮叨叨。考試來臨時,我只覺得他們是有待驗證的教育產品,不停地打磨補缺。學生違紀時,我只覺得他們是行爲失調的高等生命個體,強行校正。很多時候,我都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內心中潛藏着人類數萬年的經驗積累。把學生當做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這何嘗不是在開放我們自己的潛能呢?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學生學不懂的地方,我們慣常的做法就是講,反覆講,練,大量練。這種形式訓練的結果是什麼呢?學生聽煩了,練倦了。成績又怎能提高。殊不知智慧的獲得不是練,而是感悟、頓悟。從舉三反一,到以點見面。爲何學生不懂感悟,因爲我們都太急功近利了,教育的急功近利必然是把學生當做產品,以爲由外而內的琢磨幾下就行了,卻不知,能力的提高最終還是由內而外變化的。所以每個老師多點耐心,把學生當做活生生的生命個體,讓他們在活動,做中,去感悟,總結,最後學會運用,把知識成爲他自己的部分。

那麼在“生本”課堂裏,教師應該做些什麼,才能讓學生自已主動地去學,而且學得積極、歡快、高質、高效呢?郭思樂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多讓我們困惑的問題。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怎樣想教師的觀念、教育態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這些問題,那麼在教育方面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首先,要充分信任學生,敢於放手,並真正依靠學生自主地學。

剛開始實施“生本教育”時,我們只是在形式上放開,而在實際操作時,總是擔心學生這沒學到,那沒學好,非要讓學生按照自己思維框架去學習,那就會束縛學生的手腳,壓制學生的學習天性,大大削弱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這樣,學生纔能有足夠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去自由發揮,自由創造。

其次,要高度尊重學生,多用欣賞的眼光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爲本,就是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因此作爲老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並不斷地給予學生支持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這樣學生纔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像“太好了!”“棒極了!”“謝謝!”“真讓人難以相信,你們會想出這麼好的辦法來”等等這些激勵性的語言,教師要經常掛在嘴邊。尤其時我們剛剛開始進行生本教育實驗,學生還沒有完全從過去的那種“師本”教育模式中走出來。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對他們來說就是放開腳步主動前行的一種動力。學生只有在老師的激勵下,嘗試了成功的喜悅,學習願望得到了滿足,學習的積極性纔會日益高漲。

三、要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引導,幫助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

“生本”課堂中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小組學習活動。在學習小組的組建上,小組成員搭配要注意均衡性,每個小組要吸收兼顧到各個學習水平的學生。這樣,在小組學習時,優秀學生能夠帶動和幫助學習能力相對落後的同學,各個小組也才能展開公平的競爭。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對小組長的培養,尤其是培養他們的組織領導能力,如何帶領小組成員高效的'完成任務,只有小組長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小組合作纔能有實效,教師才能減輕自己的負擔。在對小組的彙報交流進行評價時,教師不要只注重評價個人的成績,更要突出整個小組的學習成果。這樣,通過創設有利於人際溝通與合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績效。

四、要轉換教師的角色

關於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覆覆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後,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後卻往往是自己失敗。因此,我們要儘快轉換自己的角色,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於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麼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

開學至今已經上了一段時間的“生本課”,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課堂上該說些什麼不該說些什麼了,一開始總感覺本節課的知識點應該由學生來生成,自己儘量不敢多說話,但是後來才知道,老師應該學會恰當的去引導孩子、做小結,並不是什麼都不說,要把握好一個度,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上繼續努力學習。另外就是根據本班實際情況,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時,始終不動腦思考、不動口交流、不動筆寫,還有一少部分學生自覺性差,學習積極性不高,每次佈置的前置小研究總是不能夠很好完成,因此影響了新課的學習,所以下一階段工作我要針對出現的問題多向其他教師請教,並制訂出切實有效的措施改變這些現狀,真正的將生本教育落實到位。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教育改革已成爲時代教育的主題。及時的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來,我們的教育才有出路。在今後的生活中、教學中,我覺得我應該一改以往的教學作風,無論是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對我的學生應該多一些理解、寬容和耐心,允許他們犯錯誤,而且是可以多次犯錯。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覆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人。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7

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爲了使自己的業務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但是這次在廣州實地參觀學習了生本教育之後,我覺得我們在過去的教學中目光僅僅是停留在教師如何去教的問題上,對學生如何高效的學考慮得不夠,可以說還十分欠缺。這次有幸現場聆聽學習郭思樂教授的全新的理念,使我對教育教學有了許多新的認識與理解。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爲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揚生命爲宗旨而爲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學的真正主體是學生,把以往教學中主要依靠教師的教,轉變爲主要依靠學生的學,教師的作用和價值體現在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上。

以前的課堂,每一節的上課內容不會預先告訴學生,很多的問題都是突發式的,因爲我覺得學生都知道了上課的內容與問題,這節課就沒有了新鮮感與吸引力了。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很難實現。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學生,先學後教。學生學在老師教之前。前置性作業是對學生課前先學的一個引導。如果說課前的`閱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回到課堂把故事說出來就是一個輸出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不僅把課前閱讀到的知識經過思考表達內化成自己的學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辨力,口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帶動了聽與說的訓練,能說會道是爲了以後的寫做鋪墊的。可以說,充足的先學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

生本課堂裏,精彩的是學生,不是老師。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他們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蒐集回來的資料。學生站起來表現自己的機會很多。我們爲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機會,而老師是要努力做到“不現自我”。老師上課要做的不是講解課文,進行知識的傳授,而是組織學生交流他們的預學所得。我們這次聽課,感覺老師是站到一邊,但其實對老師觀察課堂,適時點撥,駕馭整個課堂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本課堂主張教師不給兒童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儘可能的自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保證他們有獨立的活動空間、人格空間和學習空間;同時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自我意識的產生,並不斷強化。在生本課堂中,不是“教”覺得“學”,而是“教”引導“學”,爲“學”服務。

課堂是學生生長的地方。在生本課堂上,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可點燃的“火把”。

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停留在教師“教”上的居多,關注學生“學”的過少。“生本教育觀”的提出,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8

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摸索和改進語文教學的方法,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我們指明瞭方向。其倡導的“教師要從前臺走到幕後,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的觀點,正是在課堂上很好的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寫照。生本課堂教學中的“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少教多學,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較快,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一年多的生本教育學習和實踐,我漸漸有了點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現在,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還要看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窮快樂,你爲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爲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一、老師的角色變化

關於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覆覆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後,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後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於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麼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上了一段時間的“生本課”,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課堂上該說些什麼不該說些什麼了,一開始總感覺本節課的`知識點應該由學生來生成,自己儘量不敢多說話,但是後來才知道,老師應該學會恰當的去引導孩子、做小結,並不是什麼都不說,要把握好一個度,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上繼續努力學習。

二、學生們得到了釋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乾巴巴的坐在那裏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並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鬆,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建立“以人爲本”的生本閱讀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

三、存在的問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這裏就涉及了閱讀教學生本理念。課堂上,閱讀教學首先必須是學生與文本進行體驗、探究、對話式的自主閱讀。其次纔是在學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礎上,老師予以啓發、引導,或組織討論,學生則在老師的啓發下,或者在討論中,相互啓發,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自主閱讀又是創造性閱讀的前提,而富有創造性的閱讀,纔是真正意義的個性化閱讀。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文本的本身不經過閱讀,對某一對象而言,就沒有任何意義,也無所謂生命,作品包括具有未定性的文本和讀者閱讀過程中的具體化,二者合璧纔是完整的作品。閱讀是一種對話交流活動,在交流中,客體的意圖語境消失了,只能在信息載體中留下一些暗示,這些暗示尤如空白,有待讀者在閱讀中運用聯想和想像去填充。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就是文本的再創造過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實現的過程。因此,語文閱讀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自主求知、啓智、健德、發展創新能力和形成個性品質的過程。

如《小壁虎借尾巴》,小組分角色朗讀第3至第5自然段。小結延伸: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傷心啊!假如小壁虎繼續向其他動物借尾巴,它會來到什麼地方?向誰借?怎樣借?借到了沒有?請同學們也來噹噹小作家,像課文那樣,編故事(1)學生自由編。(2)在小組裏說、評、議。(3)指名說,全班評議。教師結合課文的主題及學生的個性發展,多元理解,讓衆多個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顯示,讓矛盾的雙方或諸多對立面不斷轉化,使個性化閱讀得到真正落實,逐步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與評價的能力。並貫穿於“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始終。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9

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在探索中尋求如何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有效策略,但效果並不是很明顯,學校文化浸潤下的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我們指明瞭方向。其倡導的“教師要從前臺走到幕後,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的觀點,正是在課堂上很好的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寫照。生本課堂教學中的“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學觀念,利用“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等多種方法,纔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學,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較快,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近段時間,通過聽觀摩課、集體學習、上網查生本教學的資料,也和其他老師一起試着上生本課,現在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一談自己對生本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生本課堂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課堂,精彩的是學生,他們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作爲教師,我們要相信,學生完全擁有自學的天賦和潛能,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很多的知識,並能在自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與快樂。在生本的課堂上,學生是那樣的投入,他們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等,他們在課堂上表現的機會很多。總之,在生本的課堂上,所見到的學生,個個都處於一種積極主動學習的狀態,在課堂上,他們可以發揮想象,積極思維,對事物都有着執着的探索精神。這種課堂,讓學生充滿了自信,讓課堂呈現出精彩,學生活起來了,快樂起來了,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學到了新知識。

二、生本課堂中,教師是課後的“引領者”

生本課堂主張教師不要給學生過多的干預,而是給學生學習儘可能的自主。在課堂上,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領者,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是課堂的策劃者,教師要以同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教師只是給學生指個方向,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而學生在課下的準備工作也有趣而生動了,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量。在生本教學中,教師要做好下面三點:

1、設置好前置性作業,放手讓學生預習。

生本教學的原則是“不學不教,先學後教,讓學生有備而來”。這“有備”就是指提前做好預習作業,做好上課的準備。可見,前置性作業的佈置就尤爲重要。假如在教學前,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無所知,就做不到以上幾點。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形式,提前佈置給學生,讓學生先學。學生通過先做後學,對新知識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從而更有目的性地進行課堂的學習,提升課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設計佈置“前置性作業”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環節。

2 、組織好課堂學生的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

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課堂上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放手讓學生交流、探究。每組選出組長,負責本組的紀律、任務分配等事務,組內成員有不明白的問題時,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確實無法解決可以向教師提出,如問題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師和全班同學交流,展開全班性的討論,這樣做真正調動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也讓教師得到了解放。

本課堂看似簡單:1、佈置前置性作業。2、小組討論。3、全班討論。4、教師點撥指導。可實際上,要想上好生本課,是很不容易的。我認爲生本課堂的關鍵在於教師點撥時的“收”和“放”,教師要有獲取並靈活運用課堂生成資源的能力,通過點撥,讓學生向更深處邁進,也就是“放” ;通過點撥,讓學生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把學生引到正軌上來。收放自如,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激揚生命,真正做到以學生爲本,以生命爲本。其實,這一點一撥,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做到。這需要教師有較深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瞭解學生,這需要教師有駕馭課堂的教學藝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上正確的道路。引導學生自己學,教師只起到幫學的作用,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這些都是對生本課堂的寫照。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學,教師在什麼時候幫,教師在引導的同時還應該做什麼,所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

總之,通過學習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對我們的課堂改革確實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對學生多一些寬容和耐心,允許他們犯錯誤,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獨立發現問題的時間,讓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更深的發展。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0

自師從先生以來,求習生本理論,走進生本學校,觀摩生本課堂,然總未能領悟先生的學問真諦。私下思之,又總覺得“此中有真義”,每每想寫點感悟,卻 “欲辨已忘言”,乃知自己的學識功底尚淺,需繼續勤勉求學。在反覆習讀先生的書和文章,特別是在學習《研究法:迴歸本體》後,“歸一”的方法論引發我對下面幾個問題的再思考,雖是幾個平常的問題,但對我來說思維已是經歷了大的且不容易的扭轉,故書寫成文,作爲近來學習的總結和體會。

一、教師的位置在哪裏?

中國人向來強調“素位而行”,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格守自己的本份,根據自己處於什麼位置來做自己份內的事情,不要去幹涉,包攬別人的事情或是不屬於自己份內的事情。那麼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所處的位置,其次需要知道自己應該做並可以做的事情。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越出自己的位置去包攬別人的事情,費力不討好還不自知。教師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羣體。在教學中,我們總是梳理好每一個我們或者權威認爲重要的知識點,並不厭其煩的把“它”教給學生,看似我們在很細緻,很辛苦,很認真的“教”,實則我們是在剝奪了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究知識的權利和機會,我們用自己的“教”替代了原本應屬於學生的“學”。殊不知我們教得越細緻,我們就越是偏離了自己的位置!就越是在做自己不該做的事情!那麼教師的位置究竟應該在哪裏呢?

在確定“教師的位置在哪裏”之前,我想首先需要判明誰是教育的真正主體。只要判明誰是教育的真正主體,其它問題都是不證自明的。

教育的主體一直是教育學界樂此不疲的論題之一。可以說,學界近年來形成的“教師主體論”、“學生主體論”、“師生雙主體論”、“教師、學生、 教材三主體論”、“主導主體論”等這些關於教育的主體的主要觀點,都沒有逃脫西方傳統的邏輯思維爲主體的二元論方法的思維定勢。他們都在試圖通過對主客體關係範疇上的邏輯推理,尋找並確定教育的“主體”、“客體”、“非主體”,以確定現實教育中教師和學生的位次併爲研究找到“科學”的依據。然而在這種“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維模式下注定找不到教育的真正主體。事實也證明如此,在喋喋不休的關於主體爭論中,誰又能說服誰,誰又能證明自己的學說和觀點就無可爭議?靜思下來,這些主體論跟“教師中心”、“學生中心”論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們都是二元思維的產物。

曾有段時間,自以爲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論的疏漏,那就是我在生本課堂的講臺上我看不到老師,老師到哪裏去了?這是不是生本教育理論的一個缺陷呢?畢竟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我現在看不到教師的“教”,我如何來評價這堂課的質量,我甚至覺得這樣的課無法參加全國的調教評比。現在看來,這是我太習慣於將事物納爲“主體和客體”的思維方式犯的錯。這種二元的思維方式使我習慣於將事物分離爲主客,是非,善惡,美醜等相對的概念來認識事物,往往認爲執着一方,就是忽視甚至拋棄另一方,這種思維的結果必然導致我無法判明誰是教育的真正主體?導致我無法知道教師的位置應該在哪裏乃至教師本應該做些什麼?

因此,我們必須擺脫二元的思維模式才能明確教育的真正主體。生本教育理論提倡的方法論是:歸一 ——迴歸本體 。它的立場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實現這個“一”最終和本質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 [1]顯然,教育的本體在於學生生命的提升,而這種提升主要依靠學生自己。教育教學確能有效推動兒童的自主學習和提升,但學習是必須依靠學生自身的生命機制才得以發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無法代替的。教師的“教”充其量也只是這外部力量而已,只是一個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內因卻在於學生本身。迴歸教育本體的方法論,我們就無需再糾纏於誰是主體,誰是客體的爭論中。師生共處於一個沒有被割裂的整體,居於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位置也就理所當然的不應占據教育教學的中心,自然我們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爲評判“學”的依據。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多一些不作爲,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們倒認爲這是教師“不越位”的表現,因爲她把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充分依託生命的內在機制去發展自身,去實現自身。畢竟教師的“教”作用只在於幫助、成全學生的“學”,而不是替代,包攬學生的“學”。

用“歸一”來取代“二元”的割裂;用“迴歸本體”來擺脫“主客”的思維窘境,不僅能充分明證了教育的真正主體,也爲教師“正位”,更是對傳統文化思維的繼承與發展。這也許就是生本教育理論生命之基。

二、美德可教嗎?

蘇格拉底認爲:“美德即知識”。那麼按照他的論述,美德當然可以教授。但蘇格拉底自認無知,他論證說,因爲他無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東西。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悖論:美德是知識,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蘇格拉底不會承認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麼還有別的手段使美德被人們獲取嗎?當然有,蘇格拉底也給我們最好的例證。他整天流連於雅典的街市,與人們討論各種關於美德的問題。在談論中他就象一個助產士那樣去接生存在於人靈魂中的思想,幫助人們認識,發現自己內心中固有的善念和美德,引導人們向善,從而助其成爲一個完善人格、擁有美德的人。顯然,蘇格拉底在用助產的方式而非說教的方式使人們獲取美德。的確,美德是能夠爲人獲取,人們甚至能夠學習美德,但卻很難證明我們可以教授美德。所以,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尤其是不可以以說教的方式教授。然而,今天我們學校的道德教育卻正在以“上課”的形式向學生教授美德,然後以“考”的形式去檢驗學生的德行,不知不覺學生德性的真正形成卻被簡化和忽視了。

其實就在我們教授道德的同時,我們還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當道德被解析爲體系化,邏輯化的科學的知識,當他以知識的面目呈現於學生時,這種理性化的知識還是原本的道德嗎?顯然不是:他更確切的名稱應該是道德知識。因此可以說,學校是在教授道德知識,而後再通過考試等了解學生是否已經“知道”了我們教授給他們的“道德知識”,可事實上,學生記住道德知識並不意味學生獲得了道德,畢竟“知道”某條道德條律並不能保證一個人就具有了相應的德性!而且這些靠記憶所得的道德條律對他們具體的行爲並沒有絕對的指導意義,他們依然會順其本性去做他們要做的事。

由此可見,我們的學校德育必然低效,低效的原因不僅在於灌輸、訓斥、說教類似這樣的方法上的錯誤,更在於德育真正基礎——良好的教學—學習生態的兒童的美好學習生活的失落。道德的形成離不開美好的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之源,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學校德育脫離兒童生活,這應該也是無可爭議的。其實,最初的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與生活是完全融爲一體的。正所謂:擔水劈柴皆是道,舉手投足皆教育。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言說的道德,人們往往是通過自身的體驗去感悟它們,從而構建自己的道德體系。人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追求道德,沒有強制,沒有灌輸,沒有說教,一切都是自主和愉悅的。但是隨着制度化教育的產生,學校教育與生活開始分離,德育也隨之遠離生活,施教者把人類形成的傳統美德解析成空洞的道德條律,並把這些抽象的行爲規定強加給受教者。這時失去生活根基的德育也就演變成了課室裏枯燥無味的說教,充斥着壓抑,強制,痛苦和虛僞,當然也就伴隨着無效的結局。因此要克服道德教育與兒童生活相脫離的狀態,只有讓兒童置身於道德生活的自然之境中,育德於生活中,對其學習、交往以及各種生活境遇做出合理指導,使他們獲得知識的樂趣並領悟到生活的真諦,從而提升道德境界。簡言之,就是要讓學生在道德的生活中而獲得道德。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校中過上道德的生活呢?

生本教育理論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依託學生內在的生命機制,建立美好學習生活的教學生態。“學習生活作爲兒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兒童天性得以啓動和發展,形成美好本性的搖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自在德性及其未來走向,並藉以迎接社會對兒童道德成長的進一步要求。” [2]在美好的教學—學習生活中,兒童會在不經意中自然形成了許多美德。諸如:自信、友愛、樂觀、熱情、進取、公正等等。這是因爲,生本化的教學生態:美好的教學—學習生活使兒童獲得了儘可能大的自主學習空間,最大限度的調動了他們情感的積極性與求知的主動性,使他們得以在生命的舞臺上展示自我的美,同時欣賞他者的美,就在這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在這美好的學習生活中,素樸的,毫無功利的德性就融入了他們的本性,併成爲其中的一部分。無需苦口婆心說教,無需蠻橫無禮的強制,兒童在美好的教學—學習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獲得了道德,在這良好教學生態中孕育出的道德將融入他們的本性並影響他們對未來的思考和行爲。美好的教學生態,成就美好的道德,成就美好的人,成就美好的生活,這確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前景!

三、 教師能做些什麼呢?

我從來沒有如此地懷疑過教師的作用!教師能做什麼?想想總讓人有些沮喪:很多時候我們居然是在教學生的本能,教他本來就會的東西。可是,我們一直以來都習慣於以教者自居,並無限擴大自己的職業功效,我們的`口頭禪或或者應該說是我們的自勉語:“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是最好的證明。於是我們費勁心機的研究教法,從教學內容到時間的安排,從詩意的語言到優美的教態,我們力求把“教”達到科學化,技術化的完美的同時,卻把本屬於學生學習和求知的課堂成了我們教技表現的舞臺,我們對於自己的越位和失職卻渾然不知。何其不幸!事實上,這種外在於學生的“教”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反而是學生學習的干擾。就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吧:院子裏幾個小朋友拿着一根跳繩,他們想玩跳繩的遊戲。我,一個成年人,理所當然我要教他們玩。於是我很費勁教他們遊戲的規則並不停給他們做示範,結果卻變成了他們牽着繩子而我在跳繩,與我的初衷截然相反,原本是他們要玩跳繩!後來,我放棄了教(實在是無能爲力),然而他們卻以他們的方式解決了規則問題,而且玩得很開心,很盡興。顯然,我的“教”既沒有讓孩子們學會任何規則,也沒有達到玩的目的。反而成了他們的干擾,反而使他們失去玩的樂趣,我對“教”的自信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那麼該怎樣去改變這種“教”的尷尬呢?我首先想到了“留白”這個詞。中國古文化是比較崇尚空白的,古詩有云:不到處皆詩。中國畫也非常講究布白,總會在畫裏留下那麼一片空白,這空白不僅不會讓人感到遺憾,反而引起人的無限的遐思,從而增加了畫的整體與和諧之美。那麼,我們的教是不是也該借鑑“留白”,不要執着於完整知識的教授,把我們要教的知識留出來,少教甚至不教,留給孩子們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要知道只有深入他們內心並融入他們生活的知識才是屬於他們的知識。因此,留白,留白,再留白,只有我們留出越多的空白,學生纔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施展生命的智慧。其次,我想到的是,我們在“教”中應創設一個展示知識的原本面目的情境。這個情境能把生活世界的知識與科學世界的知識聯繫起來,讓那些經過邏輯分析,抽象的、系統化的知識在這個情境中能顯現出它最原初的,生活的摸樣,於是學生就可以通過這個情境中,從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知識去認識、領悟科學世界的知識,使科學的知識成爲於自己的自身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慣常靠“教”的科學的知識才能與學生的生活和生命產生聯繫,他們將內在於學生並能爲學生所用,他們與考試無關,他們只爲學生更好的生活做準備併成爲學生的不可言說的智慧。最後,我想到的就是行不爲之教,把學交付給學生,安守做一個生命的牧者,欣賞生命的成長,觀看生命之花的綻放,於生命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

四、結語

不論是西方後現代哲學所提倡的口號“回到事物本身”,還是中國禪宗的精髓要義“重現本來面目”,其主旨都是要克服主體與客體分立的二元思維。他們都在致力於尋找事物的本源、本相,沒有主客、沒有是非、沒有彼此的對立,一切都處於本源性地同一之中。生本教育理論提倡“迴歸本體”,歸一的研究方法與他們有類似之處。因此可以說“歸一”,既能與古老的中華智慧息息相通,又與現代西方哲學的思辨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度,也更是對二元思維方式的超越。在對“本體”的追問中,我們能更明晰問題的矛盾所在,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思維侷限所在,也就能更有效的幫助我們解決教育現象中的問題。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1

全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爲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觀點新穎,論述獨到,內容豐富,是一部哲理性強而又生動活波的學術專著。

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極堅實的進步”。

我們需要爲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爲中心的教育體系,整個教學的`目的和教學過程的終端,是學生的主動發展,而不是教師善於教。

美國教育崇尚創造性,不注重對兒童的規定和限制,特別是不重視作爲社會的或規範那樣一些工具性知識;我國的傳統教育崇尚循序漸進,強調對兒童的規範,不注重兒童天性的發揮。

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我們的任務是,創造生機勃勃的課堂,建立使人迴歸自然的教育。

教學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2

教育要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主。在未去廣州之前,就已經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只是不大清楚是誰提出這一思想。到了廣州,第一天的培訓就看到了真正的鼻祖??郭思樂教授。他提出:“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讓學生學好,真正把時間、主動、思考、成功留給學生”這一理念。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的核心是讓學生“自己學、自己做”。他特別推崇以小組爲單位的學習方法,主張“讓學生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帶進課堂,帶到小組和班級,進行討論或爭論,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方法”。在生本課堂中,學習小組成了課堂教學的核心,活動交流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改變了原來的等、靠、要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合作精神。在第二天的培訓,安排我們去香江中學、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小學現場聽課,體驗生本課堂,讓我們去體會生本教育的真實內涵。在聽了幾天的講座後,心裏總有那麼一些疑問:生本教育真有那麼神?

聽了生本教育,心裏還有許多疑惑:

1、前置性作業大多要求學生自學,要求學生查閱大量的資料,這樣做會不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2、如何調控各科的前置性作業?如何檢查?

3、怎樣讓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效?如何培訓小組長?

4、如何解決不同小組之間討論結果的重複性?如果課堂上不同小組展示了同樣的內容既耽誤了課堂時間,又減少了課堂容量,怎麼辦?

5、在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學生的理念下對於違反課堂秩序,違反學校規定的學生怎樣做才能做到既充分尊重了學生又達到教育目的?

6、如何提高生本課堂的學習效率?

7、最重要的是生本教育在職高部如何施行?

我在這爲期4天的學習、參觀中,雖然自己所有的疑惑沒有全部找到答案,但卻也給我留下深刻的感悟,而期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生本教育的課堂“和諧、開放、合作、交流”的課堂。

第一天的講座完成後,第二天去兩個學校感受真實的生本課堂。知道了生本教育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分爲兩個部分,一是課前佈置前置性小研究。二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行爲主要有這樣幾個環節組成:

1、課前一分鐘。

2、引入新課。

3交流課前小研究。

4、課堂練習。

5、課堂小結。

6、課後思考。

第二天的現場生本課堂學習,我個人覺得,上午的三節生本課堂總體就是學生在以小組的形式在講。第一節英語課,就是每個小組上去演示課本小情景劇。每個組差不多。每個小組展示完就差不多下課了。(英語不是我的專業,我就說一下大概。)第二節是數學課,老師是以一個前置性作業開篇。主要講的內容是一元一次函數的圖形。上課頭一件事就是複習上節課所學,然後小組整理前置性作業,然後一個一個小組派代表上來講述自己的成果。講成果的時候別的小組可以提出意見。但是我感覺當時那堂課知識點。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3

20xx年4月7日~10日,我有幸赴廣州參加了由生本教育創始人郭思樂教授舉辦的全國生本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習班。這次培訓內容分三部分:一是由郭思樂教授做的關於生本教育的講座;二.是觀摩課展示、教學點評;三是與執教教師交流,並進行課堂教學講座和問題解答。通過這次學習使我對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更真切地感受到,這裏的教學不僅無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學中播種人文情懷,喚起生命的激揚。

什麼是生本教育?郭思樂教授是這樣說的:“真正以學生爲主人的,爲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我們稱之爲生本教育。”課堂是學生學習的舞臺,是學生盡顯天性的舞臺,因此教學活動應當以學生髮展爲本,以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爲目標,這樣就必須給學生以最多的思考、動手和交流的'機會。與此相應的是教師要在課堂上承擔着怎樣的角色呢?

生本教育認爲:教師應從拉動學生的“縴夫”轉變爲生命的“牧者”。以往我們教師整個人就像一個“縴夫”,工作千頭萬緒,總感覺有處理不完的事情,艱難地拖着班級這艘“船”前行,身心疲憊,而且收效甚微。那麼牧者呢?他不是去代替或包辦羊羣的吃食,而是把羊羣帶到水草豐盈之處,讓它們自主地快活地吃草。這意味着既要管理着羊羣,又要尊重着羊羣的獨立活動。

教師是學生的服務者,幫助者,保護者,唯獨不是他們的任何學習活動的代替者,不是拉動學生的“縴夫”。在課堂中教師拋磚引玉提出學習的主題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維持必要的教學秩序,給予學生支持,鼓勵,還有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教師不會急於判斷學生表現的好壞對錯,更不會以知識代言人出現。知識是靠學生自己去尋找、發現的,知識要與學生的經驗、感悟相連。這樣獲得的知識是有意義的,是根深蒂固的。

可見,縴夫用的勁大,學生被動前進;牧者用的勁少,學生受益之多,如何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盡情遨遊,還有待於我更深地探索。

生本課堂主張教師不給兒童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儘可能的自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保證他們有獨立的活動空間、人格空間和學習空間;同時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自我意識的產生,並不斷強化。在生本課堂中,不是“教”覺得“學”,而是“教”引導“學”,爲“學”服務。

課堂是學生生長的地方。在生本課堂上,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可點燃的“火把”。

總而言之,我們的教學,停留在教師“教”上的居多,關注學生“學”的過少。“生本教育觀”的提出,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4

上學期期末的時候,學校曾經介紹有關郭思樂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的一些教育理念。本學期教體局統一安排進行生本教育學習,聽課活動等。在網上聽了五節課,我對生本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最初,我對“生本教育”的瞭解僅僅停留在它是一個以學生以本的實驗。通過學習,我明白了一點“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的發展爲本體的教育,其特徵是主要依靠學,而且是讓學生快樂高效地學”。

到底什麼是“生本教育”?其實我們的生活中都曾經有過或經歷過這樣的鮮活的案例。我先與大家分享一下發生在我教學中的“生本教育”的案例。

在一年級語文教學時,識記生字我一般會放手讓學生自己教自己。四人或兩人一小組進行學習識記檢查。學生最喜歡的方式是編字謎。在幾次簡單的引導以後,學生編的字謎已經很有水平了。他們的構思奇巧,一個謎語會給大家帶來歡笑。“鋤禾日當午”知道是什麼字嗎?“香”。夕陽會說話----名。第八名----弟...老三住院了----病。一口咬掉牛尾巴---告。正月裏生孩子----勝。學生在認真編的同時,積極動腦筋思考,鍛鍊了自己能力。

每上一節課,學生都會很期待的問我:“老師咱們什麼時候猜字謎?”這說明:學生的學習必須來自他內心的願望。如果他只不過是執行教師和家長的意志的工具,他就沒有學習的樂趣,就更談不上把學習學習了。等他自己一進入學習的角色,做他想做該做的'事情了,他的學習當然就好了。

看了這個例子,我想老師們會突然發現生活中到處有“生本教育”的案例。我想我們的教學要是像郭思樂教授提倡的那樣,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前提下,以教師激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爲手段,以精心設計的學生主體活動爲形式,促使學生快樂地高效地學習,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郭思樂教授認爲:生本教育提出對課堂進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爲兒童自己的課堂。具體說來,教師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積極地旁觀;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師的角色時而是活動的促進者、平等的合作者、謙虛的傾聽者、真誠的賞識者、得體的協調者、資源的開發者、得法的組織者,時而又是“顧問” 與“同伴”,“顧問”角色其行爲特徵是“指點”;“同伴”角色,旨在參與合作,教師以同伴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

生本課堂主張“無爲而爲”的原則,主張教師不給兒童過多的干預,而是給他們學習儘可能的自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意識,保證他們有獨立的活動空間、人格空間和學習空間;同時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自我意識的產生,並不斷強化。在生本課堂,不是“教”決定“學”,而是“教”引導“學”,爲“學”服務。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少預設性多生成性。

課堂是學生生長的地方。在生本課堂上,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可點燃的“火把”。

在學習“生本教育”理念的時候,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他是誰?他就是他自己!讓他自己做主!讓他自己取得!”不難看出,這個“他”就是指的“學生”。誠如郭思樂教授所言,在教學中,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就會調動生命自然的偉大力量,就會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自主,變得快樂,學習自然會高效!

學習生本教育心得體會15

自20xx年開始,我校開始接觸和實行生本教育理念,這期間,從探索理論,到痛下決心踏上教育改革的征程。我們走了很艱辛的一段歷程,20xx年的8月,我有幸的成爲了吳家小學的一份子,在這一年裏,我很榮幸接觸到了“生本教育”這一理念,隨後,通過一系列的專家報告和學校優秀教師的優秀生本示範課,初步感受了生本課,後來通過看觀摩課、集體學習、個人閱讀生本教育的書籍、上網查找資料,和其他老師一起開始學着上“生本課”,我對生本課堂有了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也在課堂上不斷地踐行着這一先進的教育理論,這一年來,收穫很多,也成長了不少。現將我的一些的感想做如下總結。

生本課堂強調以學生爲主,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鍛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力,使學生能夠得到真正的全身心的發展,而不是靠死記硬背,機械記憶來學習。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乾巴巴的坐在那裏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並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鬆,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就我的英語課堂來講,生本課堂使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前一堂課下來,我總是講得口乾舌燥,效果還不是很理想,後來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由學生當小老師,調動其積極性,也使孩子們找到了自信心,他們敢大膽開口說英語了,通過看他們的變化使我更加堅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個孩子解放每個老師。

生本課堂強調教育要從師本走向生本,要求老師有一個課堂的主講者,變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適時的引導者。

關於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以前的時候在課堂上總是像一個老大媽一樣,嘮嘮叨叨,生怕孩子們聽不懂,總是反反覆覆的講個不停,自從接觸了“生本教育”理念後,我才意識到,我這樣的老師太強勢,而且我發現在教學中我們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時候我們一廂情願承擔了許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們設計的方向去發展,但到最後卻往往是自己失敗。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在教師幫助下的)兒童發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對於教師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和引導。郭教授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師有超出專業要求多麼高的知識水平,而是有指導學生、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學會學習的方法的能力,教師的這種對學生學情的駕馭能力,是與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進行反思離不開的。上了一段時間的“生本課”,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課堂上該說些什麼不該說些什麼了,一開始總感覺本節課的知識點應該由學生來生成,自己儘量不敢多說話,但是後來才知道,老師應該學會恰當的去引導孩子、做小結,並不是什麼都不說,要把握好一個度,這一點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上繼續努力學習。

雖然經過一年的打磨,我在課堂上實行生本也已漸入正軌,但是一路上,仍然有一些讓我很困惑的地方,在課堂上,總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樣合作學習,參與小組活動的效率不是很好。一些孩子學習的自覺性較差,小組合作的時候,總是趁老師不注意,講小話,搞小動作的情況仍然存在,我想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探索學習,並積極地向其他老師學習好的經驗,以期在課堂上獲得更好的效果。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學習生本教育理念,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覆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人。自己也要學着做一個魅力老師,從而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魅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