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博物館觀後感800

本文已影響 1.66W人 

博物館觀後感800(一)

博物館觀後感800

上海博物館觀後感

這次博物館之行令我受益匪淺,且懂得了很多知識 。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爲特色。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上海博物館以其收藏的大量精美的藝術文物而享譽國內外。其中,又尤以青銅器、陶瓷器和歷代書畫爲特色。上博的青銅器主要是晚清以來江南幾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傳有緒的名 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時代的良渚文化細刻陶器,爲稀見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館藏的特點。唐宋各代表性窯口的產品也都有收藏體系。至於景德鎮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獨到之處。上博歷代書畫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說。書法中,王獻之的《鴨頭丸貼》、唐高閒的《千字文卷》、懷素的《苦筍貼》等,皆爲一代的傑作。繪畫中,唐孫位的《高逸圖》、五代董源的《夏山圖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圖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於明清兩代畫家作品的收藏,更爲當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門類的收藏,也成蔚爲大觀。如錢幣、古玉、璽英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規模,且名品衆多 ,自成體系。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珍貴文物12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爲特色。藏品之豐富、質量之精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每當我看到如此精美的文物時,我不由得感慨古代中國的文明的燦爛與偉大。然而,我亦不禁爲那些命運多舛的文物的背後的經歷而感慨萬千,我也瞭解到在館內有一份長長的捐贈者名單,已經有800餘位捐贈者的名字。上海博物館汪慶正先生曾披露:上海博物館的藏品由建館之初的9000件,增加到現在的近100萬件,其中有近1/10的館藏來自於民間的捐贈。當初建館時,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們的捐款達1000多萬美元。可見還是離不開各界人士的支持。

然而,我在欣慰之餘卻又想到,流失於海外的文物千千萬萬,有幸能重回故里的文物何其之少,或許這是中國的不幸,是民族的不幸,儘管有無數的愛國人士傾力迴轉載自百分網

討回更多文物——而不僅僅是用無窮無盡的金錢去滿足利益薰心的文物販子。

無論過去的歷史是多麼的輝煌,但終究已是往事,仔細一想青銅器,無非是奴隸主貴族奢侈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陶瓷,無非是皇家御用的金貴之物;雕刻,無非是統治者籍以愚民的工具;書法和繪畫,無非是那些讀書人予以揚名天下的途徑;經史子集和詩詞歌賦,無非是文人們藉以“含沙射影”、抒發心中苦悶的媒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作爲以四大發明爲自豪的我們來說,着實令人汗顏 。儘管中國已不再是昔日的東亞病夫,然而世界四大文明最後只有我們中華文明僅存於世,現在卻也是傷痕累累。在我們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尤其是最近幾個世紀,沒能出現一批劃時代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成果,是我們的遺憾,它直接導致了中國近兩個世紀全面落後於西方列強的局面。中國人不應該怕暫時的落後,自由的思想氛圍、開放而富有開拓氣息的社會、理性而不失道德的國民素質是我們發展的最重要基礎。一切束縛國人思想的力量都不應在當今時代產生和存在。我們已經失去了幾千年的發展機會,此時不進,更待何時?

所以,我們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僅僅能夠證明一點:我們華夏民族具有無比堅韌的生存和繁衍能力。歷史早已過去,輝煌也罷,慘淡也好,

“古今多少事,均付笑談中”。我們應該用更清醒的頭腦去認識自己的不足,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拿着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所謂的“輝煌”沾沾自喜,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先走別人走的路,再走別人未曾走的路,最終馳騁於不敗之地!

本文由百分網提供,原文地址:

博物館觀後感800(二)

博物館觀後感

12國際商務A1 20124840865徐紫薇

爲了在學習金融學知識的同時能夠學習瞭解到一些關於金融和銀行的歷史知識,我們利用了課堂的時間來到了位於浦東大道的上海銀行博物館進行了參觀。 上海自開埠以來,因“江海通津”的地理優勢,不斷引來“冒險家”逐鹿征戰於此,近代被稱爲“遠東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文化已深深滲透上海的歷史。作爲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走出課堂,瞭解銀行業發展史,也是我們的必修課之一。

在這濃縮着上海150年銀行發展史的展館中,我們觀看着珍貴的歷史文物,體味着上海這個金融中心的演變歷程,這堂在課堂之外的特殊課程不僅增長了我們的見聞,更提升了我們對金融發展的認識。

通過文字介紹使我對上海銀行博物館有了大概的瞭解。上海市銀行博物館是中國工商銀行創辦的中國首家金融行業博物館,1998年在工行董事長姜建清的大力扶持下開始籌備建館,2000年4月正式開館,1500平方米的展廳裏陳列了2000餘件展品,分主館、錢幣館和展示廳三部分。

博物館主體部分是濃縮上海銀行業150年發展滄桑的主館。進入展廳,迎面而來的是一幅描繪上海開埠之初外灘景象的巨型圖片,當時已是百舸爭流,一片繁華。此後,1847年,中國第一家銀行———英國的東方銀行開業;1850年,中國戶部銀行上海分行(後改爲大清銀行,1912年改爲中國銀行)設立;1897年盛宣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成立,其它還有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上海金融機構盛極一時。可銀行業興起的背後卻是中國經濟的蕭條與行業的凋敝。上海30年代被譽爲遠東金融中心,但外商銀行尤其是匯豐銀行操縱金融數十年,它們可以發行鈔票,決定匯兌,控制貨幣市場;國民黨時期銀行也沒起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而40年代的通貨膨脹更導致國民經濟的崩潰,館內就藏有一張新疆銀行發行的面值高達60億的紙幣,堪稱世界之最。第二部分體現瞭解放後到1978前上海銀行業發展情況,此間雖取得很大成績,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使銀行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一切要到改革開放後纔得到改觀。第三部分是80年代後工商銀行的發展史。爲增加參觀者的興趣,館內還設有“清末民初錢莊”、“兌銀元”、

“80年代初人民銀行儲蓄所”三個場景,再現當日景況,人像雕塑栩栩如生。

館內還有一處場景則是反映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前身)下屬一家小型儲蓄所的。這是一間原式原樣的20世紀80年代初的公平路儲蓄所,門面、櫃檯、賬臺、厚厚的賬戶卡、陳舊的蘸水鋼筆,甚至連竹殼熱水瓶、木蓋飲水缸等都是原物。從場景陳列的每一件原物中,可以看到當時銀行的各項設施還比較落後。再想一想今天,當許多人將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當代物品棄之如敝屣時,這一場景的保護顯得格外重要,它令當時在場的許多人多少又找回了自己剛進銀行時的記憶,同時也讓金融業的百年變遷歷史保持了連續性、完整性。

初期展品大多是工行多年發展中收藏的歷史物品,當然也包括在籌備期間四方徵集的藏品,更有不少是博物館工作人員從各個拍賣會拍得的珍貴文物。隨着銀行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日漸擴大,也有不少社會收藏家慷慨捐贈了金融文物。目前,該館的藏品已近30000件。

在博物館中陳列的展品中有上海開埠時錢莊的記賬摺、賬□、票櫃等實物和以後銀行中的各類存摺、銀行印章、徽章和號碼銅牌等,還有各個時期的貨幣和流通票據。其中有些貨幣的原件已成爲珍稀收藏品。而那臺美國二十年代生產的國民牌(NATIONAL BRAND)機械記賬機,已成爲全球僅存的唯一一臺,被列爲該館的震館之寶,這臺機械記賬機,由美國人生產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是籌館初期工作人員從中國工商銀行虹口支行的防空洞內找出也是全世界僅存的一臺機械記賬機。上世紀四十年代,銀行記賬都採用手工操作,而上海的一些大銀行爲了滿足激增的金融業務量,引進了這種機械記賬機,其既有記賬功能,又有計算功能,並附帶英文打字機,一直在銀行中沿用至上世紀八十年代。

通過展覽,我們可以瞭解到,上海是中國近代銀行業的發祥之地,中國第一家外資銀行英商有利銀行於1847年在上海開張,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華俄道勝銀行於1896年在上海開業,中國第一傢俬營商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自民國建立後,英、美、法、德、荷蘭、比利時、日本和暹羅等國家又紛紛在上海開設銀行。到上世紀30年代時,上海不僅是中國的金融中心,在遠東乃至世界的金融業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通過參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感觸,首先我要感謝那些積極籌劃並建設銀行博物館的有心人,用實物的形式爲後人積累、展示了一段金融貨幣方

面的寶貴歷史,填補了這片國內的空白,也成爲世界同類博物館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有志於研究金融貨幣發展史的良好學習課堂;

銀行博物館記載着中國金融業的輝煌成就和發展的歷史軌跡,但隨着歷史的變幻,上海在金融領域曾經的輝煌一度不再。而斗轉星移,世世變遷,如今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又在開創一個令世界金融界驚歎的新輝煌。

在全球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建設現代金融文化,必然會面臨東西文化融合的問題。回顧中國金融業的發展,給人以歷史的啓示。

而這次的展覽不僅僅是爲了使我們能夠了解到中國的金融業和銀行業的發展歷史,同時也是爲了能夠使我們透過歷史來增強我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作爲一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我們在以後的學習和實踐中都會接觸很多有關於金融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僅是爲了應付學習和考試,而是在選擇本專業類工作後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派上實際用處。爲了更好地使我們認識到這些知識的重要性,這次的展覽便做了一個很好的開頭。

中國如今正處在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而上海作爲中國的經濟中心更是扮演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身在中國身在上海,又同時學習了那麼多有關經濟方面的知識,更是應該發揮自己的知識來爲中國將來的經濟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歷史的車輪在中國金融史上碾過留下了一段段光輝的歷史成就,而未來的發展還是需要我們這些年輕人。要以史爲激勵自己的動力,前人留下的輝煌歷史容不得我們揮霍,而是要更進一步地發揚和發展下去。

這一次的參觀使我們在收貨到豐富的歷史知識、開闊眼界的同時也使我們對於中國金融業和銀行業的發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刻和樂觀的認識,而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對於今後中國金融業和銀行業發展產生了重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這能更好地督促我們學習今後的知識。

博物館觀後感800(三)

安徽博物院觀後感

通信技術:尹浩傑 學號:110202102 記得上次我和班級裏邊的同學一塊參觀了安徽博物院,裏面陳列着出土的古代的歷史文物,上至秦漢,下至民國的東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看過之後,我對我們的中華歷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也感受到了安徽文化的厚重和燦爛!

安徽地處華夏腹地,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幾千年來豐厚的文化積澱,不僅確立了安徽作爲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地位,同時也造就了安徽博物院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館。 安徽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銀器、石刻造像、錢幣、書畫等,均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絕倫、玲瓏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是目前時代最早的一件。館藏的古代雕刻藝術品,諸如漢畫、佛教造像、磚雕和其他浮雕、圓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藝人智慧的結晶。其中著名的戲車畫像磚、田延和造像碑、劉根造像碑、魯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觀音像、盤龍石硯等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精典之作。刻符龜甲、龜腹石子,與我國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聯繫。金銀器堪稱稀世珍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中國從石器時期一窮二白的面貌到現在繁榮昌盛的歷程,讓我們瞭解了中國實現復興所走的路的不易與艱難,讓我們瞭解了中國在面對困難和考驗時無懼無畏勇往只前的精神,讓我們瞭解了中國如何一步一步實現的復興,增強了我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我們對我們的國家充滿了信心,我們相信祖國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

一百多年前,中國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從帝國主義的入侵對中國人民造成的災難到內部的戰爭,中國人民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飽經滄桑的歷史至今想起來仍讓人感到沉重.可中國人民最後還是站起來了,勇敢無畏地應對着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按自己制定的目標,一步一步認真而踏實地走着,慢慢實現着復興之路。

從改革開放偉大構想的提出,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提出,從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目標提出,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科學發展觀的建立,中國根據國情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提出方針策略,爲中國的復興做出努力.在當時沒有先例,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中國摸着石頭過河,勇敢而理智地應對一切.

中原大地,羣雄逐鹿,演繹了多少風雲變化,安徽這片土地上,承載着無數的英雄史詩!

安徽省博物館是安徽省唯一一座集自然、歷史、社建爲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經過多年的徵集、收藏和保護,安徽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23餘萬件,其中以商周青銅器、楚國貨幣、漢畫像石、文房四寶、元代金銀器、新安書畫、 1

徽州雕刻和古籍善本、徽州契約文書等最爲突出;在現代藝術品中,著名旅法女畫家潘玉良的4000餘件作品珍藏於我館,爲國內外所矚目。安徽省博物館現常年對外開放的基本陳列有《安徽古代文明陳列》、《安徽古生物陳列》,另有《潘玉良作品陳列》展覽在全國巡迴展出。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物一樣,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觀光過安徽博物院之後,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歷史文化的燦爛和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我是中國人我自豪!

20xx-12-29

博物館觀後感800(四)

湖北省博物館觀後感湖北省博物館館舍位於風景修理的武昌東湖之濱,籌建於1953年,佔地面積達到123畝,近5萬平方米。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徵集與收藏、陳列展覽與宣傳教育的機構,同時也是全省考古勘探、發覺和文物保護研究的中心。目前擁有各類館藏文物20萬餘件,含一級文物812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其中以出土文物爲主,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在近20萬件藏品中,不少是舉世矚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 料。在湖北省博物館裏,吉利文化使者們有幸聽到了穿越千年的編鐘聲。在整個大廳裏,都瀰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燈光漸明,舞臺上演員們身着古裝,編鐘演了一曲曲動人的樂曲,有渲染上朝時莊嚴凝重的氛圍的《朝樂》;展現梅花迎風搖曳,高潔安詳的姿態的《梅花三弄》;表現高山流水的自然風光的《流水》。一曲《楚騷》更是將楚人長袖細腰三道彎的舞風演繹得淋漓盡致。那敲擊所發出的自然的清脆的響聲,那碰撞所震動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廳特殊的結構下,形成的忽長忽短的回聲,是哪個現代技術也模仿不出來的,就算是錄音,也沒有這種震撼。演員們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吉利文化使者們的陣陣驚歎和熱烈掌聲。曾侯乙編鐘。它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它出土時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被認爲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立即被譽爲“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蹟”。鍾架爲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託頂樑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着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爲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此外,更爲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樂音,並且互不干擾。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爲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當曾侯乙編鐘完完整整的屹立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爲2400年前的人們的創造精神和冶鑄水平所折服。凝望着,彷彿能看見古人正在爲我們上演着一曲曲華麗,唯美的樂曲,那樂音,時而舒緩,像馨香

的氣息溫柔地飄過每個人人的心田,只留下淡淡香甜久久不散;時而激亢,似熱情的夏雨徹底地滋潤時代的每一角落,讓感動停留在每個時空……做工精美的酒器——尊盤造型美觀,極盡奢華;飲食器具金盞也異常精美,是先秦最重的金器……也許,此時大家再多的的感嘆也不足以表達我們內心的激動之情,2400年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竟是這般的美妙。我們知道,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人類文明的獨特貢獻。瓷器玉石般溫潤的質感,自發明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喜愛。中華民族創造的絢麗輝煌的陶瓷文化,成爲古代中國的象徵。隨後,我們觀看了土瓷器和傳世瓷器兩種主要的瓷器。接着,我們發現,原來就在我們生活的地方——湖北,也曾經出土過很多很有代表性的瓷器。罕見的元青花精品青花四愛圖梅瓶,白釉泛青,圖象逼真,色彩豔麗;造型生動的三國青瓷人頂燈能夠清楚的看見人物的眉毛和鬍鬚;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以十二個月的當令花卉爲題,配合詠贊詩句,將詩、畫、書法、篆刻多種藝術形式完美結合……各式各樣各具特色的瓷器讓人目不暇接。人類歷史大多依賴文字記錄得以保存和流傳,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靠着文字而得以傳承至今。在紙張發明之前。我們的先民事業甲骨、金石等作爲文字記錄的載體。郭店楚簡,刻有道家儒家等著作;雲夢秦簡大部份是法律文書,極大的豐富了同學們多秦律的瞭解……。我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博物館,是反映該國、該地區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時,它也是十分豐富而生動的校外“輔導課堂”。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博物館折射着前人的腳步,預示着未來的遠景,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就像一部部百科全書,向人們展示着祖國在每個時空一步一步前進的腳印。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大大增強了我們信息系0601班的凝聚力,讓大家對我國的燦爛歷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同時也提高了大家的綜合素質,讓每一個同學在改革開放中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鍛鍊,也加強了同學們的思想政治教育。

博物館觀後感800(五)

中國國家博物館之行

早上有些微涼,我們結伴來到國博。

據說國博是近兩年新改建過。 國博精心設計使修改後的陳列更加大氣莊重,增強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豐富感,彰顯出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深邃魅力。在建築風格和展示上,同樣感觸頗多:原建築與新建築的結合、展覽上歷史文物與多媒體科技的融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改擴建充分考慮到,原建築在人們的腦海中已經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因此在方案設計時非常注重與原建築風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個外立面保持不變,新建築向東擴建40米,向地下擴建兩層,向地上擴建一層,新建築嵌入老建築之中,新老建築形成有機的結合。不僅保持了改擴建部分建築風格與原有建築的協調,而且增強了整體建築的層次感。陳列的亮點在於展示手段的豐富多樣,不僅僅有照片、油畫、文物等靜態的展品,還增加了多媒體半景畫文物組合。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鐵路多媒體互動場景,空間模擬了一輛火車,有車頭工作艙,有座椅,牆上的電視是動態的草原景象,讓人彷彿置身於開往西藏的列車之上。既強化了視覺效果,豐富了陳列內容,又使觀衆有了更多的參與項目。

經過了層層安檢,我們才真正踏入第一步。置身於寬敞明亮的西大廳,透過7扇銅門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天安門廣場。南北兩側的樓梯,猶如一幅寬厚的臂膀。聽講解員介紹,銅門、樓梯,彷彿敞開的胸襟,懷抱遠方,迎接八方來客,寓意着國博的博大與包容。這個故事家喻戶曉,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 仰望,頓時心胸豁然,心情一下子愉悅起來。

我們在一層參觀了很多藝術家的設計作品,近現代的頗多,尤其是那幾件特殊的“座椅”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認真的欣賞,體味作者創作這件藝術品的過程,眉頭緊鎖的我彷彿也在創作着自己的藝術品。

還有傢俱與動物的結合,以及類似於大地的動物皮地毯,都無不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合作溝通的理念。

參觀過一樓之後,我們去參觀了令我們神往的“意大利珠寶展” 。

美麗的祖母綠、綠松石、紅藍寶石像璀璨的星星,寶格麗珠寶有很多系類,爲寶格麗本人設計,有優雅的甜瓜系列,特倫比諾系列,蛇形系列,煤氣管系列等等,從設計形式跟造型工藝上來看,都堪稱極品。多數爲女性飾品,例如胸針,髮飾,手鍊,頸鍊,腕錶,晚宴包等等··· ···這些珠寶的手繪圖也是相當的精美,我們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

此次展會的設計也是別出心裁的,整個會場以黑色調爲主,背景音樂是寶格麗時代的很有味道的

曲子,還有好多上世紀的當紅明星,都曾經佩戴過寶格麗珠寶,這爲寶格麗珠寶更增添了一瞥特殊的光環。牆壁上是曾經當紅的明星。顏色是舊舊的褐色,黑色或灰紅、綠色。燈光照射在牆壁上,還有暈光的鏡頭的特效,看來展會的設計師是想把我們帶到當時的年代,體會不一樣的真實感。

此次的國博之行收穫很大,我們做設計最需要去欣賞大師的作品,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

博物館觀後感800(六)

河南省博物館觀後感

本來想象中陽光明媚的早上結果颳起了大風,但是還是參觀了我們的省博物館

河南地處華夏腹地,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幾千年來豐厚的文化積澱,不僅確立了河南作爲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地位,同時也造就了河南博物院這一引人注目的文物收藏大館。

不愧爲省級的博物館,其建築就頗有設計意味,雖然不知道它究竟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但是還是忍不住多看了幾眼。

首先觀賞的是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步入序廳,迎面由重要文物組成的河南地形引出的由龍門二十匹集字而成的展雕的中元古代文明之光八個字四周是古代層形構成的圜牆它厚重,斑駁,將我們從現實帶到遠古,沿着地層隧道緩慢前行,彷彿回到了歷史的時光中

在這裏展示了首先展示的是原始時代,舊石器面時期與新石器時期。由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構成的古代文物,他們都別具匠心,仰韶文化的特點是,紅陶上面有白底黑花的圖案,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器物是彩陶雙連壺。龍山文化的特點是,一般是石或灰陶的用具,接着我們又來到了第二個展廳,裏面是商代的青銅器,它的花紋刻得比較粗糙。第三個展廳是西周時候的青銅器,比商代的精美一些。到了第四個展廳,也就是春秋時期,這時候的青銅器已經制作的相當精美了,尤其是“蓮鶴方壺”壺口呈蓮花形,周圍有幾個花瓣,每個花瓣都是雙層的並且都有鏤空的花紋,中間的蓋兒上還有一個展

翅欲飛的小仙鶴,壺身似葫蘆形,周圍還有四條龍,壺底有兩個帶鱗猛獸做支撐。這件青銅器本是用來成酒的,但是它更重要的功能是作爲陳設器物來顯示擁有者的地位。蓮鶴方壺,壺上有冠蓋,器身長頸、垂腹、圈足。該壺造型氣勢恢宏,裝飾典雅華美。其構思新穎,設計巧妙,融清新活潑和凝重神祕爲一體,蓮鶴方壺是一種時代精神的象徵,據說是新整理架樓鄭公大墓出土,距離我們這麼近的新鄭,不得不歎爲觀止啊。。。。

我們又參觀了二樓的展覽,二樓主要是唐代、宋代、元代的一些器物,最後我們看了看明清珍寶館,裏面有漆器、琺琅器、象牙製品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件用象牙雕刻的白菜,叫象牙白菜,長約23釐米,爲清代傳世牙雕作品,精巧,精緻,玲瓏剔透,這種刻意追求的清代藝術品達到沒有瑕疵,無可挑剔的完美境界。以白菜心爲主題,以野花,瓢蟲,蟈蟈等爲點綴,菜根的顏色可以用以假亂真來形容菜心處幾片菜葉微微張開,葉面上的脈絡都能看得很清楚,顏色淡黃,恰恰突出了白菜的鮮嫩,大肚子蟈蟈伏在白菜心上,全神貫注的汲取汁水。它肚子上的條紋都清晰可見,蟈蟈的旁邊還有一枝粉紅色的小花,這顆白菜雕刻的真是栩栩如生。

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玉器、骨器、金銀器、石刻造像、錢幣、書畫等,均有值得稱道的地方。所藏的玉器,上自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下迄明清,其中不泛精美絕倫、玲瓏剔透之作。尤其是永城僖山

漢墓出土的金鏤玉衣,是目前時代最早的一件。館藏的古代雕刻藝術品,諸如漢畫、佛教造像、磚雕和其他浮雕、圓雕作品等,是古代工匠藝人智慧的結晶。其中著名的戲車畫像磚、田延和造像碑、劉根造像碑、魯道明造像碑、十一面六臂觀音像、盤龍石硯等等,都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精典之作。骨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有“中華第一笛”之美譽,是中國最早的樂器。與之同出的刻符龜甲、龜腹石子,與我國文字的起源、八卦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聯繫。金銀器中,河南登封出土的武則天除罪金簡、鄧州福聖寺塔地宮中出土的金棺銀槨,堪稱稀世珍寶,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賈湖骨笛不只是中國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更被專家認定爲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實驗證明,賈湖骨笛不僅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而且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它的橫空出世,無疑爲我們研究中國音樂與樂器發展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它作爲罕見的史前神器、作爲中華民族必須翻越的從矇昧走向文明的第一高峯,其對此後聞名於世的中國禮樂制度,土生土長的中國道家教家道教,乃至整個中華文化、文明都有重大影響!

玉柄鐵劍1990年出土於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虢季墓),身長20釐米,莖長13釐米,西周晚期器物。劍身爲鐵質,鐵質劍身與銅芯相接,銅芯部嵌入玉莖內。劍首及莖身接合部均鑲以綠松石片。出土時已折爲兩段,劍身外包一層絲織品,並被裝在用皮革精心製作的

劍鞘內。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社會劃分爲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三個時代,分別對應於歷史學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三種社會形態。玉柄鐵劍玉柄、銅芯、鐵身,它的發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標誌着作爲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宣告封建社會即將來臨。稱的上是"中華第一劍"!

帶着深深的不捨及意猶未盡漸行漸遠離開了河南省博物館,這次出行讓我對國家部分歷史的瞭解有了很大的長進,並懷着欽佩的心態,希望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可以真正做到努力學習,爲了自己,爲了家人,爲了國家,。。。。

河南省博物館裏面陳列着出土的古代的歷史文物,上至秦漢,下至民國的東西,都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看過之後,我對我們的中華歷史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也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厚重和燦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