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斷舍離》關於生活感悟的讀後感(通用27篇)

本文已影響 3.44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斷舍離》關於生活感悟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斷舍離》關於生活感悟的讀後感(通用27篇)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

最近一直在閱讀關於整理的一些書目,《斷舍離》是讓我覺得豁然開朗的一本書,顛覆了以前關於家庭收納、整理的很多的理念。作者主張的斷舍離就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她們的眷戀。這跟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要珍惜東西,不能隨便扔東西的理念完全相反,但是卻讓我一下子覺得心頭明亮了很多。總是整理不好自己的家,其實就是因爲有太多其實我們用不到的東西佔據了我們的家裏的空間,真正用的時候又找不到;而且心中總是有貪念。老想往家裏搬東西,這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即佔據了你的空間也佔據了你的心靈,耗費了你的能量,應該從現在開始,丟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服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簡約,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書不大,字很大,所以內容其實不太多。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認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作者羅列了多餘的東西再家中所起的各種負面作用,以及六種不能丟棄物品的理由,並進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丟掉無用之物,只保留必需的、合適的和令人愉悅舒適的東西。作者提供如何開始斷舍離整理自己家的各種理念和方法,但是並不夠詳細,大多數還是在講道理,列出的都是總的目標的一些東西,細節操作不是特別多。主要有收納的三個鐵的法則,看不到的收納、看得見的收納、用來展示的收納三種情況下東西的比例分別是7:5:1;收納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要豎起來放着。這就明顯不如《讓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作者的具體實踐方法了。第三部分,認識自己,解放被囚禁的心靈。作者通過舉例來說明整理了不需要的雜物後,生活發生的各種好的變化,例如讓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類型,變得更喜歡自己,人際關係變得更好等。鼓勵大家去整理自己的家庭。

我還看了另外一本,發現出版社不同,有張德芬寫的序,那本其實東西比這本倒是多一些,不過基本理念什麼的都沒有變化,只是擴充了一些。還是值得看看的,能夠改變你的一些理念。張德芬的序寫的很好,關於人生的感想寫的很透徹。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2

《斷舍離》是一本推崇現代家居整理的書。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離開對物質的執念,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要點之一在於,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爲中心,而不是成爲物的附庸,從而達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書中傳授的整理技巧,果斷“斷、舍、離”,家裏自然乾淨整潔。怕就怕知易行難,下不得狠心決心。

女人天生愛購物,網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慾,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心情越來越煩。當時因爲頭腦一熱所以購買,到手了之後卻並不覺得有多需要,這種情況太多了,舍不掉的“雞肋”也積累的太多了。

果斷捨棄用不到的物品雖然是個亡羊補牢的辦法,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冷靜購物,不迷戀物慾,不因一時興起而盲目消費,不將許多不大需要的東西弄回家,從根源上斬斷購買慾纔是治標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此果決斷舍離,對於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儘快整理好心境,捨棄那些讓自己感覺不快的負面情緒,心境越來越開朗,生命越來越積極。

斷舍離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與其它雞血湯不同之處在於,它想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於貼標籤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房間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餘之物,鑑別出來就要毫不猶豫的丟掉,由此發現真正自己的需要什麼,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爲什麼樣的人?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活得精彩。林肯說過一句話,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歲月,而是歲月中的生命。

問題是:現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種全民式的焦慮:拖延症導致的焦慮,信息過載導致的焦慮,還有失眠,還有選擇恐懼症等等。

有限時間與無限慾望和可能之間的巨大鴻溝,溝壑難填。

怎麼辦?我們幾乎都需要跟自己來一場“斷舍離”。

斷舍離,是一個心智歷練的過程,是一種做減法的修行。

斷舍離,不是教導你怎麼活,因爲也沒有人能教導你怎麼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斷舍離,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們就等着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麼就對了。知道爲什麼嗎?因爲沒有人願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願自己是上當被別人騙……”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3

當凡人遇到煩心事——舌尖向上分三步,自我安慰的話語方式無外乎斷,舍,離。

漢語中,但凡鏗鏘的發音,常寓意富有決斷性的行爲,“斷舍離”一詞經過日本人的改造實踐,則變成一種溫柔的決斷。作者山下英子學習瑜伽參悟“斷行”、“舍行”、“離行”,後通過對日常家居的整理實踐“三行”,以達到生活和內心的平衡,有點“知行合一”的意味。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結合他的偉大實踐,具有光輝色彩,凡人難以企及。知而未行的馬克思也提出理論結合實踐的觀點,並強調實踐第一性。日本人在這方面很務實,將實踐鎖定收拾家中破爛兒一事,以達到整理內心的目的。相比王菲女神三個月叩首10萬次朝聖內心的壯烈,隨便扔些家裏的廢物求得內心清靜,純屬屌絲模式。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讓自己煥然一新。”山下英子在風靡日本的講座中一再強調:“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核心是讓人思考“物品和自己的關係”,而時間軸永遠是當下。

有誰永遠活在當下?這是一個心靈雞湯式的哲學命題。“斷舍離”的觀念認爲,那些與人朝夕相處的物品影響心境,出發點算不上什麼重大發現。從反向來看,“斷舍離”的對立面即是“戀物”。“戀物”在當代人心中,似乎已上升到美學的地位。王家衛電影的一大主題即通過它來營造頹廢之美,金城武吃過期的鳳梨罐頭自虐,梁朝偉兀自對着肥皂毛巾說話。物品是映射自己的一面重要鏡子,把負面情緒寄託在物品上,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而從“生活在當下”的角度來看,這是極不健康的行爲。

“斷舍離”是一種正能量,從扔家居開始教會人們怎樣做。書中總結了大量整理家居的法則,什麼該扔、如何扔等諸多細節。其實收拾家居實在是女人的天性,沒什麼大看點,而與某些不必備物品的斷離儀式,則關聯到心境。書中一位教師通過扔掉初戀男友的上百封信件,以達到走出過去;一個女人通過扔掉亡夫的假牙,以做到面對未來。這一過程中,對“行”與“思”的闡述,很值得借鑑。藉由物品放下執念的操作儀式,是其中的精髓。

“斷舍離”的難點不在於如何執行,而在於面對執念下決斷。就像諾基亞Lumia系列剛入市的廣告語:“敢換才能煥然一新。”相比蘋果ISO、谷歌安卓系統,WP8做到界面極簡、功能極簡,只保留必要的社交功能,雖然是基於商業競爭,極盡蠱惑之能,也透露出“斷舍離”的風範,遺憾的是人們總是需要下載大量無用的APP,從中獲得安全感,雖然大多隻是下載後又刪除。

再過渡到最基本的社交,每個人的手機裏都存有上百個號碼,經常聯繫的又有多少?道不同的前同事,分手幾年的前女友,僅聯繫一次業務的客戶,疲於應對的人際關係也構成了人生的煩惱座標,而當那些號碼刪除至只剩經常聯繫的親人朋友,你會發現不超過20個。而此時你的存在感又會一落千丈,那是巨大的精神恐慌。

人無癖則不可交,以其無深情。“斷舍離”也不是單間粗暴的拋棄和了斷,在不困擾自己內心的情況下,保留那些載滿情誼的物品,則是一種深情。說白了——什麼該扔,什麼該留,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早有答案。有情無情,過猶不及。我們周遭的物品構成一張看得見的網,當物品屬於你的那一刻,便燃起一份情緒,當我們無法通過心念理清紛雜情緒時,不妨收拾一下家中的破爛兒。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4

第一次看到《斷舍離》這本書,是基於一次偶然。說是偶然,其實我覺碰到它也是一種必然。我總喜歡時不時去噹噹網看看一些暢銷書排行,然而這本書就在其中。當我看到“斷舍離”三個字的時候,我就被他吸引了,大概看了一下簡介,果斷買了一本回來細細閱讀。

什麼是斷舍離?

一、斬“斷”物慾

我們想要的越多,慾望越強,我們的煩惱也就會越多。當我們的慾望遠遠超越了自己能力的時候,一大堆麻煩也會隨之而來。

以前一碗加蛋的泡麪都會覺得很香,讓人感覺幸福,現在大魚大肉都覺得食之無味。

以前能有一層平房住就會感覺到安全和幸福,如今很多人家裏樓房好幾層,卻拿着父母的養老錢,四處舉債去省城買房,如願住在城市高樓大廈中卻過的很不快樂。

以前騎輛自行車都會感到開心,如今我們過年走親騎輛電動車都會感覺沒面子,我們買了桑塔納,緊接着過了沒多久我們覺得桑塔納沒有檔次,我們貸款買了奔馳,覺得它上檔次,有面子。

在不斷追求物慾的過程中,我們迷失自我。

我們在爲工資低,每月貸款而煩惱,我們整天忙於工作,遠離故鄉,將兒女交給年邁的父母照顧,在他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卻不能陪伴在他們身邊。卻還說“戴上金箍如何愛你,不帶金箍如何救你”,或者“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他鄉容不了靈魂,故鄉安置不了肉身。”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

似乎我們忘了生活的本真,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慢慢的我們越來越討厭現在的自己,卻又無可奈何。

當我們回到家,看到有愛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愛人和孩子,他們期盼着你的歸來,這時候你才發現幸福就是這麼的簡單,有愛你的人,有你自己愛的人。

人生短暫,請珍惜當下的人事物,擦亮自己的雙眼,別讓過多物慾矇蔽了自己發現愛,發現真善美的眼睛。

二、“舍”棄廢物

生活中我們被千奇百怪的物品所包圍,我們經常一時心動便將它們帶回家。回家後卻發現用處不大,但又捨不得扔掉或送人,隨着時間累積,家裏就像一個“垃圾”場。我們因此煩悶,身體抱恙。

我們遇到了很多人,受過很多傷,卻久久不能忘懷,我們經常回顧過去,讓那些不開心人和事時時煩惱着自己。

我們微信電話中有成百上千的人,但當我們彷徨無措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打給誰。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我們卻沒有一樣做好。

我們生命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也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精力也是有限的。

爲了珍愛當下的人,事,物,爲了;爲了身體輕快,心靈輕盈、愉快;

爲了坦然面對人生路上的人、事、物的到來和離開。

請捨棄家中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請和那些讓我們難過傷心的往事說聲拜拜。請用心關愛那幾個你在乎的人,並且在乎你的人;請用心去做一兩件自己喜歡熱愛的東西,並一直堅持下去;請允許自己有夢想,接受自己普通,在追夢的路上讓自己變得更好。

三、脫“離”執念

我們執着於爲什麼我對你那麼好,你卻離我而去。我們執着於我那麼努力,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

我們執着於大城市的房子,執着於那位已經遠去美麗的姑娘。我們執着於自己真心真意換來的卻是別人虛情假意。我們爲太多事情執念。

歲月靜好,來的來,走的走。有些人事物註定會來,有些則註定會走。

有一位僧人兼宗教學者這樣形容斷舍離: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都會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時刻做到釋懷。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煩惱,甚至衰老和死亡。

請用心對待我們經歷過的,和將要經歷的;請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請坦然面對我們所失去的;我們都知道生命終將有盡頭,我們能做的就讓這個過程變得快樂有趣,精彩紛呈。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5

人們不清楚或者不會很認真思考自己的需求,總是想要“入”很多東西,又不捨得“出”,想要抓住很多東西。

比如:想要買很多衣服、物品;會關注很多熱門博主、公衆號;會轉發收藏很多自媒體內容;會下載很多app;會加很多羣。即使很多內容自己根本不需要,或者需求頻次超低,也不想錯過,不想捨棄。

再如:電腦手機有大量文件待處理,家裏過多小孩玩具、個人物品。經常臨時出現很多想法、衝動,想要買這個,想要做那個,立各種flag等等。

斷舍離含義:

斬斷物慾不輕易入手物品

捨棄廢物捨棄不需要的物品

脫離執念人、事、物循環代謝

不定時整理、更新:物品、過剩觀念、累積的負能量、情感紀念品

如同新陳代謝:攝取食物,消化吸收營養轉化爲能量,排出廢物

斷舍離本質:創造時間和空間(物理空間和心靈空間)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6

《斷舍離》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她所倡導的斷舍離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人生在世,總是有太多的斷不了、捨不得、放不下,對物品如此,對感情便如此,對名利如此……於是我們的思想裏充斥了太多的慾望,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虛幻的,真所謂慾壑難填,然後又抱怨生活太苦,活的太累。

“斷”就是要斷掉對物慾的執念,對外界各種誘惑的迷戀。人的本性中總會有貪便宜的想法,商家恰恰抓住了人性的弱點,各種打折、促銷活動層出不窮,特別是現在網購發達的時代,除了以前的傳統節日,商家別出心裁推出各種雙11活動、雙12活動,518大促,618大促等等形式繁多的活動,各種限時折扣紅包、限時拆紅包花樣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蠢蠢欲動,好像有種錯過後悔一億年的感覺。

要想抵得住這樣的誘惑,需要我們時刻保持理性消費意識。要有一種“斷”字當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信念,才能阻擋各種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我們的房間。

如果家裏到處堆積着這些搞活動、大促銷買來的便宜貨,你的房間會變得滿滿當當,別人對你的評價以及你的自我評價都會在無形中被貼上這種“愛佔便宜”“我只配擁有這些便宜貨”等廉價標籤,天長日久,自然會在潛意識種下自卑的種子。

當然並不是說東西越貴越好,也並不是要拋開經濟條件的限制,一味追求高品質、高價格的商品,而是應該從自己的經濟條件出發,在自己的經濟條件許可情況下,適當控制購買商品的數量來提高購買商品的質量,就是要追求“少而精”的生活方式。

現實的窘迫,讓我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對物品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懷。衣櫃裏好多從來不穿的衣服,櫃子裏好多明知不會用的物品,明知不用,但依然捨不得扔。扔的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心被揪一下”的感覺,一種惶恐的情愫,一種隱隱的不安,生怕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再一次爲錢所困、窮困潦倒,到時候還可以拿出來派上用場。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即便在歷經人生最痛苦的階段,家庭經濟也還是可以正常運轉,那些“以爲會在困難時候用得到的衣服、物品”始終沒有派上用場。

要想做到徹底的“舍”,需要重新看待人和物品的關係,能夠做到“物爲我用”“物盡其用”纔是物品的最佳狀態。

如果把物品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它也同樣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被人們認識和認可,才能體現作爲物品本身的`價值。

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社會價值,“被需要”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價值,物品亦如此。“不用”纔是對物品最大的浪費。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7

最近讀完斷舍離感想很多,覺得斷舍離本質上是一場修行,是一種動禪。通過收拾房間這微小的事情,去追求本心,追求那個被生活雜事埋沒的自己,進而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從我自己說起,以前的我可以做出一些讓人感覺很不可思議的東西,很新的東西,現在的我卻因爲各種忙碌,漸漸遺忘自己可以做什麼。做的東西總是別人做過的,腦子的那些創意被生活打敗,被工作佔滿,原來層出不窮的想法漸漸變得麻木。隨着生活的繁瑣,我不知道我是誰,我該做什麼,腦子裏很多想法但是總不行動,總有一萬個理由給自己偷懶,讓自己如溫水煮青蛙般變得平庸或失敗。人生很難有以前的成就感和期待感,日復一日重複的機械的活着,自己越來越平庸,失去了鮮活。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其實也就是斷絕那些自己不需要的外物來干擾自己正確的方向,不給自己的人生增加很多岔路,迷路讓我無法前進。人生應該是一個方向越走越深,越走越是桃源之地。從家裏的雜物開始,哪些東西是不需要而因爲自己一時貪便宜或者一時興起多出來的雜物,在那裏我們可能幾年都不能用到。這些雜物也是有氣場的,跟人一樣,越是積極陽光,吸引來的正面能量越多,這些雜物一直被塵封,被遺棄在角落,他們產生的"陰",也就是負面能力越多,生活在這種環境的你難道不會被影響嗎?行動起來,先從那種怎麼看都不會用的開始,一點一點減少這些垃圾對自己的影響,讓他們去到有用的地方,綻放自己的光彩。而你的光彩越會因爲慎重對待所有物品,而漸漸產生更亮的光芒。人應該有價值,物也是,希望大家豆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不再麻木地活着。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說深一點,也是捨棄對一些事情的執念,對於我生活的經驗來說,大多數時候可能是因爲自己在某方面能力不好,又恰好踏上了這個旅途,就強迫自己上路,在路上因爲沒有獲得成就感,總是三心二意,找小路,然後不斷的迷路,不斷的重頭走。手上握着很多東西,卻沒有一個東西讓你真正的感到成功、自信、驕傲。你越來越不自信,畏首畏尾,做事越來越隨波逐流。生活之於你來說就像一個籠子一樣,感覺自己在四處碰壁,碰到又縮回那個安全地帶。讓我們通過思考通過行動,整理出那些雜物雜念,捨棄他們,留下自己最想做最擅長的,把自己修煉得更加優秀,更加自信。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當你真正做到舍了,你會達到一種“謹守初心”的狀態。人生的道路無比清晰而光明。

斷舍離的關鍵法則有兩點:

以自我爲軸心

時間軸在當下

即:我現在到底要不要用它?這個”現在“可以是一段時間,也可以是一天,一個月,由你自己決定。在判斷是否可留的時候,主角永遠是自己,而時間是現在,是當下。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本心,都能打造出能夠款待自己的空間。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8

文中主要分爲3個思想觀念,斷卻多餘、無用的慾望;捨棄負擔、雜物;遠離執念、等負面情緒。

全文皆以故事案例的方式表達,屬於輕快節奏,它是心靈與生活的整理術法,能讓雜亂的生活和心境迴歸純粹。

“斷”的觀念表達出‘多並不一定有用’的中心思想,斷絕讓自己的生活和心靈增添無用的煩惱與事和物。

“舍”字觀念我更是受益匪淺,很多放了兩年沒穿卻又完整無缺的衣物能夠得到完善的解決,舍字訣功不可沒,只有勇於捨棄才能擁有更好的現在和未來。

“離”字觀念,講的是對心中的執念和雜念如何去遠離與避讓。

如果你害怕閱讀此書會喪失自己所謂的狼性,那你大可放心的研讀。

書中並非讓你無慾無求,只是幫你減去負擔,幫你跑得更快,幫你活得更自在,追求得更遠。

也不存在什麼佛系銷售,此書會告訴你,所謂隨緣,應如種樹一般,盡心盡力,施肥澆水,毫不懈怠,至於最終能收穫果實多少,纔是真緣。

此書讓我明白與物最好的關係是謹慎的擁有,珍惜的使用,勇敢的捨棄。

如果運用在心境上,“斷舍離”能讓我更加清晰心中的所欲所求,並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的全力追趕。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9

楊瀾說,《斷舍離》這本書不到兩個小時就可以翻看完,卻足以改變你的人生。

如果我能早點看到這本書,我不會在去年寫《27歲,我才懂得整理房間的意義》,因爲會臉紅,照斷舍離的理念,我之前做的那些不過是把一些可有可無的東西重新擺放而已,掩耳盜鈴地放在了我看不見的地方。

是哪一段讓我有了格外強烈的共鳴。在章節《篩選物品帶來的自我察覺》裏,作者講述了一個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

有人送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她原封不動地裝在盒子裏,放在櫥櫃的最裏面。你當下用的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杯子。如果有人問你“爲什麼不用它啊”,你可能會迅速回答“太可惜了,這種好東西捨不得用啊”。換句話說,在你的潛意識裏,你認爲自己“配不上名牌的杯子,我沒達到那個水準呢”。你的真實想法,就可以通過物品反映出來。

一個人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這樣啊,其實我也可以用它的”。像這樣認可自己。

書中的“你”真的明明就是之前的我啊。明明很喜歡那些禮物,又覺得自己用了浪費,所以,一直用看起來都能湊合的物品。最好的理由是,那些用着的東西雖然不是那麼喜歡,但是還能用,就先用着吧。所以,最後的情況是,不怎麼喜歡的將就着,真正喜歡的束之高閣,直到有一天記不起來,或者再被翻找出來時已經又變成了不那麼喜歡的東西。

原來在內心深處,我對自己並不自信,因爲有那麼一些美好的事物,你不覺得自己值得擁有,或者即使擁有也是誠惶誠恐。這是我從來沒有沒有發現的。

所以,到這裏我開始有興趣回答自己看書之前的疑惑:爲什麼要斷舍離?

斷舍離的目的就是通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有機會以此爲判斷出準確的自己。斷舍離是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爲中心,而不是成爲物的附庸,當你爲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糾結困擾時,就是應該進行內在自我分析的時候。

或者可以說,讓你糾結的,其實都是不那麼重要的。

那麼,我的第二個問題:斷舍離與整理術、收納術有什麼不一樣?

它們最大的區別在於,斷舍離並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乾淨爲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瞭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

如果僅僅是以把房間弄乾淨爲目的,你把所有的物品放置到你認爲最合適的地方,但是很有可能只是暫時的。因爲整理着眼在如何保管物品,而斷舍離是將主角的位置由物品換到自己身上,考慮的是這個物品我是否需要,而不是這個物品是不是還可以用。

當我們的居住環境因爲斷舍離不斷地循環代謝,保持着變動流轉的狀態,這種更新篩選不再只是概念,而是漸漸滲透到你的“時間、人生、生活”,讓它們都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額狀態。

這麼說來,斷舍離聽起來是一件好棒的事情,但是怎樣才能做到斷舍離?

斷指什麼?

舍指什麼?

離指什麼?

斷=斷絕想要進入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的斷和舍,達到這樣的狀態。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不等於單純的掃除、收拾。不是問“很可惜啊”“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爲考慮的重點,而是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

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斷舍離重要的第一步其實是“舍”。“舍”是對家中堆積的物品逐一品味、甄選、捨棄。其實上,在這個步驟裏,我就反覆失敗過好幾次。

一些衣服、鞋子、書,我下決心將它們丟棄,過一會又捨不得去撿回來。“因爲不能浪費,所以難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只要問一問自己,它很重要嗎,是經常要用的必需品嗎?如果沒有它,你會不時遇到困難?最爲重要的一點,你喜歡它嗎?

斷舍離不是讓我們把什麼都丟掉,而是通過這些問題直面內心,通過這些問題甄選出“捨棄”或“留存”的物品。裏面有太多看起來有用,其實我根本已經不需要的的東西,10年沒有翻開的英語詞典、三年沒有穿過的裙子……

你無法想象,當我不回頭地將那些“雞肋”一般的衣物、書本打包放進回收箱時的輕鬆解脫的愉悅心情。

修正時間的偏差也是斷舍離的要素。我們常常唸叨要活在當下,卻往往沒有做到把握當下。

沒有時間整理……

或許有朝一日會派上用場……

我也曾與過輝煌……

他曾經深愛過我……

將時間拉回現實,問自己:它對於當前的我意味着什麼?如此反覆,慢慢對物品的時間軸偏差便可以稍加修正。

關鍵在於,多想想當前的自己,而不是過於擔心未來,或者留念過去。

很多代表上一段感情的物品就是這樣丟掉的,本來以爲爲十分不捨,其實感覺極了,空出來,新的東西纔有機會進去。

斷舍離給我帶來的改變有哪些?

從看完《斷舍離》這本書到現在1個月的時間,我開始嘗試對自己的房間、生活、交際、感情進行斷舍離,或許旁人看不出太多的變化。但是我自己能感覺的,每天更爲快樂,更加享受生活和珍惜身邊的人。

因爲,當我打開衣櫃,我看到的每一件衣服都是自己十分喜愛的,她們在衣櫃裏,乖巧地、整齊地或掛着或躺着,無論挑哪一件都讓我十分享受;每天日常做的事務,也都是通過仔細甄選,自己喜歡並且享受的事,因此效率更高,很多計劃會提前完成,對時間的掌控也更加自由。

現在買東西也會記得這樣東西要滿足三個條件中的一個:需要、合適、舒服。

如果,你和之前的我一樣,房間雜亂卻不知該如何下手,怎麼也改不掉拖延症,衝動購物,缺乏安全感,總是無法完成計劃……那麼,或許你可以試一試立即對你的人生和房間來一次徹底的“斷舍離”。

還是那句話,畢竟你跟我一起只是試一試,又不會懷孕。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0

首先這個作者是因爲這本書而改變的命運,山下英子,在二十多年前因爲學習瑜伽,他懂得了《斷舍離》的這個理論,所以從此以後就開始用斷舍離,用在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當中。

然後慢慢的就開始講這個主題的課程,希望分享給更多的人幫助更多的人,到最後,她出成了一本書籍,這本書籍在全球暢銷,在整個日本在整個中國,掀起了一番斷舍離的浪潮,她自己也因爲這本書,從一個家庭主婦變成一個億萬富翁,也是因爲這本書而改變了命運。

《斷舍離》講的是觀念上的斷舍離,

如何認識現狀,如何停止自我否定,如何描繪家的具體的構想,雜物上的斷舍離,

第一步,拿出雜物俯瞰,

第二步,扔掉怎麼看都是垃圾的廢品的東西,

第三部,以自我時間判斷基因,考慮自身和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捨,

第四步,必要合適愉快的標準來進行取捨,

第五步,收納在雜物最適合的地方去進行。

我們人有三個生命,

一個是我們肉體的生命,

一個是我們社會的生命,

一個就是我們精神的生命,

這三個生命貫穿有一個場所,那就是你的家,你的家讓你的肉體生命能夠得以延續,你的家讓你的精神生命能夠得以愉悅,你的家讓你的社會生命能夠得以維持,而家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場所。

做物質上的減法,做精神上的加法,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當我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世界的時候,我們每天都在給自己做加法。

斷舍離,讓我懂得停下來的意義,讓我懂得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減法的意義,我需要停下來去感受生活,我需要慢下來去獨處去思考,去閱讀去旅行,去享受人生去活好當下,我想做物質上的減法精神上的加法,我覺得不是作者需要,是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需要。

《斷舍離》的意義不是讓你扔東西,是教你如何斬斷物慾,捨棄廢物,脫離執念,

斷的是什麼,斷的是物慾,

舍的是什麼,捨棄廢物,

因爲有很多人有很多事是值得你捨棄,包括你的很多不穿的衣服,你的很多東西都是值得你舍,

記住,這裏指的是舍,不是棄,舍是什麼意思,你今天把它捨出去不是浪費,你可以把你不用的衣物捐給那些需要的人啊,你可以把你不用的東西捐給那些有需要的人。

離是什麼,離就是脫離執念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活好當下,這就是這本書核心的精髓。

沒想到我做這個決定,我心裏挺開心的,我並不覺得別人看不起我,而且周老師我再告訴你一個好消息,我現在已經找到新男朋友了,這個男朋友跟我之前的那兩個男朋友完全不一樣,真的就像你說的一樣,

通過這本書可以讓我的命運發生改變,這件事情已經過去兩年了,她現在跟她現在老公生活在一起,特別開心,特別快樂,今天她依然每天都會用《斷舍離》的思想來去清理自己的房間,來去清理事物。

斷舍離這三個字,其實來自於瑜伽,一種印度古老的修行方法,修行的方法斷是斷行,舍是舍行,離是離行,他是一道完全的修行方法。

斷舍離,真的人生人生什麼最重要,物質不重要,心靈才重要,因爲是心靈決定的物質,當你每天像生活在,像生活在垃圾場一樣的時候,你的內心怎麼會有能量,全都是負能量,

化妝品多久沒收拾了都過期了吧,那衣服多久沒穿過了都發黴了吧,都小了吧穿不上了吧,那洗手間多久沒打掃過了,那廚房冰箱裏都發黴了吧那東西都,全部斷舍離一下。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1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爲之斷,捨棄多餘的廢物爲之舍,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爲之離。這是斷舍離一書對斷舍離的闡釋。斷舍離這本書是日本心理學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它是一本心理學輔助讀物。究其本質,它再指引我們如何進行斷舍離各種雜物雜念以保障我們在做任何事情能夠心無旁騖。確實,只要能清空雜念,我們任何事情至少提高30%絕不是妄言。

其實能夠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做任何事情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但現實往往我們會被各種各樣已有的或沒有虛幻的所迷惑,產生出迷茫而困惑或心憂之感阻礙我們的前行。我們在出現這種問題時往往歸咎於我們自己心理素質不夠強,自控能力不夠高,不夠果決堅決導致我們在失敗之時遺憾不已。但這次通過閱讀,書中卻告訴了我們如何去有效的進行控制掌控進行斷舍離。

斷舍離它其實是一本自我及人本身的整理術,它用了人與物(真實,虛幻)來衡量一件物究竟是否有價值。這個觀念其實在我們古老的國粹裏就早有提及。古語常說:少則得,多則惑。其實對在目前屬於信息時代的我們是尤有直感。比如信息,比如技術,比如某件事,某個熱點。各種信息,等等是海量的。其中的量並不都是完全好用的。有些有用的,有些無用的,有些甚至是陷阱謠言等等。我們需要的只是我們需要的,不需要的得到只會白白佔用經歷。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理念:佔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佔有你。

斷舍離它非常強調與指引我們如何去捨棄與拋棄我們需要的東西、物件、思維、負面情緒。如何能真的做到斷舍離,並不僅僅只是在現實的物品上進行整理,丟棄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最尤爲重要的是我們思想思維的釋放,不被不需要的思想思維所禁錮。因爲人的思想很多面性,酸甜苦辣鹹樣樣皆有。因此並不是全都有用。比如負面,消極的思維想法,對於這些消極的情緒必須一定要堅定果決的當斷則斷。

山田英子通過她收拾房間這個最簡單而常見的例子爲我們打開的思想釋放的大門。確實怎麼看怎麼都像垃圾一般的東西還有什麼可捨不得斷舍離呢。當我們真正的能做到“斷”,“舍”“離”。就能活的真正自在。而想要活的自在隨心,就要學會放棄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人的精力有窮,就必須把它放在重要的人、事,物上。看着斷舍離是很簡單很實用的方法。但是斷舍離這短短簡單的3個字,真正完全能做到達到這一高深的境界確也是難上加難的,所以斷舍離雖定義非常的簡單,但確實不僅僅只是明白就可而同樣也需要不斷的去努力修行的。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2

十年磨一劍,日更十年第83天。

想要突破1000人關注,2月結束時有930人關注,本月計劃增加70人關注,今天增加1人,本月累計增加47人,目前977人,感謝每一位小夥伴的關注。學會享受過程,懂得知足常樂。古典老師說,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的作品,許多年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今年終於把它看完了。這本書豆瓣7。4分還不錯,但是對我而言,比較失望,看完幾乎沒有什麼收穫,全書能夠帶給我啓發的內容屈指可數。唯一有一句話讓我比較感動,演員陳數在推薦書裏引用了霍金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也是第一次看到演員爲書寫序,也讓我對陳數多了一分好感。

覺得看這個書名,就把這本書的內容已經包含完了,重點就是去實踐,不僅是生活中的斷舍離,還有精神上的斷舍離。不過我十分佩服的是作者創造了“斷舍離”的理念,然後把它傳播出去,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讓別人因爲自己而受益,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也想到《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曾經從來沒有微習慣這個概念,但是作者創建了它,並且把它傳播出去讓無數人受益,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是微習慣終身踐行者,我現在也在給人傳播微習慣,如果我能夠用多年時間持續影響100人,500人,1000人跟着我踐行微習慣,讓大家因爲微習慣而受益,這就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國內的社羣有幾個比較火的,比如譚傑創辦的007,影響了許多人每週寫一篇文章。小牛媽媽創辦的日記星球,影響了許多人跟着每天寫日記。曾經沒有斷舍離,沒有微習慣,沒有007,沒有日記星球,他們創建了這樣的一個概念,然後把它傳播出去,實現從0到1的突破。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規模還在不斷持續壯大。我就想到張傑彬老師講個人品牌,收費接近20萬一個人,一年只需收費5個人,就是年入百萬。看他的文章得知,他在個人品牌課裏說到,要創建一套理論,我之前看了這句話沒有感覺,但是現在把這些聯繫起來,發現真是那麼回事。我就想,既然微習慣這麼好,我能不能也創建一個概念呢,它就是微習慣星球,是受到堅持星球與日記星球兩個社羣名字的影響,就這麼幹,寫完我就開通一個知識星球,名字就叫微習慣星球。

期望將來可以影響1000人跟着我踐行微習慣1000天。當然,這肯定不容易,但是值得嘗試。我覺得微習慣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戰勝半途而廢,生活中有太多半途而廢的案例,幾乎都麻木了。而微習慣彷彿就是漆黑夜裏的一束光,讓我看到持之以恆的可能性。我非常有信心可以持續行動1000天,我也做好了持續行動十年,持續行動一輩子的準備,我成爲了一名微習慣終身踐行者。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3

中醫認爲,人體有“穴道”,是能量的通道,如同毛孔在熱的時候會打開排汗,冷的時候會關閉以保持一定的體溫。穴道在有“好的氣”時會打開吸收,“壞的氣”時會關閉。生活環境與中醫“穴道”理論是相通的,好的生活環境會讓整個人神清氣爽,而髒亂差的環境下生活的人通常不太會神采奕奕。

也許我們選擇不了外在生活環境,但可以通過整理房間改變內在生活環境,整理的過程是斷舍離、是對物品的篩選、是對內心的觀察,方法容易,過程很難,但掌握了斷舍離的精髓也就掌握了整理人生的技巧。

關於作者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將瑜伽中提倡的“斷行、舍行、離行”(是爲了讓人放下心中執着的教導),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也就是“斷舍離”,山下英子本人爲雜物管理諮詢師,著有《斷舍離》一書,自2001年陸續開展《斷舍離講座》,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本書分爲5個章節,通過了解斷舍離概念、實踐以及帶來的改變,最終強調斷舍離的真正目的:通過剔除身邊不再合適的、不需要的物品,達到澄清自己的人生,體會前所未有的輕盈。

何爲“斷舍離”

通過捨棄、整理物品,將心中無用之物,不合時宜的物品整理的一乾二淨,讓人生變得愉悅,在這裏要注重以下幾點:

斷舍離≠整理房間

斷舍離中的整理是通過精簡物品,留下需要的物品,要遵循:

留下的物品,判斷的標準:讓自己感覺舒適的、符合時宜的、讓心情可以變愉悅的。

主體一定是“自己”不是“物品”也不是“他人”。如果將物品作爲主體時會你會發現--什麼都可以不用丟掉,因爲物品本身是有用的,所以主體一定是“自己”。

實踐前,你需要了解的

一、剔除以下五種心態

我不會整理。方法都是可以學會的,“我不會”的潛意識其實是:“我不願意整理”,所以剔除不會的心態,是很關鍵的一部分。

捨不得丟棄,不浪費。你可以嘗試打開家裏的衣櫃、囤積的物品,然後你仔細回想,那些你總是認爲丟掉可惜的物品是否已經佔據了衣櫃很久,是否每次拉亂衣物時都要重新整理一遍,浪費時間還佔用空間,剔除固有的思維,物盡其用纔是對物品最好的照顧。

以後總能用得到。漂亮的包裝盒、買了很久卻還是沒有打開過的書籍,你說“以後總能用得到、以後總會去看”,過了這麼久還是沒用到,他們佔據着家裏的一席之地,等到真正用的時候,即使沒有他們你還是能找到替代物。

太麻煩。你總覺得整理起來工程量太大,但每次看到家裏很亂,整理起來很費時間,你還會覺得整理會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嗎?學會整理纔是一勞永逸的事情。

收納工具是輔助物品,萬萬不可本末倒置。

二、正確的“斷舍離”順序

斷舍離真正的順序其實應該是,舍-斷-離:舍:捨棄家中累積的廢物(記住判斷標準哦);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內。

舍和斷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其實就是:縮小入口、放大出口。最終達到離。

離:清除掉不能讓自己心動、不合時宜的、不需要的物品,達到愉悅的氛圍。

實踐“斷舍離”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4

最近讀了《斷舍離》一書,書中分享了一種“精簡”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與我日常所看所思產生了一些共鳴,在此簡單記錄下讀後感。

常見現象:人們不清楚或者不會很認真思考自己的需求,總是想要“入”很多東西,又不捨得“出”,總是想要抓住很多東西。

比如:想要買很多衣服、物品;會關注很多熱門博主、公衆號;會轉發收藏很多自媒體內容;會下載很多app;會加很多社交羣。即使很多內容自己根本不需要,或者需求頻次超低,也不想錯過,不想捨棄。電腦手機有大量文件待處理,家裏過多小孩玩具、個人物品。經常臨時出現很多想法、衝動,想要買這個,想要做那個,立各種flag等等。

斷舍離含義:

斬斷物慾不輕易入手物品

捨棄廢物捨棄不需要的物品

脫離執念人、事、物循環代謝

不定時整理、更新:物品、過剩觀念、累積的負能量、情感紀念品

如同新陳代謝:攝取食物,消化吸收營養轉化爲能量,排出廢物。

斷舍離本質:

創造時間和空間(物理空間和心靈空間)!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5

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通過整理家中的物品,該扔的東西就扔,不用的東西讓它離開,讓心理空間自由,人生由此變得開心!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所謂斷舍離,便是人與物品的相處方式。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斷舍離的精髓:斷絕、捨棄、脫離

怎樣才能從忙亂、低效、疲勞的工作狀態中解脫出來?山下英子建議採用斷舍離工作法: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物品、脫離對物品的迷戀。它已經成爲現代社會一種極簡生活理念,一種極簡工作態度。

斷絕對當下的不捨,關注真正需求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擁有很多物品,因對其有感情而捨不得扔掉,或覺得貴重而捨不得用。

斷絕對當下的不捨,扔掉那些不會再用的東西,或幾乎不可能再用的東西,同時,我們珍惜認爲的好東西,爭取物盡其用,才能讓生活和工作變得簡單。

捨棄對未來的不安,盡情享受當下很多人總是對未來感到不安,捨不得扔掉不會再穿的舊衣服、舊物品,捨不得扔掉沒用的資料、文件或物品等,只因爲心中有一種隱隱的不安:萬一哪天需要用到怎麼辦?因爲扔不掉對未來的不安,纔會被堆積如山的物品包圍,導致有用的東西找不到,嚴重降低效率。

捨棄無用的思考所謂無用的思考,指的是不利於高效決策的思考,包括偏離目標的想法、漫無邊際的假設、惶恐的念頭等。它們在給你的思考、決策和工作制造障礙,捨棄無用的思考,就是簡化思維、減掉包袱、卸下煩擾。

無用思考1:決策時,最常見的一種無用思考是害怕失敗而猶豫不決,導致時間被無限拖延。做決策需要“快刀斬亂麻”,不允許冥思苦想,需要馬上行動。

無用思考2:還有一個糾結於所放棄的選項有時候決策時糾結的不是所確定的選項本身,而是糾結於被放棄的選項可能帶來的沉沒成本。但已經做出了決策,再去糾結,有什麼意義呢?糾結會導致浮想聯翩,工作心不在焉。

無用思考3:糾結於完美

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會想當然地認爲別人可能怎麼想,然後自己要怎樣應對。可結果往往不是那樣的。過於追求完美,會耽誤時間,影響效率,最終影響決策。

無用思考4:糾結於過去後悔沒用,但偏偏很多人還要後悔,糾結過去,這便是無用的思考。與其後悔,不如拿出精力,冷靜面對現實,針對問題拿出對策,盡最大努力,將不利局面扭轉過來。

思考本身不是美學,通過思考達成好的結果,纔是美學。

應捨棄無用思考。

我想斷舍離可以從自身整理辦公桌開始給各物品一個準確位子看着整齊有序、乾淨清爽的辦公桌,我想自己的工作心情一定也會如辦公桌一樣清爽,頭腦會變得更清醒,思路和精力也會更集中。

辦公桌除了電腦,只留幾樣重要東西筆筒、水杯、便箋紙或筆記本按時間順序將物品放進抽屜,確保最快時間能拿到與不必要、不需要的物品“斷舍離”是整理辦公桌的第一步,接下來,還需對剩下的物品進行歸類,放入不同的抽屜、有序存放。當需要某本書或文件時,可以迅速拉開相應的抽屜。

每天下班前收拾辦公桌,每天上班前清潔辦公桌每天下班之前,抽出3—5分鐘,將辦公桌上的物品簡單收拾一下,確保辦公。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6

《斷舍離》並不理解其意思,小書很薄,反覆看了二遍,重點簡約明瞭,整本書其實說的就是一種超級整理術。

說到整理,就想到自己家裏的衣櫃,隔三叉五就要翻出來重新摺疊衣物,也是非常苦惱的一件事,總埋怨家裏人,說他們找衣服翻亂,又不會自己及時整理。相信大部份人對於物品總覺得丟了太可惜了,先放放吧,之後就會越放越多,越來越亂,最終的結果還是丟棄。書說所說的斷舍離,粗淺來說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的東西,要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纔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書說讓人減少東西的觀點,並不是目的,它更注重空間感,我想如果給一間完全沒有物品的乾淨的房間給你,這房間也不會有什麼溫暖的氣息,所以物品很重要,但不要去塞滿空間,這樣會令人窒息。爲確保空間的乾淨整潔,要將物品儘可能地縮減成最合適的量。

在閱讀本書之前,在打掃自己屋的時候,有時會放着自己愛聽的音樂,然後整理物品、衣櫃,擦桌子拖地,在幹完家務之後儘管勞累,一個有成就感,還有就是在乾淨的住所裏的確讓人非常舒心。

斷舍離的方法不僅僅適用在家居整理上,人生不也應當如此嗎,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7

無能爲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鬱的執念,當離。很喜歡斷舍離中的這句話,猛然間讓人醒悟過來。雖然斷舍離以物品整理來講述,但是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我,並且時間軸永遠是此刻。

對一個人來說,過於貪婪,無度索取,任由欲求膨脹是場災難,往往會反噬其身。舍掉貪婪,纔不會被慾望裹挾,才能看到人性中的光輝,逍遙、自在,愜意生活。只進不出的空間被擁塞得太嚴重,往往會失去初心,忘記了爲什麼而活,會讓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做減法的目的是爲了讓生活更美好。就像國畫裏的留白,以“空白”爲載體,渲染出美的意境,使作品的章法、畫面更爲協調、精美。如果整幅畫都被紛繁的筆觸填滿,也就缺乏了美感和意趣。

有舍,便有得。從來都是想要的東西很多,但真正需要的東西卻很少;斷舍離,從需要到不需要,再到舒服不舒服。無論是獲得還是放手,都要做到坦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足夠強大。工作、生活中都有很多需要我們來斷舍離,丟掉的“雜物”其實更像是看不見的世界裏——內心的“多餘的執念”。我們需要擺脫一些自身的固執,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慾望,卸下無形中自己給自己的包袱,讓自己的內心簡單、純粹一些。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8

不出差的日子每天早起的安排基本已經規律,出差不太累的情況下也能堅持早起,但很多事情還沒行成習慣,昨天在機場無意間看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當即將他加入書架,並在飛機上仔細閱讀,其實很早就聽過斷舍離的概念,只是一直沒機會去踐行,再次相遇,我覺得是時候進行空間、手機和思想上的斷舍離了。

1、空間上的斷舍離

首先是電腦桌上的雜物,之前因爲手機沒帶保護殼,怕充電時直接放在桌上容易弄傷鏡頭,所以充電時總會放在紙上或者包上,因此桌面上總會有一些亂的東西,無法輕易扔掉,有時候找一個東西就會找不到,心情不好時特別容易炸毛。這次出差一回到家,我立即就進行大掃除,以“自我軸和時間軸”爲原則,凡是用不到的雜物統統扔垃圾桶,仍有價值的東西也會分類擺放整齊,以用時方便拿爲原則,收拾完再看桌面,整齊劃一,成就感滿滿。

其次是辦公桌周邊的雜物,主要是抽屜,本來3層抽屜很多的的空間,但擠得滿滿,居然不能再多放一樣東西,上次收拾時因爲裏面有太多前任主人留下的東西,所以基本沒丟棄啥。這次是下了決心要與它們訣別,本着“必要、合適、愉快”的原則,將不屬於我的,沒有價值的東西通通清理出去了,然後裝進去我的東西,瞬間覺得空間回來了。

2、手機上的斷舍離

今年來由於工作原因微信加了很多客戶,一開始以客戶名稱爲標籤備註,後來一看標籤分類太多了,找的時候特別費時間,然後開始思考如何給微信好友分類,方便查詢和聯繫,於是本着“三分法”的原則將大客戶分一個類,中小客戶一個類,客戶的客戶分一個類,這樣看起來一目瞭然;並且在給每個客戶備註時也加上了公司,而不僅僅在標籤上加。之前很多沒來得及備註的同行這次也統一增加了清楚地備註及分類,雖然一千多人的好友一個個處理起來用了不少時間,但這個時間花的是非常值得的,主要是方便了後期的工作。

3、思想上的斷舍離

從過完年後,就定了以個年度讀書計劃和清單,每次看到好書的時候也會加入清單,此時已經遠遠超出了閱讀量了,但是遇到好的書籍還是會忍不住繼續加入,書單一直在進,讀完刪除清單的進度又比較緩慢,於是清單也開始顯得擁擠起來。今早上看了斷舍離後,我找到了解決辦法:現有書籍按照正常速度去閱讀,如果有新增書籍,必須先讀完一本,然後才能放入清單,這就是以“1out1in法”爲原則,本着先出後進的方式進行書籍的更迭。其次,清單裏已經有很多書,讀的先後順序怎麼確定,是一本一本的讀還是一次讀好幾本呢?我的答案是,自由和自在,就是不刻意去選擇先後順序,當下適合讀哪本,就抓緊時間儘可能地把它讀完,然後下一個當下自然就會有下一個要讀的書了,如此就不用花時間去考慮該先讀哪本書了,思考最費神了。

《斷舍離》這本書已經讀到一半了,也算階段性讀後感吧,過幾天讀完再來寫完整的讀後感。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19

各位對不起,先道歉解釋下,因去出差,導致沒電腦和時間寫,斷舍離開頭是講解作者由心理負擔加重,通過很多種辦法卻依舊沒辦法解決,比較後靠自己摸尋試用了一套方法,並詳細分析各種原因導致的負擔。

它詳細分析了由慾望造成了貪,理念上來說人生來就不可能沒有慾望,但是太多變貪了會導致你經濟、時間負荷過大。第一部分即讓人斷掉一些非必須的慾望,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可以將其應用到很多生活場景的,比如減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貴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飽口福,說起來跟魚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樣。

第二部分爲舍,即捨棄掉那些現有感情負擔的東西。比如這個舊杯子我用了兩年了,朋友送我一個星巴克杯子,我又不捨得把舊的扔了,也不捨得使用朋友這個帶有情誼又是的杯子。這裏的個人建議與作者一般,生活就是生活,你每天看着這個舊杯子都要懷念一下,看到那個要懷念一下,多浪費時間精力,浪費房子的空間;假如把舊的、不合身的衣服扔了,買套新的去裝扮自己,也能有個更好的心情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且作者這裏也提到了你自己都不捨得用的心理去分析你自身是因爲你心態沒擺正,這個是很nice的指出,如果哪位同學看了這個書記得注意這個概念。大多數父母會給孩子灌輸節約的概念,節約確實能節流,可是因爲這個節流造成不能開源那就得不償失;過去我爲了省幾塊錢走過幾公里路去吃飯,也剋制得自己想去吃的肯德基都要順帶請朋友吃飯纔去,等到明白後悔不已,我挺喜歡的想法,“千萬別委屈自己對別人好,那樣只會降低自己的人際價值,就像做事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還不如把握自己手中。”

對於離我覺得有點偏佛性,個人不太喜歡,佛性不是對於現在的自己帶有點欺騙成分,社會不會因爲你的佛性而對你手下留情;對於所有的年輕人能夠做到兩個足以,因爲你已經斷了自己多餘的貪念,留下你對的、真正需要的念想,並且捨棄了那些沒用的,非必須的東西,那你應該是個很有效率、有目標的年輕人。

對於現在的我提升並不高,因爲本身就是個很窮的人,而且也沒擁有自己的房子,也未找到自己的一半,對於那種佔用空間、太花瓶的東西都不太感興趣,每天的時間都用來擠地鐵了,還是老老實實想着怎麼利用地鐵時間吧。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20

新版《斷舍離》在書本推廣的時候強調了,相比整理物品,更重視整理自己的意識。通過反覆的訓練選擇和決斷,徹底幫你擺脫思維停滯、感官麻木、感性鈍化的現象。

花了兩三個小時左右,讀完了這本書。整本書給人的感覺整理物品的內容還是繁多。還是會讓很多人誤解,這是本關於整理的書籍。

整本書都在強調“斷舍離”三個字,容易讓人發覺本末倒置。

這本書希望讀過後人們都回歸屬於自己的人生軌道,果斷從容地生活。幫助人生不斷髮展變化的實踐哲學這本書還有沒有去讀的必要呢?

肯定有閱讀必要的對於我而言,這本書出現得太晚了。整理物品、進出的哲學對於我而言也不是很適用。我們的一生之中都在按照自己的狀態和環境的影響複雜地度過着。

《斷舍離》從各不相同的角度去分析,同時也給出瞭解決方法。我想大家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對自己來說特別認同的章節都不一樣的。

個人建議先讀一讀電子版本。如果你讀過電子版本之後,覺得這本書對自己來說很有用,可以陪伴自己度過一段時間。你可以再購買書本。

接下來是這本書對我而言比較認同的地方

摘錄:斷舍離的奧義不只是“扔東西”

人生路上無論遭遇什麼困境,工作上無論碰到什麼難題,首先要保持心靈的“晴空”。當太陽被任性的烏雲遮蔽,內心被壞情緒肆意擺弄時,如果能找到一種方法,驅走烏雲,重現晴空,人生纔會變得陽光明媚、春風快意。

這是我讀這本書時,開始就很喜歡的一段。每當我遇到困境了,一開始也總是陷入不好的狀態和情節之中。這樣當然是不好的哦。

每當這樣的境況下,我的解決方法都會不同。我有過一個人說走就走的旅行;有過漫無目的去逛一逛,去觀察他人的狀態;有過去老遠的地方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和想吃的東西;也有一直打一個遊戲直到厭倦等等找回“自我軸”,處理大量餐具太過顧慮“他人”怎麼想,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總是以他人爲價值標準,而讓自己犧牲了很多。

我們身邊總是有很多優秀的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就會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標準,或是目標。這樣沒有什麼不好的,但如果忘記了自己的能力,然後急切地想去完成目標總是會感覺這個標準離自己越來越遠。總是到不了這個標準,從而自我懷疑。

太慢的行動往往是自我太懶惰了。這個我深有體會,我感覺自己還是很懶的那種人。這樣是不好的,所以我慢慢地學會選擇自己能力內能夠完成的。還有在自己舒適度範圍內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結果往往是理想的。

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只有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才能看清楚哪些東西是“不合適”“不愉快”的。

有意識地以這三個標準(以“必要·合適·愉快”爲標準)進行取捨選擇,才能不斷地磨鍊自己。

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難和難題中,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重要的。幻想一定會破滅,天上也不會掉餡餅。你突然之間得到的美好,也是你一點一點努力而來的。

你看這多麼不容易啊。

深刻領會到自己收納的東西越來越喜歡,自身的審美意識和品位在逐漸地提升。

這是一個及時的清除和增添新物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發現、認識自我的一個過程。可以見證自己生活和變化的過程。

摘錄:先出後進,可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其適用於:物、人和事。

實踐過“1out”之後,出現了“1in”大驚喜無論是遇到怎樣的事情,結束後過度的消沉都是沒用的執念。認識了以後,我們要學會告別,不管這個事情是好是壞。

這是一個和解的過程。這樣的情況總是以各種的方式出現。不願意放下,我想更多的是自身的不甘心。

在麻煩面前,人們首先想得總是逃避,而不是解決麻煩的方法。

表達出自己的感情,纔不會被他人的觀念所左右凡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要給自己勇氣去表達自己的觀念。一件事情的結束要學會好好的釋放。不要去影響自己之後的生活。

明白了捨棄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對待獲取。

並不是說人一定會快到年老之後纔會迎來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讓人生的各項事情都有始有終,不留遺憾的態度纔是最重要的。

這個觀念,我慶幸很早之前我便理解了。我是一個95後的姑娘,我的身邊留下來的人都是可與我健談的。她們的年齡都不相同。

這有什麼嗎?沒什麼啊,從她們身上我一直能學習很多。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21

可能很多朋友都聽過這個詞,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山下英子,是日本著名的雜物管理諮詢師。這本書主要是講怎麼收拾家的,如何克服自己的執念將無用的東西清掃掉。因爲我父母家最近在搬家,清掃出來很多20年30年不用的東西,既無用又佔地搞得心煩,當然我們沒有經歷過老一輩人經歷的那種物質匱乏的年代,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我有感而發所以給大家推薦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本身的內容非常簡單,無非告訴我們如何去收拾家、收納東西,但是給我帶來更多的是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啓發。

工作上,心無旁騖、摒棄雜念。我們在工作過程中往往雜念太多,想的太多,比方說我給領導彙報工作,本來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我擔心領導現在是不是心情不好,是不是不認可我的思路,會不會挨批評等等,時間長了就會瞻前顧後、固步自封,真正能決定一個人在職業上是否能有所發展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心態、性格、習慣。所以我們在工作中需要斷舍離的精神,斷舍離的是雜念。

學習上,萬金油不如一招鮮。現在都講創建學習型團隊,這是爲什麼對學習還要斷舍離呢?因爲現在是一個信息過載、物質豐盈的社會,同時人們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帶來的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焦慮。焦慮失業、焦慮健康、焦慮孩子教育等等,緩解焦慮常見的辦法就是學習,所以現在很多知識付費的公衆號、微信羣等自媒體非常紅火,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市場的需求。但是很多人往往是不加篩選的的學習讀書,既消化不了又不能學以致用,除了耽誤時間沒有明顯的作用,還給人一種無意義的充實感與滿足感。舉個例子,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鋼琴、美術、舞蹈、書法、足球、網球等等,僅僅是因爲大家都報,生怕落後,而沒有照顧到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不如專精一到二門,成人後一樣能成爲個人標籤個人亮點。同樣我們日常學習過程中應多涉獵與工作專業相關、與興趣相關、與個人長遠發展相關的內容,而不是不加篩選的盲目學習。所以說在學習上的斷舍離應該是摒棄盲目的學習,不加思考的學習。

生活上,這裏提到兩個概念,即時滿足與延遲滿足。即時滿足就是我們平時刷抖音、玩電腦遊戲、追劇,這些行爲帶來的滿足感很短暫但是很容易,有個詞語叫“奶頭樂”,特點是能夠快速地得到愉悅感,但是愉悅感較低並且持續時間短,而且長時間的沉溺會削弱你深度思考的能力和專注力,人會越來越容易沉迷於淺層的快感和歡樂。與此相對應的是延遲滿足,比方努力半年進修一個學歷,三個月學習一項運動,花一年去健身,比方說我們現在進行的打卡365和健跑跑步活動,保持一個好身材,這都是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得到心理滿足的行爲,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爲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斷舍離的是即時滿足。

所以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不是怎麼舍,而是怎麼樣去合理控制自己想要的慾望,人既有社會屬性又有動物屬性,應該做慾望的主人而不是慾望的奴隸。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22

看完了山下英子著的「斷舍離」,這是一本寫人如何對待物品的書。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的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物品要丟棄時還是有許多不捨,總想着這些物品還有要用的時候。諸多的不捨和可惜造成家裏的物品越來越多,把房子有效的空間不斷的侵佔。久而不用的物品蒙上了灰塵,灰塵和雜物會給家帶來停滯運和腐朽運,同時也會影響家人的身體健康。善哉!

好在本人還是一個比較喜歡扔東西的人,但家裏物品也的確不少,趁着剛看完「斷舍離」,有強烈清理物品這股勁,這兩天成功地送出一個真皮掛包(買了五年以上,只用不超5次),6條褲子,很喜歡的褲子,怎奈何體形發生變化,所以只能送走。再接再厲,繼續把少用的衣服送給合適的。目標是把衣服控制在衣櫃能掛得下的範圍內。哈哈!有了目標就好辦了!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23

清明假期過得有些凌亂,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囧),也沒有更新文章。今天想分享一本去年比較流行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說起斷舍離,第一次是從《鄉村愛情10》裏面看到劉大腦袋拿着這本書在牀上閱讀,當時他正在醞釀要不要生個孩子。第二次是朋友老董聊天時候提到,以他的親身經歷如果在經歷了N份工作以後,最終想清楚回到東北發展。

開年就讀了這本書,遲遲沒有寫感受。因爲這本書講的道理非常簡單,難的是去實踐,方可知行合一。筆者經過實踐,覺得自己有收穫,所以想分享出來一些書中的和自己的觀點,也許對您有些幫助。

所謂“斷舍離”: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其實,講的是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東西,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將雜物扔掉,以至達到極簡的生活,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昇華。

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兩個要點,第一以我爲中心,第二以當下爲時間點,除此以爲都是多餘的東西,要送出去或者扔掉。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破爛分三類:

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

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

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簡單粗暴的理解,不好用的過期的的都扔掉,質量不高的物品要替換,睹物思人的東西可以暫時鎖起來,不要被它的氣場影響,以後也要送出去或扔出去,只是充滿回憶的物品,扔掉的時候請對它說聲“謝謝”。扔不掉的是自己移物品上面的情感,並因此充分了說明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再次強調,舍的祕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爲中心,並且以當下爲時間軸。因此,1、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2、將與物品的關係比作人際關係,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

掃除:分爲收拾,整理,掃、擦、刷的打掃。在斷舍離的世界裏,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正式,而是扔掉,當你把無用的影響你的氣場的東西都扔掉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對自己的更新和昇華,放下念念不忘的情感,不要沉浸在過去的輝煌裏,不要深陷在過去的情感裏。斷舍離一切負面磁場,給自己減負,才能放開腳步輕鬆的向前走,去迎接新的目標和挑戰,與迎接新的情感。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24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曾經風靡一時。

日本是個以會收納爲榮的國家,每個成年人都要必須學會多種收納方式,特別是女性。這一點,從很多書籍和影視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媽媽們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節分門別類收拾整理,就連垃圾也要按類別分好整理。

斷舍離非常適合不太會收拾的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的確是這樣,氾濫的物品,收拾起來耗損了我們大部分精力,讓我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會覺得很累。學會了斷舍離,就是學會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從最小的一個空間開始,如一個抽屜。然後從自己經常用的物品着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東西是每天都用的,每週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幾年偶爾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難得用上一次的東西,就可以捨棄了。

學會斷舍離,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從而也會找到真正的自己。書中提到的故事:香織本來對生活感到茫然,連看電視也是不停地換臺,後來毅然將四十英寸的電視捨棄掉,整個人從此豁然開朗。

在本書中我學到了精髓。物品要爲人服務,而不是人爲物品服務,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斷: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範圍。

離:脫離執念,瞭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

書上說:物質過度的泛濫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從而感受不到快樂。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1、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

4、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爲能夠信賴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變得簡單輕鬆。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陽光。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25

曾經通過意象對話的覺察、體驗,領悟到現實空間的清理對於調節內在心靈的效果,也在對來訪者的工作中引導其通過感受與物品的關係而啓動了他主動整理、歸納、調節的意願,並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現實關係的互動發生了驚人的轉變--當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名《斷舍離》時,心中不由一陣悸動,斬“斷“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廢物的物品,“離”開對物品中的執着與依賴,讓“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有序、和諧。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懷着消遣和印證的心態,沒想持卷若珍,感悟頗深。它不是簡單的收納整理之術,而是引導人去面對與物的關係,覺察內心,迴歸感受力,直面困境,激發選擇的動力與智慧。書的內容本來就讓人感覺到清晰、透徹和溫暖,可見這個“斷、舍、離”的修煉不是取利獲益的術,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了修煉的效果。如果用意象來描述我透過這本書看到的作者的內心,那一定是窗明几淨,清爽透亮,沒有繁複多餘,但並不單調匱乏,整體格局上透着美與細緻。

“斷舍離”是一種尊重,不是簡單的捨棄與選擇,而是將物歸於其適當的地方,物盡其用。它所營造出一種“餘裕”,是一種視覺感觀的舒適,更是內心具有彈性的需要,也爲內在的美與自在騰出了必要的空間。“斷舍離”更是讓我去審視我們因物品的困擾而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通過主動的清理,而非被動的接受,對自己承當起必要的責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斷舍離”更是相信和接納的態度,把內心開放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邊看書,我一邊也在對照自己對物品的態度,腦海裏閃過那些堆砌經年、閒置許久卻總是不被處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從來不用但卻一直被認爲是“不能棄”“不捨棄”“不敢棄”“不願棄”的東西,看來是時候要“斷舍離”了,好好去體會與這些物品的關係,審視與它們曾經或正在發生的鏈接,選擇用一種適當地態度對待它們------我想我的此舉,不是因爲書的立場所激發起的一種暫時衝動,而是內在的聲音告訴我,我有清爽、和諧、舒適、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願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釋放出來,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對當下的智慧與勇氣!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26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於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鬆平和的形態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鬆、不可思議的心態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捨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然後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爲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脫執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爲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裏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裏,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後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後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鬥”,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於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慾望,放慢腳步,“輕鬆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要知道,只有帶着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

《斷舍離》生活感悟的讀後感 篇27

“物品要用纔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於我來說,感覺比較的囉嗦,乾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瞭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後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爲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爲中文有一定的關係,因爲說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說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並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爲我們對着自己想要什麼還有不想要什麼而不懂取捨,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並不是什麼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走到超市裏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麼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爲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爲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說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爲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追求也不是那麼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自在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必爲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麼辛苦,壓力那麼大,就比如說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麼?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男人。”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麼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裏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麼的,所以我認爲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說,自由度會需要隨着人們的素質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後總結就是,這本書並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