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斷舍離》關於生活感悟的讀後感精選

本文已影響 3.56W人 

導語:小編整理了有關整理與生活感悟的著作《斷舍離》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啓發。

《斷舍離》關於生活感悟的讀後感精選

  《斷舍離》讀後感範文1:

最近一直在閱讀關於整理的一些書目,《斷舍離》是讓我覺得豁然開朗的一本書,顛覆了以前關於家庭收納、整理的很多的理念。作者主張的斷舍離就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她們的眷戀。這跟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要珍惜東西,不能隨便扔東西的理念完全相反,但是卻讓我一下子覺得心頭明亮了很多。總是整理不好自己的家,其實就是因爲有太多其實我們用不到的東西佔據了我們的家裏的空間,真正用的時候又找不到;而且心中總是有貪念。老想往家裏搬東西,這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即佔據了你的空間也佔據了你的心靈,耗費了你的能量,應該從現在開始,丟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服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簡約,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書不大,字很大,所以內容其實不太多。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認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作者羅列了多餘的東西再家中所起的各種負面作用,以及六種不能丟棄物品的理由,並進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丟掉無用之物,只保留必需的、合適的和令人愉悅舒適的東西。作者提供如何開始斷舍離整理自己家的各種理念和方法,但是並不夠詳細,大多數還是在講道理,列出的都是總的目標的一些東西,細節操作不是特別多。主要有收納的三個鐵的法則,看不到的收納、看得見的收納、用來展示的收納三種情況下東西的比例分別是7 :5:1;收納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要豎起來放着。這就明顯不如《讓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作者的具體實踐方法了。第三部分,認識自己,解放被囚禁的心靈。作者通過舉例來說明整理了不需要的雜物後,生活發生的各種好的變化,例如讓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類型,變得更喜歡自己,人際關係變得更好等。鼓勵大家去整理自己的家庭。

我還看了另外一本,發現出版社不同,有張德芬寫的序,那本其實東西比這本倒是多一些,不過基本理念什麼的都沒有變化,只是擴充了一些。還是值得看看的,能夠改變你的一些理念。張德芬的序寫的很好,關於人生的感想寫的很透徹。

  《斷舍離》讀後感範文2:

《斷舍離》是一本推崇現代家居整理的書。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離開對物質的執念,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要點之一在於,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爲中心,而不是成爲物的附庸,從而達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書中傳授的整理技巧,果斷“斷、舍、離”,家裏自然乾淨整潔。怕就怕知易行難,下不得狠心決心。

女人天生愛購物,網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慾,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心情越來越煩。當時因爲頭腦一熱所以購買,到手了之後卻並不覺得有多需要,這種情況太多了,舍不掉的“雞肋”也積累的太多了。

果斷捨棄用不到的物品雖然是個亡羊補牢的辦法,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冷靜購物,不迷戀物慾,不因一時興起而盲目消費,不將許多不大需要的東西弄回家,從根源上斬斷購買慾纔是治標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此果決斷舍離,對於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儘快整理好心境,捨棄那些讓自己感覺不快的負面情緒,心境越來越開朗,生命越來越積極。

斷舍離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與其它雞血湯不同之處在於,它想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於貼標籤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房間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餘之物,鑑別出來就要毫不猶豫的丟掉,由此發現真正自己的需要什麼,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爲什麼樣的人?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活得精彩。林肯說過一句話,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歲月,而是歲月中的生命。

問題是:現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種全民式的焦慮:拖延症導致的焦慮,信息過載導致的焦慮,還有失眠,還有選擇恐懼症等等。

有限時間與無限慾望和可能之間的巨大鴻溝,溝壑難填。

怎麼辦?我們幾乎都需要跟自己來一場“斷舍離”。

斷舍離,是一個心智歷練的過程,是一種做減法的修行。

斷舍離,不是教導你怎麼活,因爲也沒有人能教導你怎麼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斷舍離,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們就等着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麼就對了。知道爲什麼嗎?因爲沒有人願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願自己是上當被別人騙……”

  《斷舍離》讀後感範文3:

當凡人遇到煩心事——舌尖向上分三步,自我安慰的話語方式無外乎斷,舍,離。

漢語中,但凡鏗鏘的發音,常寓意富有決斷性的行爲,“斷舍離”一詞經過日本人的改造實踐,則變成一種溫柔的決斷。作者山下英子學習瑜伽參悟“斷行”、“舍行”、“離行”,後通過對日常家居的整理實踐“三行”,以達到生活和內心的平衡,有點“知行合一”的意味。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論結合他的偉大實踐,具有光輝色彩,凡人難以企及。知而未行的.馬克思也提出理論結合實踐的觀點,並強調實踐第一性。說起來的“斷舍離”容易,而對於凡夫俗子,絕不是每日誦讀兩遍《金剛經》冥思一番就能做到。日本人在這方面很務實,將實踐鎖定收拾家中破爛兒一事,以達到整理內心的目的。相比王菲女神三個月叩首10萬次朝聖內心的壯烈,隨便扔些家裏的廢物求得內心清靜,純屬屌絲模式。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着,讓自己煥然一新。”山下英子在風靡日本的講座中一再強調:“斷舍離”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核心是讓人思考“物品和自己的關係”,而時間軸永遠是當下。

有誰永遠活在當下?這是一個心靈雞湯式的哲學命題。“斷舍離”的觀念認爲,那些與人朝夕相處的物品影響心境,出發點算不上什麼重大發現。從反向來看,“斷舍離”的對立面即是“戀物”。“戀物”在當代人心中,似乎已上升到美學的地位。王家衛電影的一大主題即通過它來營造頹廢之美,金城武吃過期的鳳梨罐頭自虐,梁朝偉兀自對着肥皂毛巾說話。物品是映射自己的一面重要鏡子,把負面情緒寄託在物品上,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而從“生活在當下”的角度來看,這是極不健康的行爲。

“斷舍離”是一種正能量,從扔家居開始教會人們怎樣做。書中總結了大量整理家居的法則,什麼該扔、如何扔等諸多細節。其實收拾家居實在是女人的天性,沒什麼大看點,而與某些不必備物品的斷離儀式,則關聯到心境。書中一位教師通過扔掉初戀男友的上百封信件,以達到走出過去;一個女人通過扔掉亡夫的假牙,以做到面對未來。這一過程中,對“行”與“思”的闡述,很值得借鑑。藉由物品放下執念的操作儀式,是其中的精髓。

“斷舍離”的難點不在於如何執行,而在於面對執念下決斷。就像諾基亞Lumia系列剛入市的廣告語:“敢換才能煥然一新。”相比蘋果ISO、谷歌安卓系統,WP8做到界面極簡、功能極簡,只保留必要的社交功能,雖然是基於商業競爭,極盡蠱惑之能,也透露出“斷舍離”的風範,遺憾的是人們總是需要下載大量無用的APP,從中獲得安全感,雖然大多隻是下載後又刪除。

再過渡到最基本的社交,每個人的手機裏都存有上百個號碼,經常聯繫的又有多少?道不同的前同事,分手幾年的前女友,僅聯繫一次業務的客戶,疲於應對的人際關係也構成了人生的煩惱座標,而當那些號碼刪除至只剩經常聯繫的親人朋友,你會發現不超過20個。而此時你的存在感又會一落千丈,那是巨大的精神恐慌。

人無癖則不可交,以其無深情。“斷舍離”也不是單間粗暴的拋棄和了斷,在不困擾自己內心的情況下,保留那些載滿情誼的物品,則是一種深情。說白了——什麼該扔,什麼該留,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早有答案。有情無情,過猶不及。我們周遭的物品構成一張看得見的網,當物品屬於你的那一刻,便燃起一份情緒,當我們無法通過心念理清紛雜情緒時,不妨收拾一下家中的破爛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