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和反思

本文已影響 1.73W人 

 一、 析題導入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和反思

1.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2. (在“信念”下面畫圈)同學們在預習中提出了一些問題,聯繫上下文請大家討論:問題一:“信念”是什麼意思?問題二:談遷的信念是什麼?問題三:爲什麼會產生這個信念?

相機補充一段資料:(出示)談遷在博覽羣書的過程中發現,當時不少有關明朝的史書上有錯誤,於是便決定編寫明史,起名爲《國榷》,就是對前朝的國家大事進行重新討論的意思。書中敢於對其他史書中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進行了大膽論述。因爲,他要讓後人知道明朝一段真實的歷史!這是一個歷史學家對自己的國家表達愛的方式!

二、 感受“撰寫之不易”

1. 自己讀一讀第1自然段,畫出描寫談遷第一次編《國榷》的句子,並在引起你注意的詞語下畫圈。(學生邊讀邊畫,教師巡視)

2. 你從這段話中體會到了什麼?說後再讀一讀。

(出示)但由於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書,只得四處借書抄寫。有一次,爲了抄一點史料,竟帶着乾糧走了一百多里路。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1) 引導學生從“四處、抄寫、竟、一點、一百多里路” 體會求書難、生活難、行路難,說明寫書不容易和談遷之認真。講到“一百多里路”時,相機舉例:身強體壯的大人走路,一小時約十里路,一百多里路,要一點都不歇地走十個多小時。

相機補充:寫史書先決條件是佔有豐富史料。古代無圖書館,全靠個人積累。史料只有大戶人家纔有,一般不對外人開放。談遷性格內向,不願求人。大部分史料只到天啓朝,既要增刪修訂前面的內容,又要增加崇禎皇帝統治時期的史實。

(2) (出示)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從“20多年”可以體會到寫作時間很長,大約相當於從出生到上完小學、中學、大學,再拿到碩士、博士學位的時間,這麼長時間都能堅持下來,說明他很有毅力。算一算:一篇習作400字的話,400多萬字就相當於寫了一萬多篇內容翔實的習作,難怪書上用了一個詞形容它--“鴻篇鉅製”。

(3) (指名讀)多麼平常的數字呀,卻讓我們感受到了談遷20多年的含辛茹苦,感受到了他治學的嚴謹,感受到了他堅定的信念!

  三、 感受“厄運大,但信念更強”

1. 面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鴻篇鉅製,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我們似乎能聽到他手捻長鬚,感慨地說:“我談遷終於可以對得起後人了!”可誰知,厄運卻悄然降臨。

2. 快速瀏覽第2自然段,簡單說說:談遷遭到了怎樣的厄運?遭受厄運打擊的談遷是什麼樣?(指名讀、集體讀)

3.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爲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

(1) 透過這句話,你看到了什麼樣的場景?感受到了什麼?

小結:一段文字就是一段感人的畫面。透過文字,我們彷彿看到一間簡陋的小屋裏,家徒四壁,兩鬢斑白、面容憔悴、臉龐清瘦的老人身着一襲破衫,對着筆墨,默默無語,只有淚千行。

(2) 飢寒交迫的時候,他沒有哭,四處求人,遭人白眼的時候,他沒有哭,爲什麼書稿被盜,他如此痛苦?

(回顧前文,思考,討論交流)

4. 相機補充:因爲這是其一生的志願,而且是在家境貧寒的情況下,克服了多重困難,花了20多年的心血寫成的鉅著,天啓元年(1621)始撰寫﹐先後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順治四年(1647)全稿被竊,此時談遷已經五十五歲,而且體弱多病,家徒四壁,再寫幾乎不可能。

5. 重點理解下列句段: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爲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

這裏的“心血”指什麼?不用“書稿”而用“心血”,你感受到什麼?“體弱多病的老人”說明什麼?相機提示:男兒有淚不輕彈,只緣未到傷心處。小偷偷走的僅僅是《國榷》的書稿嗎?(討論)

相機點評:人生有幾個20年,談遷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26年全都獻給了《國榷》。可還沒有品味完巨大的喜悅之情,書稿就遭人偷竊,這就像是突然失去了含辛茹苦養了20多年的兒子。這怎能不叫人傷心欲絕呀!

6. 理解“掙脫”背後的信念

(1)面對這帶給人沉重的打擊、毀滅人的夢想、帶給人刀絞般的痛苦的厄運,普通的人會怎樣?(絕望)面對厄運,談遷又是怎樣做出選擇的?

(出示)“很多人以爲他再也站不起來了,但厄運並沒有打垮談遷,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下決心從頭撰寫這部史書。”(齊讀)

從這句話的那些地方感受到了談遷的與衆不同?“掙脫”可以換成其他詞嗎?爲什麼?

(2) 模擬對話:

師:(模擬家人、朋友勸談遷)算了吧,不要再重寫了!你這20多年爲了這部書吃了多少苦呀!你已經爲後人做了那麼多了。你已經快60歲了,身體又不好!你不要命了嗎?(生模擬談遷的答語)

小結:多麼堅定的話語,多麼堅強的信念呀。當生活風平浪靜的時候,人們往往看不到真的英雄,當生活遇到狂風暴雨的時候,真的英雄就能顯現出男兒的本色。

(3) 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讓我們再次感受一下,談遷那連厄運都打不垮的信念。

7. 過渡:在百折不回的信念的支撐下,生命走上最後光陰的談遷,又踏上了充滿艱辛的寫書旅程。自讀第3自然段,聯繫前文看一看:他是怎樣開始從頭編寫這部史書的?兩次寫書有哪些不同?(討論)

(出示)“爲了使這部書更加完備、準確,59歲的談遷攜帶着書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時間,他四處尋訪,廣泛蒐集前朝的逸聞,並親自到郊外去考察歷史的遺蹟。他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在撲面而來的風沙中。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點紅:一襲破衫 終日奔波 面對孤燈 奮筆疾書)讀一讀這些詞語。

(出示)在一個風沙漫天的清晨……在驕陽似火的日子裏……”“在大雪紛飛的時候……”“在疾病襲來的日子裏……”“在身無分文的日子裏……”“ 在過春節的時候……”

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時刻,想象具體情景,是什麼支撐着老人在北京一待就是幾年,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執著的信念)

教師小結:是執著的信念,讓談遷背井離鄉,來到京城;是執著的信念,讓談遷與命運抗爭,重寫《國榷》。

8. (出示齊讀)又經過了幾年的奮鬥,一部新的《國榷》誕生了。新寫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鉅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

讀完你有什麼感受?

相機補充資料說明《國榷》的價值:《國榷》是記載明代重要史實的編年體史書。該書記敘從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爲止的317年間的歷史。寫了許多其他史書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材料有相當的可靠性和重要的史料價值,是後人編寫《明史》極爲重要的參考書。

9. “名垂青史”是什麼意思?(好的名聲和事蹟載入史籍,永遠流傳)“名垂青史”的僅僅是談遷的名字嗎?”(提示)談遷靠的什麼,寫出了這部流傳千古的《國榷》,靠的什麼而名垂青史的呢?(多元答案:“談遷的精神”“談遷的信念”“談遷的理想”“談遷的奮鬥”等等)

  四、 感受談遷精神、總結全文

1. 作者蔣光宇寫了這個故事後,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出示、齊讀)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蔣光宇

2. 這句話的意思大家理解嗎?

3. 小結:信念是燈,26年來指引談遷不畏艱難險阻寫出鴻篇鉅製;信念是柺杖,在談遷遭遇厄運打擊時重新站起;信念是火,重新燃起談遷鬥志,付出更多,超越前人。

4. 讀了這個故事後,你受到了什麼啓發,你覺得信念是什麼呢?請仿照格式寫一句話,署上姓名。

隨機啓發指導、學生修改所寫內容,展示並連讀部分學生寫的精彩句子。

5. 總結:只要有勇氣,有信念,有意志,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擋不住我們前進的腳步!讓我們一起把談遷帶給我們的啓示深深地刻在我們心中:“在漫長……”(練讀最後一段)

  附:板書設計

二十餘載成鉅製,

一夕之間化烏有。

厄運不改談遷志,

重寫《國榷》美名傳。

 【教學反思】

上課不是作秀,一定要讓課堂有實效,讓學生有“真得”。爲此,我確定了本節課的研究目標--必須運用哪些課程資源?如何有效使用這些資源?如何把“話”變成“畫”,讓簡略的文字通過學生的想象變成生動的畫面,讓情感和思維都悅動起來。帶着這樣的研究目標,我開始研讀文本,研究作者,與談遷神交。

這篇課文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鉅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意志和堅強信念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這本書中最先感動我的,就是談遷夜不能寐,兩行熱淚不停往下淌的情景,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是怎樣的打擊讓這個年近花甲的老人老淚縱橫呢?又是什麼讓老人年近花甲之年,重新振作並寫出了超越第一次的書稿呢?是信念!是20多年的信念!盧梭說:“信念是抱着堅定不移的希望與信賴,奔赴偉大榮譽之路的熱烈感情。” 信念是經過長期努力、經歷溝溝坎坎也不改不悔的志向。 信念不僅是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更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原動力。信念就是高揚的風帆,幫助我們駛向理想的彼岸。

讓學生從一個離他們生活時代久遠、陌生的人物身上理解、感受信念的力量應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我確立了“一條主線、三種體驗、五段畫面”的教學思路,以談遷兩次編《國榷》爲主線,引導學生體驗編書之艱辛、厄運打擊之大、談遷信念之強;根據兒童直觀思維強的特點,通過留意、品讀文字,透過簡約的文字,想象五段畫面:百里跋涉圖、稿成喜悅圖、熱淚流淌圖、四處尋訪圖、孤燈伴寫圖,從而通過這些最能撥動人心絃的情節,打動學生,使其感受到談遷精神。

沿着學生學習思路設計的環節,使學生逐漸走進了文本,走近了談遷的心靈世界。最後,學生寫下讀了這個故事後對信念的理解,他們寫道:

“信念是船,載着人們駛向成功的彼岸。(吳子軻)//信念是一把火炬,它能最大程度地燃燒一個人潛能,指引他飛向夢想的天空。(徐子苓)//信念是一劑強心針,當人們遭遇厄運時,它會使人堅強,使人走向勝利。(屈嘯)//信念是光,它給人希望,讓人從黑暗裏走出。(卜凡)//信念是翅膀,幫我們飛向成功。(王瑞卿)//信念是太陽,在烏雲擋住蔚藍的天空時,它總能透出光亮,使大地重現光明!(吳一凡)//信念是把雨傘,它能幫你擋住人生中的風風雨雨。(高雨凡)//……”

當我讓同學們連起來讀它們時,他們的小臉浮現出了驚喜的笑容,他們欣喜地發現:他們集體創作了一首關於“信念”的詩!雖然,它還是一株“小苗”,但它很真實,來自學生的心靈土壤,表達了他們對“信念”的個性化理解。有理由相信,在他們心靈的土壤中,已悄悄種下了“自信”的種子,留下了“信念”的影子。

感謝這樣的活動,讓我進一步去思考,享受研究的樂趣,讓我在集體教研中感受到團隊的智慧與溫暖,更讓我得到這樣的啓迪:要讓學生讀懂文本,教師首先要走進文本,走近作者;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思路時要站在學生的視角,要研究兒童的學習心理和閱讀過程,這樣每一個環節纔可能更符合學段要求、更有效;耐心傾聽,寬容對待學生髮言的錯誤,要讓學生享受課堂,享受成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