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通用22篇)

本文已影響 1.98W人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通用22篇)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

根據本學期的教材特點,按照《課程標準》,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成功之處,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爲了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爲以後的教學工作打下基礎。現將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

1、結合課文和“積累運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學生對語言的積累。

2、根據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平時教學中,做到了認真備課(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精心設計教案,按時批改作業,落實三維目標,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逐一分析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接受知識能力的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3、在教學中重視發展學生智力,加強學生思維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能力。結合“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

4、重視課前的預習工作,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

二、不足之處

1、全班有五分之三的學生比較努力學習,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五分之二的同學學習處於被動狀態,學習不用心,理解能力差、記憶力差,學習用品缺少,家長忙於打工,不顧及孩子的學習生活,還要繼續做思想工作。

2、本班落後面較大,語文基礎很差,所以好多學生基礎知識也掌握不住,書寫速度慢、潦草,說話不通順,對作業不能按時完成。

3、現代技術教育手段的運用有待加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堅持繼續學習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對不完成作業或不用心學習的同學重抓到底,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2

《搭石》一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着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體現了鄉親們淳樸的愛。

本節課以“走搭石”爲切入點,是因爲“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引導學生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教學中,我讓在初讀課文後,先了解什麼是“搭石”,再以課文中的關鍵短語“家鄉的一道風景”爲線索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體悟一行人走在搭石上,走出了音樂美,畫面美,這的確是家鄉的一道風景。兩個人面對面地走搭石含着的謙讓美,也是家鄉的一道風景。“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所體現的敬老美同樣是家鄉的一道風景。最後以反覆誦讀最後一節“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也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結束教學。一節課下來,教學過程較流暢,重點也比較突出,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特別是在三個走搭石的畫面的教學中,學生都能較好地抓住重點的字詞去體會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理解了搭石是家鄉的一道風景,也是劉章爺爺心中的一道風景。

在教學過程中我對一些重點詞語的教學還是動了一翻腦筋的,也運用了多樣的方法,有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想象畫面理解,聯繫生活體驗理解,也有教學生通過查字典理解等。比如在初讀課文後認讀生字詞時,不但要求學生讀準,部分詞語還隨機地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義,比如認讀“俗語”一詞,讓學生說說文中出現了哪句俗語?讓學生明白什麼是俗語後再拓展:你還知道哪些俗語?在教學“協調有序”一詞,學生對“協調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一行人走搭石是那麼默契,那麼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協調有序”。在“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這兩個詞語,是讓學生通過想象畫面來理解,結果學生描述的那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畫面並沒有我預想的那麼美。課後反思一下,生活實際中學生根本就沒看到過這樣的美景,也難怪想象不出,如果當時能有圖片的補充展示,學生一定會理解得更深。當然在教學中還有一些細節的處理也是欠缺的,今後在研讀教材方面還是要多花工夫。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3

《卡羅納》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選自《愛的教育》,課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絕時,身邊的人真誠、熱情地安慰他,默默地關愛他.課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透露出卡羅那的那份傷、那份痛以及大家對他的愛,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教學時,我從“關愛、勇氣”這個點出發,緊緊圍繞“卡羅那失去母親的傷痛和他身邊的人給予他默默的關愛”這一情感主線,通過“卡羅納萬分傷心與老師,同學和家長關心卡羅納”的情景對比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此時身邊人的關懷對痛失母親的卡羅納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此時的卡羅那除了需要安慰,更需要鼓勵,給他面對困難的勇氣,讓他堅強。而此時此刻,孩子們感受到卡羅那的傷痛越深,纔會更好感受到卡羅那需要的關愛越重要。

在理解的卡羅納傷心的句子時,我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再抓住卡羅那的神情、動作……深入課文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內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讓孩子們抓住關鍵詞聯繫生活實際,大膽現象,去體驗卡羅那的悲痛欲絕。比如: “卡羅納走進教室,突然放聲大哭起來。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時侯,母親差不多每天都來接他;要考試了,母親總是俯下身來向他千叮嚀萬囑咐。”我抓住“千叮嚀萬囑咐”讓孩子們想像母親還可能對他叮嚀什麼?囑咐什麼?孩子們各抒己見,暢談着母親在世時的美好情景,而現實卻和回憶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時此刻,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卡羅納的可憐,伴隨悲傷的樂曲,孩子們反覆品讀,真正把孩子們帶入了情境.此時我讓孩子們想象自己就是痛失母親的卡羅納,大聲表達出最想對母親說的一句話,讓孩子們感同身受,更深刻感受到卡羅納的痛苦。

當然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這節課在結尾的地方設計一個寫信的環節就有些畫蛇添足。還有在感受關愛的時候,孩子們沒有前以部分入情……但是不管得與失,都爲我以後的教學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只有知道哪裏做得不夠好,才知道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4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靈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根據本課學習目標,我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結合,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使教學過程零而不散,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結合學習內容,確定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

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着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纔會學,那麼課堂上教師就應少講。按照葉聖陶先生的說法,是講學生讀不懂的或體會不深的地方,即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擴展。正所謂“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所以像本課這類傳統題材的課文由於敘述故文內容遠離現代兒童的生活時代,就需要我們花時間給學生提供相關資料,用簡短的文字延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從中瞭解周恩來少年立志的原因,領悟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課標》中提到的多讀書、讀好書的必要性。

二、結合學,注重情感教育生認知。

拓展本文,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若僅限對“中華不振”的理解,僅限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欽佩,那本文的教學目的尚未達到,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努力落實,才真正達到目標。所以讓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並通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國之情,在幼小的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

三、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提高學習能力。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的能力,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積澱,他們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結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課內外語文學習緊密聯繫,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所以在本節課中設計的討論和議一議就達到了此目的。

四、通過綜合性學習,汲取營養。

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繫,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纔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助於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5

《遊山西村》是一首古詩,作者陸游,是宋代著名詩人。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村民純樸的民風,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後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爲千古傳頌的名句。

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讀了古詩之後,談一談自己對題目的認識。學生很容易理解:作者寫了自己到山西村遊玩的事。那麼,作者遊玩的高興還是不高興呢?我請學生自己讀古詩,根據自己的朗讀說一說自己的感覺。結果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爲是玩得很高興;另一種認爲玩得不高興。

我沒有及早下結論,而是要求孩子們自己再次閱讀古詩,通過對詩中的詞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玩得高興不高興。

學生利用抓字眼的方法來學習前兩句:“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莫笑”就是“不要笑話”。我趁機追問:“這是誰說的話?”孩子們說:“這是詩人說的。”有的說:“這是村民說的。”我啓發他們想象:“當你在家裏招待客人的時候,會講一些什麼客氣話呢?”孩子們馬上頓悟:這是村民對客人講的客氣話。有的學生甚至爲我們模仿村民說的話:“不要笑話我們農家的臘酒渾,雖然不好看,可是味道很好。不信你們嚐嚐。”讀了這句,孩子們把村民們好客的熱情體會出來了。

“豐年”是豐收年。孩子們想象到:農村豐收了,臘月間就要殺豬宰羊,準備臘貨,到過年時一家人歡歡喜喜聚集在一起。甚至還有個孩子通過“雞豚”二字想到:這裏的雞豚並不僅僅指“雞”和“豬”,“雞”還代表了鴨、鵝那些有翅膀的家禽,“豬”還代表羊、馬、牛等一些家畜。這是我備課時沒有發現的。

學到這裏,我問孩子們:“你們覺得詩人在山西村玩得高興嗎?”這時,所有的孩子都認爲:玩得高興。我特意問開始認爲詩人不高興的孩子,他也同意了這種說法。

教學結束之後,我感覺這個教學片段是成功的。從這裏我感悟到:

1、“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這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布魯納)”。當學生的認識沒有統一,或是沒有達到教師認爲的高度或深度時,教師不必端出正確的答案,更不必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教師此刻要做的是,將學生的答案擱置一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通過對文本的深層次的閱讀,使他們自己感悟到文本中蘊含的情緒。此時,教師再稍加引導,學生的認識就會更加清楚。

2、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所營造的意境。課文中所描寫的情景,由於學生生活閱歷的限制,導致他們對文中的一些自詞句難於理解。出現這樣的問題,教師要通過恰當的辦法,或簡練的講解,或巧妙的點撥,讓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例如,在理解“莫笑”這個詞語時,有的學生一度認爲是詩人說的話。然後我結合生活中小主人招待客人的情景,使學生悟到:這是主人——村民說的客氣話。接下來的理解就順利了。

3、當學生有了新的見解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前面提到一個學生對“雞豚”的新見解。本來學生已經理解了“豐年留客足雞豚”的意思,可是這個孩子還是舉手要求發言。如果我當時拒絕了他的發言,那麼我們就不會聽到那獨特的見解了。

如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可能會更好:

1、學生在學習古詩時,教師要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方法。如:查字典理解詞語,小組討論體會詩句蘊含的情感,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感受詩人的詩情。

2、誦讀方面不夠充分。例如在學習了前面兩句之後,我讓孩子麼讀出高興的語氣,部分孩子做到了,還有部分孩子們沒做到。但是爲了趕時間,沒有進一步要求孩子們誦讀。在朗讀時,沒有注意詩歌的節奏,而且誦讀的形勢比較單一,齊讀較多,個人讀較少。應該多種形式來誦讀:同桌互讀、師生合作朗讀、小組朗讀等。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6

《搭石》是人教版語文《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的主題是──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緊扣這一主題,這組教材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古詩兩首》表現了朋友間真摯的愛,《搭石》體現了鄉親們純樸的愛,《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展現了愛的奇蹟,《卡羅納》詮釋了愛的真諦,《給予是快樂的》闡述了愛的哲理。我所執教的是《搭石》的第一課時。重點是感受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難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平凡的小事讓我們感受到美的。課後靜心反思,感觸頗多。現將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在教學預設時,我着重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首先,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課堂中,通過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通過自由的朗讀,思考、勾畫,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成爲文章中的角色,真正感受到家鄉人走搭石的美,家鄉人的淳樸善良,從而受到美的薰陶.

其次,在教學中我注重傳授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學習規律。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把詞語放到句子中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等,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追求三維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達成。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我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裏,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比較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借班上課,對學情瞭解不是十分清楚,因而不能兼顧優等生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造成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忽視的現象。

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7

《牛和鵝》記敘了“我們”在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後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再不怕鵝的故事。借金奎叔的話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本課課文故事性強,是一篇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又蘊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一、教學效果

依據教材特色,學生的生活積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生活入手,揭題激趣。

首先課前引導學生交流:生活中的你最害怕什麼動物?說一說理由或舉真實的例子。此話題一出,學生便七嘴八舌地和同桌交流起來,在巡視聆聽中發現很多同學非常怕蛇,有點談蛇色變,還有的怕獅子、怕老虎、怕狼等等。順勢出示鵝的圖畫,首先仔細觀察,記住它的名字叫什麼。這個環節是非常貼近孩子們的生活積累的,他們雖然不像魯迅說的生活在只能看到牆壁上方四角的天空,但是生活的常識也是瞭解一二,很是粗淺。認識之後,再接着板書課題,齊讀兩遍後便激發學生的讀書慾望:作者小時候很怕鵝,你知道爲什麼嗎?作者的心裏有沒有變化呢?趕快捧起書去課文中尋找關鍵的字眼吧。

2、初讀感知,瞭解故事。

在學生藉助拼音自由朗讀後先發揮優秀生的作用,小組長檢查讀書情況,把錯誤的字音或讀不好的句子彙總在班內統一練習朗讀,爲理解文本內容掃清障礙。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再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讀完後在班內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先寫了什麼?接着寫了什麼?最後寫了什麼?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文章的內容。在歷練中培養概括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3、結合批註,領悟感情。

潛心自由默讀課文:結合課文中出現的批註,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是什麼心情。這個環節的第一步是學生自讀自悟,從課文的相關內容中發現。第二步是和同桌交流,通過思維的碰撞來達成共識,然後在班內展示,通過交流再次走進作者內心,感受作者的心情,進而在培養語感的同時培養情感。接着指導朗讀,想象着就是自己遇到了非常害怕緊張危險的事情,設身處地地讓情感共鳴,能讀出作者的心聲。

4、聚焦篇末,昇華情感。

聚焦文章最後意味深長的話語:“直到現在我還記着金奎叔的話。”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知道是什麼話;這句話對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交流的過程中把思維引向深入,讀懂這句話中作者含着的意思:不管別人是怎麼看待我們的,只要我們自己能夠正確地、全面地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就會正確地認識生活。那生活中的我們會怎麼做呢?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進一步遷移運用。

二、教學優點

整堂課如行雲流水,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懂到懂的的層次變化明顯。

三、不足之處

課文很長,描寫的細節內容比較細膩,但未能品讀,有點遺憾。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我會聚焦描寫動作、神態的等細節描寫,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背誦。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8

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是四年級上冊第二組的一篇選讀課文,課文主要是通過魏格納因爲觀察世界地圖而發現了大陸漂移說。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告訴學生要善於觀察,做一個善於觀察的人,科學真理就在我們身邊。

這篇課文的學習我用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講了課文中的生字詞和課文內容大意;第二課時主要將了魏格納是如何有這個發現的,以及從魏格納身上我們學會了哪些品質。但是在教學中,我發現,我怎麼講也不能將文章講透,講得學生無論從內容還是中心思想上面都理解透。但是,這是一篇選讀課文,道理上,我只要上一個課時就行,可是爲什麼我上了兩個課時還不夠呢?那麼這種選讀課文,我究竟要怎麼教呢?對此,我查閱資料,也請教了有經驗的老師,學會了很多。

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3到4年級學生要“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選的課文不必要像精度課文講得那麼詳細,要不就不能分選讀和精讀,所以對於這一類的課文,只要掌握課文中要認、寫的生字詞,粗知課文大意即可。

二、怎樣讓學生粗知文章大意呢?我請教了有經驗的老師,從他們那裏得知,對於這樣的課文,可以提出一、兩個大問題讓學生思考,將這個大問題答出即可。例如《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一文,只要提出:魏格納是怎樣發現大陸漂移學說?即可,學生只要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必要的討論,然後再稍作小結,這篇課文就可以結束。

三、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讓學生學會通過工具書理解課文生字詞和難理解的詞語,掃清課文閱讀障礙。現在四(4)班和四(3)班的學生都沒有課前預習和自學的習慣,所以要對他們有一些硬性的規定,學新課文之前一定要對照字典或者《小學教材全解》來理解課文中生字詞。

以後的教學中,要分清新課標教學大綱,不做無用功。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9

童話以其優美的語言,動人的故事情節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也正是因爲同學對童話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如何讓學生在感受到童話帶來快樂的同時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話以及其中蘊涵的道理顯得尤爲重要。本文堪稱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完美之做”,揭示了快樂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本文以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爲主軸展開故事情節。在教學本課時我從美麗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園入手,讓學生從中感受花園的美麗,爲之後花園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做好伏筆。在引導學生找出主線“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後進入課文的主導部分,引導學生找出“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學生通過對比,反覆的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使學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園冬天時的寒冷與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獨,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孩子加入花園後的春景。然後以“原來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麗的花園,爲什麼巨人的加入會使花園產生如此大的變化”提問學生,引導學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爲。通過想象巨人發火時的神態動作引導學生從“生氣、訓斥、叱責”的意思中感受巨人這三次發火是一浪高過一浪,指導讀出語氣,加深理解。再引導學生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最後揭示巨人終於明白的道理,讓同學隨着孩子們的歡笑聲一起進入這美麗的花園。

在揭示課文的道理之後再回過頭來引導學生髮現童話語言上的特點,讓同學體會到童話可以帶領我們去到現實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童話中也可以通過奇妙的語言展現在大家面前,從中進一步感受童話帶來的無窮魅力。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由於教學經驗的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並不能得心應手。對於讀的部分讀得不是很透徹,尤其是描寫有孩子與沒孩子時花園的情景變化的內容,由於在時間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讀得不夠透,不夠深刻。另外內容的銜接也不夠緊湊,在請同學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與接下來揭示寓意這一環節連接不夠緊。此外,教育機智發揮不到位,對於學生的問題處理得不太妥當,這些都是急需要改進的地方。當然促使課堂教學進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虛心地向師傅或有經驗的老師指點迷經,借鑑好的教學經驗,再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實踐,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成長。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鳥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新課依始,我由剛學過的課文入手設計導語:新學期開始,我們一起到浙江省的鹽官鎮觀看了“壯觀天下無”的漲潮景象,又到雅魯藏布大峽谷歷險,看到了許多奇妙的景色。今天咱們來個短途旅行,到廣東省內的新會市去看看“鳥的'天堂”。“天堂”是個極美好的字眼,能夠引發人無盡的想象。所以讓學生以質疑的方式激發興趣。

本篇課文用語平實,讀起來卻優美動人,特別是幾個看似不經意的詞語,卻對理解課文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注意了““應接不暇”這個詞卻忽略了“不計其數、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照耀”等詞。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採用教師引導和小組討論、全班彙報的方式,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的字眼或語句來重現作者眼中的大榕樹。

而在學習第二部分,鳥的天堂鳥多的時候,我依然採用了討論的形式,學生似乎興趣不高,上起來有些吃力。有些部分看起來簡單,但不知道爲什麼學生那麼難理解,朗讀時感情也出不來。後來跟紀老師交流後,才發現我沒有適當的鋪墊來激趣。在這一部分,紀老師採用的是播放“百鳥朝鳳”的音樂,從而渲染一派熱鬧的場景,使學生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從鳥的歡叫聲感受到鳥的心情是愉悅的,生活得很自由很歡樂。由此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將心比心》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教學策略:大膽放手,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自由閱讀,同桌,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1、學生自己查字詞典理解“將心比心”字面上的意思。

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將自己感動的語句畫出來並寫出感受,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縱觀整節課,切實有效的學習效果得到了聽課老師們的肯定。但是在上課、評課的整個過程中也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

2、自學課文,弄懂課文用什麼事例來說明“將心比心”含着的意思的。

(1)阿姨幫助奶奶開門,是希望自己的母親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有人爲她開門;母親寬容與體貼護士,是希望別人也能這樣對待她那即將當護士的女兒。給人的感覺是他們幫助別人是希望別人也能給他們給予幫助。

(2)護士在爲母親輸液時,兩次扎針都沒有成功,“我”正要埋怨,被母親攔住了,還說了一些鼓勵和關愛的話,讓“我”和護士都很感動。

兩個小故事都涉及到了尊老愛幼,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覆的思考後我選擇了後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從而揭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理,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複,教學效果又良好。

所以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複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最後在教育意義上,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爲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爲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穫。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錢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過錢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觀”壯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錢塘江大潮的洶涌之威,咆哮之勢,感受到大潮的動態之美是教師教學預設中要考慮的主要問題。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在以下幾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抓住重點語句,品詞析句,感悟課文內容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這兩個自然段着重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教學時,我從整體入手,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有關“潮”的句子,朗讀並感知作者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和描寫方法。在學生初步感知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之後,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驚歎大潮的奇觀,然後迴歸整體,朗讀背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明顯地感到,隨着教學的深入,學生對錢塘江大潮的認識逐步加深,讚歎、驚訝之神逐步顯現。

二、以“聲”、“像”輔助釋疑解惑

在教學過程中,電教手段的適當運用,能創設情景,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在本節課中,對於“悶雷滾動、人聲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學生初步瞭解之後,媒體配以聲音,對“如線的潮、橫貫江面的潮、如牆的潮和如萬馬奔騰的潮”的句子的教學時,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媒體配以相應的畫面,幫助了學生理解,促進了學生朗讀,感覺效果較好。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爲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想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這堂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讀法:課始的教師激情朗誦;課中學生的自讀和齊讀相結合;理解後的感情朗讀和課尾的背誦。讀的形式多樣,以讀引思、以讀促思、讀思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當然,語文課永遠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永遠都擁有殘缺的美麗。下課之後,我總覺得在品詞析句的時候處理過於瑣碎,有損於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課堂教學的成敗取決於學生是否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麼,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下面我就談談一下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貝瓷棖榫常導情激趣。

我們常說"萬事開頭難"的確如此。一個精彩的開場白可以大大的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投入到自主的學習當中。因此我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激起學生的靈性,開啓學生學習之門。例如:在上《巨人的花園》時我在課的開始設計了這樣的開頭"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美麗的花園中住着一位巨人,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看一下這座花園中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同學們都好奇的期待着,這時老師適時的運用資源課件出示用的各種畫面再加以相應的配音,聲情並貌,生動有趣。同學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樣大大的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興趣,他們一個個躍躍欲試,求知慾空前的高漲,收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科學,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已成爲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已成爲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指導點撥,自主探索

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自主理解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難,充分發揮遠程資源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課堂的重難點。

四。重視朗讀感悟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爲了使這些精彩之處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在朗讀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課堂教學的成敗取決於學生是否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多種教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麼,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下面我就談談一下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貝瓷棖榫,導情激趣。

我們常說"萬事開頭難"的確如此。一個精彩的開場白可以大大的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投入到自主的學習當中。因此我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激起學生的靈性,開啓學生學習之門。例如:在上一節口語交際課"編故事"時我在課的開始設計了這樣的開頭"同學們老師最近又有了一項新的愛好,今天我把我的作品帶來了你們想不想看看。"同學們都好奇的期待着,這時老師適時的運用資源課件出示用的各種畫面再加以相應的配音,聲情並貌,生動有趣。同學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樣大大的調動了同學們編故事的興趣,他們一個個躍躍欲試,求知慾空前的高漲,收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科學,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已成爲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已成爲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指導點撥,自主探索

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自主理解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難,充分發揮遠程資源的功能,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課堂的重難點。

四。重視朗讀感悟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爲了使這些精彩之處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在朗讀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5

《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通過作者飽含深情地回憶小時候母親呼喚自己的幾件事,反映了母親對孩子的殷切關懷、無限愛意,表達了人間真摯、和諧、美好的親情,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眷戀。旨在教育學生體會母愛,感恩母愛。課文通過三件具體事例來表達作者對母愛的深刻感受和甜蜜體驗。

在教學中,我以“情感”爲主線,貫穿整節課。把課文第一段的內容製成精美課件,讓學生得到快樂的視覺享受和甜蜜的情感體驗,並由此導入新課。在教學三件具體事例時,我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他們學習的自主權,讓學生自己選擇先學習哪一件事例。在學習“作者回憶母親和自己在公園的大樹下捉迷藏的快樂、溫馨的情景”這部分內容後,我及時讓學生回憶自己童年和母親在一起時最快樂的事情從而勾起學生快樂的回憶和幸福體驗。

在學習“母親在海邊因找尋作者而臉色憔悴不堪、聲嘶力竭地呼喚”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採用抓重點句進行感悟朗讀的方法,讓學生讀中感悟文中那深厚、親切的母愛。並注重聯繫生活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思考討論:如果課文中的母親在海邊一直找不到“我”,可能會怎麼樣?同學們思維活躍,有的說:可能會昏倒,得一場大病;有的說:可能會急得發瘋;有的說:可能會跳海自殺。於是我趁機讓同學們聯繫自身:如果自己發生了什麼意外,母親會怎麼樣?我講課的這個班的學生正好都是住校生,我及時滲透安全教育:“同學們,我們在校學習一週才能回家,心中想念媽媽,媽媽在家也同樣想念我們,但她更擔心我們的安全,怕我們在外有什麼意外。同學們,爲了疼我們愛我們的媽媽,無論是在校學習、玩耍,還是在週末回家的路上等,我們一定要事事處處小心,時時刻刻注意安全,好嗎?”

在《母親的呼喚》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做學生情感的催化劑,課堂上不是以知識爲中心的單純地“教教材”,而是以教材爲憑藉,展開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情感與情感的激發,生命與生命的彼此交流和悅納。這節課在我和學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學生在受到老師的感染後,如果我能及時控制學生情緒,讓大家充分發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悟及受到的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6

本文的題目爲“笛聲”,通篇課文也是圍繞“笛聲”展開的:先寫聶守信聽老木匠吹笛,而後寫聶守信向老木匠學吹笛,最終描寫了聶守信吹笛,老木匠傾聽的場景。 “笛聲”成了兩個人成爲莫逆之交的媒介,也在悠悠的笛聲中,讓我們感受到了聶守信對於音樂的酷愛。因而學習本文時,要把握好“笛聲”這一主線,以主線串聯課文中的所有信息,這樣最終才能讓學生與課文中的聶守信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理解聶守信的心聲。

在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中,我帶領學生走進老木匠的笛聲,通過播放一段悠揚的笛子獨奏的錄音,並用視頻文字十分簡潔地向學生介紹笛子這種樂器,有效爲學生創設了一種優美的情景。此後,通過對描寫笛聲語句的朗讀、思考,以及對笛聲錄音的欣賞和鳥叫聲的模擬表演等多種學習形式,學生真切感受到老木匠笛聲的優美、動聽、婉轉和神奇的魅力。然後,我又帶領學生走進聶守信的心聲,反覆品讀聶守信聽了老木匠笛聲後神情和心理活動變化的句子,感受聶守信學笛的渴慕之心和對音樂的熱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聶守信向老木匠拜師學笛的對話,並且讓兩組同桌進行即興表演,實現從語言積累到語言運用的轉化。

再者,本文的一大特點就是首尾呼應,但同樣的一句話,創造的意境是不同的。在教學中,我就抓住這兩個句子,讓學生比較這兩個句子有什麼不同。而後讓學生閱讀課文中間段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處理就能很好地抓住了這篇課文的文脈。學生通過比較和概括,也自然領悟了課文的寫作特點。

縱觀整節課,儘管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較充裕,也通過媒體、想象等多種手段,創設了一個美好的學習氛圍,但要更精準地把握課文,作爲教師本身對於文章的解讀還稍欠火候。教學之後,再讀此文,其實不難發現,文中關於描寫笛聲的幾句句子恰恰是聶守信在音樂中成長,對於音樂的感悟更加透徹的表現。如果能在這樣的理解之上,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注意這樣一種層層推進的關係,並將其與聶守信對音樂愈加着迷的表現對應起來教學,文章的處理就更加切合文本了。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7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地域特點,設計了《白鵝》的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認讀了本課詞語。字詞是構建語文的基礎。識字教學在中年級閱讀教學中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於讀好課文,理解內容。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其次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整體感知白鵝形象,瞭解白鵝特點。學生能夠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也體會到作者對白鵝的喜愛。最後學生學習時通過抓重點詞句瞭解白鵝叫聲、步態的特點。學生表演、想象白鵝的動作、說的話。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進行交流。

在《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大量運用了對比等手段從叫聲、步態、吃相中表現鵝的高傲。

我在教學是要求學生在體會文句之後,邊讀邊表演,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優美詞句的意思,更準確地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使原本沉寂的課堂氣氛開始出現生機。在理解“鴨的步調急速,有侷促不安之相”與鵝“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時,一位同學扮演鴨,另一位同學扮演鵝,學生都能認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錯。看的學生也能在笑聲中很好地把握鵝步態的突出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表演鵝吃飯的情節時,能把鵝吃飯“架子十足”、“從容不迫”等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個“鵝老爺”的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

學生能在理解語句的同時,運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現出來,這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堂課下來,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在第四自然段步態特點詞語的學習上,詞語的理解上還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以至於學生們不能很好地表現出白鵝的從容和大模大樣,也沒有表現出白鵝的高傲。其次,在課文的朗讀方面,也有欠缺,太過平淡,不夠生動,點到即止,要讀得妙趣橫生纔好。最後,我覺得還應該改正的地方是:應儘量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讓我的課堂時刻充滿活力,充滿生命力。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8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着“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中,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以情爲基礎,重視感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着整個課堂。

一、在朗讀中感悟體驗霧凇的美

教學伊始,我首先讓學生欣賞霧凇的視頻,帶領學生走進吉林霧凇,拉近學生與霧凇的距離,填補學生生活體驗的空白。學生一下子被潔白晶瑩、銀光閃耀的話面,我適時的讓學生談感受,同學們發自內心的抒發了自己的感想,這說明霧凇已成爲霧凇的思維對象而有所感悟。接着我讓學生品味語言,感悟形象,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課堂中,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了朗讀、理解和感悟。這樣由景入情,走進文本,學生真正感悟到了霧凇的奇特,壯觀。

二、探究中朗讀感悟情感美

理解霧凇形成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學完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同學們除了找到霧凇形成的條件,還找出了松花江畔霧凇形成的條件,接着讓學生朗讀,感悟霧凇的形成,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還感受到了霧凇凝結過程的美,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自然得到激發。這時,指導讀第二自然段最後一句,霧凇的壯觀、作者的喜悅就讀出來了。

三、想象後朗讀內化語言美

抓住文本第三自然段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這一關鍵處進行拓展,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課文作合理的想象,開拓孩子思維,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充分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美。

對於霧凇的形態,文中沒有具體描繪,給孩子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我藉助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創設北國風光特有景觀。結合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讓孩子充分獲得感官上的愉悅,形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完成了說話練習: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霧凇景象圖,讓學生想象後,練習說話。霧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這樣豐富了孩子的表象,發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內化了語言文字。

此時再讓孩子朗讀課文語言文字的優美已經深入孩子的心。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9

這一個單元的課文都是關於春天的文章,特別是學完兩首古詩後,我就讓學生把這首詩帶回家,與自己的爺爺、奶奶同讀,一起春遊,一起在春天中感受,引導學生與家中老人玩,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們自會發現到春天真的好美,說不定還能夠引發他們深入地思考,寫出一些文章來呢!

教寫作文,每次都是先學例文,擺出一個葫蘆,然後總結歸納例文的開頭、過程、結尾,然後讓學生根據“葫蘆”來畫“瓢”。長此以往,學生的基本上“步調一致”了,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也叫人覺得單調得很,學生的個性不見了。由此,我痛恨“規範”的學生。於是,我決定進行改革,做個甩手掌櫃,讓他們放開去看,放開說,放開寫。在這次學語文習作1的時候,我首先放手讓學生觀察,由於佈置的時間期限長達近半個月,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考察”適合小學生春遊的地點。現在,要求學生寫春天的文章,我覺得除了我們與學生同遊春天去寫,引導學生同家人再遊,那春天的感覺肯丁與老師的參與不同。老師帶着學生遊,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遊,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實最有利於學生創造。

上課時,我剛剛問你認爲那裏最好玩?學生一下子就說出來很多好玩的地方,有爺爺、奶奶家的農家樂、水庫、濱湖公園等。接着再問,你認爲適合我們小學生春遊的地點,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學生列舉出安全、景色美麗、便於開展遊樂活動、可以探險、有紀念意義等條件。然後,我對他們說:“不管你們怎麼說,怎麼寫,只要能把一個地方寫得讓我們心動,想去他建議的地方,就是最好的。”

沒有了框框套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喜好“推銷”春遊地點。沒有了例文的束縛,學生可以天馬行空,自由馳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選擇春遊地點;愛吃的,更是把農家樂的招牌菜描寫得叫人垂涎三尺,再加上或是吊人胃口式的開頭和揭謎底式的結尾,或以讚美春天的美景開頭,鼓動春遊去來結尾,或是開門見山和首尾呼應式的開頭結尾構成了這百花齊放的春遊建議。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20

《清明》是小學四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經典》中的一首詩。是詩人在清明節行路中遇雨有感而作。行人在掃墓的路上遇到了紛紛細雨,又溼又冷,心中無限憂愁。詩人尋找酒家避雨,牧童指向杏花深處的村莊。牧童給憂愁的詩人帶來了希望。全詩有景色,有人物,有情節,有對話,通俗易懂,景象鮮明,形象生動。這是我進行的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通過課題組成員的評課及自己的反思,現在總結如下。

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最大的亮點是教給學生學詩的方法。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古詩詞,對於學詩的方法已有一定的感知。在這節課上,師生又一起總結了學詩的方法:“解詩題,知作者,通其文,明詩意,悟詩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運用學詩的方法自學《清明》這首詩。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成爲課內閱讀到課外閱讀的橋樑。

其次,這節課外閱讀指導課體現了中年級的學習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對中段古詩詞教學提出的明確要求是:“小學中年級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學生,識字量增大,理解能力有所增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吟讀、想象、感悟”爲主。在“吟讀”之前正確劃分節奏,停頓正確,同時,引導把字音讀準。在閱讀詩歌時,引導學生結合註釋、圖文對照、與生活鏈接、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悟內容,在頭腦中勾畫出豐富的形象,讀出了詩詞的畫面感。並通過查找資料,瞭解了作者的生平,感受了作者在詩中流露的情感。這樣,在“吟讀”時,真正達到了口中有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學生掌握了學詩的方法後,我又把課外閱讀落實下去,我將和學生一起共讀一本書《古詩詞背誦經典》。這樣,我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殿堂,也將和學生一起感受詩歌精湛的語言,深遠的意境,深刻的內涵。讓詩歌激發我們的想象力,陶冶我們的性情、培養我們的審美情趣、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

總之,作爲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就詩教詩,我們要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課程,極力傳承並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我也將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教學水平,提高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21

《尊嚴》講述了年輕落迫的哈默堅持用勞動換取食物,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自己的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最終也獲得了成功。對學生來說,“尊嚴”是一個較爲抽象的概念,如何引導學生了解“尊嚴”的含義,成爲本課教學中的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解讀,在第二課時開始,我就借複習詞語而引入了“尊嚴”這個詞,讓學生先從字典中瞭解它的大概意思,之所以堅持讓學生先查字典,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學生可以對“尊嚴”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化的認識。

二、讓學生了解到理解一個詞語有不同的方法,而結合文章來理解會更加具體,更加深刻。爲了使整節課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即:“文章從有哪些詞句最能夠體現尊嚴,請用橫線劃出,並談談你的感受。”根據這個主問題,學生先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竊以爲,這個問題既能將整個教學過程串聯起來,也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生彙報時,老師根據學生彙報的內容靈活教學,而不拘泥於講解段落的順序。

在學生理解“尊嚴”含義的過程中,滲透寫作的方法的指導也是至關重要。故此在教學中我也引導學生從神態、動作和語言這幾方面來理解哈默的尊嚴,特別是對“仰”字的理解,幾乎所有同學都沒有注意這個動作的意義。

於是,我出示了兩張行乞人的圖片,讓他們進行比較,使他們發現哈默的不卑不亢。爲了拉進課文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能聯繫現實生活來理解課文,在教學的最後,我準備了一個小故事,並讓學生交流了關於“尊嚴”的名言。總的來看,這節課還是比較有條理,比較完整的。但是,在老師們的提醒下,我開始反思:是不是學生說到哪教師就講到哪,這個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對於不同的文章,或許應該有不同的解讀。對學生來說,理解“尊嚴”是有難度的,所以當他們根據個別段落來談感想時,老師總是要做過多的引導。

在整個教學中,我始終沒有把哈默的言行進行整合和比較,從而使學生對“尊嚴”的理解是來自片斷而非整體。其實哈默的“尊嚴”就是體現在他一次次的堅持,如果能將三次對話呈現出現,學生的理解可能會更到位,也會更節省教學的時間。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22

這篇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裏的八隻鐵牛打撈上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從而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懷丙和尚撈鐵牛時所做的四項準備工作和具體撈鐵牛的過程。教學難點是理解船能“把鐵牛從淤泥裏一點兒一點兒地向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準備工作的意義,從而懂得打撈過程中對水的浮力的利用。爲了使以後的教學能揚長避短,特對本節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取得優點

1、在突出重點部分,也就是撈鐵牛的準備工作部分,通過課件動畫展演,學生理解和掌握較好,學會了抓住關鍵詞概括小標題。準備工作的第三步,並船搭架,學生不易理解,我有效地利用課件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如何並船搭架,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準備工作。很好地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2、做到對學生適時地鼓勵,在課上幾名基礎較差的同學膽子小,不敢回答問題,在我的鼓勵下,也能勇敢的回答問題,我想經過這節課的鍛鍊,對他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二、存在不足

1、還不能準確的把握課堂時間,在難點的突破上不夠到位,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由於學生年齡小,不懂得浮力的知識,這段時間用的少,有些操之過急,過於牽強,因此學生感悟說得少。尤其是運用“先-再-然後-又-”句式說話時,如果多找幾個同學說一說,然後教師在適時地幫學生一把,就會很好的突破難點。

2、我對教學課件雖然知道適時出現,但演示還不夠熟練,還需加強基本功的訓練,學會自己製作課件,纔會得心應手。

3、同學們課堂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的調動,這與這是一篇說理性文章,課文比較抽象、枯燥,不能很好的投入到文本中分不開的。

三、改進措施

1、我需要不斷的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

2、平時抽時間學習課件製作,爭取早日能自己製作課件。

3、以後多研究說理性文章的教學方法.使自己今後教學中能夠正確把握課文的知識點.

以上是我教學這一課的粗淺感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