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本文已影響 2.86W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沙漠中的綠洲》是一篇關於環境改造與保護的課文。課文介紹了阿聯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種植並精心侍弄花草樹木,建設綠洲,營造良好生存環境的壯舉,表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結構清晰,重點突出,語言凝鍊,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佳作。

一、對比教學,引起震撼。

一上課,我就板書“沙漠”,問學生:沙漠是怎樣的一番景象?默讀課文,用波浪線畫出文中描寫沙漠的句子。學生自學、交流,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沙漠當時惡劣的環境。然後,我又板書“綠洲”,問學生:綠洲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文中描寫綠洲的句子。同樣地,學生自學、交流,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綠洲的風景如畫、景色宜人。我考慮到學生對阿聯酋這個國家較陌生,所以選了沙漠和綠洲的圖片,讓學生的視覺受到強烈的衝擊,繼而設問阿聯酋人民是怎樣把這樣荒涼的沙漠變成美麗的綠洲的,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

二、品讀課文,理解感悟。

本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這裏,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我以此爲切入點,提出了“爲什麼說‘在這裏,培育一棵樹的費用抵得上培養一個孩子’?”的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1、通過三個“買來”以及“挖去”、“填上”“埋下”等詞語瞭解到建設綠洲的艱鉅和複雜,代價之昂貴,體會到阿聯酋人民戰勝困難的決心之大,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堅定。

2、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具體寫了阿聯酋人是怎樣精心管理花草樹木的,通過讀園林工人的勞動過程,學生懂得了澆水的目的還在於把花草上的塵土清洗乾淨,使“樹葉更綠”“小草更翠”“鮮花更豔”,從而體會到阿聯酋人民侍弄花草樹木像愛護孩子一樣精心。

三、利用文本,進行教育

利用文本我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反問學生一句:“阿聯酋人民很愛護花草樹木,我們的同學們呢?”使學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價值取向,這一設計其實也是對前面教學的一個檢驗。另外,從情感的角度看,這一設計還延續着課文內在情感的發展過程,薰陶着我們每個學生,達到了雙性統一的教學效果。

四、拓展延伸,讀寫結合。

積累是爲了運用,吸納是爲了表達。由讀到寫,以讀促寫,讀寫結合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經驗。在這堂課上,我巧妙地爲學生的寫找到了一條鏈接通道——旅行歸來向人們介紹“沙漠中的綠洲”,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這樣,首先從精神激發了學生內在的需要,使之情動而辭發。其次,對於觀察表達的一系列指導也如響鼓句句敲在學生心坎上,爲學生指明瞭方向,爲“寫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確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本課體現了教材的以讀爲主線的編寫特點。在教學的整個活動中,我注重自己的角色——學生自主學習的助手,把學生當作學習活動的主體。在進入課文教學後,我先啓用引導的方式,使學生一下子就觸及課文的最後一段的內容,在讀、探中,讓學生明確了黃河的主人艄公是一個勇敢、智慧、鎮靜和機敏的人,他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所以成爲黃河的主人。

接下來,我又引導學生學習討論課文的第二小節至第六小節,在讀、練中,使學生不僅知道艄公確實是黃河的主人,而且學習、體味了文章語言的運用、情感的表現。然後,用引讀的方法,讓學生感知文章襯托描寫的作用,繼而在學生的心目中牢固地樹立起黃河主人艄公的形象。

最後,我又採用發散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去觸摸征服黃河、征服大自然的人和事,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又一次強烈的震撼,完成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總之,在本課中,我能始終牢牢地抓住讀這個主線,成功地運用自主探究思想,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使語文學科的訓練落到了實處,取得了成效。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核心提示:《春日偶成》比較簡單,這是一個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種快樂,從“偷閒”兩字可以讀出來。老人如玩童,這是一個人返樸歸真的表現。學這首詩,我引導學生學習時,讓學生不要忘記這是老人讀春。我教此課,就讓學生把這首...

《春日偶成》比較簡單,這是一個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種快樂,從“偷閒”兩字可以讀出來。老人如玩童,這是一個人返樸歸真的表現。

學這首詩,我引導學生學習時,讓學生不要忘記這是老人讀春。我教此課,就讓學生把這首詩帶回家,與自己的爺爺、奶奶同讀,一起春遊,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爲,我們年輕人上這課,受年齡閱歷的限制,所體會到的東西往往也是淺層的,是難以體會到那種偷閒之樂。引導學生引導與家中老人玩這首詩,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們自會發現到春天真的好美,說不定還能夠引發他們深入地思考,寫出一些文章來呢!

春天是語文老師們最喜歡的作文主題,學完這首詩之後,我覺得應引導學生同家人同遊,那春天的感覺肯定與老師的參與不同。老師帶着學生遊,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遊,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實最有利於學生創造。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嘆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三四句弔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臺已經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預習了古詩,因此在教學《江南春》這首詩時,學生已經通過預習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或同學之間討論過,課堂交流時,大部分孩子能準確說出“鶯啼”、“綠映紅”、“酒旗風”“郭”等詞語的意思,但是讓學生找一找詩中描繪了那些景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學生就顯得理解不深了,這時我作了適當的引導,點撥,學生就能明瞭,在此基礎上朗讀詩歌、背誦詩歌就容易了。

當然,這首詩上得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如對詩的整體把握不夠,詩意的落實不到位,全詩的主題思想的引導過於生硬,這些都是我在詩歌教學上需要改進的地方。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今天,我上《鳥語》這篇課文,上課前備課時,我還很困惑,怎麼讓孩子們知道鳥語是怎麼回事?上課了,孩子們知道了鳥語就是鳥的叫聲,我突然想到我們班有幾個男孩會吹口哨,於是我叫那幾個懂吹口哨的男孩上講臺來,我提示讓他們吹“你做什麼?種田織布。你喜歡什麼?勤勞刻苦。”結果有兩個孩子吹得特別好,全班同學都給他們熱烈的掌聲。於是我叫這兩個男孩一個扮演課文裏的“我”,一個扮演“布穀鳥”,一吹一答,還真是惟妙惟肖!班裏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課堂上一下字活躍起來。我把其中一個吹得特別好的孩子叫出教室,我讓他用口哨吹“同學們,認真聽課;同學們,按時完成作業。”然後叫全班同學猜他吹什麼,同學們一下字激動起來,也很快猜出他吹的是什麼。我問同學們:“孩子們,這節課你們快樂嗎?爲什麼?”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想,從他們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們很快樂。我說:“是啊,課文中的我也從鳥語中得到了快樂,他和鳥兒成了好朋友,課文有個詞說明他和鳥兒成爲好朋友的,你知道是哪個詞嗎?”孩子們很快找到是“知音”,“你能給它換個詞嗎?”“朋友,知己。”“爲什麼鳥兒成爲我的知音呢?”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十一自然段。”孩子們有的說:“我從燕子那知道了勤勞。”有的說:“我從大雁那知道紀律的重要。”還有的說:“我從蒼鷹那知道了勇敢快樂。”。。。。。。“是啊,我不僅從鳥兒那得到快樂,還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所以我和鳥兒成了知己。”請大家齊讀課文最後一段,你能體會到作者的什麼感情?孩子們放飛的心靈得到的昇華,他們體會到了作者對鳥兒的愛、感激和對瀕臨滅絕的鳥兒的惋惜和希望所有的人都成爲鳥兒好朋友的呼籲。快樂的“鳥語”,放飛了孩子們的心靈!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蟻國英雄》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像特寫鏡頭一樣再現了自然界卑微、渺小的螞蟻逃生的本能,反映動物界爲了求得生命的延續,危難時刻不惜獻身的偉大壯舉,讚頌了它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所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那一個個沉着冷靜、團結協作的個體,那一幕捨己爲人、從容赴死的壯舉震人心魄、扣人心絃。整篇文章條理清晰,語句流暢,字裏行間透露出對螞蟻的敬佩。上完課,我認爲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學生未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幾個問題問下去,孩子們毫無反應。可是看看他們的批註,對字句的解讀十分到位,對螞蟻的品質把握也十分準確。聯繫平時的課堂,一方面的影響是部分同學膽怯,對於有老師聽課的課堂不是很適應,不敢舉手。另一個原因是課堂組織過於單調,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做的好的地方有:以讀促講,以讀悟情。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教學中,我以個性化的閱讀取代了繁瑣的分析。在學習活動中,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愛的方式閱讀課文,畫出文章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並在空白處適當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在書旁批註,實際上是給學生一個直接跟作品與作者對話的機會,同時也把學生推進探索與創造的過程中。在交流的過程中,再引領學生在讀書的實踐中讀出形,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讀出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在理解“可萬萬沒有想到,這區區弱者並沒有束手待斃,竟開始迅速地扭成一團,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圍。”這句話時,抓住“迅速地扭成一團”這個詞組進行品析,它們爲什麼要扭成一團,再看圖瞭解“團”是怎樣的,從而引導學生理解這是最好的逃生方法,它可以把犧牲降到最低。這樣,螞蟻的團結勇敢的形像就水到渠成的呈現在學生的腦中。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這首詩歌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少先隊員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告訴了我們植樹造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地決心。全文內容淺顯,首尾呼應,語言富有感染力。

由於課文內容淺顯,本課教學我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讀、互讀、個別讀、指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效果明顯。在朗讀中,我讓孩子們聯繫課文及課前預習(閱讀《補充習題》中的相關資料)說說植樹的好處,從而也明白了爲什麼我們要多植樹的道理。

在深入理解詩歌時,我抓住“走,我們一起去植樹”這句話引導學生走進課文。這句話在文中一共出現了兩次,是本首詩中的關鍵詞句,是學生理解這首詩的課文核心。我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表達的表層意思看到文字背後更爲深層的意義——表明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決心之大。並通過閱讀第二段落,逐步瞭解植樹的具體好處,在此基礎上,瞭解“綠色工廠”、“綠色的希望”、“綠色寶庫”等詞語的具體含義。

最後,在共同朗讀植樹標語中,學生對文本有更好的理解。相信學生也更加明白了“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在教學這課時,我抓住“走,我們一起去植樹”這句話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句話一共出現了兩次,是本首詩中的關鍵詞句,是學生理解這首詩的課文核心。我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表達的大意,它的表層意思,讓學生在讀課文時,看到文字背後更爲深層的意義。使學生與課文之間纔會產生一種心神的共鳴與愉悅,一種會心的溫暖。課文第二次出現“走,我們一起去植樹”,是課文的最後一節的最後一句。這一次出現又蘊含了什麼意思,表達了孩子們什麼樣的情感?“走,我們一起去植樹”,第一次出現在第一節。它在一二節的語境中,表達的是孩子們植樹時的愉悅。課文的插圖中孩子們燦爛的笑臉,課文中的“和煦、輕快、歡聲笑語”,是最好的'證明。我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體會,學生直觀感受,對文本有更好的理解。

同樣的語句,在課文的不同位置表達的情感存在很大的不同。學生通過閱讀,通過對比分析,體會到了作者這樣的表達由淺入深,逐層深入,感受到了詩的情感發展是順着一定的次序,一定的節奏進行。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接到這次活動任務後我就開始選課,這學期我教的是三年級和六年級,在反覆考量之後,我選擇講四年級的課文內容。這對於我來說是個機遇也是挑戰。在備課過程中,我積極向本校老師學習,我們共同探討教學設計和流程。並在本校試講了一次,但其中的問題很多。這就反映出自己的教學能力不足,尤其是課堂應變能力的欠缺。試講後,我對教學設計做了一些調整。後來在武老師的指導下,我對教學設計又進行了微調。

昨天的課前準備不足,對學生情況和學校的作息時間沒有充分的瞭解,導致提前十五分鐘就開始講課了。在和學生交流過程中我才發現學生已經把生字學完了,這和自己準備的內容有些重複了。而課文的前七段學生似乎還沒有充分的學習理解,我只好臨時加入了“回顧上節課內容”的設計,但從後來的課堂反映看來效果不是很明顯。整個課堂氣氛不活躍,原因如下:第一,教師情緒調動不夠,沒有用自己的情緒感染給學生;第二,教學設計存在問題,小組學習展示部分被老師牽着走;第三,學生準備不充分,不敢展示自己的風采。

經驗總結:通過此次教研活動,老師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對我今後的改進很有益處。尤其是鄭老師的意見特別中肯,自己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但活動時間有限,自己感到意猶未盡,還有很多問題沒有來得及向老師們仔細學習和交流。希望能借助博客這個平臺能向老師們多多學習,也希望老師們能不吝賜教。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生命的壯歌》一課是由“蟻國英雄”和“生命橋”兩則激動人心、感人肺腑的動物逃生故事組成。

“蟻國英雄”說的是一羣螞蟻面對大火的圍攻,利用集體的力量奮力逃出火海;“生命橋”着重記述了一羣無辜的羚羊面對狩獵隊的捕殺,沉着冷靜、團結協作,最終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帶領下奇蹟般逃生的故事。這兩則故事題材不同,主題卻極爲相似。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爲我們再現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貴的合作和大無謂的獻身精神。

在兩堂課的教學中,我充滿激情的導入把學生帶入到那種激動人心、扣人心絃的場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着讓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課文的內涵。教學時以指導學生朗讀爲主,讓學生勾畫出課文中讓自己感動的句子,抓住重點的句子,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字詞,在讀中賞析語句,在讀中揣摩情感。學生通過激情朗讀,似乎把當時情景進行再現,使得老師和學生們的那顆心被都被震醒了。課堂上我沒有任何特別的講解,沒有特殊的引導,更多的只是孩子們的讀,讀的過程中,學生們被課文的內容所感動,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後,讀書的個性化也隨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橋”一課教學時,利用簡筆畫的勾畫,使得學生更能體會動物們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表現出來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

整堂課的學習的過程中,滲透更多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反覆地讀,深入理解、體會外層螞蟻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讓給“他人”的壯舉,又要在讀中領悟到外層螞蟻和老羚羊舍己爲“人”、從容不迫的獻身精神。

這篇課文不僅給學生進行了一次有益的生命教育,也給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雲雀的心願》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隻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理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小云雀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

因爲是童話故事,故事淺顯易懂,仔細研讀這篇童話故事,我發現故事是以典型的故事三段式結構進行編排的,我靈機一動,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帶學生仔細品讀故事,學習故事的表現方式。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時,我並沒有在讀懂課文內容意思上花費太多的時間,而是花大量的時間帶學生去研讀這篇故事的表現結構的特點,邊研讀文章表達形式的過程中,突破文章的重難點。這篇故事以“雲雀出去看世界”爲線索,分別寫出到“沙漠”、“大河”、“森林”三個地方的所見所聞。在學習生字、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段落層次,給課文分段。提示學生可以以雲雀到過的不同地方爲線索來給故事分出主體部分的層次。經過討論交流,分好故事的層次。第一自然段爲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總起句,交代故事“雲雀媽媽帶小云雀到外面看看世界。”第二至第十三自然段分別按“沙漠”、“大河”、“森林”的見聞感受,分爲三部分。最後兩個自然段合爲第五段,“雲雀表達自己的心願。”在分層次後,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整體的認識,爲進一步研讀故事打好基礎。

接下來,引導學生研讀故事的表現形式。第一段只有一句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對全文起總領全文的作用。第二至四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引導學生細細揣摩這三部分表達上的特點。先以雲雀到“沙漠”上空爲例,仔細研讀。“小云雀飛呀飛,飛到一片沙漠的上空”,先交代地點,“一陣狂風颳過,地上的黃沙漫天飛舞,迷得他們睜不開眼。”這是雲雀在這個地方的所見,“‘這裏的風沙真討厭!’小云雀埋怨說。”這是雲雀在這裏的感受。接下去是媽媽對這裏的環境的解釋。在研讀的過程中,在黑板上做適當的板書提示。接下來研讀第三、第四部分,引導學生髮現,三四部分的表達結構與第二部分的內容表達結構相同,按“地點,所見、感受、媽媽的解釋”來組織故事情節。把三個情節表達在黑板上進行標註對比,學生更直觀的對故事的整體表達結構有了清晰的認識,他們發現三次的情節表達有驚人的相似。我乘機告訴學生:“這是典型的故事三段式編排特點,很多精彩的的故事都是採用這樣的三段式結構編排的,如三顧茅廬……這叫故事的一波三折,這樣故事才能精彩。”接着,最後故事一部分雲雀的心願的理解順理成章。

反思這節課,自己大膽處理教材,引導學生學習故事的表達形式,以課文爲例,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表現形式。對於這樣的嘗試,自己覺得是有意義的。其實,這節課上還可以在讀一篇的基礎上,再拓展讀一些相似文體結構的故事,比如人教版的《巨人的花園》、《七顆鑽石》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故事三段式結構特點。還可以讓學生試着用三段式的表達結構來編寫一個童話故事,以達到讀寫結合,學會運用,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這節課的對比研讀故事的情節,探究故事的表達形式,向課文學習表達,爲學生的學習表達積累經驗,這是很好的嘗試。今後,應該用心解讀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值得學習的知識點,發揮教材的最大價值,引導學生感受文字背後的祕密,努力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我一開課,就運用“提起英雄,你想誰?”和“說到螞蟻,給你的印象是什麼?”兩個問題揭題導入,一來意在喚醒學生已有的經驗世界,二來意在激發學生閱讀本文的興趣,運用問題作橋樑,連接了課堂的外與內。疏通文路是初讀感知中較爲關鍵的一環,而對於中年段學生而言,他們還不一定能較爲完整、全面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適當的扶助就顯得尤爲重要了。因此在學生自由朗讀全文的基礎上,相機拋給學生“草叢起火、蟻羣被圍、抱團突圍、成功脫險”四個詞語,幫助學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高潮、結局,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讓學生體會、掌握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重點問題“爲什麼稱外層的螞蟻爲‘蟻國英雄’?”來具體讀悟。同學們很快找到了答案,因爲它們“至死也不鬆動分毫,肝膽俱裂也不放棄自己的崗位”。如果就此收住,淺嘗輒止,無異於蜻蜓點水、半途而廢。我又馬上引導同學聯繫前後,具體感悟螞蟻們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又有怎樣的表現——是怎樣壯烈獻身的?接着,以“這外層被灼焦的蟻國英雄們”,爲什麼能“至死也不鬆動分毫,肝膽俱裂也不放棄自己的崗位”,誘導同學由表及裏,由蟻國英雄們的行爲推及它們的精神世界。

在提問“面對如此險境,小螞蟻們是怎麼做的”時,我請他們運用如“扭團突圍”這樣的小標題簡潔扼要地來說明,學生們說“迅速滾動”,我轉身板書,寫了“加速滾動”,覺得這樣更好,因爲文中有一句“蟻團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着”;學生們說“至死不放”,我轉身板書,寫了“至死不渝”,兩個詞意思一樣,可是我覺得後者更好,還能讓學生們有個詞語的積累。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三顧茅廬》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對於學生來說,故事情節不難理解,因此,我把整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上,引導學生通過“琢磨課文、推敲言行、體會情感”的過程,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讀,並給予學生提示,帶領學生一遍遍地讀劉備到諸葛亮家後種種行爲,一次次地深入,一次次地誦讀,一次次地體會,一次次地昇華,將劉備的求賢若渴躍然紙上,刻在心中。

劉備的誠心換來了諸葛亮的感激,反之用諸葛亮的感激更能襯托出劉備的誠心。在課上,我出示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讓學生找出文中寫三顧茅廬的句子,雖然是文言文,學生不易理解,但寫三顧茅廬的句子一眼就能看出。考慮到學生的學情,我沒有一味地拔高,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出師表》,最終也爲學生感悟“尊重帶來感激”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也存在着欠缺。學生學習積極,課堂雖活躍,但有四份之一的同學可能還不能集中到課文的學習中。一瞭解才知道,有的孩子根本沒讀過《三國演義》,因此上起課來,頭腦一片空白。由此我想到我們應該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積極引導學生加強課外的閱讀。課外閱讀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簡捷的方法,誰能把學生引導到書的海洋中,久而久之,書的無窮魅力自會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後進生,應讓他們起點於課外書,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越是後進生越要引導其多讀書,而不是重複性的枯燥的練習。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

由於學生是第一次閱讀劇本,不瞭解劇本的特點,所以教學時首先要使學生了解獨幕劇的特點,學會閱讀劇本。二是能把握劇本中公儀休、子明、管家這三個人物的特點。管家主人阿諛奉承,公儀休聰明機智、清正廉潔,子明謙遜有禮、勤學好問。在明白了這些人物的特點之後,進行分角色朗讀,才能讀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運用恰當的語氣及體態語言來加強朗讀的效果,爲完成排演獨幕小話劇《公儀休拒收禮物》做好準備。

課堂上,我讓學生找出寫公儀休喜歡吃魚的語句“(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對這些詞句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再進行過渡:公儀休喜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再分別請學生讀管家的話和公儀休拒收的話。公儀休真的是“一聞到魚的腥味就要嘔吐”嗎?他爲什麼這樣說?這裏可以從送魚人的目的和公儀休與管家主人之間的關係兩方面去理解。指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讀管家的話與公儀休的話,管家是滿臉堆笑,而公儀休是虛與周旋,藉機回絕。然後想象出三個人當時的不同神情:公儀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無奈。再次過渡:爲什麼公儀休喜愛吃魚,卻不收呢?學生讀出,我出示這段話,讓學生反覆朗讀,理解公儀休拒收鮮鯉魚的原因,讓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來理解這段話,“因爲……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還能……”。這裏公儀休作了兩步假設: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而難免會違犯國家法紀;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魚了。由此得出結論:“不能收人家的魚”。公儀休承認自己愛吃魚,但想吃魚就必須自己去買,這樣纔會一直吃到鮮魚。爲了表達自己的主張,公儀休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朗讀時要注意指導,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籌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最佳路徑》講了迪斯尼樂園臨近對外開放之際,格羅培斯大師爲路徑設計大傷腦筋、焦躁不安。汽車路過法國著名的葡萄產區時,他從法國當地農民賣葡萄的做法中獲取了有益的啓示,採用“撒下草種,提前開放,按照足跡,鋪設道路”的方法,完成了世界最佳設計。這件事顯示了格羅培斯嚴肅認問題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善於從現實生活獲取啓示的品質,也提示人們,成功來之不易!

教學過程我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1、誘導自主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指出“教學內容的確定,

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助於這種學習方法的形成。”要“逐步培養

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本文從題目到內容,都很容易激發學生的

慾望,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揭示課題後,我讓學生先對課題進行一番探究:“路徑”是什麼意思?在課文中指的是什麼?爲什麼說是“最佳路徑”? “最佳路徑”是誰設計的?爲什麼被稱爲“最佳路徑”?探究了題目之後,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書、探究。

2、倡導多元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事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對於本課重點的“迪斯尼樂園路徑設計爲什麼是最佳設計?”學生通過閱讀思考,抓詞句,抓重點段深入體會等多種途徑有了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體會,學生都感受到了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之所以被評爲最佳路徑,是因爲格羅培斯尊重了遊人,把遊人放在了第一位:給人自由,任其選擇,他的這種設計打破了常規,與衆不同。其實,還應當包括着這樣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格羅培斯善於從他人成功中獲得啓示,具有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品質,讓設計符合衆多人的意願,具有藝術性等等。

3、引導聯繫實際

格羅培斯是世界建築大師?從設計迪斯尼樂園各景點之間的道路一事可見一斑。它啓示我們: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具備多方面的因素。在學生感知課文主要內容,把握了人物的品格之後,有必要鼓勵他們從格羅培斯身上汲取力量,努力向最佳邁進.

當然,本堂課也有許多不足:

我發現課堂上有不少與學生的對話,看似在啓發點撥,實則是在代替學生思考。有點零碎,既然已經構建了大的話題,那就要放開手腳,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他們自讀自悟,而不能變成課堂上的一問一答。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建立在多讀書的基礎之上,學生與學生的碰撞,要建立在學生自我體悟的基礎之上。必要的點撥是要的,教師在課堂上要能懂得取捨,懂得進退,該裝傻時還是要裝傻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