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永生的眼睛》課文及教案

本文已影響 2.4W人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永生的眼睛》課文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永生的眼睛》課文及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及15個新詞,並用指定的詞語造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4、師生共同蒐集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質疑揭題

(配樂朗誦)“你的眼睛,像遠方淡藍的大海;那永恆的痛苦,像塵埃,隱沒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閃爍着耀眼的光輝。”

“我曾經是一位遠離光明的人,當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時候,我多麼想去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運的,因爲我接受了溫迪捐獻的角膜。是她給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尋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溫迪你在哪裏,你在哪裏?”

師:大家都聽見了嗎?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天日的人的呼聲,他要呼喚、感謝的是誰?(學生齊答)對,是金髮碧眼的溫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溫迪一家人捐獻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題:永生的眼睛)

師:看了這個題目後,你有哪些疑問呢?

生:永生是什麼意思?

生:眼睛怎樣才能得到永生?

生:誰的眼睛獲得了永生?

生:課文題目爲什麼叫《永生的眼睛》?

(板書:誰?怎樣?爲什麼?)

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現在我們就圍繞這些問題來學習課文。

[導入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第一次質疑問難,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及時歸納學生的問題理出學習的思路。]

二、探究學習,釋疑解惑

1、小聲地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誰捐獻了角膜?在他們捐獻時,“我”的態度如何?

(板書角膜捐獻:母親父親女兒

“我”的態度:不情願遵從遺願主動捐獻)

2、你從哭喊中體會到什麼?

3、父親是怎樣教育引導使我從不情願到遵從遺願?

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

投影出示:“你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爲,如果我們死後能有助於他人健康的恢復,那麼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

(1)這裏有幾句話?誰先來讀讀第二句話?你怎麼樣理解這句話。(

身體比任何金錢、地位等都更重要,因爲一旦給予了他人,自己將不再有了;對人來說死亡就是走向終結,然而生命卻能夠在別人身上得到延續,使他們能夠重獲新生,更多地爲社會作出貢獻。)

(2)對於一個盲人,一個尿毒症患者,一個白血病人,他們最想得到的禮物是什麼?什麼樣的禮物最珍貴?(對於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可使其復明。通過腎臟移植(換腎)可治癒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癒白血病。所以對上述三種病人來說,“最珍貴的禮物”是角膜、腎、骨髓。)

(3)怎樣幫助別人恢復健康?(這有很多種辦法。凡力所能及的幫助都是好的。)

(4)父親是怎樣一個人?(關愛他人無私奉獻)

[重點部分質疑,讓學生帶着問題邊讀邊理解,並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指導朗讀:把你的理解通過讀表達出來。(多麼無私的奉獻精神)

4、請同學們再讀5-8自然段,看一看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組內交流,全班彙報。

溫迪又怎樣使“我”的態度發生由遵從遺願到主動捐獻的改變呢?

6、請同學們潛心默讀9-13自然段,畫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並在旁邊做批註,想想令你感動的原因。

7、學生畫句子做批註後,小組交流並全班交流。

溫迪離我而去了,她去世後的三週,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銀行的信。

出示配樂幻燈片:“親愛的裏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爲令愛――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並有幸終生分享她的美麗。”

此時此刻,你對“永生”的含義有何進一步的理解?

(人雖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學課文前提出的問題,答後擦去板書:誰?怎樣?爲什麼?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決學生的疑問。]

8、關於這一家人的故事講完了。我們現在來了解一下我國角膜捐獻的情況。

(1)課件出示:

資料一: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於供體角膜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資料二:目前美國有超過84

000多名患者登記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鐘就會有一個新的登記等待患者。20xx年僅有30%的等待者獲得了器官移植,而剩餘的70%的等待者必須繼續等待他們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個人會因爲無法等到器官移植而喪失生命。

(2)看了這兩段資料,你有什麼想法?我國的角膜捐獻情況顯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讓學生結合資料再次體會器官捐獻的意義。學生很快聯繫實際感受到我國角膜捐獻的匱乏。]

三、交流體會,課外延伸

電腦課件出示:當人體的某一器官出現病變導致功能衰竭,威脅到人的生命時,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爲現代醫學延長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紀人類醫學三大進步之一。每年數以萬計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後得以生存,腎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經超過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經達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觀,然而器移植供體短缺的矛盾也日趨嚴重,目前大約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體的過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決器官移植供體的來源問題。

引導學生談一談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器官捐獻。

鼓勵學生課後通過辦板報、廣播、寫倡議書等方式向家長及社會宣傳器官捐獻的意義。

[充分藉助課件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課文。教師結合實際,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器官捐獻。聯繫課內外知識,體現大語文觀。]

四、總結全文

放錄音《愛的奉獻》,集體朗誦父親的話。

[學生在音樂中朗誦“父親的話”,觸動心靈,昇華感情。]

《永生的眼睛》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講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經和準備爲盲人捐獻眼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情操。課文種的“我”由當年對父親捐獻母親角膜的不理解,到程年後親自捐獻父親的角膜,這是多麼巨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展現了“我”思想認識昇華的軌跡。當年的'14歲的“我”和現在的14歲的女兒,對親人捐獻角膜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又是多麼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也反應了前輩的耳傳身授對後輩所產生的巨大的影響。文章以“永生的眼睛”爲題,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揚了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必將世代相傳,永不泯滅。在學習《永生的眼睛》一課時,出現了幾處亮點。

教學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受感動的人物,學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兒,從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讓我感到學生讀書的細緻。同時,也讓我感受到同齡人之間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在教學中,學生對父親、母親進行了分析,感到他們是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人。同時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讀這些人物的對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很透徹,好不牽強,回答積極主動。這主要原因是我沒有用更多的問題限定他們,使他們自由感悟,有感而發,談得開心,悟得深刻。而與我講《自然之道》卻是兩種效果。

在理解課文後,我引導學生回到課文的主題,“永生的眼睛”指什麼呢?一個學生說:因爲是外公捐獻了眼角膜,雖然他死了,但眼角膜還在,就好像他還沒離開家人一樣,還活着。而在這個學生回答的同時,又有幾個同學急着答到: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質。

在課的結尾我給孩子們讀了這篇課文的沒有編在課本里的結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後的第二週也不幸因車禍而死,媽媽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讀着讀着我的淚水噙滿了我的眼窩,幾個女孩也留下了眼淚。此時,我與孩子們的心靈又一次的到了碰撞,也又一次的的到了撞擊。心靈的撞擊之後,一定會有心靈感悟的昇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