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範文

本文已影響 3.33W人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

本文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在美麗的月空圖片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相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中開始了本課的學習。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範文

一、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巧妙整合。如:在學生了解“環形山、月球的荒漠”時,我採用圖片與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在視覺上有形象直觀的體驗。在拓展月球的未解之謎時,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其他的未解之謎,使學生又一次給月球蒙上神祕的面紗,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學生利用各種途徑蒐集關於月亮的圖片、傳說,以及月球的相關知識。指導孩子們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並通過羣學交流中提出疑問。我在課堂裏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有效的爲文本服務,推進文本的發展。

二、重視朗讀,讀中感悟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纔是前提。在朗讀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裏感悟文本內容。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通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麼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通過朗讀來理解什麼是“奇異”,在讀後感悟“荒漠”。又如: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時,通過朗讀品味其文字的優美與用詞的準確性,達到“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課以讀代講。而創新型的學生除了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外,還要帶着疑問走出課堂,自己動手製辦“月球之謎”手抄報,拓展學習空間。

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對自己蒐集的資料整理分類的能力不強,導致在課堂交流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以後要加強引導。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2: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文,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文章內容簡單,但要藉此引領學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祕的興趣難度還是比較大。因爲這篇課文是科普文,所以與其它的文學作品相比,語文性不太強,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魅力,難度也很大。但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加強學生的體驗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一、激發興趣,誘發體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爲激發學生一種愉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創設有利於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誘發體驗的慾望。因此,開始上課了,我先讓學生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然後自然導入新課。接着,我讓學生欣賞着皎潔的月光,說說自己想知道的知識:“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麼?”

“我想知道月亮是從哪兒來的?”“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嗎?”

“我真想住到月球上去。”......

從學生一連串的疑問中,自然引出課題,並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

二、師生互動,感悟體驗。

當了解了美國宇航員給我們帶回來的月球之謎之後,我深情地說道:“解開這些謎底的任務,就落在了我們這些宇航員的身上,就讓我們一起踏個神奇的星球,和好朋友一起去尋找答案,並仔細觀察研究,看看又發現了什麼新的不解之謎?”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意圖是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學生接到這樣的命令,似乎真的有了上月球的感覺,有的在和好朋友交流手裏的資料,教室裏的氣氛空前的活躍,訴說着自己“月球之旅”的收穫:

我知道了月球上並沒有嫦娥、玉兔,到處都是環形山、岩石和塵土。”

“我猜想月球上的塵土有殺菌的功能可能是宇宙輻射造成的。”

“我又有了一個未解之謎:爲什麼月球上帶回來的鐵不會生鏽?” ......

學習是一個發現的過程,也是體驗的過程。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它將以問題爲軸心,以學生爲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讀書,獲得對語言的認知、理解、體驗和感悟;通過合作學習,多向交流,不斷豐富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探究學習,不斷增強獲取新知的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文本教材”向“體驗教材”轉化。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3:

在今年的師徒彙報課上,通過師傅及三年組各位老師和唐主任的指導,我執教了《月球之謎》一課。上完課後,感受頗多,希望通過教學反思,能進一步促進以後的課堂教學,使自己儘快成長起來,正如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爲名師,但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爲名師。”作爲教師,如果只是教書,讀書,不寫作,不梳理自己的成敗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

《月球之謎》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識短文,講的是人們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和各種謎團。它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異景色,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全文最大的特點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從生,課文爲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據文本特點,我把第二課時重點確定爲: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謎。

綜觀整節課,有幾個地方比較成功:

一、正確定位

這篇課文雖然散發着科普知識的光芒,但其文字優美,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祕,不失語文的本味,我認爲,對文本把握應做到:正確定位,以語言文字訓練爲主,科普知識滲透爲輔。

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例如在學習課文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通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麼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通過朗讀來理解什麼是“奇異”,然後品味其文字的優美來達到“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課以讀代講,書聲朗朗。

另外,我還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語文因素與語言現象,努力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在學習3-7自然段,因爲第三和第六自然段列舉月球的不解之謎時,都是先列舉實驗結果,然後用一個問句揭示其中的神祕之處。而第四自然段只列舉了實驗結果沒有提出問題,我就抓住這個空白點,讓學生依照第三和第六自然段,用句式“難道…………”來提問,重視文本提供的言語材料,把課文裏的語言內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完成新的表達,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指導學生理解“費解”一詞的含義時,用“----------真令我費解啊!”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點的訓練是紮實的,有效的,抓住了文本的特點,學生在這些訓練中增強了語感,品位了文章的語言,揣摩了文章的表達,具有濃濃的語文氣息。

二、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縱觀整堂課,處處都有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從一開始的指導書寫“撒”字,指導學生學會寫好左右結構字的方法——“穿插法”。然後指導學生讀好疑問句,分三個層次。讀出疑問的語氣;邊思考着這個問題邊讀;帶上表情和動作讀,讀進心裏。還有思維方法的訓練指導,在理解費解時,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生活中、學習中、動物知識等方面把思維敞開去。

三、創設情景,激發探索的慾望

《月球之謎》是一篇科普文,如果用單一的閱讀方法去了解裏面所介紹的知識,就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喪失學習的熱情。因此,我充分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手段,爲學生創設了力求逼真的情境。

在課堂導入部分,我播放了有關月亮的圖片,同時配以柔和的音樂朗讀關於月亮的古詩句。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配以月球表面的圖片,在學習3至7自然段時我播放了阿波羅11號登月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人類首次登月的自豪,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祕的慾望。整個課件信息容量大,內容豐富,富有童趣,富於啓發性,操作簡便,較好地突破了教學重點及難點。

四、過渡語流暢,評價到位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語言是我的軟肋,但在本次教學中,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收集了許多過渡性的語句和名家名師的評價語。功夫不負有心人,本堂課的過渡自然流暢,評價及時到位,起到了指向作用。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於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來說,由於經驗不足,這節課也有很多感到很遺憾的地方,例如:

1、在教師評價語中我隨意說了這樣一句話:“由於時間關係,同學們還有好多月球之謎沒辦法說……”這樣的話,這在無形中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如果換成,“課下我們再來一起探討”等等類似激勵性的語言會更有好。

2、板書沒有跟上,往往是後補上去的。

3、教師如果更有激qing一點,學生也會被教師感染。在這個方面,我還需要加強。

4、學生的發言面應該可以更廣,多給一些後進生機會。

通過這一次的師徒彙報課,使我認真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我相信,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學習,多思考,多充電,真正做到以生爲本,給孩子一個更加開放的、對話的、感悟的、和諧的語文課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