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學設計(精選9篇)

本文已影響 1.94W人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晏殊《浣溪沙》精品教學設計(精選9篇)

晏殊《浣溪沙》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的意境。

2、理解詩歌的內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名句就出自晏殊的《浣溪沙》,《浣溪沙》這是一個詞牌名。

二、出示目標:

出示目標,解讀目標。

三、導學達標:

1、結合註釋瞭解作者及背景

晏殊, 北宋詞人。

2、、鑑賞詩歌

①. 能表現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時仍然會有美好事物出現的語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②.詩中着重寫今日的感傷、被譽爲"千古奇句"的詩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四、課堂檢測:

1.背誦課文

2.理解內容。

五、拓展延伸:

比較《論語》中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六、小結:

這首詞是范仲淹在西北軍中所作,表現了他決心守邊禦敵的英雄氣概,同時也反映了守邊戰士的思鄉之情。

七、作業:

1、 熟讀、背誦。

2、完成練習。

八、板書設計:

《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浣溪沙》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2、能夠熟讀成誦。

3、藉助註釋能夠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體會詞中所表達的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理解詞句意思,從詞中體會作者的面對困難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入:古詩有“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爲之悲嘆。那麼,蘇軾又是以怎樣的精神狀態來面對生活中的變故呢?只有跟着蘇軾的筆觸一起走進《浣溪沙》,才能尋找到答案。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指名讀、齊讀)

師:今天學習的是一首詞,其實,我們之前也學過一些詞,你還記得嗎?(生說)

生:憶江南

生:漁歌子

師:那麼對於詞,你瞭解多少呢?(生說)

師:大家知道的還不少,是的,詞也是一種文學體裁。“浣溪沙”就是詞牌,而“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就是這首詞的詞前小序,我們再看,“山下子規啼”就是這首詞的上闋,也叫做上片,“誰道唱黃雞”就是下闋,也叫做下片。

師:這些都叫——生:詞牌名

3:課件出示:介紹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也叫“蘇東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詩人、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二、出示學習要求,檢查預習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勤誦讀是一個鑑賞的好方法。

1、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生讀)

2、師範讀

3、試着讀出節奏(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師:再齊讀本首詞,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發現上闕和下闋分別寫的是什麼?生:上闕是寫景。下闋是抒情的。(板書)

師:好,你能用朗讀表現不同的內容嗎?(生自讀、指名讀。)

三、想象激情,再現詩情畫意

師:自由讀上闋,說說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呢?(對子交流)

生自讀、指名說

引導:這景色美嗎?那就讓你的腳步再流連一點吧。生慢讀

師:假如讓你們聞,你會聞到什麼呢?(生說)

師:好啊,春天的味道都被你聞到了。還有嗎?

師:好啊,多麼美麗的景色啊。生再讀

四、拓展補充,深入詩人內心

師:當你們看到這樣的景緻時,你的心情是?(生說)

師:那蘇軾呢?他看到這樣的景色又是怎樣的心情呢?課件呈現資料

課件補充:在北宋年間,有一位聞名的文壇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蘇軾,但是由於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諷刺了當時的朝廷新政,被捕並且關了四個月,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後來蘇軾出獄也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一官,他在城東一個叫“東坡”的地方墾荒種植,自號“東坡居士”。物質生活也比較苦。心裏承受打擊,對於一位文壇領袖和政治人物來說,無疑是非常沉重的。這種狀況下,生活孤單悽苦,沒有親友問候……

師:這種情況下,看到這樣的景象會是怎樣的心情?(生說)

師:是的,你能讀出哀愁嗎?(男女拼讀)

師:蘇軾有沒有被這種美麗的哀愁淹沒呢?讀一讀下闋,你讀懂了嗎?

生:蘇軾珍惜時光,他說,休將白髮唱黃雞。

師:是的,珍惜光陰,你能說說珍惜時間的句子嗎?(生說)

師:與其嘆白髮,唱黃雞,還不如——

生:還不如看風景

師引讀,“還不如——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師:你還讀懂了什麼?

生:他還不服老

師:是什麼讓他發出這樣的感慨?

生:門前流水尚能西。

生:溪水西流

師:溪水都是自西向東流的。有詩爲證:一江春水——生:向東流

師:這條溪是自東向西流的,是條逆流而上的小溪。所以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齊讀下闋)

引讀:也許有人會問蘇軾,你都被貶了,還是安心休養吧,可是他仍舊堅定地說——

生朗讀下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師:蘇軾啊,你已經48歲,年近半百,國家的事情就讓年輕人去操心吧。蘇軾會微笑地說:生三讀: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師:蘇軾可能會想到被奸臣所害,再有一絲心灰意冷之後,但他還會堅定而感慨的說:齊讀: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師:能說說這下闋表達的是什麼樣的精神嗎?(生說)

師:說的好,就是這用樂觀的人生態度。

板書:樂觀精神

師:像我們今天的詞牌名其他詞人也寫過,比如:課件呈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生自由讀

師:還有將近兩個月,大家就要離開這個校園了,面對“離別”,你會留戀什麼呢?(生說)

師:離別總是哀愁的,張老師,還是想讓大家多一些樂觀,時間過的總是很快,40分鐘就這麼過去了。下面就是展現自己的時候了。

師:試背誦

晏殊《浣溪沙》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學習《浣溪沙》。

2、引導學生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古詩

二、學習《浣溪沙》

1、簡介作者並解題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太和進士,和李商隱並稱“小李杜”。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詠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此詩雖爲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

2、《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與古代戰爭聯繫起來,很自然的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但是,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涵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蹤跡地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地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就像這鐵戟一樣沉淪埋沒,但又常因偶然的機會被人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勾起深思。正由於發現了這片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因此,“認前朝”又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爲後二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

三、教學過程

1.全班齊讀《浣溪沙》。

2.《浣溪沙》上閡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畫面有何特點?

明確:山下小溪邊,生長着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鬆間沙路潔淨無塵,黃昏時流涕細雨中杜鵑在啼叫。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

3.下闊轉入抒懷,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明確:由西流的溪水,聯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爲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師補充:

作者寫此詞時,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處於逆境之時,能有如此積極的人生觀,豁達的胸懷,實在難能可貴。

4.《浣溪沙》中“門前流水尚能西”體現了蘇軾什麼樣的寫作風格?

中國的河流大多是西水東流,而蘇軾所寫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現今的浠河,此河發源白蓮河(解放前稱“百里險”),在清泉寺的東面,自東向西流經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鎮境內)至蘭溪入長江。這是地理環境的實寫。其二是,過去人們寫人生易老如東流之水。今觀水能西流,那麼人生不是可再少嗎?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從這些可看出“東坡詞,無意不可人,無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編《唐詩宋詞》學習材料)。不僅打破了詞爲“豔科”的民間遺風,也使詞擺脫了僅僅作爲樂曲的歌詞而存在的狀態,成爲可以獨立發展的新詩體。

5.蘇軾的《浣溪沙》引經據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麼回事?

詞中的“白髮”、“黃雞”語出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西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白居易詩是感嘆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失,調子比較低沉。蘇軾這裏說不要徒自悲嘆白髮,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裏是引經據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沒有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闋“蕭蕭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從而使詞的主旨得到了昇華。

6.小結

《浣溪沙》是蘇軾元豐五年(1082年)被貶黃州期間所作。詞的上闋寫景,同時也烘托了自己被貶黃州的淒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蕭蕭,子規哀鳴,均是實寫。從蘇軾一生坎坷經歷來看,他是一位“奮厲有當世志”(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鑑賞辭典》)的人物。他從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難道人生就不能再重來嗎?於是下闋轉入抒懷,集中表現了他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來,這首詞像他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一樣,不知給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讀了也讓人倍受鼓舞。

四、齊讀並背誦這首詞

五、課堂練習

課後練習:對對子

出:白對:黑出:來對:去出:美對:醜出:是對:非出:藍天對:白雲

六、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五首詩詞

2、完成課後練習四

晏殊《浣溪沙》教學設計 篇4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註釋

① 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此調原爲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紗溪》。有平韻、仄韻兩體,均爲雙調四十二字,後用爲詞牌名。

② “去年”句:語本唐人鄧谷《和知已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

③ 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④ 香徑:花園裏的小路。

二、作者介紹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三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較早的詞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貴悠閒的生活,但他的詞藝術成就較高,能以疏淡閒雅的語言寫出較深的含義,音韻和諧,意境清新。這首詞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是詞牌名,即曲的譜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兩片(也叫上下兩闋),各有三個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個平聲韻。這首詞寫作者在暮春時節的思緒,表現了年華易逝的傷感。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名句。

三、譯文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四、賞析

1.本文的體裁屬於   ,浣溪沙是    。

全詩思緒都圍繞“_____”字來抒寫。“去年天氣舊亭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嘆。

答案:詞 詞牌名 獨 天氣亭臺都與去年一樣 物是人非,時光不再

2、詩人徘徊於小園香徑,精心選擇了   、

和   等景物,描繪了一組優美的畫面。

答案:夕陽 落花 歸燕

3、詞中作者藉助曲、酒、夕陽、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觀察與感受,抒寫對生活的體驗,對人生的思考,做到了    結合,渾然一體。

答案:情景或景情。

4、這首詞中多處用到了對比的寫法,請找出其中的一個例子,並簡要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案:例子:“新”與“舊”的對比;或“去”與“來”的對比。好處:“新”是唱新詞的環境,“舊”是飲酒唱詞時的環境--舊亭臺,新詞舊景對比,抒發了今是昨非的惆悵情思;或“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來去對比,增加了對時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5、作者在詞中主要表現了自己的哪些感受?這些感受又是藉助什麼來表現的?

答案:表現了對生活的體驗,對人生的思考等感受。這些感受是藉助曲、酒、夕陽、落花、燕子等事物,並通過自己的觀察表現出來的。

6、你知道作者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變故嗎?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仔細體會思考“夕陽西下幾時回?”這句話的含義。

答案: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卻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東昇再起,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期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細膩心態。

7、《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一詞中抒發惜春傷時之情的對偶句是:     ,簡析一下這樣寫的好處。

答案:“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①這兩句詞,前一句寫傷春,表現了詞人見景傷情的形象,後一句是傷別,用“似曾相識”的燕子,反襯了詞人對春光逝去的惋惜心情。

②這兩句融合全篇,將景物與人事緊密聯繫在一起,景中寓情,更加委婉含蓄地抒寫了這種傷別懷舊之情。

③在這兩句中,詞人用“來”與“去”對比,以燕子的“來”反襯時光與往事的“去”,增加了詞人對春光易逝的惋惜心情。

④這兩句詞通過景物描寫,把詞人的感情表現得很細膩、很生動,是非常工整的對偶句,卻又那樣自然。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已成爲千古名句,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答案: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似。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9、仔細品味這首臉炙人口的小令,回答問題。

(l)“一曲新詞酒一杯”到“去年天氣舊亭臺”,詩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詞人懷着喜悅、輕鬆的心情,帶着瀟灑安閒的意態對酒聽歌,但在邊聽邊飲時,不期而然地觸發了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於是產生一種歲月流逝、時光不再的感慨。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所以成爲名句,不僅在於自然天成地表現了眼前之景,而且給人一種哲理性的啓迪,你能說說其中蘊含的哲理嗎?

答: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3)“小園香徑獨徘徊”句中一個“獨”字表達出詩人內心什麼樣的情感?

答:“獨”字突出了淒涼寂寞之感。“徘徊”將詞人對美麗

的春天,大好年華以及美好事物的無限依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惆悵的心情。

晏殊《浣溪沙》教學設計 篇5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課文說明:

作者是北宋時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詞中多以表現“閒愁”爲主題。但本詞中似乎於無意間描了司空見慣的現象,而賦予深刻的哲理,啓迪人們從更高層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問題,這和作者其它的“閒適”詞有所不同。同時,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

現得十分含蓄,而這些深邃的思考對於人生閱歷尚淺的中學學生來說,他們很難有深刻的體會,故學習本文的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加強對本詞語言的體味和欣賞,在對語言的感悟中引導學生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

2、難點:理解詞中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一.作者簡介:

字伯玉,登帝位後,年號保大,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廟號元宗。李璟多才藝,文士韓熙載、馮延巳、李建勳、徐鉉等時時在其左右,相與講論文學。其留下來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詞一首詩。其詞蘊藉含蓄,深沉動人。王安石盛讚“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王國維則稱其首二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衆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

二.賞析詞文:

1.劃出上片中能直接表達女主人公愁情的詞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兩句寫景,營造出怎樣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經銷盡,翠綠的荷葉已經枯敗,荷塘綠水間吹起了秋風。營造了一幅荷塘秋殘圖,意境衰敗、淒涼。

3.上片情與景的關係。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殘圖後,觸景生情,“還與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樣,在秋風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請大家談談,讀到“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這兩句時,對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好的事物終究會逝去。

B再繁榮的朝代也會滅亡。

C再多的榮華富貴也會流走。

D再奢侈的享受也會化爲烏有。

……

王國維說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衆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

同樣是講美女跟愛情的詞,就要看你所寫的美女跟愛情裏邊有沒有境界,所以詞是以境界爲最上的,有的詞裏邊寫的美女跟愛情就有境界,給你一種高遠的理想,給你很多豐富的聯想。有的歌詞寫美女跟愛情,就是很淺俗,美女就是美女,愛情就是愛情。就是因爲詞這種作品,很難衡量。不能夠用詩跟文章的載道的言志的標準去衡量,所以你要看這首詞有沒有言外的意思。同樣寫美女,同樣寫愛情,有沒有給你更高的一種理想?有沒有給你很豐富的一種聯想?有沒有對你的精神有一個境界?有沒有一種提升。

5.“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兩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讚賞。請賞析這兩句的妙處。

A“細雨”“雞塞”“小樓”“笙聲”四個意象,再加上“遠”“寒”兩個修飾語,營造了孤寂悽清的意境,充分表達了思婦的相思之苦。

B以夢境寫思念,將夢中相見的歡娛與醒來的淒涼孤寂對比來寫,傳達出相思之苦。

C情景交融

D輔助材料:

a唐詩“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

b韋莊詞“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

c懂得中國音樂的,說笙要暖笙,東風日暖聞吹笙,這笙上要有一個蘆葦的薄膜,那個薄膜要在暖氣之中吹出來的聲音好聽,冷了就不好聽了。他說現在這個玉笙已經寒了,已經這個曲子吹了那麼久了。

6.“倚闌干(即欄杆)”含不盡之意,給人以聯想和想象的空間,你能說說你的聯想和想象嗎。

輔助材料:溫庭筠寫過一首小詞說“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倚欄是爲了望遠,望遠是爲了期待遠方的徵人,所以“倚欄”是一種期待,溫庭筠說梳洗罷,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這麼美,等着我所愛的人回來。從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暉脈脈、流水悠悠,這個人沒有回來,所以她說是倚欄杆,是第二天的盼望。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

晏殊《浣溪沙》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詞的風格、作品及詞人生平經歷;學習詞的基本知識;掌握吟誦欣賞詞的技巧與方法。

2、反覆誦讀,掌握適當的停頓、節奏與語氣;充分發揮想象在閱讀詩詞的作用;結合詞的背景來閱讀理解詞的內容;從語言的角度品析詞的意境。

3、體會詞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思想;認識古人面對自然、生活與自身變化所持的態度與觀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經歷。

【教學過程】

一、學生準備,教師引導

1、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諡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2、創作背景:這首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今屬江蘇)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爲地方官的蘇軾曾率衆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題爲“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爲其中第四首。

3、作品導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寫作者在鄉間的所遇所感,上片寫初夏的田園風光,下片寫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蹤。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作品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爲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二、學生吟誦,教師引導。

浣溪沙 ·蘇東坡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三、學生體驗,指導賞析

【賞析一】

本篇寫的是作者“謝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詩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現在,不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意識活動來體驗一下這首詞的構思過程。

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籟籟”之聲傳來耳際,並好象有什麼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接着,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着“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着一堆黃瓜……。些少三句,農村的季節特點,村中的勞動生活以及農村的貧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觸並形象地折射出來。

下片寫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爲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睏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裏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徵。看來,蘇軾似乎並沒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農民的距離並不太遠。讀這樣的詞,會使人感到真實、親切,可以嗅到當時農村生活的氣息。這首詞與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寫作者路途中的片斷感受,其重點並不在於要反映農村的貧困面貌。由於災後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悅之情較前首也濃厚得多了。

這首詞注重詞句的錘鍊而又不露痕跡。例如“簌簌”,有的評論家認爲這兩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裝”,其實,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響,併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寫下落的形態。正因這兩字放在“句首”,才說明作者是從“簌簌”聲中得知棗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響”、“漫”、“敲”等字也均用得靈便而貼切。

【賞析二】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1078)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爲地方官的蘇軾曾率衆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裏卻是那麼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繰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繫。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謝雨途中行路的艱辛。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爲宋詞題材開拓了新的天地。

“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裏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浣溪沙》詞中有“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爲“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爲: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賞析三】

此詞爲作者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作品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上片寫景,也寫人,並點出季節,生動地勾勒出初夏時節農村生活的畫面:作者從棗樹下走過,棗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這時候,他耳邊聽到了村子裏從南到北傳來一片片繅絲車繅絲的聲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正叫賣黃瓜。作者抓住富有季節性特徵的一些事物,有聲有色地渲染出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接下來一句寫作者驕陽下口乾舌燥的感受。結尾一句,寫作者以謙和的態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則顯示出詞人熱愛鄉村、平易樸實的情懷,二則暗示了鄉間民風的淳厚。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爲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

四、學生品味,指導改寫

1、我獨自漫步在棗花鋪滿了鄉間的道路,一陣清風徐來,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滿樹的棗花,棗花撲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頭巾上,我聽到了輕微的落花聲。整個村莊飄散着甜膩的氣息,農民的臉上洋溢着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覺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覺,加上太陽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現在的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進入了一個山村,我在滿村“吱吱扭扭”的抽絲繅車聲響中,我聽見有人吆喝賣黃瓜的聲音。我來到一戶農家前,試着敲門去討碗水。在敲門時,我隱約看見,遠處飄逸的柳樹下,正有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農民在賣黃瓜。

2、長途跋涉,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衣服上感到什麼落在身上,仔細一瞧原來是一朵朵棗花落在了衣巾上,好似爲這一件衣服增加豔麗的色彩。在這村莊的路上走啊,聽,兩旁的屋子中傳來了“沙沙”的繅車繅絲聲音。不,不僅是兩旁,沿着路上一直走過,到處響遍了繅車的響聲。看,遠方的那一棵古老的柳樹,真想去感受一下歷史的蒼桑。咦,這兒已經有一個人了,那裝在籃子裏清爽的黃瓜正打算賣給路人,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剛剛喝完了好多酒,感到暈暈乎乎的,兩個眼皮上下吸引,真想閉上眼睛大睡一覺。我擡頭望着高高的太陽,似乎奇怪地變成了好多太陽,一起將我喝水的慾望又上升一級。噢,天哪,我竟然離村莊越來越遠,乾渴的嘴巴到那裏去尋找水。瞧,小路的兩邊,有好多百姓們在彎着腰辛勤勞作。汗水像下雨一樣不停往下流,而臉上露出的是喜雨的微笑。看那有一戶人家。該吃飯了,可煙囪裏並沒有溢出飯菜的香味,莫非都下地幹活了麼?我真是太渴了,去看看有沒有人在家。我走了過去,輕輕地敲響了門……

3、你看,棗花彷彿迫不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會,衣巾上沾滿了棗花,美極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麼聲音。如此悅耳動聽,哦!原來是繅車飛快的轉動的聲音,飛快轉動的繅車如一個失了控的轉盤。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綠意在大地上覆蓋着,像一件華麗的翠衣,一派涼意。農民在田地中來回穿梭,只見一頂頂斗笠在穿梭。 一棵古老的柳樹下,一位農民穿着粗布衣,正賣着一條條黃瓜,那黃瓜一排排整整齊齊,個個肥身材,黃瓜上還頂着一個下黃帽呢!人們圍着那顆古老的柳樹挑着入口爽脆的黃瓜,不一會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高興的喝幾口酒,酒後,雙眼開始打起架來,路還有那麼長,現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覺。太陽像個大火球掛在空中,喝完酒後,覺的嘴渴得裂了條縫似的,難受極了。不意間,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間農舍,我猶豫地走到農舍前。正直豐收年,人們都到鄉間勞作去了,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於是,我決定試着敲敲門,但願裏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裝的官員,他就是蘇軾。剛到這裏作知州不久,這裏就發生了春旱,他十分着急,多方祈禱後終於下了雨,現在他就城東謝神去!他正趕路時,突然聽到了簌簌的聲音,原來是棗花輕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頭巾上。這說明春旱終於解除了呢,今年棗子一定豐收。蘇軾一笑,不禁放慢了腳步,放鬆了心境,這才聽到耳畔傳來“吱吱呀呀”的繅絲車聲,他側耳傾聽,卻又無法分辨聲音的來處,因爲在這個繁忙的收蠶季節裏,繅絲聲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響成一片了。繼續趕路吧,看見一位披着粗麻衣服的農民坐在古老柳樹的蔭下,面前擺着一堆黃瓜。此時行人並不多,賣主也並沒有大聲叫賣,只是斜依着柳樹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點小酒,蘇軾不由感到了陣陣睏意襲來。天氣熾熱,二十里的路程顯得是那樣漫長,無法午睡也罷了,偏偏日頭正曬,他漸漸越來越感乾渴難耐,此時他的需求變得迫切起來: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還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討口茶來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會才遇到一山間的農家院落。於是他抱着希望上前敲門,心情卻忐忑不安:正值農忙時節,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終於,有老嫗來應門了,他用謙和的語氣請求。接過百姓雙手捧上的一碗清涼的井水,這位太守一飲而盡,睏倦、渴望頃刻間變成了喜悅與滿足,使他精神一振。接着,這個熱愛百姓、爲民謝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學生總結,教師歸納。

讓學生學習閱讀與欣賞詞的基本方法,瞭解吟誦、理解、品味、聯想、反思是欣賞詞的基本過程。

晏殊《浣溪沙》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詩意

●理解詞人情感主線。背誦全詞

2、過程與方法:

●理清借景抒發人生哲理層次,體味描寫的精妙

●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培養樂觀曠達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誦讀詞,進而把握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2、體會詞的意境,

教學設想:

通過朗讀、想象把無形的意境轉化爲有形的畫面,以此來品味詞的妙處;借用多媒體手段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積極鼓勵學生互助學習。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設備、蘇軾圖片、古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並出示“學習目標”:

明確:一首詞的意境往往是由畫面構成的,我們要學會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每一首詞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要體會的是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二、蘇軾及其背景介紹(結合幻燈片);教師配樂範讀全詞(課件出示課文內容):

1、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詩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2、 教師問:“這樣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們心裏會怎樣?” (幻燈片出示問題)

引導學生答:“憤懣、抑鬱、淒涼。” (幻燈片出示總結)

3、 教師由此發問:“然而蘇軾是用何種心態去面對這種艱難處境的呢?” (幻燈片出示問題)

學生沉思中,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調配樂範讀全詞。

全體學生初讀全詞:

1.播放朗讀的音頻文件

2.學生在音樂聲中自讀,體會朗讀要領。

3.由學生推薦朗讀較好的同學誦讀

四、整體感知全文:

學生自由朗讀全詞,並試着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討論幫助。然後請學生髮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教師提醒重點:

1、子規——布穀鳥;白髮——代指老年;黃雞——代指時光流逝。(幻燈片提示)

2、 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蘇軾的心境引入畫面賞析:

1、教師提問:“大家覺得蘇軾在遊清泉寺時心情是怎樣的?”

對學生各種不完全的回答,教師隨機引導。

2、教師引導:“如果我們能體會出這幅畫面的意境,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出詞人的心情。下 面請大家閉上眼睛聽着朗讀走進這幅畫面,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 麼。”[上闕寫景,描繪了三幅畫面:——山下小溪邊,長着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鬆間沙路潔淨無塵,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布穀)在啼叫。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下闕轉入抒懷:——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駐。] (幻燈片出示圖片)

3、 向學生介紹畫面賞析的方法:反覆誦讀、抓住特徵、調動感官、聯想想象。

六、學生評點詞的意境。

學生口頭交流所看到的畫面。學生老師共同評點,最後點出這首詞的意境是“清淡幽靜”。

全體、個人朗讀全詞。

由畫面意境引出詞人心情:

1、 教師提問:“一個人在什麼樣的心情下,筆下的景物纔會如此清淡幽靜?”

學生討論後答:“平靜、寧靜。” (出示幻燈片)

2、 教師緊跟着問:“蘇軾面對挫折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這體現了他什麼樣的人生

態度?”

學生答:“曠達樂觀。”(出示幻燈片)

3、 教師再設置疑點:“那麼蘇軾會不會就此放棄世俗的一切,不再執着於自己的理

想了呢?”

學生可在老師的提示下,看詞的下片,從而得出答案。

教師補充:“事實上,蘇軾在屢遭貶謫的晚年仍敢怒敢罵,可見他的堅毅執着。” (出

示幻燈片)

九、朗讀下片,理解含義。

1、 學生自由暢談對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啓發。

2、 教師結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它指引 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 和的心態,勇往直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同學們,你們說對嗎?” (出示幻燈片)

十、全詞小結:

全詞情景理交融,充分體現了蘇軾曠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給我們以生活的啓示。 (出示幻燈片)

情——寧靜自適

景——清淡幽靜 情景理交融

理——曠達樂觀

十一、學生自由背誦全詞:

十二、拓展練習: (出示幻燈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現的畫面,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人生感悟。

1、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對美好晚景的戀惜和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美好事物的留連,對時光易逝的悵惋,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希望。)

佈置作業:

1、 背誦默寫全詞。

2. 積累蘊含人生哲理的詩詞句五條。

教學反思:

我對傳統詩歌教學模式有自己的困惑。傳統的詩歌教學基本是一種誦讀加教師解讀賞析的教學,詩詞學習課堂,由教師範讀或聽朗誦錄音開始,接下來分析詩詞內容,這中間也有叫學生來賞析,但基本是教師把自己對詩歌的解讀講解給學生,然後再以誦讀結束。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歌意境的體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等情況,教師都不能清晰地知曉掌握,學生仍然是被動學習,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體現,或者說根本不可能發揮全體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的教學效果總是不如人意。

有了網絡教學平臺,就有可能解決這一問題,我想在傳統誦讀的基礎上,利用教學平臺,讓每個學生對詩歌的真實理解得以展現,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還是擦邊膚淺,那都是他個人的解讀,他在試着走近詩歌。如果在主觀理解的基礎上,他能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點撥和指導,那麼他接下來的進一步鑑賞也必將會成爲他個人的主動思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裏,學生一直是處在一種主動自發的狀態中,學習效果就比只聽教師賞析要好。

上這一課的指導思想有些亂,是兩種教學思想在衝撞,既希望學生在課上充分發揮自主,想讓他們放開來談,適當加以引導推進,又沒有擺脫自己的舊觀念,總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結論給學生,拉着學生往自己的設計好模子裏走。教什麼和引導什麼、學什麼和還需掌握什麼,這兩點在課上體現的不明顯。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體現充分。

對於整合後的語文教學,不同文體的教學有什麼特點,自己認識不清。比如帶思辨性的散文、文學色彩很濃的小說和科學知識偏重的文章的教學,在虛擬和現實課堂裏教學的呈現方式和古代詩歌教學一樣嗎?如何充分的發揮虛擬和現實課堂相連接和優勢,達到古代詩歌教學的最佳效果?這個“宋詞學習”的教學設計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結合的優勢,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穫,我現在還沒有想明白。

晏殊《浣溪沙》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課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誠實穩重的“太平宰相”

(1)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第三天覆試“賦”時,看題後奏道:此賦題自己以前曾做過,請求另改他題。其誠實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讚賞。

(2)真宗立太子,就是後來的仁宗,召見晏殊要他入宮陪伴太子,並說其所以選擇晏殊是因爲他生活檢點謹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於聲色之場。晏殊說不然,自己只是因爲家裏經濟拮据,纔沒有和他們一樣去聽歌看舞,真宗更信任晏殊的誠實,之後不斷提拔晏殊,委以重任。

2、與柳永的潦倒不同,晏殊的經歷是平坦富足,令人羨慕的。晏殊雖然居高位、食厚祿,但不改赤子之心,憑着對生活的細心體悟,寫下了許多流傳後世的詩詞作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等都成爲了名篇佳句。

二、感受語言風格

1、自讀此詞,解決字面理解上的障礙

2、朗讀這首詞,說說你覺得這首詞在語言風格、用字用詞上與柳永的《蝶戀花》有什麼不同?

清麗自然,圓通曉暢

3、背誦這首詞

三、領會情感哲理

1、反覆朗讀上片,說說上片中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感懷?詩人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懷?

表面的不變:去年天氣、舊亭臺

深層的變:夕陽西下幾時回

2、詩人感懷的只是“夕陽西下幾時回”嗎?“夕陽西下幾時回”流露出的是詩人哪些更爲深層的所思所感?

在“新曲”與“酒”的助力下,觸景傷懷,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追問

年華的流逝,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生活中得失的意義何在?

3、上片流露出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不返的淡淡的哀愁,但詩人的思想並沒有停留在對過往不再的惋惜和惆悵之中,品讀下片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詩人在這兩句中蘊含了怎樣的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間會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會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現,雖然花開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樹常青。

4、朗讀這首詞,在讀的過程中融入詩人對於生活的體悟。

四、對比遷移

1、對比之前所學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說說這兩首作品思想內容上的異同。

2、開放討論

晏殊《浣溪沙》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在吟誦背誦中感受本詞語言清麗自然的特色。

2、體會本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教學重、難點:

能熟讀成誦並正確默寫。

能理解詞作大意,領會作者創作意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你對作者瞭解多少?

作者和詞作的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三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較早的詞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貴悠閒的生活,但他的詞藝術成就較高,能以疏淡閒雅的語言寫出較深的含義,音韻和諧,意境清新。

這首詞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是詞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兩闋(也叫上下兩片),各有三個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個平聲韻。這首詞寫作者在暮春時節的思緒,表現了年華易逝的傷感。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名句。

二、學習過程:

1、朗讀詞

注意停頓和節奏

2、賞析: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1)一曲新詞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詞:剛填好的詞,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氣舊亭臺。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

(3)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麼時候回來。

(4)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謝,點明節令是暮春。

(5)似曾相識:意思是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後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

(6)小園香徑獨徘徊。香徑:花間小路。徘徊:來回走。

3、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詞中關鍵詞句所蘊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氣舊亭臺。”“去年”二字把今昔兩幅相同的畫面重疊在一起了,問題一:你知道作者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變故嗎?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仔細體會思考“夕陽西下幾時回?”這句話的含義。

(思路點撥: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卻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東昇再起,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期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細膩心態。)

(2)問題二:怎樣體會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的“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從“花落去”到“燕歸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花落去”、“燕歸來”是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但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的有機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變爲某種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徵。)

4、作業:

根據你對詞作的理解,畫出你心中的畫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