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本文已影響 9.62K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在上節課學習的基礎上,讓我對七年級新生的認知水平和語文基礎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在這節課上我決定採取不同於上一節課的教法。首先,我讓學生將選文中難懂的段落、詞彙劃下來,然後小組內探討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全班解決。這一環節後,幾乎整篇選文都被劃了下來。由於選文內容重複的比較多,所以最終需要解決的詞語並不多。於是,我將這些全班同學都沒有解決的詞語在黑板上給註解了出來,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記下來並記住,然後開始通譯全文。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教室內活躍了起來,都積極認真地開始看書、翻譯、學習。等學生都靜下來的時候,我開始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先小組內相互檢查,再各小組間展開競爭檢查,再由課代表主持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的競賽得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學習效果也不錯。這一堂課,我感覺到比較滿意。

我的反思:1、特別是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比較低,我們教師要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進行施教,教學效果就會好學多;

2、七年級新生剛從小學轉入初中,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都有待於改變,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學生儘快地適應初中的生活;

3、我們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定要得當。不同的學生、班級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裝着每一名學生。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對一個個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們倍感肩上的使命神聖。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的去分析學生、發現學生時,我們總能找到適合教好他們的方法;當我們俯下身子,站在學生的高度思考他們的需要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純真與可愛。讓我們靜靜地思考,讓思緒輕輕地在每一個可愛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分鐘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秋天》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篇詩歌,描寫了秋天農家秋景圖、江面深秋圖、原野深秋圖三幅畫面,表達作者對秋天喜愛讚美之情。

詩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詩歌的朗讀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重音、停頓、感情都要把握到位,我先範讀課文,然後拿出一小節讓學生和我共同感悟,欣賞詩歌的音韻美,最後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愛上朗讀、學會朗讀。

詩歌的語言精煉生動,品味語句、賞析詞語可以讓我們真正的去懂得詩的美。例如:“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飽食”來形容鐮刀,鐮刀飽食什麼了?“稻香”很容易讓人想到沉甸甸的稻穗。這些都讓人想到秋天的豐收之景。爲了有比較的賞析,把“飽食過稻香的”去掉,再讓學生體會,加上和去掉的不同,更易看出作者用詞的生動形象。然後學生自己品味詞語的美,這樣,學生探索的激情產生了,聰明的智慧得已在課堂中閃爍。

總的來看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今後借鑑:

1、使語文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利用圖畫、音樂及教師本身富有情感的語言,創設出一種既能愉悅學生的目光又能愉悅學生心靈的教學情境,使課堂呈現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這樣的教學情境是學生樂於學習之境,有效地滿足了他們的生理感官與心理需求,同時使科學和藝術得到完美的結合。

2、真正做到課堂師生角色的轉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處於一種平等的,合作的關係,彼此還架設起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樑,使得課堂成爲師生、生生相互對話的平臺。對於學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夠反映其內心世界的真情實感的,教師都加以肯定與表揚。

3、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公,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的學習爲主,或合作學習,或獨立思考,或朗讀課文,或描述畫面,或分析語言,或改寫詩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成爲課堂風景圖中的最亮點,與詩情畫意的教學設計渾然融爲一體。

4、給學生提供了詩歌學習的方法。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可以明白品味語言是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朗頌是品味語言的極好手段,朗頌時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並且要投入情感,使自己成爲詩歌的一部分,爲了更好地體會詩歌內容,還可以讓詩與畫與歌和諧交融。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對什麼是生命?如何對待生命?這個宏大的主題,四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篇課文通過捕捉飛蛾、磚縫中生長的瓜苗和傾聽心跳三個事例,讓我們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在課上,我並沒有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從客觀上去解說什麼是生命;也沒有以一個演講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給學生講說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語文課標提出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不溫不燥地引領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通過讀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學生懂得了關愛生命、珍惜生命。

在本課教學中我成功地體現瞭如下幾點:

1、充分利用多種學習資料,溝通課內外聯繫,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新課開始,我打開多媒體資料中作者的圖像,讓學生了解作者,調動起學生的情緒。教學中放課文錄音,使學生接收、內化、感悟、理解文章主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訴只會扼殺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創新、去盡情地展示自己。課上讓他們自己先講一講,同桌討論,全班交流彙報,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和發散思維,使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文並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3、反覆品讀重點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覆品讀文中最後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體會思想,在讀中受到教育。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以讀爲本,注重自我感悟,是這節課的很大特點。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讀爲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一入課,要求學生帶着問題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階段首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默讀思考,在交流個人自學體會時,引導學生品讀,注重自我感悟。在這個環節中,老師注意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直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感悟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感,在感中悟,悟後再讀;同時抓住典型語言信息(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爲什麼飛蛾求生的慾望使作者震驚?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對弱小的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

在“瓜子生長”這個段落中,在學生品讀的過程中,老師創設了師生對話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最後老師的反詰追問:小瓜子你拼命地衝出外殼,冒出地面,可只能活幾天,你這樣做值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命的價值。學生進入情境,發自肺腑的感受到小瓜子頑強的生命力,領悟到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存活的時間長短,而在於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從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與偉大。

專家說過: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我對《生命生命》這一課的教學還不能達到這個境界。對於教學中如何很好的落實教學三維目標還需進一步實踐、探索。但我一定會繼續努力,因爲追求無止境。《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生命生命》教學反思2》這一教學反思,來!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當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啓後的作用,涉及了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還有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或以品味《散步》優美樸實而內蘊豐富的語言爲重點,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取獨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認爲這是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題爲重點,使學生感受人生的責任及親情的可貴。

教學本課原本是這樣設計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讀課文;三是品味語言。後來一想,這樣安排是不是太陳舊了、太呆板了些?於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簡,去難存易”呢?於是採用新的形式:由文學評論之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切入,讓學生談閱讀感悟,放開條條框框;激起學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輕鬆的氣氛中結束課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淺顯、內容並不龐雜的文章,但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篇幅雖短小,情節雖簡單卻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風貌畢現,自有其搖曳的韻致。看似一泓清淺可人的涓涓細流,卻有那悠悠不盡的人生哲理靜靜地閃着粼光。應該說,在純自然狀態的閱讀中,讓學生喜歡《散步》並不難,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麼容易,想要將《散步》中蘊涵的愛、責任感和對家庭對社會的使命感真正吸納進自己的靈魂深處,並在以後的歲月裏,逐漸內化爲自己的個性氣質,影響自己的人生取捨,則更難得。因此,對於這節課,我希望將淺文深教,讓學生自己的“悟”貫穿始終。在課堂上既有老師的點撥,又有同伴之間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個性表達,又有探討論辯;有品評、有分析、有靜思、有聆聽、有畫面、有聲響……所有的手段,都爲促進學生自己的領悟開路,使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步》真正銘刻在學生的心裏。

首先確定文章的主旨,再認真解讀文本,是上好一堂課的必要條件。作爲教師,要教會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己、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學生在學習中,要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並學習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文章通過“我”勸母親去散步,以及母親對兒子的依賴,我彷彿看到幾十年前聽話懂事的我,善良溫和的母親。如今,母親老了,她信任、順從自己的孩子,兒子也十分關心自己的母親。幾十年的生活使他們積澱了怎樣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卻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訴了我們,眼前的這一切,大塊小塊的新綠,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無一不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嚴冬過去,生機勃勃的春天來了。新老交替是生命無法抗拒的規律,它讓人們充滿了期待,又充滿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時,作者一邊是給予自己生命的母親,一邊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他們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邁的母親,而讀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選擇。

中年人,正處於生命長河的中間,他們肩負的不僅是老人和孩子,還是過去和將來,他們責無旁貸地承擔着家庭的重擔。而一個“背”字,背出了責任,背出了使命,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擔子以及神聖感。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衰老的生命,還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親情去呵護,用責任來維護,這樣,才能讓生命之河源遠流長!

基於以上對文本的解讀,我設計這節課以“情”貫穿全文,通過景與情的交融,讓學生們切實感受到親情的價值、生命的可貴。但情境是需要師生共同創造的,尤其是教師要引導,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去閱讀、欣賞文章。

對文章的閱讀,本身就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它可以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因而,我不想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指揮學生,不想讓他們成爲遊離於“情”之外的觀衆,而是想讓大家共同成爲課堂這個小舞臺中的一員,演繹出最真實、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構建自主的課堂,讓學生自始至終具有濃濃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利用學生生活體驗,感受親情。尊重語言教學規律,朗讀貫穿了教學始終,由易而難,培養學生語感,真正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明確了我們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課文內容不難,指導學生在理解深刻的內涵基礎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讀又不拘於文本,既完成了本課目標,又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思維、情感方面的訓練。

當然,由於課時及師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學環節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讀指導中缺乏做適當的示範朗讀;學生對主旨的理解不明確;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這一環節不連貫;小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這都是以後教學中需要注意和改進的。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昨天在雲龍中學上了《山市》一課,得到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各位同行的真誠讓我感動,對我來說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今天上來上傳資料時,看到毛宇老師寫的《參加瀘縣“中小學語文高效教學策略研究”會議有感》一文,對我和張老師的課作了精彩的點評,我發現我的教學理念可能出了問題,於是想說出來探討一下。

毛老師提的意見很好,說得很有道理,而且她確實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如果我們都能把她說的做好的話,那當然是我們心中想要的語文課堂了,所以,我們正在好好的,努力地學習。不過可能我們的教學理念有點不同,我有點點不同的觀點,也說說自己的感想吧。<<山市>>一文是孩子們進入中學以來的第三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自讀課文,這對孩子們以後的文言文的學習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設計這堂課只有兩個理念,一是實在,文言文來不得形式的花哨,要的是知識的落實,比如:我設計填空也許是有些不妥,可是我想要是作者簡介就一張幻燈片一晃而過,學生沒有什麼印象,對蒲松齡這樣重要的作家來說,不能只是做做表演而已!如果在知識落實和課堂氣氛中選擇的話,我可能還是會選知識落實。我想對教師來說,就是要讓學生學他們該學的,記他們該記的知識。又如在翻譯環節,我並不是只走了形式,雖然時間很短,但是我提講了重點的詞和句,語法知識,詞句理解的方法等。第二、方法觀的滲透。文言文的教學,我還是想更多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雖然下載的範讀有和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可是利用它讓學生記住了兩個關鍵的地方,不也是一個好辦法嗎?我覺得不是說這樣的錄音就不能用,而是如果用了沒有及時糾正其中的錯誤那纔是失策。《湖心亭看雪》我也下了錄音,但我沒用,因爲它錯的不是我想要提醒孩子們的地方。至於節奏,只是想提醒孩子們關注,當然可能確實有顯冗繁,我以後一定注意。

因爲正在學習階段,在這條路上我只是一個新手,所以,我就想讓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別人的產生碰撞,這樣準能產生出新的火花,而這星星之火興許能照亮我的語文之路。謝謝毛宇老師的坦誠!也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多給我意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六年級的孩子已經初步接觸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已經初步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的語言風格,在此基礎上,老師又給孩子們推薦了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春》。經過課下的充分閱讀,課上再來交流這篇文章,再來交流、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語言風格,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不盡然。

這節課,我是引導孩子們從感受朱自清先生語言的韻律美、修辭美、意境美這三個方面去進一步感受朱老的語言風格的。在感受韻律美這個環節時,我覺得還要加大孩子們的閱讀量,孩子們也發現了朱老的文章裏運用了大量的疊音詞,感覺寫的挺美、挺特別。可是在讀的時候,卻沒有了韻味,因時間的關係,我也沒再引導孩子們去多讀,在這一環節裏,就顯得有點牽強附會了,那種朗朗上口的韻律美孩子們沒有通過自己的朗讀去真正感受。我想,加大閱讀量,加大閱讀的面,孩子們也許會感受更深一點。

在感受修辭美這一環節時,還應該對句子的修辭手法再去詳細的分析一下,感受一下,多讀一下,也許體會會更深刻。

只有在充分感受韻律美和修辭美的基礎上,那種意境美也就自然映入孩子們的腦海中。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用兩個課時上完了,感覺還比較好。因爲這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究性學習的好習慣。這節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

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蘊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讓學生寫下來。

在反思中,也發現有一點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我們學校在三年發展性規劃中提出,以現有科研課題作爲研究切入點,把“活的教育+美的教育”融入科研活動中,形成探討性教學模式。從課前參與、課堂滲透和課後遷移三方面見成效。

這兩個學期,在學校的大課題下我研究的子課題是“注重預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經過兩個學期的努力,我們師生在共同的學習和研究中不斷的收穫驚喜。

這是《珍珠鳥》的第一課時。開課的第一環節,是檢查預習情況。先是認讀生字,我照例在黑板上出示本課的十個生字(不帶拼音)。看着小手林立的教室,我知道學生們一定胸有成竹。果然,張樂同學嫺熟的字正腔圓的發音,立刻博得滿堂喝彩。“說一說你最欣賞張樂讀的哪一個字,爲什麼?”“我最欣賞張樂讀對‘卷’字,因爲它是多音字,一不注意就會讀錯!”“噢,那捲字還有什麼讀音呢?我們一起來說說。”我在黑板上就着學生們的回答標出了卷字的兩個讀音。“我最欣賞張樂讀‘撥’字,因爲這個‘撥’字和‘拔’字很相似,我經常讀錯,張樂讀對了。”“我來說說這兩個字怎麼記……”學生們你一句我一句,作爲教師的我,這時所做的只是不斷的肯定着這幫能幹的學生。很快就進入檢查擴詞了,我特意點了蘇傑,蘇傑聲音雖不夠大,但還是都組對了。“我來,我還有……”其他同學爭先恐後地想發言。“好,我知道大家都能給這些生字組詞,老師現在想了解誰積累了‘好詞’讓大家分享?”黃紫慧第一個舉手“卷——風捲殘雲、捲土重來”“撥——撥雲見日、挑撥離間”“撞——橫衝直撞、招搖撞騙”……學生們積累好詞語已經成爲習慣,每次聽到學生們嘴裏蹦出那麼多好詞,我總會由衷的說:“謝謝同學們帶來這麼多好詞,有一些好詞老師都不知道,今天能跟大家一起分享,感覺真的很快樂。”在用上本課生字聯繫課文內容說一句話時,一個同學說的是課文最後那句“信賴,不就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我請這個同學再重複一次這句話,然後問學生:“這是一個什麼句子?你還可以怎麼說?”一連請了幾個學生,回答都是“信賴,就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我對學生們說“老師這樣說你們看行嗎?”我提高了語調“信賴,一定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行,因爲反問句就是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平時不太發言的李慧婷肯定了老師。“那我們全班一起大聲的說一次好嗎?”在我的倡議下,全班同學齊聲說“信賴,一定可以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在檢查預習的最後,我是請同桌互評讀書,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裏,學生們不僅自學了生字新詞,整體感知了課文,而且自主解決了生字詞中的重難點——多音字、形近字,積累了好詞句,懂得欣賞別人,樂於分享知識。而我在學生說“信賴”這個句子時,及時的點撥,不留痕跡地讓這個全文的中心句地在學生們心中留下印象。因此,對這一環節我感覺很滿意。

第二個環節開始,我先讓學生們讀課題,提出問題。一個學生的問:“珍珠鳥是什麼樣子的?”很多學生問:“作者爲什麼寫珍珠鳥,作者對珍珠鳥怎樣?”“作者和珍珠鳥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也有一個學生想知道:“珍珠鳥的生活習性怎樣?”這些問題,對了解課文,理解內容都有幫助。這說明,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們從沒“問”亂“問”到不僅有“問”而且會“問”了。我鼓勵同學們:“自己讀書,看看你讀懂了什麼,在課文中找出有關內容讀給同學們聽聽。”隨後,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們直接與文本對話,自由讀課文,暢所欲言,自讀自悟。在爭論“珍珠鳥雛兒膽子是大還是小時”,不僅引導學生從課文字裏行間找答案,還巧用學生們課外收集到的資料輔證。學生說到重點段落“珍珠鳥一步一步接近我”時,通過老師的範讀,使學生領悟到珍珠鳥的膽子是慢慢大起來的;拋出“首先……接着……後來……”這個句式,既幫助學生理清了段落脈絡,爲學生的背誦打下基礎,也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在學生們找到許多段落、句子說明作者很喜歡珍珠鳥後,老師還引導學生從一個“撥”字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細緻體貼。

在這一環節裏,我放手讓學生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由讀,大膽說;引導學生們把課文“讀進去,讀出來”;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聯繫起來。這樣,既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初步體驗自主學習的過程和收穫,也體現了教師的“導”作用。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林姆斯基說:“學生的腦力勞動並不以有所發現而宣告完成,腦力勞動不僅表現爲一種形式或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則在於讓學生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沒有明確闡述的似乎是隱藏着的因果聯繫和規律。教師的責任就是指導、激發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最後一個環節,我總是這麼問學生們:“剛纔,大家不知不覺又讀了好幾遍課文,自己也解決了讀到課題時心中的疑問。那麼,在不斷讀課文的過程中,你又產生了什麼新的問題?”這時,黃芷昕立刻把手舉得高高:“作者爲什麼會不由自主地發出呼喚‘信賴,不就能創造美好的境界嗎?’”大個子陳辰站起來說:“珍珠鳥爲什麼要去接近作者呢?”學生們提得多妙,這,不就是我下節課的教學目標嗎?我對學生們說“問題提得真好,你們真是一羣愛學習、會學習的好孩子,下一節課我們一起解決這兩個問題,相信大家會有更大的收穫!”

課後,在和聽課的老師交流時我說:“這一節課呈現了我這兩個學期來在學校大課題下子課題的課題研究成果,從這節課情況看,感覺良好。只是在最後一個環節,老師引導學生們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希望學生在不斷讀書的過程中能不斷髮現新問題,舉手的同學不夠多。這也是平時教學時出現的問題,如何在這方面提高學生能力,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論語》十二章所談及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於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是終生的,永久受益的。特別是讓學生領會“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名句的含義。爲什麼我們學習沒興趣,因爲我們沒有“學而時習之”,爲什麼我們犯錯誤,因爲我們沒有“三省吾身”,爲什麼不們迷茫,因爲我們“學而不思”讀死書。

課後,學生思考並討論:你認爲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各討論組紛紛回答孔子是“一代聖人”,“聖人”“先師”“至聖先師”等等,其中一個小組提出問題:老師,我們不是常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嗎?孔子被後人尊爲“至聖先師”,他的言行是航標,是規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們認爲他太過於注重仁德,而沒有了個性。如果一個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會不會出現一種現象:人,不再有他獨特的個性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最後告訴學生,我們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爲起點,以孔子的言行爲航標,以自己的勤奮爲主力,以自己的個性爲助力,以自己的目標爲終點。任何個性張揚都必須遵循“度”的原則,超越了“度”便不稱其爲個性了。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今天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詠雪》,它是《〈世說新語〉兩則》中的一則。爲了完成教學重點,我要求學生藉助於課文註釋以及工具書,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基本上能夠獨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對“兒女”、“差”、“未若”、“因”這些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不太好,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注重每一堂課的積累與運用。

在瞭解文章大概內容的基礎上,再整體感知。我設計的問題是“同學們,你們更欣賞誰對雪景的描繪?爲什麼?”。旨在指導學生品析名句“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思維侷限於參考書時所給的賞析內容,不能充分展開想象,自己動腦筋去思考“白雪紛紛”是怎麼樣的一幅情景!這與學生平日裏是否用心觀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的學習中,引導學生靜下來,聆聽心聲,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瑣事。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相關的訓練,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語文,重在積累、重在細細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濃,才能散發出悠遠的清香。若是你能夠在某個日落的下午,映着餘輝,慢慢品嚐,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這是導學技能操練課,爲了上好這課時,課前我們分工做了很多準備工作,由選材到構思到設計上課方案到實踐,請教諮詢了很多前輩的意見和建議,在反覆的實踐中完善我們的方案,最後在正式驗收課時,我們2個的臨場發揮都要比之前的實踐要來的好,尤其是我的表現很鎮定,即使在上課時出現了突發事故,也鎮定自如的應對,而學生的表現也比較積極,可以說是比較圓滿的我們2個都能在既定的時間裏完成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探究,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政節課裏師生關係是比較和諧的另外,由於備課過程中沒設想到“相”,當有學生質疑它的意思時,我確實是吃了一驚,還好由於基礎比較紮實,我在愣了一下之後能馬上爲學生解答,這讓我確信,雙基真的很重要,以後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更加註重雙基教學.

這次技能操練課讓我學到了很多以前在大學學不到的東西,也讓我認識到你付出了多少就必定收穫多少的道理,我想每個人都要有這樣一個階段,讓自己重新定位評價再認識自己.從教育局教研員的評課看來,雖然我跟宋老師的導學技能操練課還有很多有待改進完善的地方,可是看的出來,他是相當認真的聽我們上課,可見在本校各位前輩的幫助指點還有我們自己的努力之下,我們收穫了很多讓我們受益終生的東西.

當然,教學是永無止境的課題,作爲教者,要想給學生一杯水,首先是我們要有一桶水,經過這次磨練,我相信自己正在慢慢成長,我也知道前面的道路還有很長,可謂是任重而道遠,可是我相信自己在學校各位前輩的關愛幫助下成長的好,而且我也通過這次歷練做好了思想心理準備,迎接新的磨練.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本文闡明作者從花中領悟的人生意義,是對花形、花色、花香的一個總體提煉和歸納,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說:“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裏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個一朵,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從這裏,作者領悟到了人生的意義,就是無論是人生的熱烈,還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對於萬物來說都有着頑強與美好,它是永恆的!所以作者“不覺加快了腳步”。這裏和文章開頭相呼應,從“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到“不覺加快了腳步”,其實是寫出作者思想的一個變化過程,對人生的思索過程,從迷惘、惆悵、痛苦到領悟、寧靜、喜悅。由此我們可以認爲,一種對生命的新的認識已進入到他內心深處,他將爲這新的生命現去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解放而鬥爭。’”這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今天的學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義,努力學習,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生命生命》這篇充滿哲理的散文,通過“飛蛾求生、瓜苗生長、靜聽心跳”三件小事,傳遞着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作者的獨特生命體驗和感悟。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如何讓學生對“生命”這個如此宏大的話題有自主地、個性的感悟,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是我這節課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閱讀教學的任務時明確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線索,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而在第二課時中,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整體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達到夯實基礎、關注文本,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因此在上課伊始,我用簡短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然後讓學生認讀上節課學過的生字詞,並回憶課文的梗概。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又在學生回顧梗概的彙報過程中進行了說的練習,併爲本課的順利進行做好了前期鋪墊。

在學生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針對文章重點段落的重點句子進行品讀,在品讀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在品讀中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在品讀中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品讀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

教學中,讀應貫穿始終,隨着學生的彙報,教師便引導學生將理解、體會到的感情融入讀中,在對比讀,分角色讀,小組讀等多種方式的讀中引導學生更好地領悟人物的內心的感受,在讀中與作者的感情共鳴,並在讀中積累內化語言。

在學生理解文本和積累內化語言的基礎上,我注意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嘗試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作者獨特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感悟作者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要表達的情感融入文字之中。並引導學生說話寫句,這樣就將讀寫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到了一起。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課堂的調控上,對時間把握得還是不夠精當,整個課堂前面用時過多,使得拓展沒有很好地完成。在今後的日子中,我會不斷努力,提高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級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屬於古白話小說。這個單元是一個小說單元,也是一個想象的單元。所以,針對課程標準,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及課後研討題,我認爲這一課需要兩個課時。我把第一課時緊扣課後的前兩個研討題,把目標確定爲: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複述孫悟空與二郎神的打鬥經過。

2、細讀課文,能結合文中相關語句,說出語言的精妙之處。

默讀是本單元對學生重點提出的一個要求,而用簡潔的語言複述,恰恰檢測出學生的閱讀效果。如果只要求概括,過於簡單,且從題目足以看出。另外,學生在複述的同時,也是需要想象那個具體的場景畫面的。所以我的第一個目標,重在訓練學生的默讀、複述及想象。而第二個目標,主要是源於課後研討二,但研討題說得過於狹隘,不利於打開學生的思維,但如果我放開讓學生去談語言,面又顯得過於廣闊,所以在提示出,首先出示了課後研討中有意訓練的“情節的緊張趣味性”及“語言的幽默性”。這樣學生在思考時既有了方向可循,也更降低了品讀語言的難度。

這篇文章文白相夾,對於七年級的同學來講,閱讀起來稍有難度。這在之前磨課的時候,足以充分證明學生的吃力。(而且當時學生是有預習的。)但在80中上課前,學生還主動問我,“老師這節課我們上哪一課?”更別談預習了。

基於此學情,再加上一節課只有40分鐘,所以,我在學生默讀環節,給足時間,然後由淺入深,先讓學生說出二郎神和孫悟空在打鬥時,二者各有什麼變化。這個從文中就能圈點勾畫出來,學生回答得非常出色。但在複述環節,學生明顯力不從心了,所以我臨時加入了小組研討,讓學生再熟悉課文,小組成員共同努力,學生在研討過程中還不忘隨時和我交流,我也從中對學情有了更深的瞭解。三四分鐘後,學生敢於表達了,我湊巧提問了一個程度相當好的學生,回答簡潔明瞭,且趣味橫生。所以我沒在擴在提問面,現在想來,關注面是否有點窄了,如果接着讓每個同學或同桌之間在互說一下,學生在這個問題上,複述會更才充分。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執教完《生命生命》一文之後,回顧整個過程,確有許多值得反思之處。

這一課,篇幅並不算太長,但內容很難理解。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談論生命問題確實有點勉爲其難。更多情況下,學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缺乏真正真實的感受,而這又恰恰是教學中極力強調的。缺乏對生命的真實感受,無法引起共鳴,那麼教學將會是失敗的。

在備課的過程中,最初的考慮是讓學生大量收集有關的資料,通過資料的收集,感受文章的含義。在試教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理解缺乏基礎。儘管他們擁有很多的資料,如海倫.凱勒、貝多芬、張海迪等人的事蹟,但這些資料只是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對理解的幫助並不具備更多的意義。

讓學生談感受時,學生也只是簡單地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羅列出來,顯得空洞而又乏味。逐漸地,在老師們的指導下,選擇了一個突破點,那就是緊緊抓住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蹟,將課文與作者的生命歷程之間建立聯繫,引導學生在感受課文內容的同時,走進杏林子的生命世界,用心感悟作者所寫出的這些語言文字中蘊涵的對於生命的思考。

教學中,通過第一個課件展示了杏林子命運中的不幸,同時點出她的堅強,引導學生感受文中前兩個事例中所提到的小飛蛾和小瓜苗的生命,使學生理解作者之所以選擇這樣的事例,完全是出於對自己生命的思考。這樣一來,既讓學生感受了語言文字,又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心,並和自己的心產生共鳴,效果有了明顯的改善。

第二個課件展示了杏林子一生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到在如此艱難的生命歷程之中,尚且有如此的毅力,實在令人敬佩。這樣,文章最後兩個段落中的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起來就好了很多,學生在談如何“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時,也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在教學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和處理資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教學中,如何根據教材特點處理教學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篇課文是這一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整個單元都是有關生命的。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前兩課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這一課,並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前兩課的理解更好地與本課的學習結合起來,學得更深入,這是一個難題。學生的思維我們可以引導,但並不由我們決定。在教學中,我採用的辦法是讓學生談論“你還知道哪些像小飛蛾和小瓜苗這樣的生命”,在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繫前兩篇課文來談,從實際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學生並不是泛泛而談,都能夠抓住教材之間的聯繫有針對性地說出自己的理解。看來,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立足單元,抓住課文前後之間的聯繫,從整體上理解內容,領會中心,是一種較爲紮實有效的辦法。可惜,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常常忽略這一方面。

其實,在最初選課的時候,只是出於對這篇課文簡單的喜歡。在備課的過程中,在老師們的指導下,越來越意識到文章帶給自己的震撼,在震撼之餘,才逐漸領會到更多更深層次的東西,繼而,才能夠將自己的這種理解滲透到教學中。我想,一節課所呈現出來的表象固然重要,備課的過程更重要。這一過程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備課,是一種對於作者的重新審視,也是一種對於自身歷程的回顧與思考。這一方面帶給我的巨大沖擊至今仍強烈地停留在我的意識之中。

在教學過程中,因爲有資料的引入,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想開去。然而,一個突出的問題隨之而來。當學生充分想開去的時候,往往很有效果,但忽略了想的目的。從閱讀中想開去,是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把握內容和中心,能夠想得開去,還應該能夠收得回來。在實際教學中,當我引導學生想過之後,沒有注重讓學生再次回到文本中來,以爲想過之後,學生就應該可以理解透徹了。後來想想,應該讓學生在想開去之後,能夠將所想的內容和文中需要理解的內容聯繫起來,並通過具體的字詞句體現出這種聯繫。這樣,理解會更深入。事後想起,這是本次最大的敗筆。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在教師小結語言的整體性、引導性上多思考。

教學之後的感受很多,值得反思的東西也很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每上完一次這樣的課,自己就會進步一點,對教學的思考會更深入、更廣闊一點,即使有時並不成功。能夠多想一點,能夠更全面一點,能夠更細緻一點,能夠更投入一點,也許,就會更好一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