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黃河頌》教學反思5則

本文已影響 1.33W人 

  《黃河頌》教學反思1:

《黃河頌》教學反思5則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課一開始我向學生介紹了作品的有關背景,從九、一八事變到《黃河大合唱》的幾個部分,如《黃水謠》《保衛黃河》這幾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紹歷史背景到聆聽這段歷史的痛苦呻吟,由對《黃河大合唱》的整體感知到對音樂作品的領會、感受,學生對這樣宏大的作品的主題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在上課時,分析課文的主題,學生基本都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都說在朗誦這首歌詞時要體現出一種在壓迫下的呻吟,要展現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憤,要表現出全民團結抗戰的激情。學生能談到這些,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黃河頌》時,我還根據自己的見解和簡單的音樂瞭解給學生唱了《黃水謠》、《黃河大合唱》、《滿江紅》等幾首歌,讓學生在宏觀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變得生動具體,爲下面的分析課文奠定的基礎,雖然在介紹背景和作品時用去了大量的時間,但在教學效果上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河頌》教學反思2:

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繪畫美。

教師要求學生多次誦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黃河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讓學生在腦海裏浮現一幅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所佔的比例大,這符合詩歌的教學特點。

二、讓學生在聆聽比較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

教學過程中,教師播放《保衛黃河》的歌曲,讓學生聆聽比較,比較歌曲《保衛黃河》和歌曲《黃河頌》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其實,詩歌是歌曲的文字載體,學生只有讀懂了詩歌,方能領會音樂的旋律和精神;記住音樂旋律,便記住了詩歌,兩者相輔相成。

  《黃河頌》教學反思3: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現就《黃河頌》一課,談談我的感想。

詩歌,主要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美和意境的美。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上課之前我就想:這些學生大都出生於九十年代,生活在和平幸福之中,沒有遭遇過戰爭與離亂、國破家亡的傷痛。保衛國家的激情,要在他們心中產生共鳴,有一定的難度。但他們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樂於表達自己的體會。教學時如果能創設好情境,積極引導、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黃河、保衛黃河的情感,便會使其產生共鳴。於是就設計了這堂課。

一、多媒體課件充分輔助教學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們對於音樂的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於是在設計教學活動的第一個環節創設激情,導入新課中,一開始就播放《黃河頌》歌曲視頻,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打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中體味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爲下文的朗讀蓄勢,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書本的距離,學生聽後,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飛騰,在其中濡染陶冶,學習效率也高了。接着在教學活動的第三、四個環節中,爲了讓學生體會歌詞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入理解詩歌讚頌黃河、讚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我又播放黃河畫面讓學生進行聽讀,老師指導後再自由朗讀、抽生讀。通過反覆朗讀,加深記憶,培養語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都能放得開,大膽、激情地去朗讀,感受到了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偉大而堅強的民族精神。

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爲學生創設良好環境,提供便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學生是閱讀的主體,主體地位的確定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在教學活動的第四個環節美讀詩歌,內容研討中設計四個臺階式問題,來點撥各層次學生的思維,形成提高的坡度。由於先前情境的薰陶,學生們課堂氣氛很活躍,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課堂上展示的一覽無餘。在談“你認爲黃河是一條怎樣的河”時,學生有的說:“雄偉壯闊”,有的說:“氣勢磅礴”,有的說:“勇敢堅強”……課堂上,學生們思維的火花被點燃,激情高漲。這時的語文課已經不僅僅是語文課了,它將欣賞課、音樂課等綜合在了一起,體現了大語文觀綜合學習的思想,小小的課堂有效地拓寬了、延伸了。加之多媒體先進手段的運用,更是將教學推向了高潮。

三、課堂容量大,環節緊密

在對課文重點朗讀、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最後一環節設計延伸拓展。課前就讓學生收集積累有關黃河的詩句、成語、故事俗語等資料,給學生在課堂上創造討論、發言的條件,也將知識面進行了擴大。

四、三維目標落實較爲到位

這節課上,學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發展,他們真正成了學習活動的主人,朗朗的讀書聲,踊躍的舉手聲,思考的智慧聲,都展示着同學們的智慧和才能。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改變了學生以往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貫徹、落實了課改的“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

從這節課的成功可以想到,課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還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覺主動的學習效率最高。我認爲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主題的挖掘還不夠深入,整節課雖扣住了黃河精神,反覆朗讀體味愛國熱情。但具體什麼是黃河精神還顯得比較抽象。

2、在讀文時對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個別語句、詞語的意思挖掘深度不夠。

3、激勵性語言使用偏少。

以上都是我今後的教學中要努力改進的。當然,還有很多缺點,希望各位老師能夠指出。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將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課堂效率,將課改進行得更加深入!

作爲一名善於反思的教師,就要大膽地挑戰自己,在學習上要永不知足。“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爲了語文,爲了學生,也爲了我們,讓我們多多反思吧!

  《黃河頌》教學反思4: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課一開始我向學生介紹了作品的有關背景,從九、一八事變到《黃河大合唱》的幾個部分,如《黃水謠》《保衛黃河》這幾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紹歷史背景到聆聽這段歷史的痛苦呻吟,由對《黃河大合唱》的整體感知到對音樂作品的領會、感受,學生對這樣宏大的作品的主題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在上課時,分析課文的主題,學生基本都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都說在朗誦這首歌詞時要體現出一種在壓迫下的呻吟,要展現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憤,要表現出全民團結抗戰的激情。學生能談到這些,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黃河頌》時,我還根據自己的見解和簡單的音樂瞭解給學生唱了《黃水謠》、《黃河大合唱》、《滿江紅》等幾首歌,讓學生在宏觀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變得生動具體,爲下面的分析課文奠定的基礎,雖然在介紹背景和作品時用去了大量的時間,但在教學效果上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河頌》教學反思5:

《黃河頌》選自光未然的《黃河大合唱》第二部《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現代詩。詩人站在高山之巔,代表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面對着黃河唱出了讚頌之歌。他歌頌黃河的氣勢宏偉、源遠流長,號召中華兒女向黃河學習,學習黃河的偉大堅強。

我在本課的教學中,主要體現瞭如下特點:

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畫面美。

教師要求學生多次誦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黃河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讓學生在腦海裏浮現一幅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所佔的比例大,這符合詩歌的教學特點。

二、讓學生在聆聽比較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

教學過程中,教師播放《黃河美景》的視頻,讓學生聆聽比較,比較歌曲《黃河美景》和歌曲《黃河頌》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其實,詩歌是歌曲的文字載體,學生只有讀懂了詩歌,方能領會音樂的旋律和精神;記住音樂旋律,便記住了詩歌,兩者相輔相成。

三、讓學生在修辭手法的分析中領悟詩歌的建築

這首詩以短句爲主,兼用長句,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突出黃河的偉大形象和偉大精神。如“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這些詩句既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又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如“啊!黃河!……啊!黃河!……啊!黃河!……”運用了間隔反覆的修辭手法,使詩歌層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運用了直接反覆的修辭手法,這反覆詠歎強、而有力的結尾,突出了黃河的偉大精神。歌詞也久久迴響在中華熱血兒女的耳邊。還有擬人、比喻等等的修辭手法,這裏就不再一一舉例了。

教師在講課過程中,以詩歌“三美”爲軸心,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又瞭解詩歌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主線是清晰的,詩歌知識點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體的操作上,卻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回答問題流於形式,往往由教師回答了事。學生從詩歌中分析詩句時,教師爲了節省時間,只讓學生回答押幾個小問題,而未能讓學生具體找分析句子和詩歌的含義;教師自己回答了幾個問題,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詩歌的意象和含義,無從得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問自答的時間明顯多於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的時間。由於這樣,學生的參與性不強,學生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課堂氣氛不活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沒有落到實處

教師講得好,學生也應該學得好,這纔是成功的課堂教學。教師講得好,學生學不好,課堂教學便失去了意義。在分析詩歌的歷史貢獻時,學生未能清晰的找出體歷史貢獻的地方,教師也沒有強調指出。其實,教師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從詩歌具體的物象中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詩歌意境美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

三、在誦讀過程中,未能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本詩寫得明快雄健、音節洪亮,隔二、三句押韻,形成自然和諧的韻律。由於詩歌的寫作時代背景與現在不同,學生缺乏對寫作時代背景的瞭解,未能讀出詩歌的節奏感和韻律感,這就需要教師講明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光未然創作《黃河頌》的經過;教師應該給學生示範誦讀(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讀出節奏感來。教師可以這樣指導:

1、詩歌分爲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兩部分之間的停頓。

2、“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停頓要稍長。後面四個

句的重音詞是“奔”、“掀”、“奔”、“劈”,四個分句應該越讀越激昂,方能表現黃河的氣勢。

3、歌詞中的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拉長,“黃河”要讀得高昂。

4、詩歌第一次“啊!黃河!”,要讀得舒緩深沉;第二次“啊!黃河!”,要讀得堅強有力;第三次“啊!黃河!”,要讀得高亢激昂。

5、最後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鬥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教師指導完畢之後,自己進行範讀,再由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集體朗讀,也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誦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也能發現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只有朗讀,才能讓學生深刻感悟黃河的英雄氣概,深入理解中華民族的堅強品格,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提高詩歌的審美情趣。

當然,出現以上問題,除了教師本身原因。還有其他原因:其一,由於本校學生生源素質較差,學生大多對學習缺乏興趣,對詩歌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平時很少看課文,在課堂上未能很好的與教師呼應。其二,教師是主要考慮到整堂課的連貫性,整體性目標,沒有充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看來,今後的語文教學,還得繼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