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本文已影響 2.69W人 

  【教學目標】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1.積累下列詞語: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不言而喻、鍥而不捨、一事無成、汲取等。

2.圍繞論點理清文章思路。

3.樹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學重難點】

1.文章是如何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

文章先論述了要確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接着論述在行動時要有創造性思維必須具備的條件,然後爲了說明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時分析了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人的區別,最後水到渠成地歸納出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蘊含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本文在論述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2.讓學生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道理。

大千世界,紛繁複雜,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僅僅滿足於一個答案,就會放棄探求,不會形成新的創意,長此以往,人的思維將受到侷限,創造性思維缺乏,最終成爲一個缺乏創造力的人,所以,求學階段要培養“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模式。

 【課時安排】

一課

 【教學流程】

  一、導語設計

老師現在給大家一幅圖,是由兩個圓、兩個三角,兩條線構成的,然後請同學們任意組合,看大家能組成多少個圖形。在這個過程中你有什麼啓發?

(學生的構圖答案可能豐富多彩,但只要言之有理就給予肯定,使學生明白:事物的真確答案不止一個。)

  二、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文章論述的範圍是數學範疇嗎?

2.文章可以分幾部分?在書上勾畫出來。

分析問題:

1.學生能很快地從文章中提煉出關鍵信息:如果說到數學問題的話,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是對的。但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非只有一個,事物的正確答案也就不僅僅是一個。

2.這是學生首次接觸議論文。議論文的層次劃分學生一時難以把握,教師要及時引導。

全文是按照這樣的思路行文的:

第1—3段,提出問題,說明確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第4—12段,分析問題。4—8段論述產生創造性思維所必需的要素;9—12段論述富有創造力的人和缺乏創造力的人的區別。

第13段,解決問題。提出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三、研讀課文

文章結尾寫到要成爲富有創造性的人應有的態度和三個關鍵點,教師以此來設題:

1.“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爲什麼要堅信這一點呢?

2.爲什麼說要有創造力就要不斷積累知識?

3.文章怎樣論述“(要有創造力就要)不滿足於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獲得的知識”這個看法的?

4.你還能舉出證明“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捨地把它發展下去”的例子嗎?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先挑選自己願意思考的一道題,獨立思考,之後與同桌交流看法,使自己的看法表達流暢自然。

參考內容如下:

1.因爲“富於創造力的人,認爲自己具有創造力;缺乏創造力的人,不認爲自己具有創造力”。因此,每一個人都要堅信自己擁有創造力。

2.只有以豐厚的知識做底蘊,並隨時把這些知識進行整合,活用這些知識,纔會形成新的創意。而從古代到現代技術,從數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會一事無成的。所以說“說要有創造力就要不斷積累知識”。

3.光有知識是不能擁有創造性,但沒有知識做基礎是絕對談不上有創造力的,所以,發揮創造力的關鍵是在於如何運用知識。如約翰·古登貝爾克和羅蘭·布歇內爾,他們就是發現問題後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才發明了印刷機、排版術和遊戲機。

4.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魯班發明鋸子,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伽利略發現擺的規律,牛頓發現萬有引力規律等,他們都是“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捨地把它發展下去”,最後獲得成功的。

 四、品味語言

1.“創造性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中的“必需”能否換成“必須”?

2.“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中的“細小”一詞能否去掉?

對語言的品析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通過練習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辨析、賞析詞語,提高語感。

分析:

1.“必需”不能換成“必須”。“必需”是“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的意思,而“必須”是“事理上或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根據上下文的內容,精通各種知識和活用各種知識是擁有創造性思維不能缺少的,缺少了它們創造力無從談起的。而“必須”含有命令的語氣,這與文章的情感不相符,所以用“必需”是恰如其分的。

2.“細小”表明有創造力的人能在別人不留意的地方發現問題,及時捕捉到自己的充滿靈感的想法,以此爲突破口,由量變引起質變,最終由這種細小的想法變成現實。因此是不能去掉的。

  五、遷延拓展

材料一:看一看我們周圍的世界,你會找到許許多多漂亮的圖形,他們美化了我們生活的空間……“橫看成嶺側成峯”,當我們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建築物時,看到的圖形一樣嗎?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材料二:“1、2、3、4、5、6、7、8、9”這幾個阿拉伯數字中中國人最不喜歡的當推“4”和“7”這兩個數字了,理由是它們的諧音是“死”和“氣”,你能換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嗎?

這兩道題的設置主要爲了訓練學生的多角度思維的模式,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資料寶藏】

1.拓展練習材料

(1)從前,有個吝嗇的財主招不來長工,聰明的倪剛找上門去了。財主提了兩個條件。一是“別人不吃的東西你得吃”,二是“別人不做的活你都得做”。倪剛完全同意。中秋節,財主家人將許多肉、水果供祖賞月,倪剛卻將這些供品吃個精光。春節那天,財主家都忙着拜年,倪剛卻在門前挖了墳坑,把財主氣得兩眼直瞪。想一想,對財主提出的兩個條件,財主和倪剛思考的角度有什麼不同?

(2)三國時,曹操手下有個主簿官楊修,聰明過人。一次,北方有個國家的使節給曹操送來一盒精製糕點。曹操接過糕點來,隨手在盒蓋上寫了三個大字:“一合酥”。寫完後曹操將糕點放在桌子上就出去了。楊修進來,看見這盒糕點上的字後,靈機一動,就自作主張把這盒糕點分給大家吃了。不一會兒,曹操回來了,見桌子上只留下空盒子,便查問是誰的主意。楊修不慌不忙地答道:“________________”。曹操聽了這話,連聲稱讚楊修聰明。

請你想一想,楊修是如何回答的?

(3)《題西林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點明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同一事物。

(4)創造思維不是名人的專利,讓我們大家也來鍛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成爲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吧,請看下面的練習:

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請說出什麼情況下這個等式成立。看誰說的多?

1+1=1?

4+9=1?

5+7=1?

6+18=1?

附答案:

1(裏)+1(裏)=1(公里)

4(點)+9(點)=1點(13點即下午1點)

5(月)+7(月)=1(年)

6(小時)+18(小時)=1(天)

(5)思維體操:請說出回形針的用途?儘可能多說。

2.名人名言

“思想是自由的精靈。” ——莎士比亞

“最難得的勇氣,是思想的勇氣。”——法朗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