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蘇教版必修《答司馬諫議書》教案+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3.7W人 

  《答司馬諫議書》教案

  一、教學目標:

蘇教版必修《答司馬諫議書》教案+說課稿

1、藉助工具書,能順暢朗讀課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疏通文意

1、重點字詞:

竊以爲 終必不蒙見察 故略上報 於反覆不宜鹵莽 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實或見恕也 今君實所以見教者 以致天下怨謗 舉(推行)先王之政 辟邪說,難壬人 士大夫多以不恤(憂慮)國事 盤庚之遷,胥(互相,可以當作偏指一方理解)怨者民也 度義(合理)而後動  以膏澤斯民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守(固守)前所爲而已

2、重點句:

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爲生事

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爲善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爲,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

3、特殊句式:

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

  二、品讀研討

“王安石變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這次變法中,以王安石爲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馬光爲代表的保守派發生過激烈的鬥爭。雖說歷史是那樣的遙遠,但是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依然可以領略到當時脣槍舌劍裏無形硝煙。現在,讓我們撩起歷史的面紗,穿越時間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們之間來自文字的針鋒相對吧!

組織討論:

1、根據文章內容猜測一下,王安石實施變法時,朝野出現了怎樣的情形?(文中是怎麼表達的?)司馬光認爲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是什麼?找出對應語句,並作翻譯。

提示:(1)天下--“怨謗”;衆--“洶洶然”。

(2)司馬光認爲是王安石在變法中,“侵官、生事、徵利、拒諫”造成的。

追問:王安石是如何解釋司馬光所說的“侵官、生事、徵利、拒諫”這幾方面的事情的?

提示:A“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

B“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

C“爲天下理財”;

D“辟邪說,難壬人”。

小結:這是王安石針對司馬光的責難而發出的義正辭嚴的駁斥。

2、王安石認爲出現“怨誹之多”的原因是什麼?在文中劃出原句

提示:人(一般人):“習於苟且”

士大夫   :“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

上(皇帝) :“欲變此”

3、王安石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表明了怎樣的態度、立場?(劃出能表現王安石態度立場的句子)

明確: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衆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爲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4、根據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天下“怨謗”、衆人“洶洶然”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提示:新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高利貸者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激烈反對。

 三、佈置作業

1、誦讀課文,進一步鞏固文言文字詞的積累。

2、翻譯第3段。

3、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是贊同變法還是反對變法?課後通過圖書館或,網絡進一步豐富相關資料,爲自己選擇一個身份,用文言給王安石或司馬光寫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度。

(本題爲提高題,讓有興趣、學有餘力的學生試做。)

  板書設計

答司馬諫議書

司馬光: 侵官 生事 徵利 拒諫

↓ ↓ ↓ ↓

受命於人主議法 舉先王之 爲天下 辟邪說 天下—怨謗

度而修之於朝廷 政以興利 理財 難壬人 衆—洶洶然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衆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矛盾原因:變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司馬諫議書》說課稿

本文通過作者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四條罪狀”的反駁,從而批駁了保守派的不恤國事、墨守成規的狀況,表明自己堅持改革、決不爲流言俗議所動的決心。本文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着進行合情合理地辯駁,有理有據,層層深入;最後表明態度,不失贈答之禮。全文一氣貫通,結構嚴謹。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和能力目標:藉助註釋和詞典,通過品讀語言,體會作者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四條罪狀”的反駁,從而感受作者堅持改革、決不爲流言俗議所動的決心。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朗讀,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風格。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做事堅持原則,說話要委婉有禮、謙恭敬人的態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體會作者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四條罪狀”的反駁

2、教學難點:文中出現的文言的一些客套話。

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本着“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爲主,點撥法,討論法爲輔”的教學方法。 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爲主”的原因是朗讀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葉聖陶先生說過“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方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通過圈劃關鍵語句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進行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上網查找有關王安石以及“王安石變法”的資料。

(2)佈置學生藉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揣測朗讀停頓,朗讀課文,給不會讀的字注音,圈點出自己認爲需要積累的文言詞彙。

(二)組織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教師可適當補充,實現資源共享。

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對課文作者和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瞭解,對文學常識的掌握也是中考時文言文重點要考得的知識點之一,另外,通過讀課文,學生知道了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哪些知識自己還不能解決,需要上課時仔細聽講才能解決,這樣,聽課時就會有側重點。

(三)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

藉助註釋和詞典,逐句解釋,疏通文意,落實字詞,瞭解這封信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了落實一些文言實詞,特別是中考時要求掌握得150個實詞,從文中找出來重點記憶。還有一些重要的句子翻譯也要重點記憶。疏通文意的過程,也是學生對課文內容整體瞭解的過程,但這時對課文的理解還是表層的,對課文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的。

(四)精讀課文,分組討論

1、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理由是什麼?

2、 王安石反駁司馬光的諫議的立論依據是什麼?

3、 本文爲何要用盤庚的典故?

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再去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結論,這樣就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課文有了從表到裏的認識。

(五)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體會這封信的語言風格:1、語言委婉有禮。顯得謙恭敬人。2、語意堅定,旗幟鮮明,柔中有剛。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再去品讀語言,從而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的實現。

(六)佈置作業

1、誦讀課文,進一步鞏固文言文字詞的積累。

2、背誦、默寫第二段

3、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時代,你是贊同變法還是反對變法?課後通過圖書館或網絡進一步豐富相關資料,爲自己選擇一個身份,用文言給王安石或司馬光寫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度。

(本題爲提高題,讓有興趣、學有餘力的學生試做。)

  板書設計

答司馬諫議書

司馬光:侵官生事徵利拒諫

↓ ↓ ↓ ↓

受命於人主議法舉先王之爲天下 辟邪說 天下—怨謗

度而修之於朝廷政以興利 理財 難壬人衆—洶洶然

王安石: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衆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