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1.84W人 

  【高二語文《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高二語文《秋興八首》其一教學設計

《秋興八首》是必修3第二單元(唐詩單元)的第二篇《杜甫詩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寫下來的以想望長安爲主題的一組七言律詩,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此之前已介紹過唐詩的有關知識,以及古詩鑑賞的基本方法和步驟,本課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積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識、把握知識、運用知識。

 學情分析 :

高一學生對詩的瞭解還比較膚淺,往往只滿足於背誦、記憶,並不專注於詩歌本身的意象、意境與情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誦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歌的意境,進而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薰陶而有所感悟,從而引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培養其潛心涵泳的鑑賞習慣。

  教法設想 :

本課設計,意在以杜甫的《秋興八首》爲例,講解賞析詩詞的方法,幫助學生賞析古詩詞作一點有益嘗試。賞析古代詩歌,要注重平時積累,從題目和關鍵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顧表達技巧,努力進行整體賞析。具體地說,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注重平時積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從標題入手,體會詩歌的情感;③從詩歌意象賞析,悟出詩情;④從詩眼入手,抓詩歌中的關鍵詞句;⑤兼顧表現手法,體會多姿多彩的詩歌技巧。

  學法指導 :

⒈吟誦法。根據詩詩歌講究韻律節奏,通過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覆吟誦,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⒉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覆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國著名學者皮爾斯曾經說過後現代時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體會和領悟詩歌的音樂美。針對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⒊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五柳先生傳》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採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登高》意蘊極深,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⒈瞭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⒉賞析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把握詩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機聯繫,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核心任務:鑑賞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通過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鑑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薰陶而有所感悟,引發審美興趣,提高鑑賞能力。

媒體 :多媒體課件 音頻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走進古典詩歌,就是走進了一個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們的前人會從一張張薄薄的書頁中立起,踏着秦磚漢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飄飄地沿着字裏行間向我們走來。今天,向我們走來的這位詩人我們並不陌生,他的詩被稱爲“詩史”,他的人被稱爲“詩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創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層艱苦生活的詩篇。聞一多先生認爲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現在,讓我們通過《秋興八首(其一)》,走近這“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二、背景介紹

公元759年,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個時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與薰陶,是他對國家命運與民生疾苦非常關注。他曾多次在詩中表示過“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類的心跡。在流寓四川的年月裏,它時刻關心着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可是,事與願違,“安史之亂”雖與763年被平定,但國家的形勢卻仍不穩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強馬壯,不時侵略唐境,吐蕃還於763年一度攻佔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戰爭中作大的軍閥也擁兵割據,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威迫,猶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爲此而深感憂慮。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裏,杜甫歷經流離,備嘗艱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鐵”(《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過懶從衣結,頻遊任屐穿”(《春日江遊》)、“牙齒半落左耳聾”(《復陰》)、“緩步仍須竹杖扶”(《寒雨朝行視園樹》)、“窮愁但有骨”(《王閬州筵酬十一舅》)等詩句,即是他在此期間處境窮困和心境悽慘的真實寫照。他日夜想回歸故鄉,卻始終無法實現願望。寫此《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想更爲迫切。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三、吟誦感知

(1)教師範讀。聽清讀音,把握停頓、重音。

師:注意這節課是鑑賞課,所以你們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躍發言,因爲古人說“詩無達詁”。首先,由我來朗誦,這是我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悟。

同學自己帶着感情,帶着你對這首詩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誦一下本詩。朗誦的同時請你結合註釋,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麼?或者說你有哪些感受。接下來大家開始自由地朗誦。

(2)自由朗讀。

(3)指生朗讀。校正讀音,明確節奏。

(4)齊讀全詩。

(5)合作譯詩。結合註釋,疏通詩意;提出疑問,討論解決。

秋霜傷害楓樹凋謝了木葉叢林,

巫山巫峽的氣象滿目蕭瑟陰森。

峽中的江水波濤翻滾洶涌連天,

塞上的風雲漫卷密佈大地陰沉。

從菊已開兩次回想他日要落淚,

孤舟永遠繫住遊子的歸鄉之心。

寒冷季節處處都在催趕製冬衣,

傍晚白帝城頭傳來捶衣的聲音。

 四、涵詠賞析

提問:接下來就請同學來談談你的初步感受是什麼?或者你在朗誦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問題?

明確:秋的蕭殺,人的憂傷與孤獨、淒涼、悲傷、悽苦等等。這些情感可以從玉露、楓樹林、波浪、風雲、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體現出來。

提問:也就是說,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詩歌的一個要素,是什麼呢?

明確:意象。

過渡:所以說,我們在讀詩歌時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來,讓我們齊聲誦讀一下這首詩,讀完以後,選取意象進行思考、交流,這些意象帶給你怎樣的聯想?接下來就一起朗讀一下。

提問:請發表看法與見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做補充。

㈠玉露凋傷楓樹林

⒈提問:“玉露”用在這裏合適麼?

明確:白露(white dews)——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羣鳥養羞。”說此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節,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覺。

⒉提問:大家有沒有注意“凋傷”中的這個“傷”字。把“傷”換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這兩個字換一下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出來?

明確:只有人才會感到悲傷,詩人這樣寫就賦予了玉露、楓樹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楓樹林與自己的情感產生了共鳴一樣。詩人自己思念故鄉,感到悲傷,好像玉露、楓樹林也是有了同樣的情感。

⒊提問:那我們說這裏的楓樹林會不會是杜牧《山行》裏的楓樹林呢?這裏的“紅”應該是怎樣的一種紅色呢?

明確:暗紅、缺乏生命氣息的紅……

⒋提問:這樣的紅與後面一句“巫山巫峽氣蕭森”結合起來,就形成了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頹廢、悽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種氣氛。

㈡巫山巫峽氣蕭森

提問:你認爲詩中的“氣蕭森”指什麼?

明確:蕭瑟陰森。指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衰敗的氣象。

小結:首聯短短14個字裏,那滿目衰颯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氣,使人的悲涼心緒油然而生,給全文奠定了一個悲涼之基調。這裏以秋風起興,以楓葉凋零、秋氣蕭森,寄寓老大傷悲、悽苦落寞的情懷。

㈢江間波浪間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⒈提問:第二聯是作者歸家途中看到的風景。這風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想念故鄉的急切。

⒉提問:這兩聯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詩人想念故鄉的急切嗎?朱光潛不是說過: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進行推敲。你從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這樣的思想情感嗎?

明確:波浪很大,也體現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⒊提問:也就說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動。那他的心情爲何起伏不定?將這些意象組合起來進行想象,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陰暗、陰涼的氣氛,不是很平靜,山被雲霧圍繞,這裏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傷的,也是很沉重的。

⒋提問:結合背景的話,會帶給你什麼樣的聯想?

明確:這首寫於公元766年歸家的途中,但是之後的幾年他都沒有回到家,詩人在外流浪了好幾年。

此刻,秋天蕭森的氣息充塞於巫山巫峽中,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盪不安,蕭條隱晦,不見天日,形象表現詩人的極度不安,和胸中的鬱悶不平,象徵了國勢的危急。

㈣叢菊兩開他日淚

提問:他是不是不能回去啊?要不然爲什麼在這裏發感慨而不回去?讓我們來看下一聯。

明確:杜甫的晚年正好處於動盪的藩鎮割據的時代,我們學過歷史應該知道。所以說環境十分的惡劣,阻礙着他回家的路途。這句話,一方面表達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對當時環境的暗示。

提問:接下來我們看第三句,這一句是這首詩裏的名句。看看我們同學能從這句詩中體會出什麼來。

明確:“淚”的意象,這“淚”應該是“叢菊”掉的眼淚。這讓我們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詩“感時花濺淚”,人在很悲傷時景物帶給人的感受。那實際上不是景物在流淚,而是詩人自己。

提問:詩人爲什麼不選擇“殘菊”而選“叢菊”呢?我覺得應該把“叢菊”改成“殘菊”,你以爲呢?說說看,要講出理由的。

明確:菊花開得這麼茂盛,相較於詩人的身世飄零,就顯示出他的悽苦之感。而且“感時花濺淚”,花得這麼茂盛,在詩人的眼中卻是在掉眼淚的,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更能體現出詩人一種心境。而且白露時節,菊花是開得十分茂盛的。

㈤孤舟一系故園心

提問:哪個字特別能體現出他急切地想回家?

明確:“系”。這裏的“系”有雙重含義,雖然這裏說“系”的是舟,但實際上這個“系”牽念的是自己的“故園”。也就是說,自己的“心”牽念的是“故園”,而能讓自己回家的舟卻是“系”在岸邊,舟在此,心在故鄉,形成了一種反差。

提問:那麼“孤舟”是個怎麼樣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處在怎麼樣的環境中?

明確:一隻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問:這一隻孤舟處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會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明確:淒涼,而且飄零,一條小船在波濤之間起伏,有時甚至有被波濤吞沒的感覺。

小結: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與脆弱?江面是如此的波濤起伏,又是如此的寬廣,一條孤舟繫於岸邊,是不是更能給人一種脆弱、蕭條、殘敗的感覺?大家一定要拓寬想像的思路與空間。

㈥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提問:我們進入下一句。這一句有一點難度,誰來說說?

明確:“暮”即“黃昏”,太陽落山了,雖然當時的社會動盪不安,加上天氣寒冷,但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做衣服,心裏還是很溫暖的。這樣子的一種感覺更能和作者那種不能回家的悲涼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比。

小結:就是說,大家都在爲冬天做準備,做寒衣,而作者只有一個人,而且身上穿得很單薄。這種單薄更能顯示出“淒涼”的心境。

提問:剛纔講到秋天,起風了,大家都在做衣服,而詩人衣着單薄,顯得分外淒涼。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暮砧”啊?我們在《說木葉》中有一句“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是不是?那麼,這個“寒砧”與“暮砧”都帶有什麼樣的寓意啊?

大家想想看“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個怎麼樣的情景: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聲音一聲急過一聲,慢慢地由慢到快,這樣的場景帶給人什麼樣的感受?

明確:山城這樣高,但作者能清楚地聽到敲打洗衣石的聲音,四周很安靜,而一聲聲的搗衣聲,在這悽清的夜晚,敲擊在空中也敲擊在詩人的心中。

小結: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爲氣也”以來,悲秋成爲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着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爲深厚。

 五、反覆誦讀,加深體會

指導學生朗讀,在反覆吟誦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反覆誦讀,加深體會,引導學生在詩歌鑑賞中注重朗讀吟誦。

 六、作業

今天我們這節課是讀《秋興八首(其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點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們就把“《秋興八首(其一)》有感”當作副標題,請大家給它一個正標題,要求能體現你對整首詩的感悟,或者說是你從這首詩中感覺出來的思想感情。請大家用散文性的語言描繪一下這首詩,字數不少於200字,同時背誦全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