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2015關於《絲綢之路》的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76W人 

  篇一

2015關於《絲綢之路》的觀後感

絲綢之路對於我們來說,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僅僅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條甬道,還是歷史長河中絢爛的一筆。那些經歷了滄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經歷風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佇立的物像,那些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如今仍然爲津津樂道的人們,似乎都在訴說這一切從未走遠。時間的車輪在此留下痕跡,而紀錄片將這些痕跡一一還原,在百轉千回且充滿感染力的背景音樂中,成爲了我們心中永恆的記憶。

  (一)那些要塞

絲綢之路以長安(今西安)爲起點,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和敦煌的古陽關西去,進入新疆後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條路線西行。北道經吐魯番、吉木薩爾、伊寧前往裏海沿岸;中道經樓蘭、焉耆、輪臺、庫車、溫宿、喀什,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地中海東岸地區;南道是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且末、民豐、和田、莎車,翻越世界屋脊,過阿姆河到伊朗,最終抵達伊斯坦布爾城,也就是昔日東羅馬帝國的首府。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而絲綢之路將其串成一線,每一顆都光芒四射,每一顆都見證了絲綢之路的歷史。 絲綢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古代詩人的重要題材。這些要塞壯麗的塞外風光,惡劣的生活條件,獨特的民俗民風都在詩句中得以體現。王之渙在《塞外》中吟誦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維《渭城曲》中留下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杜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將大雪紛飛的姿態描繪得生動形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羌笛聲,胡旋舞使蒼涼的塞外多了幾分魅力。

作爲十三個王朝古都的西安,如今仍爲交通要道。“九宮格局,軸線突出” ,優良的城市格局自古以來廣爲諸多城市競相模仿。歷史的積澱,使如今的西安依然熠熠生輝。無數遊客慕名而來,從那些歷史遺存中遙想當年。這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夢想開始的地方,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地方。看着紀錄片中時光交錯,讓人有恍如隔世之感。這座城市承載了人們太多的記憶,它見證了絲綢之路的開始,經歷了朝代的更迭,更經受了戰亂的洗禮。在這裏生活過的人們來來去去,只有這座城永遠佇立在此,任時光洗滌。 樓蘭。 樓蘭這座城如同它的名字一樣神祕而又令人遐想。如今這座城在沙土之下沉睡千年,不復存在。人們只能從一點點遺存和歷史資料中,憑弔它最初的模樣。想象着曾經生機勃勃的繁忙景象,熙熙攘攘的城鎮街市如今已被風沙所侵蝕。環境的惡化,樓蘭人的遷徙……一幅幅畫面在眼前流轉,彷彿在向人類敲響警鐘,想要永遠擁有心愛的家園,就必須從身邊的一點一滴保護起,才能使子孫後代不斷地延續下去。

  (二)那些物像

絲綢之路,是中西商貿交流的要道。而絲綢則成爲了當時中國繁榮強盛的文明象徵。高超的製作工藝使西方人歎爲觀止,人們紛紛爭相購買。絲綢之路也因此愈加繁榮。紀錄片中考古者發掘了大量的絲綢,依稀可見薄如蟬翼的絲綢上面的精美圖案,使人感嘆古人們的精巧做工。正是絲綢的傳播使絲綢之路日久彌新,聲名遠揚。 絲綢之路聞名於世的不僅有絲綢,還有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敦煌莫高窟,是絲綢之路上令人嚮往的佛教聖地。精美的壁畫,栩栩如生的彩塑都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寶貴財產,是全人類的驕傲。據說,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60華里,多少畫師幾千個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嘔心瀝血才完成了如此傑作。鑲嵌在山崖之中的莫高窟,顯示出它的壯觀氣派,人們帶着信仰前來,許下一個個心願,祈求佛祖的保佑。上千個洞窟顯示出磅礴的氣勢,莊嚴且肅穆。與周圍漫天黃沙相比,巧奪天工的建築更顯出神祕的氣息。一千多年的風雨洗禮,莫高窟看盡了世事的變化,愈加顯示出它的珍貴。然而令人稱讚的壁畫、彩塑如今遭受着種種病害,深受人們關注。因此如何修復和保護這些歷盡千年的壁畫成了目前人們最急迫的問題。紀錄片中這樣感嘆道:莫高窟一旦失去了作爲其精神象徵的壁畫,就好比一個人的思想被抽空,生命就會變得蒼白而無力。如果是這樣的話,未來的敦煌將如何回首往事?

人們常說:和田有三寶:玉石、絲綢和地毯。其中,地毯西傳而來,絲綢東傳而至,唯有玉石產於和田本地。和田玉以它羊脂般的溫潤潔白聞名於世,看着和田人沿街叫賣做玉石生意的情景,讓人感受到了和田玉市場的欣欣向榮。“君子比德於玉。”自古以來,玉在中國人心中佔有很大的份量,玉的高雅、包容、沉靜彷彿都在訴說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人們講究玉如其人。紀錄片中所描述的玉石商人阿里木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辛勤經營着自己的生意,誠信買賣,從不貪財。賺的錢中,很大一部分都用來幫助村裏的貧困人家。他的善心如同和田玉石般純潔無暇,高尚的道德比玉石更加珍貴難得。阿里木作爲和田人中的普通一員,使我們看到了如同和田玉般祥和的高尚品質。

  (三)那些人

時間的車輪在絲綢之路上碾過,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這些痕跡的主角們同樣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得不提的是那些與莫高窟息息相關的人們。王圓籙,俗稱王道士,那個發現滿洞文物,卻又將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拱手讓給別人的千古罪人。斯坦因、伯希等西方探險家於20世紀初獲取了大量藏經洞內的經卷、文書、絹畫,最令人氣憤的是,華爾納用化學膠水將洞內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壁畫剝離,留下了慘白醜陋的牆壁。他們是敦煌的強盜,以“美好” 的童話來騙取無知的王道士,赤裸裸地擄掠那些寶藏。在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有這樣一段話: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啓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裏,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恥辱。然而,在當時那樣動亂的年代,即使在京城也存在着令人揪心的畫面:圓明園的燒燬、故宮內文物被掠奪……清朝官員的無能使京城的文物分崩離析,更別提遠在幾千裏之外的敦煌。它遠遠在那裏,被當時的人們所遺忘,然而它的光芒卻被西方的探險家們所青睞。如今的我們唯有憤怒和嘆息,敦煌研究者們唯有更加努力地鑽研,保護那僅存的遺產。

與那些令人所不齒的人們相比,絲綢之路上同樣存在着那麼一羣執着着自己理想的人們。他們不畏艱險,長途跋涉,只爲心中的光。鳩摩羅什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繹了一個人的龜茲。他的博學多才令龜茲的男女老少折服,他隻身一人前來東方,輾轉到達了長安,專心翻譯浩繁的經文,同時帶來了豐富的佛學文化。可以說他是佛學文化傳播的先行者,是他促進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同樣,值得我們敬佩的還有另外一位僧人,玄奘。他從東方而來,一人一馬歷盡艱難險阻,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到達了天竺國。以他爲藍本的《西遊記》爲我們描繪出路途的艱辛。與書中不同的是,這是玄奘一個人的跋涉,難度可想而知。一個人的旅程,同樣也是強者不斷磨練的過程。沒有強大信念的人,是無法做到的。他的一生立志於佛學的研究和經文的翻譯,爲人們帶來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這也註定了他的故事將長久留在人們的心中,同經文一樣世代流傳。

絲綢之路很長,絲綢之路很寬。它像一首詩,無論朗誦多少遍,仍然韻味十足;它像一幅畫卷,無論臨摹多少遍,仍然教人讚不絕口;它像一個謎,無論猜測多少次,仍然神祕如初。十集的《新絲綢之路》紀錄片讓我們體會了絲綢之路的魅力,但仍然無法面面俱到地向我們展示它的真面目。它等待我們進一步瞭解,進一步探索,它是我們心中永恆的記憶。

  篇二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歸。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派張騫西去聯絡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同時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費爾幹納盆地)和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間)、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亞)、安息(帕提亞)、身毒(天竺)各國。司馬遷《史記·大宛傳》稱他的兩次出使爲“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開通的道路。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在我國西漢時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絲綢之路已有南北兩道。公元3世紀以前,天山以南兩道,以南道較爲繁榮。公元3世紀至5世紀,兩晉南北朝時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爲昌盛。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還有一條通往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與中西貿易

中國除出口大量絲綢之外,還輸出鐵器、鎳、貴重金屬、銅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亞、西亞直到羅馬。中國從中亞以西輸入毛織品、玻璃、寶石、瑪瑙、香料和化妝品,特別重要的是從大宛輸入汗血馬、天馬;中亞各國的葡萄、苜蓿、蠶豆、石榴、番紅花、芝麻、胡蘿蔔和黃瓜等植物,都傳到中國。從西域和伊朗傳入中國的,還有箜篌、琵琶、篳篥等樂器及繪畫、雕刻、圖案設計等技藝。安息和羅馬的毛織品、玻璃也源源東來。

  絲綢之路與中外友好

  絲綢之路開通之後,中國與中亞、西亞和南歐各地各民族友好往來綿亙不絕,日益密切。

  出使西域的張騫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爲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張騫才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國王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並幫助他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爲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爲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投筆從戎的班超

“班超少有大志,常欲效張騫立功異域,效命疆場,遂投筆從戎。”(《史後漢書·班超傳》)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善騎射,驃悍驍勇,進如鳥飛,頃刻畢至,退如煙雲,須臾消逝,每當秋高馬肥,即四下擄掠,中原一帶不堪其擾。西域一帶有五十餘小國,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禦匈奴的侵擾,就必須控制西域各國,斬斷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並奏請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王先恭而後倨,班超推斷匈奴也派使者來了。情勢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爲強。班超集中隨從36人,乘夜火燒匈奴使者的住所,殺死30餘人,燒死100餘人,鄯善國舉國震恐,首先歸漢。接着,班超馬不停蹄出使于闐、疏勒,鎮服兩國,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龜茲兩國的進攻,恢復了與漢朝中斷了65年的關係。

班超決心長期留駐西域,從公元87年起,又陸續平定了莎車等國的叛亂,擊退了大月氏王朝7萬人的進攻,保護了西域南道各國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91~94年,龜茲、姑墨、溫宿、焉耆、尉犁、危須等國先後臣服歸漢,西域大小50國全部歸屬,漢章帝封班超爲定遠侯,西域從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縱橫捭闔,使西域與內地聯爲一體,爲中華民族的基業立下了豐功偉績。

  西天取經的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誠的佛教徒,傑出的翻譯家,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著作家。貞觀三年,他深感佛說分歧,難得定論,“誓遊西方”,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經,探求答案,“以釋衆疑”。貞觀十七年,帶657部經論返歸長安,受到熱烈歡迎。唐太宗將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譯經,又在寺內專門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帶回的經典,這就是現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從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從西域南道回國,歷時17年,遊歷三十多個國家,行程五萬餘里,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記》記敘了沿途見聞,爲我們瞭解西域、中亞、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歷史情況,瞭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爲寶貴的資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歷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玄奘精通梵、漢兩種文字,其譯著準確翔實,開一代新譯風,並培養了許多翻譯精英,使盛唐的翻譯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羅(朝鮮)的佛學者還有傳承關係,在國際上亦有重大影響。

他西行取經的事蹟,在民間廣爲流傳,變成了神話,後來經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小說《西遊記》。唐僧及其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成爲家喻戶曉的文學形象。玄奘實爲我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