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絲綢之路紀錄片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76W人 

導語: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爲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紀錄片《絲綢之路》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絲綢之路紀錄片觀後感

  絲綢之路紀錄片觀後感範文【1】

以往我總覺得絲綢之路是專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似乎與這個世界無關,那是一箇中國輝煌過去的標誌,輝煌但已經是過去式,這條路也早已不存在,如此想是不是有些唯心主義?

每每想起絲綢之路,我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長長的一條綢帶,飄動着綿延至遠方的地平線,商隊的身影在綢帶的幻影中若隱若現……浪漫而恢弘的遐想,而現實並非如此,這條商道上,除了商隊,還有軍隊,除了貿易,還有戰爭,除了財富還有鮮血……

NHK製作的記錄片,我看過好幾部了,最大的特點的就是煽情,尤其擅長應用音樂,這和國內製作的過於嚴肅或冷清的紀錄片是完全不同的。這次的新絲綢之路,選取了比較嶄新的視野,沿着古絲綢之路,去探訪沿途的國家近代發生的變化與現狀,雖然如此,也總會牽扯到歷史因素,爲了強調過去與現在,當畫面進入敘述歷史部分的時候,會呈現朦朧的金黃色,很有渲染力。

  絲綢之路紀錄片觀後感範文【2】

完整看過《新絲綢之路》後,留下的印象只有兩個字:震撼,嚮往於考古探索的神祕,頓悟於歷史的閃存,更震撼於文明的永恆。

絲綢之路開創於東方國人,但近代的開啓卻源自於西方人。“絲綢之路”命名是西方人--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使用“絲綢之路”一詞,代替了曾經出現過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稱。重新“發現”絲綢之路也是一批西方探險家,在自然環境和客觀條件都非常惡劣的情況下開始了最早的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

看完第一集《生與死的樓蘭》後,留給我的是一種複雜的情感。看到這麼多國家的珍貴文物流失國外,無不爲之扼腕唏噓。。。。。。然而,我又想,或許,沒有他們這些西方學者探險家的發掘,絲路文明依然埋藏在漫漫黃沙之下,人類文明的交融將會缺失珍貴的印證。

在貝格曼“死者的殿堂”記錄中,我們感受到四千年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讓我們有幸一睹小河公主的芳容。4000多年前的歐羅巴人是如何來到東方,並在羅布泊繁衍生息?又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再次消失或者遷徙,只留下用生牛皮包裹的'小河船棺。或許,現在新疆唯一的白種人--塔吉克人就是小河人的後裔,或許這僅僅是一個聯想,是留給後人的一個難解的謎。然而,正是在這個小河船棺中發現的小河人身邊的羊毛編織小簍中,我們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麥粒,這至少見證了4000年前,就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

不論樓蘭王國的生還是死,不論小河人遷移或消亡,東西方文明的見證在延續,帶給我的是對絲綢之路的重新認識,或許從此,絲綢之路將成爲我心中永恆的記憶。

  絲綢之路紀錄片觀後感範文【3】

絲綢之路對於我們來說,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僅僅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條甬道,還是歷史長河中絢爛的一筆。那些經歷了滄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經歷風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佇立的物像,那些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如今仍然爲津津樂道的人們,似乎都在訴說這一切從未走遠。時間的車輪在此留下痕跡,而紀錄片將這些痕跡一一還原,在百轉千回且充滿感染力的背景音樂中,成爲了我們心中永恆的記憶。

絲綢之路以長安(今西安)爲起點,經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和敦煌的古陽關西去,進入新疆後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條路線西行。北道經吐魯番、吉木薩爾、伊寧前往裏海沿岸;中道經樓蘭、焉耆、輪臺、庫車、溫宿、喀什,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地中海東岸地區;南道是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且末、民豐、和田、莎車,翻越世界屋脊,過阿姆河到伊朗,最終抵達伊斯坦布爾城,也就是昔日東羅馬帝國的首府。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而絲綢之路將其串成一線,每一顆都光芒四射,每一顆都見證了絲綢之路的歷史。

絲綢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古代詩人的重要題材。這些要塞壯麗的塞外風光,惡劣的生活條件,獨特的民俗民風都在詩句中得以體現。王之渙在《塞外》中吟誦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維《渭城曲》中留下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杜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將大雪紛飛的姿態描繪得生動形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羌笛聲,胡旋舞使蒼涼的塞外多了幾分魅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