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天涯何處是歸途散文

本文已影響 3.5W人 

對於喜歡翻故紙堆翻歷史陳跡的我來說,歐洲史卻始終如連不成線的點、穿不成串的珠,有故事有趣味卻又沒有系統。我於歐洲的瞭解始於兩本書《傲慢與偏見》和《呼嘯山莊》,後來又有了一大堆各個歷史時期的閱讀。

天涯何處是歸途散文

有人說,心靈和身體總得有一個在路上,假期無事,既然出不得,就看看別人的遊記也好啊。翻開舊年未曾看完的一本《行者無疆》,打算再次領略遙遠國度文物風致人情故事。又想起朋友圈裏菩提雲姐姐旅居海外多有美片,也就拿來主義,先用來美化美化我的美篇吧。

話說餘老師這趟起於世紀之交的旅行,承載了太多的任務,帶了太多隊友,從南歐起,經中歐西歐至北歐,把沿途國家大致走完說完。

歐洲在很多人心目中,既有古典美又具現代化,好像人家生來即如此。尤其近代中國的落後,使得百年間的很多人始終彎着腰順着眉,並以爲常態。

我沒去過,所有的感受均來自書刊影媒,可能受最初的閱讀的`影響,總感覺那裏潮溼陰鬱,安靜閒適,有造作的貴族,有爲生存掙扎的小人物。總在腦海裏浮現的是大家可能都不記得的一個人物,苔絲姑娘的父親,一個沒落到只隱約記得名號的所謂貴族(電影中的形象更爲深刻)。似乎那就是歐洲的一個概念化縮影。

但其實我錯了,沒有哪個形象可以概念化程式化地代表歷史,歷史總是多面的,歷史總是由人書寫的。歐洲的故事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攻訐爭戰,相互撻閥,爭鬥的間隙裏,文明的火種並未止息,一波波思想者,把他們的文明從古羅馬傳遞到今天,經歷了黑暗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以後,近代工業革命又把這一羣被逼到海上發展的海盜們推上了歷史新高度,真真是“捲土重來未可知”啊!一千多年前的人不會知道,有一天,從歐洲生髮的一切文明和條規會成爲今天的所謂普世價值,會成爲地球上大多數人判斷事物的標準。

餘老師的遊記文筆流暢,沿途風情掌故娓娓道來,穿插一些思考和對比。從散文遊記的角度看,很好。但我卻覺得有些美中不足,一是,也許這一次的出遊是爲了製作電視片,主要內容都會在電視片中展示,而文字不過是對主體內容的補充,因而顯得很單薄,很倉促。二是,餘老師身爲江南才子,雖然文藝範很足,但總是杏花春雨江南式的優柔,總感覺文縐縐娘氣太重,少了縱橫讀史應有的豪邁和北方較高緯度地區的人們與苦寒爭鬥的勇毅和率性,其實歐洲的歷史上從來就不缺少強人和強人文化。三是餘老師的腰有些彎,用膜拜的眼光看待事物,怎麼可能還能有百年公知們孜孜以求的德賽二先生的客觀公正?比如說他絕不會想到,在他成書後的十餘年,被他預言不可能的中國航天就已經成功地在太空遨遊。比如他認爲棄城出逃放棄抵抗是對文明 進步的一種助推,但亡國滅種的關頭,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又怎麼不是一種壯烈一種進步?棄城的摩爾人君主成全的是西班牙人的文明,如今哪裏還有摩爾人的故鄉?被同化了的琉球哪裏還有自己的文明?對餘老師如此觀點我實在不願意苟同。

順便說一句,我在前文跟人談讀書方法時還少了一樣特別重要的方法,就是延伸閱讀,手機太方便了,完全可以隨時查閱書中不明白的歷史典故,對於閱讀這本書特別有幫助,可以解決我對很多事情的無知,比如《尤利西斯》和摩爾人。

歐洲之所以美,在我看來,就是他不加掩飾的坦誠,隨便後人怎樣評說,他就在那裏,挪威海盜也罷,與摩爾人的互相拉鋸也罷,宗教裁判也罷,強取豪奪也罷,過去了的,就那樣吧,不用文過飾非,不用閉目塞聽掩耳盜鈴,這其實才是他們浸入骨髓的自信,最值得我們尊敬的部分。不像有的國有的族,不是不肯正視歷史,便是還在做矇昧時代的清秋大夢。

想起昨日看詩詞大會,蒙曼老師說到納蘭詞,“風一更,雪一更,聒破心鄉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從什麼時候起,滿人不再把關外風雪當做故鄉,而是把京城春雨看做理所當然的故鄉意象?在全球一體化越來越快的今天?哪裏纔是故鄉?是祖輩出生的地方?是自己生長的地方?

天涯何處是歸途?可是沒有天涯哪有故鄉?還是上路吧,在天涯和故鄉,哪裏有你牽掛的人和事,哪裏就是歸途。

就像蘇末說的:一枝春天在手,打馬江南,我與蜂蝶,狹路相逢!

率性不正是遊歷人生的最好行囊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