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六年級作文

有關六年級包糉子作文4篇

本文已影響 3.07W人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六年級包糉子作文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六年級包糉子作文4篇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1

我喜歡吃那香噴噴的糉子,但是我從來就沒有學包糉子。今天我們就向老師來學習學包糉子。我的心裏又是緊張又是激動。

我們上樓,站在桌旁,那是我的心像揣了一隻小兔子上蹦下跳。不只是激動還是緊張。這時老師來了,只見她嫺熟地拿起三片糉葉,用兩個拇指向裏一卷,像漏斗一樣。在裝上米,再把棕子往上一蓋,接着插上一根糉葉……我看着老師那麼熟,心想:應該沒那麼難,但當我包時,糉子就像調皮的小孩不聽使喚,把米撒到了我的臉上。幸虧老師幫我制服了它。到了最後一步繫繩子,我覺得這是小意思,可它當我扣繩子時就當糉葉是滑滑梯,總往下滑,我氣極敗壞的對繩子說:“你學乖點,不然你就慘了!”

它好像聽懂了我的話,一個糉子大功告成。接着我又包了6個糉子,這下容易多了。

一回家我把糉子煮了,想:先把3個糉子給爺爺奶奶,再把2個給爸爸媽媽,自已留1個。爺爺奶奶誇我是個孝順的好孩子。

在這次活動中,我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的真正的含義了!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2

星期天就是端午節了,所以星期五我們舉行了一場包糉子比賽。我們準備第一節課包糉子,第二節課寫糉子,第三節課嘗糉子。

開始包糉子了。大家都熟練地拿起一張糉子葉,我也不例外。我先把糉葉捲成一個筒(筒底下要是尖的,不能漏),然後開始填米。開始還一切順利,可到了蓋糉葉這一步我就怎麼也包不好了,不是一個扁扁的三角形;就是蓋上後漏米。同學們都說我們這一組是“一點就通”,可沒人“點”,可我覺得我是“百點不通”啊!奶奶在家教了我好多次了,可我還是一點不會。最後,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終於包出了第一個糉子,這個糉子該尖的地方不尖,該圓的地方不圓,真不成樣子,不過我還是很重視它,把它放進了我的.小盆裏。

開始寫糉子了。所謂寫糉子,就是包糉子的過程結合自己的感想寫一篇作文。我雖然包得不好,可寫起來是“下筆如有神”。我寫了一行又一行,很快交了上去。老師問:“怎麼這麼快?肯定沒好好寫。”我打趣地說:“我這是速成作文,保證質量!”

終於開始我們最喜歡環節:嘗糉子了!老師把煮好的糉子發給我們,我們吃得津津有味。雖然這些糉子不如家裏包的好吃,不過在我們心中,各種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它—一個自己包的糉子,因爲那是我們全心全意包出來的!

通過這次活動,我對“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理解更深了,我還明白了:任何事都不能一味地去做。就像包糉子,這樣包不行,再換一種方法包。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3

星期六下午,陽光明媚,小羅來找我玩耍。可我們一時間竟然怎麼也想不到該玩點什麼。猶豫不決的時候,我突然腦子裏一亮,對了,不如我們就用乾枯的樹葉包“糉子”吧!

我們很快來到了家門口的幾棵大樹下,首先進行分工,由小羅負責摘樹葉,而我則負責摘一些“糉子”裏面包的東西。開始包“糉子”了,因爲小羅不會,所以由我來教她。我們好像就是一面鏡子,動作一模一樣,我先拿一片樹葉,往裏面放一些小花、小草,然後把樹葉輕輕地折一下,樹葉很快就變成了正方形。再用剪刀的一頭把樹葉扎一個小洞,把葉柄放進小洞裏,像縫衣服一樣,之後再從下面拿出來,小心翼翼地往上面倒一些亮亮的粉,樹葉糉子就大功告成了。

小羅看見我的“糉子”做好了,非常羨慕,便用她那可愛的眼神看着我,我自豪地對小羅說:“來,我教你吧!”經過我的不斷努力,終於把小羅教會了。看着小羅滿臉微笑欣賞着自己的勞動成果,無比的高興的樣子,我自己心裏也像吃了蜜一樣的甜。

之後,我們又做了十幾個,做的一個比一個好,一個比一個精緻。我們這也算是在幫助那棵大樹了吧!既幫助大樹把枯葉除去,又給自己增加了很多樂趣,這可真是無比神奇的樹葉啊!

六年級包糉子作文 篇4

“未食五月糉,寒衣不敢送”這句民諺告訴我們五月初五以後,天氣漸熱,纔可以放起厚衣服。這句諺語也讓我想起我們這個星期一,作文老師爲了讓我們更加深入瞭解端午節,舉行了社會綜合實踐了——“包糉子活動”。

陳老師跟我們講述了許多關於端午節的知識和習俗。比如:端午節的名稱有20多個: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女兒節、浴蘭節等。據說五月初五那天,愛國詩人屈原抱石跳汨羅江自殺,百姓們爲了魚蝦不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煮熟的米飯糰、雞蛋、鴨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現在我們端午節包糉子的習俗。

還有古時候人們認爲在五月初五毒——蛇、蜈蚣、蠍子、蟾蜍和壁虎等有毒的動物出來咬人。於是家家喝雄黃酒,門口插艾草,菖蒲來驅趕妖魔,毒物等。人們還迷信地認爲那天是“惡日”,生出來的小孩不能養活。否則男孩長大害父親,女孩長大害母親。那天還不能蓋房子,否則家裏人都成禿子等。

陳老師繪聲繪色地講完這些傳說之後,就教我們包糉子。

只見老師把糉葉的圓頭往裏一卷,呈現出一個沙漏的模樣,把糯米放到裏面裝滿後,便用糉葉尖頭部分蓋住,最後用繩子繞緊打一個結,就這樣一個糉子很輕鬆地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糉葉,照老師的樣子,把米裝進去。可不料,糉葉竟被我給捏爛了,我只好把米倒掉,重新再做一個。我又拿起了一片糉葉,與之前相比我小心多了。我把米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正準備扎繩子,糉子竟散了。我不由一股怒氣涌上心頭,乾脆扔下糉葉,坐在椅子上看她們包。這時,我看到我旁邊的女孩也是不停地失敗,但卻沒有像我一樣不包了,她一直還在努力地包着。我開始問自己:“爲什麼你不能像她那樣,堅持不懈?爲什麼非要放棄?爲什麼……”我又拿起糉葉,雖然還是失敗,但我沒有放棄,一次又一次地嘗試着!真是“工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終於包好了一個,我心裏高興的比吃蜜還甜!

後來,陳老師又讓我們記住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她說,這些是我們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之根。

整個下午,我雖然只包了一個糉子,但我深切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中往往包涵了太多太多失敗的苦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