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高考作文

精選高考語文作文錦集6篇

本文已影響 2.81W人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語文作文6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高考語文作文錦集6篇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對於語文高考的作文一項,數年來皆爲輿論之焦點。蓋因應試教育體系之下,因循刻板題海之中,唯此一項可成爲學生自由發揮,展現文才之地,作文滿分者似可比舊時狀元及第,嘿嘿,名倚文章著,得失萬口評,故而媒體也是很樂於跟進炒作的。然而滿分作文卻往往不能服衆,至少難以服我。在浮躁的文教領域,目迷五色之際,大概人人都很容易看朱成碧。

憶及當年某人的詩詞,某段時間常被譽爲超羣絕倫,甚至有稱連李杜都望其塵而莫及的。在我個人看來,其詩詞只能說部分詩詞確有境界,兩三首可稱善,但單從文學角度看並非超一流佳作,至於詩詞超越李杜之評價則有點非愚則誣。那爲何有此一說?除個人崇拜等政治因素而外,還有民衆普遍傳統文學素養低下的原因在內,包括一些論者,未必真的十分深通古典文學與詩詞。在所謂破舊立新之際,滿眼看慣標語口號體文學之人,乍見如此依格入律之古體文字,驚爲天文,評個滿分也是可以理解的。

沒見識過獅子老虎就大吹藏獒法螺的類似現象,高考作文評分裏也有。無論當年高考的《赤兔之死》,還是如今高考出現的古體長詩,就文論文,若認真地從專門古典文學水平的角度衡量,只能算聊充一格,其中不乏語言粗糙、字詞失當、邏輯不明、文白雜糅、堆砌陳句、體格不純之處,至少在我這個攻英語專業、並未中文出身的非專業人士看來,這些文字並未達到如何佳作之地步,細究起來,得滿分者何故?主考官自身水平和學養不足當然首當其衝。很多主考人員,其古體詩文寫作水平如何?能否準確地爲這類文章鑑定評分?是否存在未見北海而望河興嘆之嫌?

鉤深致遠,問題還有——高考作爲中國教育中選拔應試體系的犖犖大端,千軍萬馬搶過橋,其弊早爲人所盡知。而要使這個龐大體系在不倒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顯得合理、有吸引力,那麼除了數理方面只能看分數這個硬指標外,高考作文一項大可成爲所謂素質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等熱點聚焦所在。各地若作文滿分之學子,即可成爲當地教育之招幌,好像就可以凸顯地方人文之盛一般。

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高考評分中如此地看重出奇出怪附庸風雅,能寫上幾句皮殼似模似樣的古詩文便是滿分,長此以往,以偏門投機者必然趨之若鶩,阿其所好,以至於如今又有描摹金文甲骨,敷衍成文以求一逞的應考者,完全偏離了語文作文考試之宗旨。那些真正語文學得精到紮實、通觀古今,博覽羣書之輩,其慣常作文未必喜作驚豔體、驚人語,是否就難有慧眼識珠?這些學子沒有寫古詩古文,也許乃是出於慎對考試,不敢弄險的緣故,但我絕對相信其中有不少學子有能力寫出無論內容、思想還是文采、格律都遠勝《赤兔之死》和今年長詩水平的古詩文來。

美國如Ivy聯盟的某些名校,若求攻讀文學方向者,其選拔考試也中有personal essay一項,千變萬化也必看其是否通曉英國傳統歷史與文學—文藝復興—20世紀當代文學之方方面面,文字運用是否熟練準確,理據是否充分,思維是否有邏輯,評分中諸多方面不可偏廢,絕非譁衆即可取寵,針對考試包裝個漂亮甚至完美的形式是沒用的。

最後對於高考作文評分,說說我的兩個觀點:

一,語文高考作文評分應重視語言文字之本身,不可完全視同科舉之策論。前幾日滬上有語文高級教師呼籲給有錯別字但題材獨到之作文滿分,竊以爲不可:醇乎醇者和大醇小疵之間畢竟有別。作文立意獨到當然好,問題是語文學科的作文考察,豈能將文字書寫正誤的標準一朝譭棄?不給滿分給個高分又何礙?關鍵是語文考試不同於科舉考試的策論,皇帝就當時政、農事、民風等出題,由考生對答對策,以此選官,重視的是論說有見解,見解獨到。而語文考試考的就是語文,那些語文能力真正出色的,未必觀點獨特,對他們也應該公平一些。

二,語文高考作文評分不應以是否吸引眼球論高下。哪怕學生的作文套路就是看慣了的起承轉合,也不能就此認定便是平庸。高考作文評分應更重視那些文筆紮實、言之有物、語言純熟、錘字煉句,將文字與思想駕馭得心應手之作。優秀的作文未必語出驚人,談言微中亦可加人一等;未必鋒芒畢露,含英咀華亦可動人肺腑;未必標新立異,鞭辟入裏亦可操得左券;未必題材出奇,文筆老練亦可佛眼相看;未必搞怪立異,獨具文風亦可各擅勝場;未必徹底文言,善援古典亦可稍勝一籌。這樣去選拔,纔是語文考作文之初衷。

說到底,我們的語文高考評分還是要重視學生評價語言文字、寫作能力的本身,切不可搞成單純的“眼球”評分,鼓勵爲出奇制勝而投機。明年如若再度遇上氣勢逼人、外表炫目、貌似“可比甚至可超李杜”的詩文,評分的考官們似可表現得更加專業一點,再勿輕與滿分。

或者實在要顯“人文之盛”的話,高考可單開闢一項古詩文賦寫作項目,一視同仁,人人皆寫,方見真章。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花一生,追求值得追求的。

現代主義畫派大師畢加索,兒時的畫作便可和大家拉斐爾相較,但他卻花一生追求兒童個性畫法;

傑出的考古學家,用盡一生去解釋孫子輕易辨別的希臘文字。

這些別人看來頭腦發熱的傻瓜行爲,他們做,因爲他們熱愛。

畢加索熱愛繪畫,如果他像拉斐爾一般畫聖像,驚世之作《格爾尼卡》又怎麼誕生?朗朗熱愛鋼琴,如果他與很多小孩一般考個十級就結束,世界琴壇又怎會有位中國大師?姚貝娜熱愛音樂,如果她僅侷限於唱軍旅歌曲,又怎會有春晚上一首《天耀中華》的驚豔?

因爲熱愛,所以追求。

因爲熱愛,所以執着追求。

畢加索渴望像孩子那般自由作畫,考古學家辨別銅鏡文字。窮盡他們的一生,那是因爲,追求就要執着。

水滴石穿,可鏤金石向來是執着者的目標。

以《如給我三天光明》而聞名的海倫凱勒,她撫摸盲文而長滿繭子的雙手,是她對愛的執着追求。

歷史大作《史記》的作者司馬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年代,忍受宮刑還依舊苟活寫書,那身體的破缺,意志的堅定,是他對愛的追求。

國際性文學獎“節杖獎”的得主牛漢,在遭受無數苦難之後,依舊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那些詩歌和散文,是他對愛的追求。

看看如今這社會吧,喧囂繁雜,人們在追趕快節奏生活的同時,忘記了去鍥而不捨地做一件事,想找到窮盡一生追求某物的人,太難太難。

甚至連青少年的追星也變換多端。前一秒愛他愛的死去活來,下一秒又被另一個他吸引眼球。

寫到這裏,環顧四周,多少奮筆疾書的學子,也許最終的功成名就不是所有人一生的目標,但我們不願或甘心用了十幾年去追求它。

你不用爲畢加索感嘆,爲老考古學家擔心,我相信,哪怕在他們生命的最後一秒,心中所有的不是恐懼而是滿意。

我也一樣,一直喜歡和執著着自己認爲的對的人和事。

迷惘的孩子,擡頭看看天吧,細細冥想:什麼是你嚮往的,什麼是你願意窮己一生追求的。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我有一輛跟隨我十多年的自行車,一直不捨得丟。爲什麼?因爲它是我第一個月的薪水所買。

第一份薪水,發在九五年的十月,三百六十元,剛好夠買一輛優惠價自行車。於是,我自個兒到商場,懷揣三百六十元,一翻挑挑揀揀,一輛24寸彎槓、帶車簍、深藍色的自行車就被我騎回宿舍了。一路鈴聲脆響,感覺自己也拔高了許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很拉風。

騎一陣子後,發現這車還是有許多毛病的,毛病之一就是後座不牢固,帶個人就晃盪。儘管這樣,我還是敝帚自珍。上班時,一定要交給看車的老太太,囑託她好生看管,下班,一定要把它扛回自己的租住屋。一個小姑娘,每天在樓道上扛車,那該是多麼地慘不忍睹啊,可是我樂意!

而且,我還騎着我心愛的自行車,多次往返工作單位和家裏,那可是相距四十里的“長途”。而我踩着我的“小毛驢”一路飛跑,絲毫不覺得費力。到家,吃碗媽媽燒的熱湯飯,稍事休息,就開始擦洗我的自行車。擦得“傻亮傻亮”,第二天,再一路蹬回我的工作地。

就這樣,來來回回,自行車陪伴我從老家走向新家、從姑娘嫁爲人婦、從女兒變成母親……

還記得我籌備結婚,父親陪我上街買了一隻拉桿箱。自行車不能帶人,父親讓我帶上皮箱先走。我把拉桿箱架在龍頭上,上車後龍頭拐不了彎,“吧唧”,摔了一跤,起來,趕緊查看拉桿箱——此時,自行車已退變爲必要卻不重要的什物了,而我的工資已經接近一千元。

後來,我要搬新家、要照顧女兒、要參加學習班……自行車跟着我風裏來雨裏去,該生鏽的地方生了鏽、該散架的地方正在散架、該不響的地方也開始響了……大街上摩托車滿街溜,我們的工資也漲到兩千元。

又過幾年,我換了城市,自行車已經破舊不堪,坐墊換了破,破了換。每次換坐墊都有人笑:“哎喲喂,這麼破的自行車早該賣廢鐵啦!”此時,我的工資漲到三四千,而我們家也買了汽車代步。自行車我還是沒丟,因爲那是我第一個月工資,是我青春的見證。

前兩天,一直放在樓道口的自行車突然不見了。我遍尋不見。先生笑:“頂多二十元!”而我有些悵然,我的第一份工資就這樣銷聲匿跡。

現在出行,交通工具相當發達了,不嫌麻煩自己開汽車,嫌麻煩乘公交、BRT、滴滴快車……如果想念自行車,可以刷卡騎公共自行車,估計摩拜單車也會很快來到我的城市,而我,爲了管理身體,一般選擇用腳丈量這座城市的變遷、感受時代的脈動。

我的第一輛自行車已經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並且終會在我的記憶中走遠——時光一去不復返,生活總是一直向前!

高考語文作文 篇4

平時寫東西時要形成自己的套路,考試時最好不要臨時去玩新花樣,平時這樣的開頭也許已經寫了一萬次,心裏擔心這樣是不是有新意,不要猶豫,平時怎麼寫就怎麼寫,對你來說,有沒有新意是沒有意義的,對閱卷老師有新意纔算是有新意。文章的開頭就一定要激起閱卷老師的興趣,把所有你慣用的吸引人的句子全都用上吧,千萬不要吝嗇,要讓老師一你的“佩服”油然而生。

  鳳頭一:(情感取勝)一中心詞二記敘的格式

  【大師風範】

我們這些人,對清代總有一種複雜的情感阻隔。記得很小的時候,歷史老師講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時眼含淚花,這是清代的開始;而講到“火燒圓明園”、“戊戌變法”時又有淚花了,這是清代的尾聲。年邁的老師一哭,孩子們也跟着哭,清代歷史,是小學中惟一用眼淚浸潤的課程。從小種下的怨恨,很難化解得開。

(餘秋雨《一個王朝的背影》)

  【點評大師】

開頭以個人經驗引出主題的闡述,讓宏大的歷史有了個人情感的引入點,感情上更爲生動。這段文字裏面重要的關鍵詞是“阻隔”、“化解”,我們寫作文時,這些詞請一定要用上,這也是餘秋雨文章顯出獨特的地方,這些詞讓人有陌生感,陌生感又產生了新鮮感,但這種陌生感是有度的,放在文章中又能夠讓人較快地理解。大家平時閱讀文章時,要注意收集這些詞,這是提升整篇文章優雅品位非常重要的地方,也是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

  【萬能模式】

我們這些人,對……總有一種複雜的情感阻隔。記得很小的時候,……老師講到……時……,……年邁的老師……,孩子們也跟着……,……從小種下的……,很難化解得開。

  【模仿實例】

我們這些人,對過年總有一種複雜的情感阻隔。記得很小的時候,語文老師講到“年關難過”、“盼着有肉吃”時感慨萬千,年邁的老師一感慨,孩子們也跟着感慨,儘管這種感慨帶着疑惑,但從小種下的情感,很難化解得開。

  鳳頭二:(情境創設)一中心詞二記敘的格式

  【大師風範】

1965年的時候,一個孩子開始了對黑夜不可名狀的恐懼(劈空而來,無緣無故而來)。我回想起了那個細雨飄揚的夜晚,當時我已經睡了,我是那麼的小巧,就像玩具似的被放在牀上。屋檐滴水所顯示的,是寂靜的存在,我的逐漸入睡,是對雨中水滴的逐漸遺忘。應該是在這時候,在我安全而又平靜地進入睡眠時,彷彿呈現了一條幽靜的道路,樹木和草叢依次閃開。一個女人哭泣般的呼喊聲從遠處傳來,嘶啞的聲音在當初寂靜無比的黑夜裏突然響起,使我此刻回想中的童年顫抖不已。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

  【點評大師】

冷靜的語調,優美而精緻的敘事語言,極富感染力。請注意文章中的四字結構短語,如“不可名狀”、“細雨飄揚”、“逐漸入睡”、“逐漸遺忘”、“依次閃開”、“寂靜無比”、“顫抖不已”等等,四字結構短語讓文章有一種閱讀的節奏感,大家平時寫東西時,請加入四字結構短語,運用好的話,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豬肚一:來點對照

  【大師風範】

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爲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爲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人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爲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於是就有一個最令人絕望的結論等在這裏: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那麼,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裏呢?

設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領我們去找到救贖之路,難道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和悟性嗎?

我常以爲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爲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爲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爲是衆生度化了佛祖。 (史鐵生《我與地壇·人生的苦難》)

  【點評大師】

這段文字充滿了受難意識,對生命的存在有着自身獨特而尖銳的體悟。對照兩類不同的事物,在對照中得出感悟。文章的關鍵用詞有“不堪說”“諸多”“休論”“設若”“造就”“舉出”“襯照”“度化”等等。用詞是體現出文章細節的關鍵,細節也是文章優劣的區分之處。文章用詞,要多一些“酒味”,少一些“白開水”。像上面這些詞,與大師相比,大家用的可能是“說不出來”“很多”“不要要說”“假如”等等,這就是你和大師的差別。大家注意到,這些用詞帶有古白話的味道,適當地運用,能讓文章體現出一種古雅,增添美感。

  【萬能模式】

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世上爲何有高考這回事,你也可以爲高考而奮鬥,併爲此享有成就與自豪,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平靜下來了:假如沒有了高考,什麼將成爲評判我們入學的標準?要是沒了那種由高考而生的奮鬥,成功的喜悅又如何而來呢?要是沒了高考的競爭,我們又如何會有不斷進步的緊迫?

於是就有一個最令人疑惑的結論等在這裏:由誰去充任那些奮鬥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這高考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意志的堅定與否,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就高考而言,休論廢除。

那麼,正確對待高考的認識之路在哪裏呢?

設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領我們去找到正確的高考之路,難道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和悟性嗎?

我常以爲是一個人的懶惰造就了另一個人的勤奮。我常以爲是一個人的隨意舉出了另一個人的踏實。我常以爲是一個人的鬆垮襯照了另一個人的堅持。我常以爲是一個人的放棄度化了另一個人的成功。

  豬肚二:來點煽情

  【大師風範】

窗外是茅舍、田野,不遠處便是連綿的羣山。於是,童年的歲月便是無窮無盡的對山的遐想。跨山有一條隱隱約約的路,常見農夫挑着柴擔在那裏蠕動。山那邊是什麼呢?是集市?是大海?是廟臺?是戲臺?是神仙和鬼怪的所在?我到今天還沒有到山那邊去過,我不會去,去了就會破碎了整整一個童年。我只是記住了山脊的每一個起伏,如果讓我閉上眼睛隨意畫一條曲線,畫出的很可能是這條山脊起伏線。這對我,是生命的第一曲線。 (餘秋雨《老屋窗口》)

  【點評大師】

餘秋雨的行文經常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大範圍轉移。比如上文中,從窗口到遠處的羣山,從眼前的世界到遙遠的童年,時空的激盪帶來人內心感情的大激盪。需要記住的詞是“所在”,這在餘秋雨的散文裏經常出現,是一個能提升作文檔次的詞。

  【萬能模式】

門外是田園、草地,不遠處便是蜿蜒的河流。於是,童年的歲月便是無窮無盡的對河水的遐想。河的那邊是什麼呢?是城市?是大海?是農田?是工廠?是龍王和蝦兵的所在?我到今天還沒有到河的那邊去過,我不會去,去了就會破碎掉了整整一個童年。我只是記住了河流的每一處曲線,如果讓我閉上眼睛隨意畫一條曲線,畫出的很可能是這條河的曲線。這對我,是生命的第一曲線。

  豬肚三:來點細膩

  【大師風範】

上海每一條弄堂裏,都有着這樣是非的空氣。西區高尚的公寓弄堂裏,這空氣也是高朗的,比較爽身,比較明澈,就像秋日的天,天高雲淡的;再下來些的新式弄堂裏,這空氣便要混濁一些,也要波動一些,就像風一樣,吹來吹去;更低一籌的石窟門老式弄堂裏的是非空氣,就又不是風了,而是回潮天裏的水汽,四處可見污跡的;到了棚戶的老弄,就是大霧天裏的霧,不是霧開日出的霧,而濃霧作雨的霧,瀰瀰漫漫,五步開外就不見人的。但無論哪一種弄堂,這空氣都是滲透的,無處不在。它們可說是上海弄堂的精神性質的東西。上海的弄堂如果能夠說話,說出來的就一定是流言。它們是上海弄堂的思想,晝裏夜裏都在傳播。上海弄堂如果有夢的話,那夢,也就是流言。

(王安憶《長恨歌》)

  【點評大師】

王安憶的文字極其細膩,且有女性的柔和溶入其中,這種柔和的語調不僅可以表達“柔和”,同樣可以表達“堅硬”。體現這種“柔和”之處的重要一點在語句結尾那個“的”字上。如“高朗的”、“天高雲淡的”、“四處可見污跡的”、“五步開外就不見人的”、“這空氣都是滲透的”等等。這個“的”字就像是緩衝的海綿,將表達的語速控制住了。女孩子寫文章時可以多學學這一點。

  【萬能模式】

學校的每一個教室裏,都有着這樣緊張的空氣。東邊的學生宿舍裏,這空氣也是緊張的,比較壓抑,比較鬱悶,就像落雨前的天空,烏雲密佈的;再下來些的食堂裏,這空氣也是緊張一些,再緊張一些,就像風一樣,提着碗筷的同學倏忽來去;更低一籌的廁所裏依然是緊張,大家在這時依然要翻上幾頁書。但無論哪一種處所,這空氣都是滲透的,無處不在。它們可說是學校空間裏最本質的東西。高三的校園如果能夠說話,說出來的就一定是緊張。它們是學校空間的思想,晝裏夜裏都在傳播。高三校園如果有夢的話,那夢,也就是緊張。

豬肚四:來點思辯

  【大師風範】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佔有,所以纔會有佔有慾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周國平)

  【萬能模式】

一位師兄說:“高考有兩大遺憾,一是沒有得到了你想得到的大學但得到了你想得到的專業,另一是得到了你想得到的大學卻沒有得到你想得到的專業。”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是不滿足,所以纔會有大學和專業未能兼得的遺憾。如果把立足點放在是否落榜上,以樂觀一些的眼光看高考,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高考有兩大幸運,一是沒有得到了你想得到的大學但得到了你想得到的專業,另一是沒有得到了你想得到的專業卻得到了你想得到的大學。

豬肚五:來點儒雅

  【大師風範】

但更多時間,我用來幻想,而且回憶,回憶在有一個島上做過的有意義和無意義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半夜以後。有些事情,恨過的,再恨一次;曾經戀過的,再戀一次;有些無聊,甚至再無聊一次。一切都離我很久,很遠。我不知道,我的寂寞應該以時間或空間爲半徑。就這樣,我獨自坐到午夜以後,看窗外的夜比聖經舊約更黑,萬籟俱死之中,聽兩頰的鬍髭無賴地長着,應和着腕錶巡迴的秒針。

(余光中《望鄉的牧神》)

  【點評大師】

文字中透露出學者的儒氣和雅氣,這是作者獨特的精緻表達。這段文字中隨意選用的比喻是很獨特的——“看窗外的夜比聖經舊約更黑”——比喻的獨特性來自你身邊的環境,還是那句話,喻體的選取要來自於你所熟悉的生活經驗。比如你身處校園,你就可以說“看窗外的夜比墨水更黑”。

  【萬能模式】

但更多時間,我用來幻想,而且回憶,回憶這一年來做過的有意義和無意義的事情,一直到半夜,半夜以後。有些題目,做過的,再做一次;有些書,背過的,再背一次;曾盼望過的,再盼望一次。一切都離我很短,很近。我不知道,我的思想應該以時間或空間爲半徑。就這樣,我躺在熄燈鈴響後的宿舍牀上,看窗外的夜比墨水更黑,萬籟俱寂之中,聽一顆不甘落後的心跳動着,應和着鬧鐘巡迴的秒針。

高考語文作文 篇5

在“萬衆創新”的大時代背景下,創新使個人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使國家獲得更強勁的發展動力。因此,時下許多人秉持着這樣一種理念——拒絕平庸。平庸,意味着“無英華可以自見,無名譽可以震俗”。而拒絕平庸,則是摒棄尋常,追求新異,這正如某時尚服裝品牌的廣告語:不走尋常路。一句拒絕平庸,道出了當下世人創新的渴望。然而,創新並不意味着一味的標新立異,創新更離不開個性的彰顯。

先前有人認爲,“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在他們看來,因爲有創新性的思維方能侃侃而談;後又有人反其道而言之,“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在這些人眼裏,正是因爲有創新性思維,所以才點到爲止,反而只有“半瓶子水”的.人才會搜腸刮肚進行創新。在人人都在熱衷於推陳出新的時代,創新的潮流似乎掩蓋了曾經純粹的自我——個性。彰顯個性,做純粹的自己,這個時代不僅需要創新,也需要個性。倘若所有人奔波在創新的路途上,所有人都渴望標新立異,那這個時代並不會因此而多姿多彩,反而會呈現出“僞創新”的境地。因爲所有人只想着如何去鶴立雞羣,不惜代價標榜新異,還會有誰記得最初的夢想?還會有誰認識最本真的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瀟灑的度過短暫的一生,不言後悔,不言遺憾,告訴世界,我來過。

在這個飛速的時代,我們呼喚創新,亦呼喚個性的彰顯。時代的進步離不開創新,無論是科技的創新還是政治理念創新,亦或是文化的創新,這一切創新都離不開個人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維,獨立的行動方式,個性鑄就有意義的創新價值。其實,個性之中孕育着創新的萌芽。牛頓獨特的個性使得他具備常人不具備的思維方式,在面對蘋果墜地這一尋常的小事中,他創造性的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對整個科技史的發展做出了創新性貢獻。與此同時,創新也使個性得到昇華。倘若只是單純的守着個性,面對大千世界或不發一言,或點到爲止,而不是抓住時機發聲,積極尋求更有價值的創新,這樣的個性也終將被時代湮滅。創新促使個性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有鬥志。

回到伊始的話題,拒絕平庸。因追求創新而遠離平庸,因堅守個性而拒絕平庸。於個人,遠離碌碌無爲;於社會,遠離停滯不前。這注定是不平庸的時代,因此人也不可平庸。堅守個性,追求創新,方能拒絕平庸。

高考語文作文 篇6

人們經常用“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來對人生作比,一幕幕的戲劇交替上演,編劇、場務、演員全是我們自己,而在謝幕的時刻,給自己一份肯定的評判標準永遠只取決於一個人——那就是你自己。爲了無悔的人生,社會舞臺的聲色犬馬之中,應本色出演。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一書中寫道:“別人怎麼都可以搪塞,卻唯獨騙不了自己的內心。”縱觀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如果在和對方交談時面對的只是一張“假面”,該是有多麼恐慌。我們在世上尋求的就是一顆真實的心,一張有生氣的臉,而非機械化的“角色”。

角色扮演太深入反而有害。最典型的是《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一角。他在戲中被段小樓指責道:“你是真虞姬,我是假霸王。”在戲劇與現實的界限被清楚地撕裂之後,兩行清淚在這張無法卸妝的面容上,虞姬,還是程蝶衣?他自己也迷惑了,繼而陷入了無盡的自我拉扯之中。可見,角色扮演極易令人陷入角色與本真的泥淖之中,一失足成千古恨,在原本就治絲益棼的社會面貌中迷失自我。

角色扮演容易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東野奎吾在小說《假面飯店》中展現了一張張虛僞的面容下一顆深不見底的心。主人公在結局爲勝利歡欣雀躍的同時對人世的不信任也增加了一分。這個世界,連網絡——這個假面中國的世界也發出了“多一分真誠,少一分套路”的呼喊。由此,我們更應該適當地卸下僞裝,以坦誠的面貌待人。

本色不僅指人的真實想法的坦露,它更說明一種素質。村上春樹認爲:“那些獨特的經歷塑造了獨特的人格,而默默地咀嚼痛楚,本身就是爲獨特人格付出的代價。”社會之所以那麼廣闊而豐盈,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一個個躍動的鮮活的生命。在真誠的人格面前,什麼僞飾都相形見絀。我們喜歡史鐵生,因爲他直面自己的缺陷與脆弱,不會假裝自己堅強,從而獲得真正的強大;我們喜歡莫言,因爲他將自己的人格與他生長的土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書寫了那一代人的淳樸本色;我們喜歡宮崎駿,因爲他將自己最童真的心給每一個角色絡上了自己原始的希冀......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最偉大的真理總是樸實簡單的,一個人可以假裝自己是學者,極盡曲折,卻永遠也體會不了一個學者在求知時的熱切與狂喜。

在社會舞臺上,我們雖然渺小,但唯其渺小,才能看到世界的廣闊。所以,不必假裝強大來使自己的心日趨冷漠和尖利,不必假裝高調來對日常的幸福視而不見。角色扮演的根本是對自己的不滿,這是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何不接受原本的自己,然後挖掘自己的天性,從而獲得真正的價值?因爲,人生的終結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摘掉面具之後的臉總是面目全非,而那些本色出演的人,着實成就了另一種偉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