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中學語文《愚公移山》教學設計彙編

本文已影響 1.22W人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中學語文《愚公移山》教學設計彙編

  一、學習目標:

1、學習通過對話描寫人物的方法。

2、重點學習文言實虛詞及特殊句式。

3、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樹立為祖國“四化”建設努力奮鬥的思想。

 二、課前準備:

1、找同學在黑板上畫一幅“愚公移山”圖,營造氛圍。

2、準備VCD播放歌手江濤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同學們認真傾聽,看看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歌曲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無路難啊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

  (二)找一位同學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讀課文

1、根據同學們課前的預習情況,指名一位同學示範朗讀課文。

2、正音,指出重點字詞的讀音。如“荷擔者、箕畚、始齔、亡以應、一厝朔東”等。

3、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小組內四人分工合作學習,由小組長記錄疑問,討論交流。

2、指名四位同學分別翻譯課文,對於各段重點文言知識做好梳理,板書記錄。

  (五)文言知識梳理:

1、通假字:“反”通“返”;“惠”同“慧”;“亡”通“無”;“厝”通“措”;“隴”通“壟”。

2、詞類活用:懲、面、險、箕畚。

3、古今義不同:室、曾、何苦。

4、一字多義:且、焉、之、其。

5、特殊句式:省略句、反問句、倒裝句、被動句。

 (六)討論探究:(小組活動,全班交流)

1、愚公移山的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2、故事的結局是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你認為這樣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

3、在高科技、資訊化的時代要不要學習愚公精神?

  (七)分析人物形象:(小組討論交流)

如何評價愚公、智叟及愚公之妻、京城氏之子等人物?後三者對刻畫愚公形象起什麼作用?

 (八)辯論:愚公該不該移山?

(正反方同學相繼發表自己的觀點:可在課前提前安排辯題,讓同學們有所準備,這樣辯論起來會更充分、更精彩一些。)

 (九)課堂小結: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輝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的道理。

  (十)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三段。

2、小練筆:《愚公移山之後》,充分發揮同學們的想象力,字數在500字左右。

( 趙紅香 嶽小莉)

 《愚公移山》教後反思

本節公開課是由我班嶽小莉同學來組織同學們學習的。之所以這樣安排,基於兩個原因:一是這次公開課以“演講”為主要形式,考慮到初三教學進度問題,在符合活動主題又不影響進度的前提下,由學生來執教這堂課是再合適不過的了。二是嶽小莉同學是我班演講活動的組織者和宣傳者,曾經在八年級有過登臺執教的經歷,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高,是大家所公認的。在她的帶動和示範下,會有更多的同學參與到這一活動中來,這也為我校的演講活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

在講課之前,嶽小莉同學進行了精心的備課,在我的指導和點撥下,對課堂的組織和安排有了初步的設想。講課之後,通過同學們的課堂表現和嶽小莉同學的課堂駕馭能力,聽課的老師們對這堂課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當然,對於一位學生來說,能有機會登臺講課,這是對自己各方面能力提高的最好方式。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相信對自己的學習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和促進。而對於我來說,能讓學生代替自己來執教公開課,首先是對學生的充分信任和尊重,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他會還你一個精彩的世界。由此也在不斷提醒我,真正的教育並不是你教會學生多少知識,而是你怎樣讓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放給學生,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幕後策劃,總導演,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也為我以後的教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

當然,對於本節課,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在辯論環節的處理上,時間有些把握不好,還需要更緊湊一些。辯論完之後,缺少有亮點的點評。對於文言知識的學習有些流於表面,沒有深入下去,用時也比較少,學生掌握不紮實。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完善,使課堂變得更加成熟,更加有味。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二

  【設計簡說】

教學文言文,往往教師講得面面俱到,學生忙於圈點批註,結果收效甚微,本課繼續要求學生課前通過自己的努力(充分利用註釋,查閱工具書,反覆閱讀課文等)疏通文意,完成自學檢測題,課堂上不搞“字字落實”,但課中或課後抓實檢查督促工作,以培養學生自學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這個故事淺顯易懂,學生又很感興趣,因此有必要師生一起進行討論,使課堂的氣氛活潑生動。以訓練活性思維和語言表達,同時,學生在研討中明辨事理,進一步認識愚公的形象,加深對課文的領悟。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以趣激興

滾滾東逝的長江號稱“天塹”,可在今天,“天塹”處處變“通途”:僅南京、武漢兩大城市就架起了近十座長江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將寧波到上海的時間縮短到2個小時;京津城際鐵路的開通,使北京到天津只需半個小時……中國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創造著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蹟。那麼,一家人要搬走兩座大山是不是奇聞笑談呢?請看古代寓言名篇——《愚公移山》。

 二、發自學檢測題,測試疏通文意情況

要想較好地把握愚公形象,領會愚公精神的實質,首先須疏通文意,排除文字障礙。這篇寓言故事註解較詳細,文字也淺顯易懂,反覆自讀課文,掌握故事大意,在此基礎上獨立完成自學檢測題(檢測內容主要是注音、釋義、斷句、譯句等,題目略)。學愚公見行動,愚公敢移山,我們一定有能力排除文字障礙。(學生當堂完成“自學檢測題”,教師巡視課堂,瞭解學生完成自學檢測題情況,並著重對學困生進行點撥、輔導,對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或糾正)

  三、教師朗讀,學生齊誦

1、教師朗讀,學生對照課文認真聽讀(檢查自己剛才在做注音、朗讀停頓等練習中是否有誤,同時歡迎學生指出老師朗讀中可能出現的誤讀。)

2、學生齊誦課文(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理解文句含義)。

 四、簡析人物形象

(邊分析邊板書,分析略)。板書設計如下:

烘托

智叟迂愚

笑而止之

殘年餘力

不自量力

亡以應答

高萬仞

方七百里

太行王屋二山

愚公慧智

叩石墾壤

畢力平險

子子孫孫

無 窮 匱

挖山不止

對 比

 五、學生複述 “愚公移山”的故事

  六、課堂研討

1.作者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有什麼作用?

2.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這個人物有什麼意圖?(“始齔”即“跳往助之”,這可能嗎?)

3.文中“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這句話說明了什麼?

4.愚公最終仍是靠神力才搬走了二山,這不是說明他並不能完成此任了嗎?這樣寫會不會削弱愚公形象?故事的神話結尾告訴我們什麼?(學生自主討論,教師適時點撥,並不時地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謹防泛化。)

 七、教師小結

(著重闡述這篇寓言的思想意義)

愚公移山成功,是古人借神力對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和堅強意志的謳歌。愚公就是一個克難奮進,改造環境,不畏艱難險阻,爭取勝利的英雄形象。山高路遠,人老將少,器具簡陋,卻要下定決心,搬走二山,在智叟看來,愚公實在是愚不可及。可在愚公的雄辯駁斥面前,在“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詰問下,智叟之迂愚和愚公之慧智,便顯而易見了。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極其偉大而艱鉅的任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甚至無法預測的艱難險阻,會有一座又一座的太行山、王屋山擋住我們的去路,我們只有發揚愚公精神,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當然要具體分析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搬”與“移”的辯證關係:紅軍長征,進行戰略大轉移,可視為搬家,但這是暫時的,這次“搬”到新開闢的根據地,恰是為了徹底挖掉三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如果凡遇事都搬家或繞道走,確實是害怕困難、屈服自然、迴避矛盾的表現。否則,潰堤面前,人往高處走即是,也不必“嚴防死守”了;汶川大地震後,災民全部遷出災區即可。這篇寓言在於借愚公形象,傳愚公勇於改造自然、戰勝困難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若凡遇事退卻,那麼在大兵傾軋的日本鐵蹄下,中國人也只能做亡國奴苟且偷生了。我們今天學《愚公移山》,重在寓意領會,重在精神接力。苦幹加巧幹,智慧加汗水,萬事就迎刃而解了。

八、聽《愚公移山》歌曲,進一步領會愚公移山的精神實質

附歌詞: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太行與王屋,憑的是一身肝膽。

想起來不是奇聞,唱起來不是笑談,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