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下語文教案

本文已影響 2.95W人 

導語:高二是我們最接近高三的時候,那是我們僅剩的一些高中時間。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高二下語文教案文章,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高二下語文教案

  高二下語文教案1

【設計思想】

這首詞展現了蘇軾被貶黃州時的基本心境:泰然、曠達,自解、思“歸”。我們當以字詞句意為立足點,意境理趣為突破點,反覆吟詠,體會其疏朗剛健之風、曠達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闢之人生哲理。

  【教學目標】

一、研習品鑑,理解作品的意境。

二、拓展提升,體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歸。

  【教學過程】

一、由“雨”開篇,設疑導入

由“雨”設疑:請同學們比較“人生就是一場雨的工夫”和“人生就是躲一場雨的工夫”兩句話,簡單説説自己更喜歡哪一種説法?為什麼?

點撥導引:前者有寓意偶然、短暫、不幸、客觀存在等意思;後者加個動詞,多了層如何面對的意思,即多了主觀意願、行動過程、生命痕跡等。人生有雨,有雨而躲,這是不是所有人的生活態度、人生準則呢?我們來看看蘇軾的回答。

二、初讀感知,梳理詞意

1.粗通大意:齊讀小序和詞,看看這首詞敍述了一件什麼事以及蘇軾在這件事情中是什麼態度。引導學生在小序、正文以及註釋中尋找答案,學會梳理內容和概括大意。

點撥要點:這首詞主要寫蘇軾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後的感歎;蘇軾沒有躲雨,他認為風雨無妨(以“餘獨不覺”“莫聽”“何妨徐行”等詞語來印證)。

2.初識詞人:自由誦讀這首詞,結合詞的內容,簡單説説詞人給你的最初印象。引導學生粗略感知詞人形象,可根據學生髮言來梳理點撥,不必求全。

三、品讀賞析,領略詞境

1.蘇軾是怎樣表達自己“獨不覺”,即不願躲雨的人生態度的?你認為哪些詞語直接表達了這種態度?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詞作,把握提領性詞語。點撥思路:如“莫聽”“何妨”“誰怕”“竹杖”“芒鞋”“一蓑”。(答案參見“方案A”)

2.蘇軾為什麼不躲雨?請聯繫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來談談。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可從如下角度作點撥或歸納:

(1)此詞作於到黃州第三年的春天。“烏台詩案”後被貶黃州的蘇軾,已開始從憤懣和痛苦中跳脱出來。

(2)蘇軾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莊哲學,深受禪學影響,因而淡泊、遺忘、化解、隱逸等思想都會在逆境中生髮。

(3)作為豪放派詞宗,蘇軾個性中藴藏着樂觀的因子。

(4)同時期的《赤壁賦》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等語,表現了一種順應自然、物我兩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引導學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葉聲”,到“一蓑煙雨”,再到“也無風雨也無晴”來整體理解,明晰借喻之意和託寓之情。

四、研讀探究,走近詞人

1.圍繞“雨”字,詞的上下闋分別寫了雨中和雨後,你認為上下闋的主旨句分別是哪兩句話?為什麼?在學生提出主旨句後,引導他們討論句子的深刻含義,領悟其中人生況味。

  點撥歸納:

上闋:“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關鍵詞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面對風雨,不驚不避,不哀不傷,顯示了詞人的人格光輝。此句將詞人一生的坎坷磨難以及泰然灑脱的生活態度,盡行囊括。

下闋:“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關鍵詞是“歸”或“無”。心中無雨晴,縱然風雨陰晴變化莫測,也左右不了詞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詞人處變不驚、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

2.有人説“歸”字是全詞的核心所在,並可從中窺見詞人的文化性格,你怎麼理解?蘇軾的“歸”和陶淵明的“歸”能否劃等號?為什麼?引導學生探究拓展,從更深層次理解詞之意藴及詞人之精神。

點撥歸結:“歸”字貫串於詞中,是詞人精神世界的縮影。“莫聽”“徐行”,拒風雨於身外,這種心安是歸;“竹杖”“蓑衣”,這種退隱之思是歸;“也無”,這種超凡拔俗也是一種歸。

蘇軾360首詞中,歸字出現100多次。如“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又如“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還有“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吾鄉何在?在心安處,心的江海遠在俗世之外;蘇軾是歸於“心”,陶淵明是歸於“田園”。聯繫前面説的“東坡為何不躲雨”,因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場雨,無邊無際,無可躲藏。最好的避風港就是自己的心靈了。心靈驛站,心靈歸所,這是一種寧靜和通達,自解與超脱,是中國文人最後可退守的精神家園。

五、激疑思辨,體悟人生

請同學看一段話:“像蘇軾這樣的好官卻最終落了個‘貶謫瓊崖’的下場,這是不正常的,而蘇軾最終能夠對這一結果接受並心平氣和那那就更不正常了。在這種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理念其實只是‘隨遇而安’的另一種富於欺騙性的表達。在這種不正常的情況下,‘曠達’實則是一種無奈,‘突圍’其實是一種逃跑。”你認同這段評述嗎?你認為應該如何面對人生風雨?當人生風雨來臨時,是當其不存在,還是主動去躲避或抗爭呢?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積累和人生感悟,暢所欲言,鼓勵多元理解和個性發現,將經典閲讀和當今生活、個體人生結合起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朗讀背誦,佈置作業

朗讀背誦:要求學生把握詞的基調、節奏、旋律等,讀出一份從容與淡定,瀟灑和超脱,疏朗和剛健。

佈置作業:以《走近蘇軾》為題寫一篇隨筆。

結語:人生再多的雨,經過蘇軾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他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願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

  高二下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1、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養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

  知識和技能:

1、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鑑賞的經驗。

2、瞭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過程與方法:

在反覆朗讀中品味語言美,體會藝術表現力,掌握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鑑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藴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難點: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鑑賞的經驗,掌握藝術手法。

  教學設想:

首先,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採用語言勾勒或者圖片展示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創作背景,知人賞詞,從而走進詞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導學生自己動腦鑑賞本詞,培養自己獨特、細膩的情感及審美體驗。通過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語言美,欣賞明暢錯落和諧的韻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詞的風格流派的分類”來導入新課。

——明確: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

二、新課學習:

1、作家作品簡介。

——明確:時代背景,突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悲慘命運。

2、學生朗讀,疏通詞意。

3、疏通詞意,把握詞眼。

——明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品味語言,賞析詞作。

(1)詞中直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2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從人物描寫的角度感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意藴。

——明確:

尋尋覓覓————→動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環境——→寂寞冷清

悽悽慘慘慼戚——→心理——→淒涼慘淡

感情基調:哀婉、淒涼、愁苦

追問:聯繫所學詩文,説説疊字(詞)有何修辭作用?

(範例引導)

——明確:韻律美;增強情感。

(3)“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淪陷 悲 故園荒廢難回

愁之二:夫妻永別 悲 美滿姻緣難全

愁之三:形影相弔 悲 漫漫餘生難度

(4)間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5)在這些間接寫愁的詞句中,選擇典型意象,聯繫所學詩文,説説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抒發心中的哀愁的?

——明確:酒、雁、黃花。窗、梧桐細雨等。

追問一:“酒”有何意藴?

——引導:結論:酒是“愁”的象徵。

深化:為何説是“淡酒”?

——引導:並非酒淡,而是愁濃。

追問二:“雁”有何象徵意義?

——引導:結論:“雁”是離愁的象徵,是親友音訊的象徵。

深化:為什麼作者看到“雁”會傷心?

——明確:因為“雁”是“舊時相識”,也是從北方來到南方。再者“雁”是傳遞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時看到曾為她和丈夫傳遞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舊而收信的丈夫卻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

追問三:“黃花”有沒有寓意呢?

——引導:黃花喻憔悴的容顏, 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問四:結合詞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兒”?

——引導:白日如夜,那長夜就更難熬。這就傳遞出詞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問五:“梧桐細雨”的象徵意義?

——引導:梧桐細雨是淒涼哀傷的象徵。

(6)小結。

5、再讀全詞,把握主旨。

——明確: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是和着血淚寫下的千古絕唱。

6、感受藝術特色。

——明確:首先,疊字的運用。全詞首句即連下十四個疊字,質樸清新,自然流暢,卻準確地反映出詞人的孤單與悽清、沉痛與心酸、憂鬱與愁悶,表達了詞人所處的環境和心理狀態。

其次是借景聲情,寓情於景。將自己傷感,悽苦的愁緒融入到了對淡酒、飛雁、黃花、細雨等這些蕭瑟慘淡的意象的描寫之中。用哀景引發愁,在哀景中藴蓄愁,以哀景來烘托愁。充分表現出詞人傑出的藝術才華。

  三、總結:

瞭解時代背景(知人論世)

把握“詞眼”

意象

品味語言

意境

領悟主旨

感受藝術特色

 四、作業:

1、依據賞析《聲聲慢》的步驟,賞析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拓展)舉例比較分析“婉約派”和“豪放派”詞的不同特點。[ 內 容 結 束 ]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