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精】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25W人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篇課文《用心靈去傾聽》:這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篇幅很長,也很感人,講述了接線員蘇珊用心靈傾聽我的困難,用一顆慈母般的愛心幫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西班牙,問訊處的接聽員蘇珊用自己極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心靈傾聽以及她那富有詩意的語言使一個孤寂、無助、對死亡充滿恐懼的男孩變得快樂、自信,她影響了男孩的一生,成就了男孩的一生。

一、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這是西班牙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在引導學生閲讀感悟時,緊緊抓住心靈和傾聽兩個詞,體會蘇珊是怎樣用心的,又是怎樣有耐心地傾聽?這樣做給他人帶來了什麼好處?由此,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做一個用心的傾聽者。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蘇珊對死亡的樂觀主義態度,她對待鳥兒和自己的死亡都很從容,“到另一個世界唱歌去了。”多麼美好的意境,這種態度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稱道的。在這堂課中,我主要緊扣一點:我把蘇珊當作自己的母親,蘇珊具有母親般的愛心。讓學生髮散,找到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感悟,感悟到她的樂觀、耐心善良、温柔、細心、她就像母親一樣在關心我、愛我。從而提升到,蘇珊是在用愛心在傾聽,用心在歌唱一首愛的歌曲,迴歸到課題,點題。學生能夠緊跟老師思路進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歡笑、傷心,有時會有驚喜。

二、教育藝術中的反思。

蘇珊在面對一個陌生男孩的傾訴時保持的是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這份親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擁有了最善良、最純真、最澄澈的心靈。是啊,傾聽就是一項技巧,是一種修養,甚至是一門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説,學會傾聽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職業的自覺。可就在這份責任、這種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當學生觸犯紀律時,我是痛心疾首無休止的所謂教導;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時,我是恨鐵不成鋼的所謂的諄諄教誨;當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時,我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各打五十大板;當學生羞澀地走近我欲言又止時,我是自作聰明的循循善誘……我何曾考慮到了學生們當時的感受?我又何曾注視到了他們當時的眼神寫滿了茫然!失措!厭煩!無畏!心不在焉……

當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聽聽他的解釋呢?沒有哪個孩子是存心想犯錯誤的;當學生氣喘吁吁的跑進你的辦公室,想對你説點什麼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兒,注視着他的眼睛,靜靜地聽他説完呢?當學生在路上興沖沖地和你打着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樂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腳步呢……讓我們學會用心靈去傾聽!這樣,你會聽到學生心靈的訴説,你會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樂與幸福。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2

從教將近二十年,從事語文教學也有十五六年了,但我一直感覺到語文課堂受到了束縛:每個老師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一課一課的講析,基礎檢測,閲讀練習,單元檢測,階段考試。我們語文老師做的工作好像跟賣肉的差不多:把整個課文分成許多塊,“精肉”要多講多練,“肥肉”就便宜處理,最後剩下沒用的就扔掉。語文課都這個樣子了,還有什麼美感?

説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説其實不能説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説這説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説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説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説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一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為什麼不可以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説,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説讓他們閲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閲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

我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的新天地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閲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閲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品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麼材料採用的什麼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為聽説讀寫服務,為積累語言,沉澱語感服務。

5、課本不能丟。不能拿着新課標中提倡“否定‘課本中心’”的説法當尚方寶劍,完全忽視文字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謂的“新意”“創新”還有什麼意義?純粹的“大膽的説”進而“編造的説”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後,語感和語言的挖掘從何談起?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4

魯迅的文章素來以長見多,學生的閲讀能力非常弱,如果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閲讀上,既浪費了課時,同時學生漫無目的閲讀反倒讓學生厭煩!

如何上好這篇長度、深度、難度均非同一般的課文?我決定從“小説三要素”入手,圍繞小説中的人物展開對文章的研究,從尋找人物入手,跟隨人物深入課文,但是課文中關於閏土的描寫文字要多於楊二嫂的描寫文字,雖然學生對閏土比較熟悉,但是對於閲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説,要在一節課內尋找並閲讀完關於閏土的描寫,時間就會相對倉促,因此採用“迂迴”戰術,先來了解描寫文字比較少的楊二嫂,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上課開始,我首先從小説三要素的人物開始説起:小説總共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人物時大家在小學課本中已經和他有一面之交的閏土,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人物是楊二嫂,楊二嫂這個人物我們大家不熟悉,但是這個人物的出場描寫很傳神,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於王熙鳳的出場描寫方式都是一樣的,正所謂“未成曲調先有情”,大家找找看,楊二嫂是如何出場的?

學生開始很快在文章中尋找楊二嫂的出場——“嚇,鬍子這麼長了!”

我馬上引導學生:楊二嫂是用她特有的聲音出場的,正所謂“不見其人,先聞其聲”,同時這也是人物描寫方法中的語言描寫,那麼,這種寫法並不是魯迅首創的,其實告訴大家,這種寫法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寫法,王熙鳳在《紅樓夢》中,當她聽説了林黛玉也就是賈寶玉的表妹,賈母的外孫女來了後,遠遠地喊了聲:“我來晚了,不曾遠迎!”這一句話,將王熙鳳在賈府的位置凸現出來,賈母跟前眾姐妹屏聲靜氣,唯有王熙鳳敢這樣出場,其實就是通過語言描寫體現王熙鳳的性格以及她在賈府裏“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雲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學生們聽的很認真),看來,魯迅老人家用的這個手法不是首創喲!這其實在提醒大家,魯迅的方法是學來的,大家可以試試的。

學生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繼續引導學生:俗話説“言為心聲”,那楊二嫂發出這樣的性格又體現了楊二嫂怎樣的性格特點呢?

學生們圍繞着這句語言描寫開始討論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很快,學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楊二嫂説話大驚小怪;

楊二嫂説話大大咧咧;

楊二嫂説話隨隨便便;

楊二嫂説話尖酸刻薄……

我又繼續引導學生,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只不過是採用了不同的`描寫方法,同時課文中關於楊二嫂的描寫還有她人生其他階段,大家試着找找。

很快學生將課文中關於楊二嫂描寫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當把所有關於楊二嫂的描寫包括不同時期和不同描寫方法的段落和文字整理到一起的時候,學生通過不同描寫方法的對比,更加了解了一個全面的楊二嫂,通過不同時期的楊二嫂的描寫,大家發現了楊二嫂的變化……

我引導學生:當“我”回憶起楊二嫂年輕的時候,知道她是賣豆腐的,後來“我”要走的時候處理家裏什物時,她拿走了狗氣殺,這幾十年楊二嫂到底經歷了什麼?每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都帶有這個時代的烙印,楊二嫂的命運軌跡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哪些烙印呢?

很快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很快一節課時間過去了,當學生討論到楊二嫂的變化和那個時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時,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顯得比較容易理解了——故鄉,往往是一個人靈魂的棲息地,但當現實中的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背離的越遠時,那種説不清道不明的對故鄉的情感和情緒就會糾纏於赤子的內心,這是一種憂鬱的美,它會繼續在赤子的內心醖釀,發酵,會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4.《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説“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説“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

還有學生説“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説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説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藴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麼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後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為什麼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説他比較自私,有的説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後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裏,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一節識字課。《新課標》指出: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主要是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學生識字興趣。在本節課中,成功的地方在於:響應《新課標》的要求,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生字學習中。

托爾斯泰曾經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教師利用7個笑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出示兩個笑臉的內容讓學生猜字,讓學生感到猜出字時成功的喜悦,同時又激起學生要送知識給笑臉,讓別人也來猜猜自己所出的題目的興趣,從而達到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生字讀音時,並沒有親自教學生拼讀,而是抓住了小學生愛表現的心理,讓學生當小老師,把自己會讀的生字詞教給身邊的同學,比比誰教會得多。教師還通過檢查被教的同學的拼讀情況,來表揚教的`和被教的同學。如此不僅增強了被教同學要學好的決心,同時也提高了教的同學的學習情緒。真正體現了《新課標》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新理念,從而也體現了識字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學習的新理念。

本節課還存在不足的地方:知識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識字教學要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的習慣。在這一點上,教師做的還不夠。在學生學完生字時,教師沒有及時引導學生把這些字詞運用於生活中,致使學生的學習的不到更好的鞏固。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6

隨着課改的深入開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地位。各種因為關注學生活動而使課堂精彩的教學案例,在各大教學刊物上可謂“比比皆是”,似乎課堂上只要有了學生活動,只要關注了學生活動,課堂就必然精彩。然而事實上有些課堂並沒有因學生熱鬧的活動而“錦上添花”;相反,常常因教師課前的設計存在問題或預設不足,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

《項羽之死》教學片段:

教師:本篇散文分哪幾個場面塑造了項羽的形象?用四字短語概括每一場面的內容。

學生:(異口同聲)三個,“霸王別姬”“東城快戰”“烏江自刎”。

教師:這三個場面分別塑造了怎樣的形象?

學生:(踴躍發言)多情、英勇善戰、重義。

教師:好的,下面我們就逐一分析作者在每個場面中是如何塑造項羽的。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學生的回答積極主動而且準確無誤(就教學參考書的答案而言),所以教師説好。但是我卻認為這一片段教學是失敗的。第一個問題中的三個概括內容的短語思維角度不一樣:第一個短語的思考角度是“什麼人,什麼事”,第二和第三個短語的思考角度是“什麼地方,什麼事”。人們在思考同類問題的時候,思維方式一般應該是一樣的。學生的回答之所以和教師參考書的答案一致,是因為現在學生手裏的參考書不比教師少,有很多學生在上課時課桌上攤開的是兩本書——課本與教參。很明顯教師在課前設計這一問題的時候,準備並不充分,教師沒有了解學生。如果教師課前充分了解了學生這一情況,那麼在設計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應該對教參上的問題進行再創造,創設一些培養解答問題的思維的問題。但是,遺憾的是,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課堂中普遍存在,長此下去,教師教學的確輕鬆了很多,可學生大腦中的彎兒是不是少了些?

再如《邊城》教學片段:

教師:祖父不但“把錢強迫塞到那人手心裏,並且搭了一大束煙草到那商人的擔子上去”,寫出了祖父的哪些美好品質?

學生:淳樸,把錢看得很輕,對錢財淡薄吧!

教師:很好!還有嗎?

學生:老師,我認為他沒有經濟頭腦,他載人渡船,就是為了生活,收下渡船人的錢是理所應當。祖父如果收下這些錢,將來他或許可以用積攢的錢在河上建造一座橋,他或許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

教師:你確實有經濟頭腦。

現代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課堂,這一理念已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已逐漸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因此,現代課堂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了。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第二名學生勇敢的説出了自己的價值觀,可以説這一現象較傳統課堂已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很顯然他沒有讀出《邊城》的明淨、淳樸的民風之美,沒有悟出作者對傳統文化中流傳至今的美德的謳歌。但是教師卻肯定了他的發言,將鼓勵學生髮言,肯定學生髮散性思維放在了教學的第一位,忽略了學生髮言應該放在文本這一大環境中的前提。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文本,不能忽略語文課的美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前的設計中將教師的價值引領明確下來。價值的引領應該在教學設計或問題預設中體現出來。

動態生成的課堂應是以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為根本的課堂,以學生髮展為本,其核心成分應該是通過最優化的、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的發展,每個學生都獲得最充分的發展,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真正統一。所以,事物發展的動態性決定了教學的生成性,決定了創造性設計和彈性預設的必要性。是創造性設計孕育了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

為了使每一堂課真正做到既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價值引領作用,教師就必須在教學前對學生情況、文本情況做充分的彈性預設,創造性的設計每一堂課。大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應是教師向學生提供學習環境和經驗,組織、參與和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現代的課堂教育,不僅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且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意志、交往與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全面素質的發展。真正的教學,是讓學生有機會從事各種方式的學習活動,“是學習者、教師和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我們設計教案時,必須時刻銘記“學習首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必須靠學生自己來完成”。為了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發揮自己的卓越才智,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

對策一:整體創造性設計目標明確,要有彈性,局部預設要細緻深入。

作為一名教師要時刻在心中牢記每單元、每節課的教學重點。這樣有助於教師解決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例如:

在借學生講課的作文授課大賽中,我講了一節寫景狀物的作文課。這節課分四步:

1、多角度真實描述看到的景物。(注意時令、地域)

2、結合景物特徵展開聯想,運用各種修辭形象描摹景物。

3、注意描寫順序。

4、表明自己的情感。這既是我的教學設計又是我的全部教案,這一教學設計的彈性應該説很大,它的內容完全要靠學生去填充。當課講到真實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的時候,一名學生面對着一朵美麗的荷花的時候這樣描述:“我看見碩大的花苞向我探過頭來,它彷彿總是在窺視着我,讓我厭惡。”對於美麗的荷花,學生居然厭惡,這是在我的預設之外的,但是由於我牢記着本節課的整體設計目標,“厭惡”是學生的主觀情緒,屬於教學設計的`最後一步,於是我説:“這位同學描述了荷花的外觀‘碩大’,他抓到了事物的真實的特徵,不過他説他厭惡這荷花,那麼他一定有關於荷花的不同經歷,一會我們再和他一起來分享他的故事好嗎?”這樣既為我考慮學生的問題贏得了時間,又將學生逼到了不得不考慮怎麼寫文章上來。這完全得益於我在課前對這節課的整體設計的目標明確。

整體設計如果説是一條主線,那麼局部預設就是這線上穿的珍珠。珍珠是否閃光,要看教師預設的是否細緻深入。

還是這節作文課,在講到藉助修辭描述所見景物的時候,我為學生設計了一道題:請同學在橫線之處填出貼切的比喻。

左右兩旁,嫩草綠油油的,亮晶晶的,蒙着金色的塵埃。蒲公英的朵朵黃花開得絢麗爛漫——小巧,嬌嫩,好像顯得那麼親切可愛……

[蘇]革拉特珂夫《水泥》

同學:像嬰兒。

教師:可以,同學們看一看她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徵?有沒有哪些特徵她的比喻中沒有顯現?

同學:抓住了“小巧、嬌嫩”“親切可愛”,但是沒有體現黃色。我感覺像剛出殼的黃鶯。

教師:好!同學們的比喻更貼切了。還有同學要補充嗎?

同學:我覺得還有“朵朵”“絢麗爛漫”沒體現出來,但是我沒有想出來像什麼。

教師:非常好!以上幾名同學基本將蒲公英花兒的特徵抓住了,同學們想一想“朵朵”體現了蒲公英花——

學生:多,前面加“一羣”。

(答案:是一些雞雛,它們撲動着,歡笑着,)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如果教師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不細緻不深入,那麼學生恐怕只會想到嬰兒這一答案了,一羣剛出殼的黃鶯這一靈動的景觀恐怕就不會出現了。

對策二:進行創造性設計、彈性預設,要求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問題中對教學有意義的因素,調整教學思路。

創造性設計和彈性預設要求教師真正吃透教學目標,掌握消解教學任務的策略,明確教學目標及其要求是創造性設計、彈性預設的前提。教學中不確定性的客觀存在要求教學活動突破既定計劃的限制而走向生成的天地。一般可採取兩個維度的策略,通過迂迴完成教學任務。

(1)學生維度:從“先讓學生開口”中找到生成——找準起點;從“巧用學生的話”中生成——由此及彼;從“妙用學生的錯”中生成——因勢利導(將錯就錯);從“善用學生的問”中生成——順勢延伸;從“活用學生的題”中生成——趁熱打鐵。

(2)任務維度:一旦課堂出現“預設意外”,教師不僅要沉着冷靜,還要牢記圍繞教學目標這個內核。調整預設,持續“生成”;一是伺“機”而動,價值引導;二是隨“機”應變,順應學情;三是借“機”施教,放大生成。從而實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在講景物描寫寫作課的時候,還是那名描述荷花的學生為我又出了一個難題,他説景物描寫就像一首小提琴曲,然後又説了一些專業術語。音樂我哪裏懂,但是又不能迴避,突然我想到任何一首曲子都會有主旋律,於是我隨“機”應變:“音樂我不懂,但是我想每一首曲子,都會有主旋律,我們描寫景物也是這樣,它也有自己的主旋律,這就是文章中的情感。”我這樣一解釋,一部分懂得音樂的同學,對寫景狀物文章中的情感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瞭解。

對策三:及時反思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在教學設計之外的問題。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無論教師多有經驗,設計得多麼巧妙,預設的問題多麼全面,課堂中總會偶爾出現一些意外情況。這就要求教師要切實反思學生出現問題的根源所在,考慮今後遇到類似的文章、類似的問題應該怎樣設計,怎樣預設,怎樣引導學生自己剖析問題的根源,進而避免今後教學出現類似情況。作為教師只有不斷的反思不足,才能不斷進步。

在教學中創造性設計、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匠心,展現了師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它孕育着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7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讀後我們也會產生探究的願望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這節課是和本班學生認識一個星期之後,向全校老師推出的見面課。作為一個剛接手的班級,學生要適應新老師的教學方法,老師要摸索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一個磨合互相適應的階段。為了儘量保證課堂的完整性,提高課堂效率,我大膽處理文本,呈現三維課堂。

一、圖片與文字相結合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色,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嫩葉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葉子格外惹眼,因而我製作ppt,對應文字出示圖片。讓學生記住圖片的像,記住文字的美,記住葉的特點。葉的特點:綠、鋪得均勻、不重疊、不留一點空隙。

二、解讀與想象相結合

藉助圖片的美,創設情境,拓展文本,訓練説話。

1、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好像一面--------------。

2、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好像一塊-----------。

3、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好像---------。

通過想象進行説話訓練,進一步感受爬山虎葉的特點。以説促理解,以讀促感悟。

三、閲讀與寫作相結合。

我抓住課文第3、4自然段,通過畫一畫,演一演,學習葉聖陶爺爺細緻的觀察,有序的描寫。讓學生明白怎樣寫才能將事物寫具體,寫真實。

在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關於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和第四自然段細絲的變化時,我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起初大部分學生都畫得不正確,沒有弄清爬山虎腳的位置,當我讓學生在有關的語句上反覆朗讀反覆琢磨時,學生開始尋找到自己畫上的不足。這一設計竟使學生情緒高漲起來,細細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觀的作品就在他們手中誕生了。

而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説一説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想到了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課堂上,我讓學生們都把兩隻手伸出來,把自己的手臂當作爬山虎的莖,手指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把課桌當作一面牆。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接着指名讓學生到黑板上來演示,先把手指肚觸着牆,胳膊彎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個身體就貼近黑板,再經過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樣雙腳一前一後的走路,逐漸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為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這節課成功之處就是肢體語言來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以閲讀促寫作,以閲讀扶寫作。

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自我發現中尋找獨特的認識、感受,讓學生體驗探索的快樂。課堂是門遺憾的藝術。我想學生在習作中如果能夠熟練地運用首尾呼應的手法就可以讓文章結構緊密,內容完整,主題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學生滲透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我試圖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首段與尾段的方法,意會首尾呼應微妙的聯繫。因為時間的關係,學生只將首尾段讀了一遍,還沒有在讀中有所感悟。此項教學目標沒有完成。課後想想還是不能太貪心了,這是老師的通病。哪個都想抓,在有限的時間又怎麼可能都落實。其實,運用了首尾呼應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於在一堂課完成。在總結中,前進;在反思中,成長。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8

10月8日參加了延邊州汪清縣舉辦的語文課堂教學研討會,聽了汪清三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聽了和我一同參加的吉大附中崔巍老師的課堂教學,下午我和老師們交流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走向的專題。

四位老師精心準備,上課效果都很好。普遍的優點是:

第一、理念比較先進,體現了現代課堂。比如,老師提出任務後,問學生:“要不要先準備一下?”學生回答:“要!”老師立刻給學生時間準備。有的老師要求學生為其它畫面擬一個標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體現綜合性學習。學用一致的意識明確。老師們下課前為學生推薦閲讀篇目,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很強。

第二、老師們上課的基本功不錯。課堂語言表達比較好(誰願意為他讀一下原文,精緻了我們的成長);範寫板書都不錯;範讀也不錯(配樂、在音樂中老師範讀,聲情並茂,把我們帶入了詩人的生命世界,這實現學生與作家與作品對話提供基礎);現代教育技術水平不錯(班德瑞寂靜的山林)。

第三、教學效果不錯。老師講完,學生當堂背誦。吟讀——譯讀——賞讀——背讀——説讀,相信學生都有所得。

第四、多樣化教學做的不錯。

下午,在延邊州汪清縣實驗小學多功能教室,在我講座之前也對上午聽到的四節課堂教學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評課議課,同時也給出了一些教學建議:

第一、語文知識應當更加明確隨文學習的意義。教師在教學杜甫詩兩首時,在學生未讀詩前即給出屏幕交待寫作背景,學生沒看內容之前,對作者背景的瞭解需求不強烈,建議從泰山文化講起,引出這首詩,體現學用結合。學記雲:“當其可時謂之時”,當學生沒有主動需求時,給的東西未必給力。課堂教學就像講故事,什麼時候交待要吊足胃口。

第二、第二首詩可以請學生先讀,尊重學生已有經驗,在一定理解的基礎請學生提問。當問題由學生提出的時候,課堂教學為誰服務的問題就解決了。學生會的老師不教,學生能做的老師做。

第三、老師有疑問,誰來幫幫我。教師理念先進,關注學生情況。要不要準備一下,學生説要,好,給時間。但要請學生回答時也要徵求學生意見,準備怎麼樣了。

第四、“學——賞——用”相結合,很好,但是缺一個“想”字。

第五、第二節課老師預先播放班德瑞的寂靜的山林,資源意識非常強。可否放在後面播放,把重點先放在文本的語言描述和表達上,相機播放,學生練習表達。培育想像力。

第六、老師在發放的學習材料上標註了自然段的序號,我建議先不給學生標自然段,這是學生能做的。如果標註的話,要用起來,比如,別的排列行不行。讓學生開始理解什麼叫做條理,寫作的順序是怎麼來的。邏輯地表達對人在秩序社會裏生存是提高效益的作法。

第七、老師提出要求:“找出你認為對聲音的描寫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説説美在哪裏。”並且要求從“選用人稱、句式特點、修辭方法、詞語運用、描摹意境”的角度分析。我覺得這裏有些包辦代替,不如請同學直接説,在學生表達時相機歸納,使規律來源於學生髮現的現象。歸納出的規律性認識是從學生的發現中來的。這樣可以使學生感覺到更多的成就感,從而收穫學習的幸福。相信這是學生持續學習的保障。

第八、《再別康橋》教學中老師範讀時配了背景音樂,建議所有的學生朗讀時也都給配背景音樂,這樣學生會把文字、聲音、畫面結合起來,實現與作家同位同步的境界。

汪清縣十里坪學校老師苑廣豔上的這節《再別康橋》非常成功,這是一個從教僅半年的'老師,畢業於長春師範學院,每天面對的只有5名學生。讓人不禁想要向這位年輕的小老師致意。她的範讀極有味道。最後學生讀課文時她給配了背景音樂,讓我差一點掉下眼累。

第九、老師提問的問題還要進一步提煉。講《再別康橋》時老師問:“離別的是哪兒?”學生想不到問這樣簡單的問題,一下子懵住了,再問,才反過味來答“康橋”,要注意問題的思考價值。

第十、這次送教我帶去的老師是吉大附中崔巍,這是一位畢業十年的年輕老師。對語文教育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講的是一個綜合課,題目是《趣談戲曲》。這節課在我們承辦的國培計劃—示範性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班上已為來自11個省的骨幹教師們交流過了。這次到汪清再為老師們上一次。我認為,這節課首先為語文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語文教育,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讓我們考慮語文教育的語言教育、文學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素質教育內容和形式問題。同時也為語文課堂教學大容量的有效教學效果做了一個説明。課堂中出現了好幾種戲曲樣式,作為國粹的京劇、蘇三起解、二人轉小冒等都走進了課堂,學生們依據已有的經驗參與,一會兒説,一會兒唱,老師還有質量很高的京劇範唱,學生參與度極高。而且不忘語文教育的功能,在教學環節中重視了唱詞的分析和鑑賞,落在了唱詞的分析上,努力做到語文教育的任務不偏失。相信學生都有所得,聽課的老師們也有所得。為語文教學實現素質教育提供了一種樣態。也讓我們考慮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讓人欣慰的是,在課上體現了尊重學生的理念。比如在大屏幕上為學生提供清晰的唱詞。課件為學生服務,沒有就唱不了,課件具有必要性。課件使用的時機也比較準確。為學生提出的學習任務也不強求一致,可以唱幾句,哎喲喲也行。學生已開始喜歡戲曲了,為學生的內心注入了吸納多元文化豐富自身綜合素養的種子。

這裏我的主要建議不是大的方面,是一個細節,對於一名優秀的教師而言,課堂語言也是需要提純的。比如,老師幾次提出“我想讓你分析的是——”,我建議改為“我想請您分析的是——”。老師的課堂語言最後要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生活。話語方式也是老師素質的一部分。作為教育專家,要推敲教學用語。

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的基本單元,要精研細磨,我們才會不斷地走向科學與正確。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9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體育委員李圓上語文課時總是趴在課桌上,顯得很懶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卻不是特別明顯,但他也不是班上的學困生。留心觀察之後我發現:還有好多的學生聽講時的狀態也不是很好,回答問題很被動。批閲學生的週記,我讀到這樣一段文字:"老師,您不要生氣,我總覺得進入高二以來,語文課上得沉悶了些,總想睡覺。雖説語文課上您也讓我們暢所欲言,可您不覺得那些課文離我們太遙遠了嗎?與其讓我們對那些遙遠的事件發表意見,倒不如把時間放在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希望老師考慮。"説實話,讀了這段話,想到出現的這些情況。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為什麼有些學生,讀書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而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然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我在講解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裏"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敍述或描寫後,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裏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説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説話妹心怎麼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這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較好。

這個案例説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於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從而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愛好和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為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活"好,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讓學生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澱,成為一種綜合素養。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麼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或許在正確理解新課標之後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0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語文課堂逐漸“活”了起來。由語文週報社舉辦的新世紀全國語文教學改革創新研討會,於今年7月25日至29日在山東威海舉行,一批在全國教學大賽中獲得特等獎、一等獎的優秀青年教師,在大會上作了觀摩課,如程翔老師的《藥》、鄧彤老師的《變形記》、史建築老師的《將進酒》、朱震國老師的《海邊荒石》、鮑學良老師的《泰坦尼克號》等都讓與會者覺得課堂活潑生動,閃爍着師生智慧的火花,然而,用心觀察便能發現某些課堂上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過分強調個性而疏遠引導

新課改提倡教師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是的,“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處境、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事物的看法、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而實際操作中,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或“不以學生為主體”的“罪名”。

雲南師大附中教師鮑學良老師的《泰坦尼克號》。其間,老師設計了一個情節------假設在茫茫的大海上,你只有一塊救命的木板,你和你的愛人在一起你會給誰?請學生談談看法。前面發言的同學大多直接表達了要把木板讓給自己最親愛的人的想法。突然,一學生站起來説:“我會把這塊木板給自己,因為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不選擇真情,我選擇生命。”老師一愣,但馬上微笑着評價:“你很有創新意識,觀點與眾不同。這是你獨特的體驗。誰還想談?”這就是老師的評價嗎?是的,我們一貫提倡“給學生創設敢於發表個人見解的氛圍”,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這並不代表教師對學生只能褒揚,而全然不顧其見解與體驗是否科學、合情合理。以學生為主體並不排斥教師的.指導和引領。當發現一個孩子對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頗或體會不夠深入時,難道不需要教師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嗎?上述課例,教師在學生回答後應加以引導:“看來你是個善於思考的孩子,見解與眾不同。但是否應該知道人世間還有真情?”這樣,既充分肯定了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又能啟發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強調個性,並不代表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體會更加深刻,情感更加豐富,實現《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地發展”。

二、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雙基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畫畫、採訪等能強調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靜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知識?發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覺得這課活潑有餘,紮實不足。因此,我們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有關注每個學生在説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些活動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活潑的課堂形式固然重要,但這不是終極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率地進行思考、練習,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做到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學生舉手踴躍而思維膚淺

課堂上,舉手積極與否是衡量學生思維是否活躍的重要標準。教師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經過訓練,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的確增強了。但仔細觀察,難免又會發現一些問題。不少的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於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着“我”、“我”。如老師提出有難度的問題,學生也是這一表現。聽學生的回答,大多數是低質量、比較膚淺的。也難怪,舉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讀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見解怎麼深刻?接着看學生的表現,當老師請一名學生站起來表達時,更多的學生因未能得到自我展現的機會,有的噘起小嘴,有的唉聲歎氣,有的仍不甘地舉着小手……至於那位發言的同學講了什麼內容,又有幾位同學是在注意傾聽的呢?本來,課堂上的交流是師生、生生之間的思想互動,是心理資源的互補與共享,可缺少了傾聽,還稱得上是“交流”嗎?

因此,為了提高交流的質量,教師應引導學生專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虛心接納,以免使學生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思維膚淺和淺嘗輒止的不良學習習慣。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1

“以學生髮展為本,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主”的研究性學習因其致力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而日益受到師生的歡迎。而將其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學中輔助教學,應該説還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學生上語文課的興趣濃厚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其次學生學會了查尋資料的方法,加強了小組之間的凝聚力,小組內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強了表達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時對學生儀表、表達的高要求,加強了她們自我發展的意識;小論文的寫作使學生鍛鍊了寫作能力等。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現把它和自己對它的思考一併提出來,以期待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去探索、研究。

問題一:學生停留於資料收集層面,不善分析、提煉。

在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收集和分析、處理信息是實施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收集信息是指學生能夠從不同渠道獲得信息,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各種獲取信息的工具,對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較明確。而分析、處理信息則是指學生能對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概括並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據所佔有的`信息提煉出別人所沒有的觀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説,收集信息比較容易,因此積極性也較高,收穫也較大;但一旦進入分析、處理信息階段,學生就顯得相對低沉,不善於發現問題,因為,這一階段比較困難,屬於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問題二:學生真正的參與面不廣,旁觀者較多。

一般來説,真正對語文有興趣,認為語文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很重要的學生對學習內容較為熱心,她們積極查找資料,深入鑽研,廣泛地和學習組成員進行討論,在個人鑽研和討論中,不斷獲得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她們承擔了學習內容的大部分任務,甚至包攬了全部研究任務,成為學習小組的頂樑柱。應該説,她們的能力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提高。但是,組內那些或者性格內向,或者對語文興趣不濃的同學對學習內容研究的參與度不大,頂多是查尋一些資料,至於其它的比如進行分析比較,形成自己的觀點等就不太積極,可以説成了學習內容研究的旁觀者,故出現了“一些人忙而勞累,一些人閒而無聊”的局面。

問題三:課堂交流平乏,被動接聽者多。

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最後程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為了鍛鍊她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在形成書面材料之前進行口頭彙報,將自己的收穫和同學進行交流研討,以便加深對所研究內容的理解並繼續修改。但是由於大部分學生只是將收集的內容剪貼、拼湊,沒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識中,且採用的形式比較單調(只是單純地將所收集的資料一股腦兒地讀給大家聽),再加上她們表述時不講策略,沒有老師講得生動,同時各組只注重本組的內容,對其他組的內容一般不太感興趣,因此形成了彙報組的同學在上面講得很累,而其他組的同學卻只是被動地接受、傾聽,形成了死氣沉沉的狀態,課堂上成了變相的滿堂灌,沒有了思維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該充滿活力的研究性學習變得單調、枯燥、乏味。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後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採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1、加強師生“對話”

從問題一中可以看出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加強。這就使得教師和學生“對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學生正處於心智成長階段,知識結構也並不完善,親切的交流對於情感或思想易於激發,它可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幫助她們深入思考。有的老師認為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可以讓自己省力,一旦將任務分配給學生,和她們講清楚怎樣做,就無須再多過問,在學生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幾乎和學生沒有交流。這一種做法是不對的。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比平時更需要和老師進行交流,她們認為,在她們這一層次,所學的知識不是很紮實,閲讀面不廣、量不大,碰到問題有時是束手無策,不知該從何下手,思路堵塞,這時和老師的交流就可以幫助開拓思路,加大思維深度。這也就是我們所説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引導作用。

2、強化羣體參與意識。

首先在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前,教師就要做好宣傳工作,指出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共同參與。其次,及時聯繫,做好協調、指導、激勵工作,增強她們的參與意識。教師要勤於與各學習小組聯繫,瞭解各小組的任務分配狀況,研究進展狀況,產生的疑點等等,並督促小組成員輪流將每次討論分析情況記錄下來,以便將來成文時使用。這樣,有助於教師及時瞭解學生的疑難,從而及時幫助、指導、協調,也有利於教師在學生碰到困難時及時激勵她們,以免學生被困難嚇倒,打退堂鼓,出現旁觀者。

3、學會寬容,注重思維碰撞。

思維的碰撞在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時時、處處存在,這也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特別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內的交流,既可以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分享自己小組的勞動成果,又可以聽取她們的意見,使自己組的研究能更進一步,是一個思維碰撞的大好機會。為了很好地利用這個交流的機會,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筆者針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狀況,從兩個方面着手:首先,參與學生的討論,給學生一點建議,讓各組學生明確,交流並不僅僅是完成任務,重要的是讓其他組的同學能從自己的講解中獲得東西,並從中激起思維的火花,從她們那兒獲得啟迪;其次讓學生學會理解、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讓學生共同分享收穫的喜悦。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2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閲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3

優點:

一、情景劇營造氛圍,注重了濃郁的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問題一直是一個“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的教學目標,對一些人來説可能還是一個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本人在這一節課中驚喜地發現,這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千呼萬喚之後終於跚跚而來,我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去感受這道風景的美麗,不論是情景劇的表演、分角色朗讀,還是集體辯論。豐富的情感、明朗的態度、令人深思的價值觀,伴隨着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發言,匯成一股清泉汩汩流淌,流進學生的心田,也流進我的心田。整堂課,感受到的是心在跳動,情感在流淌。

二、加強互動,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得到培養

在整堂課中,教師一直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為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互動平台。在這些互動中,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真正讓學生在互動中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情景劇、分角色朗讀、辯論、和家長的對話讓學生的情緒高漲,參與性和互動性被充分激發起來。

例如學生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夠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理解文學形象並受到感染,由學生結合文本點評,把聽、説、讀、寫的能力的培養融合其中。

辯論的引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點燃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辯論過程中雙方引經據典,妙語連珠,使整個活動高潮迭起,不時引來陣陣喝彩。講到人物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其寫法;談到友誼,讓學生説出有關友誼的名言警句;説道理解、溝通,讓學生圍繞理解、溝通説一句最美的話或富有哲理性的話。這些都能很好的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 形式創新,課堂開放,寓教於樂

在教學形式上,突破了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把文本內容融入人生AB劇的節目形式中,不僅使文本內容富有時代氣息,也為學生營造了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家長的參與,讓教學過程向家長開放;辯論的引入,讓教學問題開放。在這種情景裏,學生不但樂於表達,勇於表達,而且個性和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揮。

這使我深深認識到,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天堂,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充分地展示自我吧!只有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才能擁有一方明淨的天空,只有這樣新課標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成為一面鮮紅的旗幟,只有這樣新的教學理念才能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芽,只有這樣素質教育的春風才能吹綠祖國各地,我們才能用雙手去托起明天的太陽,當然,這也為我以後的語文教學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我堅信,在我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這股清泉一定會源源不斷地奔湧而出!

不足:

總的來説,這堂課達到了我預定的教學效果。但這節課遺憾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過於重視過程的水到渠成,使得課堂結構不夠緊湊,有些文本內容給忽視了;有時後,不能從學生的發言中及時發現問題,還欠一定的教學機智。在學生點評表演情況後,讓表演的學生談談自己對文本的情感處理會更好些。在讓學生作出選擇換好座位後應該給學生一定的討論交流的時間。這些都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提高。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4

《大瀑布的葬禮》一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1 4課,課文講述的是巴西總統親自為一條曾經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將消失的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主持葬禮的故事,涉及到保護生態平衡,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這一世界性的問題,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環境問題的深深憂慮。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找出迫使塞特凱達斯大瀑布這一世界雄奇景觀逐漸消失的各種原因。教學難點是體會巴西總統親自主持瀑布葬禮的深遠意義。

1、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

學生在閲讀課文的基礎上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是一的什麼樣的瀑布小組合作的方式寫在卡片上分類貼到前面,學生彙報(世界最大、雄偉壯觀、令人陶醉、令人驕傲、即將消失、令人心痛失望、生命垂危、發人深省)描寫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昔日的雄風,場面雄奇壯觀。充滿了自豪的場面描寫,不僅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而且帶給人極大的愉悦感。有的小組採用朗讀的方法學習,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採用觀看雄偉宏大的瀑布畫面將學生帶入意境,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再採用學生自讀添空,教師引讀的方法練習朗讀的同時指導背誦積累詞彙,進行語言積累。學生彙報即將消失、令人心痛失望、生命垂危的瀑布。採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配樂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惋惜、失望、悲壯)。

2、層層深入解決教學重點。

學生分析迫使塞特凱達斯大瀑布這一世界雄奇景觀逐漸消失的各種原因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今昔瀑布的對比學生自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什麼原因斷送了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生命”請學生默讀第七自然段,默讀的方法更便於學生思考。學生得出有三個原因:1、20世紀80年代,巴西為了發電,在瀑布上游建起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是塞特凱達斯大瀑布的水源大減,2、周圍許多工廠用水毫無節制。3、沿河兩岸的森林被亂砍濫伐,水土流失,使大瀑布的水量逐漸減少。學生先默讀有關的語段,學生很容易找到書中的原因。為了引發學生進行深層思考,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了解伊泰普水電站的有關資料瞭解他發出的電對本國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同學們建水電站、工廠生產、伐樹人們都是為了建設家園哪!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學生個抒己建引導學生更全面的辨證的看待問題,把問題引向深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餌而不見鈎。導致大瀑布逐漸消失的根本原因是人們缺乏環境保護的責任心,不注意保護生態平衡,不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沒有用科學的方法合理利用水資源學生還提出學生還提到了可持續性發展科學的利用有限資源。

3 、採用課外延伸的方法突破教學難點。

①、人類對地球的破壞還遠不止一個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你還知道哪些?學生列舉了許多環境被破壞的事例。學生觀看破壞環境的直觀的錄象。

②、寫話:

看了這些心裏有很多話想説是嗎?寫下來寫一句抒情的話用振聾發聵的語言喚醒二十一實際人們的環抱意識把你的全部的情感都溶進去寫一句格言警句的話。

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學生們讀懂了課文,加深了環境保護的意識,尤其是最後的寫話,學生寫出的話雖然還很稚嫩,但是他們的內心的真實流露。這為他們今後的環保行為做了很好的鋪墊!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5

今天上了三年級第一次次習作課,感覺真的很鬱悶!不過,我相信通過我這樣不斷的實踐、思考,應該會有進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課堂進行一次反思!

本來課堂的狀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

1.老師談話引入。一是説昨天口語交際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寫的課餘生活的文章念給孩子聽——這兩個環節中,第二個學生雖然聽得很起勁,但實際上對學生習作沒作用。雖然強調老師寫下水作文,但是必須運用得當。

2.學習範文。昨天,我從孩子們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課餘生活的文章讓孩子們回家讀,並做了一篇讀書筆記,還積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課堂上讓孩子們從反問裏體會這些東西:注意文章有開頭,有結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寫清楚,為了寫清楚就必須抓住一些關鍵的地方——比如動作。(反思;這個環節設計不好,意圖好,但是和學生的交流沒有建立好的耳屏台,學生是被動體會,收穫也不深刻。原因還沒找到。)

3.小組裏説,全班引導。接着讓孩子們在自己小組裏自己説,然後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來説,結果發現説得很不好。於是馬上改變教學計劃,立刻選擇了其中一個同學的來和大家説,引導學生把事情説明白——抓住動作。為了這個我讓孩子們一邊做動作一邊説,還讓他們説,我來做動作。(反思:這裏處理得比較好,發現問題立刻改變計劃,並且比較好的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動作。但是,失敗就在於前面的環節的節奏太慢,耽擱時間了,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第一節課下了)

第二課時

1.帶着學生總結了方法:一要主要開頭和結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為了寫清楚就必須把順序安排好,還要注意寫好動作。

2.接着讓學生自己寫,我在全班觀察。特別針對幾個孩子做了指導。發現了孩子們時間上是沒有管我剛才和大家總結的經驗的(看來前面的學習多半都是無用功,為什麼這樣呢?)

3.全班評改。我把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讀了讀,邊讀邊點評。最後選擇了一個孩子的文章來集體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媽媽都出去了,沒人幫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來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對摺,然後折,最後再折,就把被子摺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顯然學生還沒寫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來修改。我們讀了文章後,大家發表了個人的意見,慢慢把文章修改出來了。最後文章是這樣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沒人幫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嗎?

於是我回憶起爸爸媽媽折被子的樣子,然後我一邊回憶一邊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鋪開,走過去把每個角落拉直,這時看看被子,被子鋪展得很平整,看起來非常的聽話。於是我就開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對摺,被子就變成了長方形了。然後,再提着被子的兩個角,往另外兩個角上折。這個時候被子就變成正方形了。

這時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後”我們用波浪線來表示,還特別提醒大家這樣就能把順序寫清楚。在用到動詞的時候,特別強調孩子用準確的詞語。正在這個時候,又下課了。

第三課時

1.學生自己修改。學生經過了上面的環節,老師總結了經驗: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要注意把該寫的`地方寫明白。孩子就開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別指導了一個孩子,發現他的標點使用很不好,連分段都不會分,或者説是太懶。不願意分。

2.謄抄作文。

{準備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個孩子的問題,包括其中的字、詞等很小的細節。然後結合習作裏要求讀給爸爸媽媽聽,讓家長幫助修改。再用一節課時間,專門針對文章的開頭、中中間的清楚、結尾進行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指導,指導一個部分修改一個部分。}

下課後經過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課時設計不好,有的環節浪費時間,而沒實際效果。比如小組代表在小組裏説的環節。

2.這樣的上法,會讓基礎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習作沒有樂趣了!

4.最好的環節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動作,然後選擇動詞。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評改作文的時候,這裏指導很好。

5.作文教學是個難題,要慢慢實踐和思考同時好文章的確是修改出來的。一定要指導孩子針對一篇文章反覆修改!

6.中年級還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興趣!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